文/唐紅生
迎著和煦的春風來到蘇州,來到明月灣。
明月灣是一古村名,位于太湖西山島南端,面朝湖水,背依青山,站在山巔俯瞰,地形似一彎明月,此為畫意。相傳2500多年前春秋時期,吳王夫差、美女西施在此共賞明月而得名。明月灣至唐宋時期,隨著人口增加,村域逐漸擴展,街巷縱橫,形成了狀如棋盤的山村格局。
走進古村,河渠曲折環(huán)繞,駁岸的青石板水跡斑斑。盈盈春水倒映著白墻、黛瓦、燈籠、小橋,倒映著一棵巨大的樟樹,盤曲多姿,亭亭如蓋。沿著石板街行進,篤篤的腳步聲,似千年時光流逝的回音。這是用4560塊花崗巖長條石鋪就的主街,全長1140余米。下面即是排水溝,即便遇到暴雨,也能及時排出。
街道寬寬窄窄,兩邊明清時期留下的建筑點點斑駁,高高低低的圍墻里窖藏著尋常人家的故事。事實上,明月灣始建何時無從考證,但至唐代已名聞遐邇,有詩仙李白等人來此尋幽,留下“湖山處處好淹留,最愛東灣北塢頭”等詩句。
農家小院
千年古樟樹
南宋金兵南侵,一些高官貴族為躲避戰(zhàn)亂,遷移西山,隱居明月灣。明清時期,形成了吳、鄧、秦、黃四大家族,一直同舟共濟、和睦相處。許多明月灣人外出經(jīng)商,發(fā)家致富,陸續(xù)興建了一批大宅院和宗族祠堂。禮和堂、禮耕堂、瞻瑞堂、敦倫堂以及鄧氏宗祠、黃氏宗祠等,至今保存完好。
禮和堂是吳家老宅,吳挺于南宋嘉泰年間遷移而來,距今已有800余年。吳挺是吳璘的兒子,吳玠、吳璘兄弟倆是南宋抗金名將,所率部隊驍勇善戰(zhàn),大敗金兀術,人稱“吳家軍”。
吳家始終傳承簡樸禮讓家風。二層樓建筑雖算不上氣派,但東西兩路布局井井有條。畫格門窗、魚鱗瓦,古樸典雅。不大的天井疊起幾塊太湖石,藤蔓生長期間,簡約樸素。門樓上的磚雕十分精美,中間鐫刻“芝蘭挺秀”字樣,與四周雕刻的梅蘭竹圖案相襯。尤其是最上方中間的蘭花,脫俗婉麗,似有幽香之氣,清遠而悠長。
明月橋
鄧氏宗祠臨河而居,明顯要氣派多,不但占地面積大,門廳、享堂、寢堂也寬敞高大。南宋鄧肅是遷至于此的始祖,鄧氏宗祠由其后裔鄧遷所建,現(xiàn)改為廉吏暴式昭紀念館,記敘了一代廉吏暴式昭的佳話。
清末光緒年間,暴式昭至西山任甪頭司巡檢。他生活節(jié)儉,愛民清廉,蒙冤被罷官時,竟窮困到無米下鍋。時值隆冬大雪,全島七八千戶人家自發(fā)捐米捐柴,送到他的居所。但暴式昭僅取幾斗米、幾擔柴、幾塊肉、幾條魚作為家人過冬之用,其余的全分給貧困百姓。當暴式昭返鄉(xiāng)時,數(shù)百名百姓以跪相送,依依不舍,哭聲不斷,場面十分感人。
“曉培橘栽去,暮作魚梁還。”唐代詩人皮日休筆下的明月灣人從事種橘、捕魚等農耕活動,千百年來一直延續(xù)。每到巷口的轉角處,一抬眼又一景致。與房前屋后的桔子、石榴、枇杷等果樹相遇,與花花草草相遇,處處草木芬芳、生機盎然。
遙望山坡上,成片的茶樹滴翠誘人。碧螺春是產自這一帶有名的綠茶,古村仍傳承純手工制茶手藝。柴火將鐵鍋燒得熱辣辣的,嫩生生的茶葉撒到鍋里“殺青”,霎時,噼噼啪啪聲響四起。茶農雙手不停地在鍋里翻動搓捻,那火候全靠手感掌握,似乎要把靈山秀水的柔情搓進,把歷經(jīng)千年的古韻捻進。殺了青,倒在竹簾上揉制,再烘焙即成,一道道工序卓然天成。茶農泡了一杯新茶讓我品嘗,氤氳中,縷縷馨香撲鼻而來,一葉葉茶緩緩舒展,仿佛從冬眠中剛剛醒來,便急切地撲向春的懷抱。輕啜兩口,緩緩咽下,唇齒生香,心境如清風明月,一片澄明。
在明月灣的農家樂二樓臨窗坐定,一邊吃午飯,一邊賞風景。窗外姹紫嫣紅,拂堤煙柳,山色空濛,萬頃太湖波光漣漪。美食、美景讓人歡喜不已。
在我心中,明月灣酷似一位隱士,藏在湖山深處,嫻靜純樸,依然保持著江南水鄉(xiāng)村墟籬落風貌。雖然未能見到皓月當空,但已知“明月處處有,此處月偏好”。吃著“太湖三白”——銀魚、白魚、白蝦,味道鮮美,可滿足味蕾;明月灣雋永、深婉,卻滋潤心靈。
小巷
竹籬笆
鄧氏宗祠
黃氏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