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傳勝 李佳芮
關(guān)鍵詞:田漢佚簡宋之的中國舞臺協(xié)會崔萬秋姚蓬子
2000年花山文藝出版社的《田漢全集》共計二十卷,其中第20卷系“書信·日記·難中自述”,收入作者的書信共147封。另有若干書函和以書信形式發(fā)表的少量文章輯入其他卷,如第14卷“文論”以《致郭沫若的信》為題收有《三葉集》中田漢給郭沫若的三封信柬。揆諸田漢一生的廣泛交游,其集外手札當數(shù)目可觀。與其他現(xiàn)代文人一樣,田漢的書函不少散落于民間,亦有一些曾登在現(xiàn)代報刊上等待勾稽。在編纂《田漢年譜新編》的過程中,筆者將部分精力投入到搜輯《田漢全集》失收的書信上。茲依發(fā)表時間為序,將于民國報刊上覓得的四封佚簡披露于此,并作一一考訂。
致《西北電影》編者
1935年12月15日太原《西北電影》創(chuàng)刊號上以手跡形式刊出了田漢的《致西北電影編者》,即田漢給該刊編者周彥、宋一舟的書信。茲酌加標點,將信文整理如下(文字模糊或殘缺處以□表示):
編者足下:
兄等以參加東南比較發(fā)展之電影藝術(shù)運動之所得運用之于西北,半年以來成效亦頗可觀矣。當世競言開發(fā)西北,昨在金陵且曾參觀一西北文化展覽會,惜所足資感慕者,多為我先民遺留之殘碑斷瓦,或西北之絕勝與天險。現(xiàn)代人之所締造者,殆不一見。兄等之電影藝術(shù)活動亦尚未成為展覽之一部,誠恨事也。自東北事變以后,全民族應(yīng)何等以收復失地自矢,然在種種原因下,漸諱言東北而轉(zhuǎn)移目光于西北?!跷蚁让衽f有園地之亟待開發(fā),□何待論。但□□□中國全境且日供蠶食以盡而已,又何能獨保西北?更何能從容從事西北文化之建立與發(fā)展?西北電影之光榮的前途,亦豈非夢想?弟在此間常與一二友人促坐斗室,既念舊雨,亦懷遠憂。之的馳緘索數(shù)百字,因略發(fā)牢騷如此,并祝兄等之努力與成功!漢由“之的馳緘索數(shù)百字,因略發(fā)牢騷如此”可知,《西北電影》編者宋之的(即宋一舟)在雜志創(chuàng)刊之際,特意給身在南京的田漢去函,請其賜稿。雖然田漢沒有積極響應(yīng)約稿,但回信本身就是一篇佳文,所以宋之的將其登在創(chuàng)刊號上。
中國左翼戲劇家聯(lián)盟(簡稱“劇聯(lián)”)1930年成立后,田漢擔任領(lǐng)導工作。1932年,劇聯(lián)北平分盟成立,主要成員有宋之的、于伶等人。1933年,宋之的南下上海,在劇聯(lián)的直接領(lǐng)導下參加左翼戲劇電影運動,與張庚、章泯等人成為“左翼劇聯(lián)的中堅分子”a。田漢與宋之的正式結(jié)識大約便在1933年。宋時編寫的《宋之的生平及創(chuàng)作活動年表》顯示,1935年4月“太原成立西北影業(yè)公司到上海邀人;西北劇社亦來信相邀,于是宋之的赴太原任西北影業(yè)公司和西北劇社編劇”b。西北電影公司是石寄圃為“發(fā)展西北影業(yè),提倡電影教育起見”c而籌建,得到閻錫山十萬元的經(jīng)費支持。石氏曾是聯(lián)華影業(yè)公司職員,憑靠自己較廣的人脈在上海邀請了宋之的、王萍、藍馬等影劇工作者加盟西北影業(yè)公司。公司成立后,首先拍攝了《迎蔣》《同蒲筑路》兩部新聞片,隨后籌拍《無限生涯》《千秋萬歲》等故事片。田漢大概從宋之的來信中了解到這些,故對他們的工作表示肯定:“兄等以參加東南比較發(fā)展之電影藝術(shù)運動之所得運用之于西北,半年以來成效亦頗可觀矣?!薄段鞅彪娪啊钒朐驴从晌鞅庇皹I(yè)公司出版,共出兩期,主要內(nèi)容是向讀者介紹西北影業(yè)公司的消息。
據(jù)信中所述,田漢曾在日前參觀西北文化展覽會。該展覽會由國民黨中央宣傳委員會、中央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主辦,1935年10月27日至31日在南京華僑招待所舉行,展品以攝影為主,尚有瓦當石器、寫經(jīng)佛像、陶磁、書籍碑圖等,大多系邵元沖考察西北六省期間搜集而來d。因而上述書信應(yīng)作于1935年10月底至12月上旬間。宋之的等人正在太原開展西北影劇活動,電影作為宣傳與展示西北文化的新興事物,本可成為展覽的一部分,但田漢在西北文化展覽會并未看見關(guān)于西北影業(yè)公司的內(nèi)容,因而頗有感觸。田漢還“借題發(fā)揮”,就開發(fā)西北的問題“略發(fā)牢騷”。他認為如果當局與民眾僅將目光投向西北,而對已淪陷的東北漠不關(guān)心,只會助長侵略者進一步蠶食中國領(lǐng)土的氣焰。不收復東北故土,西北亦難獨存??梢姡高^這通書信,田漢一方面肯定了宋之的等西北電影工作者的成績,另一方面對于“當世競言開發(fā)西北”而“諱言東北”的傾向表達了憂慮,表達了其拳拳愛國之情。
致南京《新民報》編輯部
1935年12月22日南京《新民報》第六版刊有一則《來函照登》,是田漢給本報編輯部的來信。茲將此函整理如下(原文為句讀形式):
敬啟者:
閱日來報紙關(guān)于中國舞臺協(xié)會第二次公演消息,以日來本人忙于寫作,各社記者賜訪多未能親自接見,遂不免略有誤傳,如袁牧之先生將來京等等。會友中或偶有此種推測,但吾人作劇運應(yīng)把基礎(chǔ)放在團體上,個人參加與否實無甚關(guān)系,且本人亦絕未對任何記者發(fā)表談話,稱“中央社誤聽道聽途說”等語。要之此次公演,系應(yīng)世界大戲院之邀,凡關(guān)前臺之事,概由戲院負責。容有不周,以致開罪,諸希各方為愛護劇運計,特別鑒諒。但關(guān)于藝術(shù)方面戲劇運動者所愿意誠懇接受的,只是友誼的進步的批評,雖在不充份的條件下,吾人亦當竭其最善之力,勉副社會人士熱切的期望,使本年度話劇園地多一微薄之收獲。幸何如之。
《新民報》編輯部
田漢謹啟十二月(廿一日)
張向華編著的《田漢年譜》1935年12月21日譜文:“致函《扶輪日報》社,對外界有關(guān)中國舞臺協(xié)會公演的流言進行澄清。載24日南京《扶輪日報》?!眅為核實本條文獻,筆者曾前往南京圖書館查閱《扶輪日報》縮微膠卷,確于24日該報上找到了《田漢先生來函》。經(jīng)比對,這通書信與上錄信文基本一致(句讀略有出入),僅文末的報紙名稱做了替換,故它們實際上可看作同一封。
1935年12月21日至31日,由田漢、馬彥祥等發(fā)起的中國舞臺協(xié)會(以下簡稱“舞協(xié)”)在南京世界大戲院舉行第二次公演,演出《洪水》《回春之曲》《黎明之前》等劇。公演之前,南京大小報紙早已“聞聲而動”,競相預(yù)告。12月20日《新民報》第六版登出一則《中國舞臺協(xié)會明日公演〈洪水〉》,內(nèi)云:“中國舞臺協(xié)會第二次公演,現(xiàn)已定于明(二十一)日開始,聞袁牧之等,亦已由滬來京參加?!?1日《扶輪日報》刊有一篇署名天幕的“本報特寫”,透露“舞協(xié)”第二次公演排練時間匆促,參演人員流動性大,不無諷刺地稱其為“游擊隊”。文中寫道:“為著要充實自己,大都是想借旁人來壯聲色的。像這種毛病,中舞協(xié)會也犯上了,袁牧之來京那個消息,完全是他(她)們在弄玄虛,相信他絕對不會參加到這種游擊隊里——至少是在這一次?!眆可見,當時社會上有袁牧之來寧參與公演的傳聞。天幕則認為此消息是“舞協(xié)”在故弄玄虛。田漢讀到《新民報》《扶輪日報》上的這些報道,不免有所不滿,進而決定對諸多流言蜚語與不實消息集中予以澄清,于是投函兩報編輯部。此外,21日《新民報》在《舞臺協(xié)會名劇〈洪水〉今日上演》中已對前一日的新聞做了更正說明:“昨據(jù)該會負責人談,昨日各報所載,謂上海方面有袁牧之等將來京參加一節(jié),并無其事云云。據(jù)記者所悉,該會主張絕對打倒明星制度,昨傳全屬子虛。”
其實自“舞協(xié)”第一次公演開始,外界就一直存在各種流言。田漢曾在《等待著批判》中說:“當我們相信我們是對的,是有意義的時候,對于那些無聊的推測與中傷是不屑顧及的。當我們知道我們發(fā)見我們的理解和力量有不夠的時候,我們等待著公正的進步的批判。我們也預(yù)備從事實上漸次作有力的回答。”g然而,真正面對“那些無聊的推測與中傷”時,田漢并非完全“不屑顧及”,而是一方面以實際行動來回答,另一方面適時借助新聞媒體的力量還原事實,正本清源。
雖然田漢稱“吾人作劇運應(yīng)把基礎(chǔ)放在團體上”,但“舞協(xié)”確如天幕之文所言,具有“游擊隊”的性質(zhì)。一位觀眾在看過《洪水》演出后撰文評論:“據(jù)我所知舞協(xié)這一次的演出籌備,排演,為時都甚短,大有熱炒現(xiàn)賣之嫌。這一點其根本原因乃是由于以游擊精神,為根本出發(fā)點之故,固然,游擊精神并不是絕對可以非議的,但是熱炒現(xiàn)賣則萬萬要不得,舞協(xié)這一次演出,因了每個參與者的富有經(jīng)驗之故尚未至失敗,反而成功;如果能再加以嚴格的,較長時間的籌備與排演,其所收的成績必然地會更好的!”h馬彥祥在回憶文章《中國舞臺協(xié)會演出始末——為紀念田漢同志逝世十五周年而作》中承認“這個批評是中肯的”,并對“游擊精神”做過直言不諱的評述:“每次公演除我們四個‘發(fā)起人外,其他所需要的演員、導演和工作人員,都是臨時由上海和南京當?shù)丶s請來的。這樣游擊式的組織活動方式,在當時上海劇壇是一般‘海派劇團的流行作風,其實也就是‘田漢作風,中國舞臺協(xié)會不過是沿襲了這種傳統(tǒng)作風而已。”
致崔萬秋
方育德、陸煒編《田漢著譯目錄(1913—1968)》(收入《田漢全集》“第20卷”為附錄)著錄:“致崔萬秋上?!洞笸韴蟆?,1936年9月15日,在《最近的田漢》一文內(nèi)。”但《田漢全集》并未收錄此函,不知何故。經(jīng)查,《最近的田漢》載1936年9月15日《大晚報》第六版《剪影》副刊,正文即田漢致該刊主編崔萬秋的書函,全文如下:
萬秋兄:
日來趕著寫《女記者》。奉到手書并九月十日《大晚報》,匆匆敬復于后。
德輝先生的文章讀過了。他能對于日本情形這樣留心是很可佩服的。但不幸他所根據(jù)的是明信片一類的東西,也不是最近的。因為軍艦排水量數(shù)字以及兵裝等等在平常的民間著作也常有弄錯的。況最近幾年日本主力艦都經(jīng)過大大的改裝,排水量當然也跟著變了。我所根據(jù)的是《一九三三年國際聯(lián)盟軍備年鑒》。一九三四年日本海與空社海軍少將福田一郎所編的《日本軍艦史》,一九三五年海軍研究社出版的《袖珍海軍年鑒》,大體上是沒有錯誤的。不嫌煩瑣時,德輝先生不妨去翻翻上列諸書,可知他自己的根據(jù)沒有一樣是對的。
我在此間有時為工作忙碌也貼上一個小條子閉戶謝客,而事實上是做不到的。朋友們既常常不睬我的條子,我自己又依然好客成性。有時朋友再引朋友來,我連姓名也沒有問清,瞎話一泡,他們有歡喜寫作的,又不甚懂得我的意思,添些枝葉發(fā)表出去,本是捧我的,反而使我更麻煩了?!段幕侣劇返橇宋?guī)资自姡驗榫幷呤俏业耐l(xiāng),原也沒有什么。(我所不高興的是他們問也不先問我一聲。那樣我便無法負責了。)但給狂絲先生一絢染!0,把問題鬧得太嚴重了。他既給加上了“賣牌子”的話,又罵人為“文壇不肖子”。這完全不是我的態(tài)度。我雖然有時也有火氣,但我從不肯這樣糟蹋人,和我不肯糟蹋自己一樣。這兒我一方感謝新朋友們的關(guān)心,一方更應(yīng)向林先生鄭重道歉。為著真真一點兒小事,給了他這么大的不愉快。
狂絲先生的文中又說到魯迅先生怎樣的話,最妙的還有活靈活現(xiàn)的說我某月某日到上海打筆墨官司去了,我有這么高興的趣!1嗎?我覺得還是多研究些國防知識要有益處得多。不過讀了作家八月號后我寫了一段小詩是真的,抄在下面博兄一粲。
“敗軍之將敢言兵?真理猶將死活爭。恨不內(nèi)山書店口,汽車洋服訪先生?!鼻镲L多厲,即望珍攝。
弟漢白九月十一日
崔萬秋早在中學時就喜歡閱讀《環(huán)珴璘與薔薇》等作品,后來與田漢開始書信往來。1924年7月間,剛剛中學畢業(yè)準備赴日留學的崔萬秋來滬游歷,特意訪問了田漢。他的游記《北人南游》中有一節(jié)記錄了他與田漢初晤、交往的情形。1941年崔萬秋在《八·一三前夕郭沫若先生歸國經(jīng)過》一文憶述:“我初識郭先生之名始于《三葉集》,而《三葉集》著者之一田壽昌兄我在民國十三年暑假便認識了,爾后十七八年來,友誼愈篤?!?!2即指1924年暑假他與田漢的正式相識。1925年10月,身在廣島的崔萬秋讀到田漢《從悲哀的國里來》一文后,撰寫了一篇悼念文章《悼漱瑜女士——讀罷從悲哀的國里來》寄與田漢,1926年1月9日刊于田漢主編的《醒獅·南國特刊》。1933年,崔氏由日本學滿歸國,任上?!洞笸韴蟆犯笨庉嫞c田漢等文壇故交繼續(xù)保持聯(lián)系。在崔的邀約下,田漢為《大晚報·火炬》提供了《清談之月》《馬——歡迎徐悲鴻先生》等文章。
田漢在書信中主要談了兩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對德輝先生的商榷文章予以回應(yīng),二是就狂絲先生的文章進行說明。此信之后附有《德輝君的原文》,是“德輝君”對8月27日《大晚報·剪影》上田漢的《談兵》中提到的日本戰(zhàn)艦的噸數(shù)(排水量)表示異議,因他所藏日本明信片上的介紹,與田漢的描述不盡一致。針對這一質(zhì)疑,田漢不以為然,特意列出了自己依據(jù)的參考文獻。
需要指出的是,《談兵》系一篇《田漢全集》失收,《田漢年譜》《田漢著譯目錄(1913—1968)》均遺漏的佚文。該文1936年7月10日開始在《大晚報·剪影》上登載,時斷時續(xù)至9月下旬刊畢,是田漢在“還是多研究些國防知識要有益處得多”這一心態(tài)下研究軍事國防問題的產(chǎn)物。9月1日,《大晚報·剪影》還曾以《幾點更正》為題刊出田漢致崔萬秋的一封佚簡,主要就《談兵》連載時的幾點錯誤進行更正,并說“日來極忙,續(xù)稿即寄”!3。因該函內(nèi)容簡單,茲不贅引。
回到上引書信,“日來趕著寫《女記者》”中的《女記者》為田漢的獨幕話劇。據(jù)1936年9月17日、19日南京《新民報·南京版》刊載的哈黛《〈女記者〉胎孕的時候——與田漢談話記》,本劇是田漢應(yīng)邀為南京女中演劇活動創(chuàng)作的。劇本同年10月10日載上海《電影戲劇月刊》第1卷第1期,1937年7月中旬“首都學生暑期公演”首演于南京世界大戲院,反響較好。
“狂絲先生的文”指1936年9月10日《大晚報·剪影》登發(fā)的署名“狂絲”的文章《戲劇界兩條大漢在南京》,敘述了作者登門拜訪田漢的情形。作者首先向田漢問起魯迅的《答徐懋庸并關(guān)于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問題》,田漢的答復曰:“這實在不該,不過我和他也不是最近的,而也是老遠的了。這一來對我沒有什么關(guān)系,對他卻有損了的?!?!4我們知道,魯迅這篇名文中提到包括田漢在內(nèi)的“四條漢子”,并有田漢“在南京大演其戲”!5的微詞。關(guān)于狂絲的這則記錄是否屬實,田漢未做說明,等于默認了其真實性。作者還談及《文化新聞》編輯林適存未經(jīng)允許擅登田漢詩文引起后者不滿的事,說田漢斥林氏為“文壇不肖子”。因這里的記述偏離事實,田漢讀到此文后,不僅寫下這封書信,“向林先生鄭重道歉”,而且于同日撰寫了一則《田漢啟事》,翌日由南京《新民報》第七版刊出。
致姚蓬子
《田漢著譯目錄(1913—1968)》著錄了一則《雁歸回簡》,登載于1941年7月27日重慶《新蜀報》。準確而言,該函見諸《新蜀報》副刊《蜀道》第455期,亦為全集所未收?,F(xiàn)將原函整理如下:
××大兄:
十八號的信昨日接到了。今日學風的不夠沉著樸實我也和你一樣的感慨,但是我們不也應(yīng)該負一點責任么?至少也有一些人看我們的榜樣啊。這皆由中國革命未曾成功,政治教育等等都還沒有一個規(guī)模,像我這樣舅父一死早失父兄之教,完全靠自己摸索,而我自己又是忙于團體,忙于家,忙于逃亡,始終沒有好好的用過功,那是說沒有系統(tǒng)的讀過書,也不懂得讀書的方法,讀書不分戰(zhàn)守。以致我們照道理說應(yīng)該非常熟習的書其實至今還不曾好好的讀過。平身!6只是東翻西揀應(yīng)付當時的需要。正合我舅舅批評我的“用心多,用力少”。這該于我多少有點點才氣,雖然是極可憐的,因為中國諸事落后,所以好像也盡夠應(yīng)付了。然而時代是不斷進步的,過去所曉得的那一點東西和可憐的才氣,早已經(jīng)不能應(yīng)付這局面了,不要說侈言領(lǐng)導。此意我也早已深刻感到,在過去那類激蕩煩苦的境遇中實亦無法補救,直到來這南岳讀書侍母之余,才一一成為具體的悔恨罷了,但我所悔恨的是我沒有好好的讀書,卻非悔恨我走錯了路,在我立身的地方倒也有些屈原的勁兒:“雖九死其猶未悔!”
南岳給了我很多的好處,這兒比較安靜的環(huán)境使我能計劃地支配我的時間,這兒的雄峻的峰巒,鮮潔的空氣,甜嫩的豆腐腦,使我充分恢復了我的健康。又因早晨都起得早,第一是瑪麗,她四點半就得上學,三爺也習慣了起得早,多早就抱起他的雪嫩的女兒出去了。海男和他的同學們最近也因等車仍居此處,他們是軍校學生也不用說。老母近來身體漸健,她又是從不肯后于年輕人的。我務(wù)必對他們起領(lǐng)導作用,常常起得更早。你知道早起是百祥所生,因此我在前信曾經(jīng)告訴你:我已經(jīng)能屏除許多雜念。起先還歡喜在枕上看書,后來曉得這是引起雜念擾亂睡眠之原!7,也不再這樣了。許湖南這地方誠如翰笙所說不是久住之地,但恰也是養(yǎng)生妙境。不然多人亂轟轟地來“抬舉”你,你就無法建立你自修的生活秩序了。不是嗎?
讀書之樂真是無窮,但因過去不用功,在重慶又不易找到讀書機會,所以一旦重擁書城,又犯了貪多務(wù)得的毛病。我想要趁此溫溫經(jīng)、子,對歷史用一點功,請你告訴我讀史方法。這兒有一部船山遺書,我也得了他一點好處。
我很想寫一個劇本作為此行的成績,但至今不曾動筆,我自己好像覺得假使寫可以寫得好一點。然而還沒有寫者,殆亦你所說的“眼高手低”之故。至于詩我也有一點抱負,常想繼續(xù)五四以來新詩歌的傳統(tǒng)卷起一詩歌時代。雖自戰(zhàn)前在獄中愛哼哼舊詩以來迄今三四年欲罷不能,實亦未嘗把這當作本分生活,不過覺得這一詩形也可以表現(xiàn)一些感情,特別是在表現(xiàn)某些感情有許多便利。對于我還有一種好處,是可以把這方面的修養(yǎng)運用到歌劇方面,特別是平劇地方劇的創(chuàng)作方面去。這在現(xiàn)階段它的唱法還用得著舊的詩形的。由于今后更活潑的運用,更大膽地吸收新成分,也許竟可以使他們變質(zhì)。但近來我已開始革除以前積習,雖是在系統(tǒng)地讀中國詩,卻又漸漸在學寫白話詩了。我們應(yīng)該大家極力起來矯正這一些可諱言的近于“復古”的傾向。人家都在說:“五四以來的作家都在——至少都歡喜寫老詩了??梢娦略娭疅o前途,舊詩之不可廢。”我們從前也說只要內(nèi)容是新的,形式?jīng)]有關(guān)系。其實是大有關(guān)系的。新詩形式雖未完成,但形式的自由也是過去無數(shù)人破頭流血戰(zhàn)斗出來的。我們?nèi)舳挤艞壛耍唤o誰去?當然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了許多新詩人,但我們假若依舊為新形式之建立而奮斗,這一運動的陣容不也熱鬧些,成就不也稍微多一點么?(下略一段)
我短時期難于回來。今天是三弟的生日,他也四十歲了。想起我父親死時,我八歲,他才五歲,老五三歲,于今都是所謂“中年人”了。但今年意義更大的是我母親滿七十歲。我每天請她老人家談這七十年來的故事,意欲出一本小冊以作紀念,以彰懿德。你知道我母親很深,請你寫些東西(或文或譯)寄來以便一并發(fā)表如何。見郭,陽兩兄或認識我母親且有些交誼的,請都替我致意。問好。
弟漢(六月十三日)
《新蜀報·蜀道》由姚蓬子主編,故信函抬頭雖被隱去,可推受信人乃姚氏。早在20世紀30年代初,田漢與姚蓬子同是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簡稱“左聯(lián)”)成員,互相之間十分熟稔。姚蓬子主編的“左聯(lián)”機關(guān)刊物之一《文學月報》創(chuàng)刊號載有田漢劇本《暴風雨中的七個女性》。抗戰(zhàn)時期,二人繼續(xù)有交往。1940年元月,《新蜀報》創(chuàng)辦《蜀道》副刊,由姚蓬子主持。該報總編輯周欽岳回憶:“我為加強新蜀報副刊內(nèi)容,將金滿成辭去,聘姚蓬子主編副刊。為了歡迎他到報社工作,特舉行一次盛大宴會,文藝界朋友參加的多至四五十人。(我尚能記憶的有:茅盾、田漢、夏衍、陽翰笙、巴金、沙汀、靳以、羅蓀、曹禺、陳白塵、宋之的、趙丹、金山、安娥、白楊、舒繡文、張瑞芳、應(yīng)云衛(wèi)、鄭君里以及胡風、王平陵、常任俠等等都屬座上客。)”!8有關(guān)本次歡迎宴會目前并無第一手文獻可佐證,即使真的舉辦過,時間當在1939年底或1940年初,只是田漢不太可能出席!9,因他直至1940年5月底才來渝。本年10月8日,姚蓬子主持召開文藝座談會,田漢、戈寶權(quán)等應(yīng)邀參加并發(fā)言。座談會記錄后以《從三年來的文藝作品看抗戰(zhàn)勝利的前途》為題刊于《蜀道》第252期。1941年3月至8月,田漢帶全家在衡陽暫住。身在衡陽的田漢與重慶友人魚雁不斷,其中便包括姚蓬子。4月17日,田漢的《南歸日記》經(jīng)姚氏之手,登于《蜀道》第408期。
書信開篇“十八號的信昨日接到了”,表明姚蓬子5月18日曾有函致田漢。田漢的回信中主要談?wù)撟约涸谀显赖淖x書生活、創(chuàng)作計劃。他后來說:“去年三月間由渝回湘,奉老母在南岳菩提園住了將近七個月。借用了唐三先生家兩間房,我在一間讀書,老母在另一間績麻,門是通的,我們母子一面工作,一面談話,完全恢復了我幼年時代愉快的場面?!盄0可與上述信文互相印證。
田漢雖以戲劇家聞名于世,但對白話新詩、舊體詩詞亦造詣頗深,創(chuàng)作了數(shù)量可觀的作品。他是“五四”時期較早從事新詩創(chuàng)作的詩人之一,發(fā)表過《詩人與勞動問題》等文章,參與了早期新詩理論的建構(gòu)。同時,舊體詩詞是他始終念念不忘的一方文學園地。田漢信中闡述了對于詩歌的“一點抱負”,既談到地方戲改革運動中對舊詩的運用,又論及新詩形式的尚未完成,由此可窺他當時的詩歌觀念。
“我每天請她老人家談這七十年來的故事,意欲出一本小冊以作紀念,以彰懿德?!碧餄h記錄、整理的母親的談話,后以《母親的話》為題,陸續(xù)由桂林《人世間》雜志刊出?!罢埬銓懶〇|西(或文或譯)寄來以便一并發(fā)表如何?!币ε钭邮欠裨形恼录慕o田漢發(fā)表,尚待考證?!肮?,陽兩兄”當指田、姚兩人均熟識的郭沫若、陽翰笙。
結(jié)語
1935年的兩通書信是田漢在南京時期的重要文獻,前者記錄了他對于西北電影運動和開發(fā)西北問題的獨特見解,后者體現(xiàn)了他對于中國舞臺協(xié)會的慘淡經(jīng)營。1936年的佚函反映了田漢與崔萬秋之間的密切往來,還折射出彼時田漢對魯迅的微妙態(tài)度。《雁歸回簡》為我們了解田漢衡陽時期的生活狀態(tài)、寫作情況提供了第一手文獻。除上述信函外,1938年8月28日重慶《新華日報》第三版的《來函照登》,1939年4月25日桂林《救亡日報·文化崗位》的《新“三葉”之一葉——田漢氏桂林書簡一》,均未收入《田漢全集》。鑒于《田漢著譯目錄(1913—1968)》已著錄,張向華《田漢年譜》中亦有介紹,本文不再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