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呂嶺小學 盧曉華
這里的“法”,是指學生與教學文本對話的方法。文本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載體。在教學中,教師要教給學生必要的文本對話的方法,使學生學會與文本對話,實現(xiàn)從無對話到有對話、從對話的隨意性到精準性、從淺層次的對話走向深層次的對話。
“框架閱讀”,是指抓住教學內(nèi)容的知識脈絡(luò)來閱讀,把握知識的整體結(jié)構(gòu)。以解決問題為例,教材框架通常是“呈現(xiàn)主題圖—例題解法—小精靈提示—做一做”。教師讓學生在文本互動中有“方法”可依,有問題可思考,避免了光有形式,耗時而又無效的對話。
“字斟句酌,反復推敲”是指學生閱讀文本時除了整體把握文本,還要逐字逐句地閱讀,“尋找”關(guān)鍵句、詞、字,展開分析,反復“推敲”,獲得對文本的深層次理解。以解決問題為例,到了高年級,數(shù)量關(guān)系變得更加復雜,如果學生不字斟句酌,反復推敲,就會陷入讀不懂的尷尬境地。
在生生互動的學習場中,信息流通量變大,信息碰撞概率增高,大腦活躍度變高,學生心理安全舒適度增強。筆者認為,生生互動是多維互動的核心要素,是實現(xiàn)學生思維由“單一”走向“豐富”的重要途徑。在生生互動中,既要有“形”,更要有“質(zhì)”。
1.利用差異,造“4 合1”合作之“形”。以六年級上冊“圓的認識”為例,學生要通過多種方法去探究探究圓的特征,教師的講授很難滿足學生多樣化的探究方法。而學生之間的差異也決定了他們在方法的選擇上有差異,在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方面也有一定差距。因此,教師可以通過設(shè)置一個有價值的合作任務(wù),通過“4合1”合作之“形”,交叉?zhèn)鬟f各成員的意見。這樣,原來可能每個學生只會自己的一種或兩種方法,接納了他人的觀點后,就有了多種方法和多種發(fā)現(xiàn),從而更全面、更深入、更清晰地認識和理解了圓的特征。因此,教師應讓每個學生的思維發(fā)散開來,這樣他們的思維也會由“單一性”走向“豐富性”。
2.分解任務(wù)造“信息重組”之“形”。比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三角形的面積”推導方法多樣,其中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推導會涉及不同形狀的三角形的推導(鈍角、直角或銳角),課堂操作時間有限。這時,教師可以分組發(fā)放學習任務(wù),第1組用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推導;第2組用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推導;第3組用兩個完全一樣的鈍角角三角形推導;第4 組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推導。然后,每個組得到不同信息的學生組成新的學習組,在新的學習組中輪流匯報自己的特定任務(wù),并進行提問和討論,最后選一組代表帶領(lǐng)全班同學展開深度交流。這樣,每個人就獲得了多個相對完善的信息。
如: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長方形的周長”生生互動案例。如圖,教師讓學生先獨立解決,然后四人小組互動學習。(下面是求周長的發(fā)言順序)
4號:5+ 3+ 5+ 3;3號:5+ 5+ 3+ 3
2號:5 × 2 + 3× 2;1號:( )5+ 3 × 2
學生互動結(jié)束。
觀察上面的互動學習過程,學生的互動“形有”而“質(zhì)無”,表現(xiàn)以下三個缺失:1.分享中思維過程缺失:小組成員只分享了各自的算式,至于“為什么這樣列式”沒有深入探究。2.質(zhì)疑問難缺失:以上四種方法思維層次不一樣,特別是1 號的發(fā)言是抽象而不易理解的,但小組里卻沒有人提出自己的疑問。3.觀點碰撞缺失:四種方法都是求周長,但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缺少思維的互動,互學過程中只有思維的發(fā)散,而沒有思維的聚合,這樣的生生互動沒有提升互學的效果。
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與引導者,在教學實踐中要緊扣知識本質(zhì),聚焦學生困惑,精設(shè)問題,適時追問,與學生互動、釋疑解惑,讓學生對所學知識茅塞頓開,融會貫通。
教師要深度解讀文本,緊扣知識本質(zhì),挖掘?qū)υ捲掝},在思辨中引領(lǐng)學生走向深度學習。如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平均數(shù)”時,如何讓學生深悟平均數(shù)產(chǎn)生的必要性,體會平均數(shù)的作用呢?教師的“惑”驅(qū)動著教師抓住知識的本質(zhì)去挖掘“互動話題”。教師課件出示足球比賽中兩個學生的成績:王明踢了3場,每場都踢5個;李云第一場進 2個,第二場進6 個,第三場進 5 個,第4 場進3 個球。教師呈現(xiàn)文本后,挖掘了這樣的對話話題:1.到底誰的成績更好呢?說一說你判斷的依據(jù);2.我就納悶了,你們怎么不去比較李云和王明的總個數(shù)?3.我更好奇的是,你們?yōu)槭裁床贿x6或2這兩個數(shù)據(jù)來代表李云的水平呢?用3個問題層層遞進,引導學生步步思辨,讓學生悟出當比賽場次不同時,不能比總數(shù),要找出一個合理和公平的數(shù)去比較,這個數(shù)就是平均數(shù)。這樣的師生“互動”是“有深度”的,水到渠成地讓學生體會了平均數(shù)產(chǎn)生的必要性。
如人教版三年級上冊“四邊形”單元里的一道練習:在方格中圍出幾種周長是24厘米的長方形或正方形(方格邊長為1厘米)。結(jié)果很多學生畫了24格的長方形,可見,學生對“周長24厘米”是不理解的。教師此時進行追問:1.什么是周長?你們畫的24 格表示周長嗎?2.要畫一個長方形,要先確定什么?3.比較分析:有同學列出 24 ÷ 2 = 12,12 ÷ 2 = 6,6 +1= 7,6 - 1= 5,請問12 ÷ 2 = 6中“6”表示什么?為什么6一會兒加1,一會兒減1?(4)想一想,長可以比6 多幾,寬可以比6 少幾?(5)能不能找出更簡潔、更有序的方法找出符合要求的長方形呢?聚焦困惑,師生互動,最后得出24 ÷ 2 = 12,12表示一條長與一條寬的和,12 可以分成11 和1,10 和2……較大數(shù)做長,較小數(shù)做寬;畫圖時,可先畫出正方形,然后一邊一次多1格,2格……另一邊一次少1格,2格……教學中,教師緊扣知識本質(zhì),聚焦困惑,精設(shè)問題,在步步思辨中把學生模糊的認知清晰化,錯誤的表象正確化,這樣的師生互動彰顯深度。
綜上所述,在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因“惑”而“動”,使多維互動有“形”而不失“深度”。將課堂創(chuàng)設(shè)成一個立體多維互動的學習場,滿足了所有學生的學習需求,激活了學生已有的信息組塊,幫助學生構(gòu)建了新的知識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