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人旗
【摘? ? 要】黨史文化傳播尤其是黨史題材影視作品向來存在著“說教性強、觀賞性弱、觀眾接受度低”的問題,尤其缺少青年群體的認可和關注。重大黨史題材電視劇《覺醒年代》火爆“出圈”,打破了主旋律大劇收視圈層和傳播壁壘,收獲了大批青年觀眾。剖析其成功原因,可以更好地推動黨史文化傳播。
【關鍵詞】覺醒年代;黨史文化傳播;青年觀眾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近期,一部以全景式展現(xiàn)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和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建全過程的黨史題材電視劇《覺醒年代》火爆“出圈”,掀起收視熱潮,豆瓣評分高達9.2分。更難能可貴的是引發(fā)了青年人“邊追劇邊學黨史”,甚至在線催更的現(xiàn)象。《覺醒年代》同時在電視和互聯(lián)網(wǎng)播出,根據(jù)優(yōu)酷站內數(shù)據(jù)顯示,在《覺醒年代》發(fā)布彈幕的人群中,“90后”的占比是全站基準值的1.6倍,這在以往的主旋律題材劇尤其是黨史題材劇中是極其少見的。
黨史文化傳播向來存在著“說教性強、觀賞性弱、觀眾接受度低”的問題,尤其缺少青年群體的認可和關注。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之際,如何創(chuàng)新方式方法,在保證質量和高度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黨史文化傳播的人性關懷和體驗溫度,拓寬黨史文化傳播覆蓋范圍,尤其是吸引青年群體的注意力,是很值得研究的一個課題。
在此方面,《覺醒年代》做了很好的示范,成功把一部“獻禮大劇”拍成了一部收視和口碑雙贏的“流行”大劇,打破了主旋律大劇收視圈層和傳播壁壘,被評價為“不僅是一部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的優(yōu)秀之作,也是一部黨史教育的生動教材。”筆者認為,剖析《覺醒年代》火爆“出圈”的原因,可給黨史文化傳播帶來一些有益啟示。
一、求“新”——題材和表達形式新穎
以黨史為表現(xiàn)題材的影視作品很多,但多側重于土地革命、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以及新中國成立后這些歷史時期,而關于中國共產黨成立前后這一段歷史時期的影視作品較少,諸如獻禮影片《建黨偉業(yè)》等,限于時長等原因,只是浮光掠影的跳躍式展現(xiàn)歷史脈絡,很多人物甚至只有一兩個鏡頭,難以給觀眾留下完整深刻的印象。
今年國內政治生活最重大的主題就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我們常講,“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知所從來,方明所去”。在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之際,推出一部全景式再現(xiàn)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建歷程的影視劇正當其時?!队X醒年代》就很好地抓住了這個“新聞點”,首次以電視劇的形式展現(xiàn)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建全過程,以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等眾多歷史人物為人物主人公,通過對1915年到1921年這個“覺醒年代”的藝術再現(xiàn),填補黨史創(chuàng)作空白,深刻揭示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必然性。既保證了其區(qū)別于同類主題的獨特傳播價值,又及時地回應了政治關照和市場需求。
《覺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雜志》問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為中國共產黨機關刊物為貫穿,以李大釗、陳獨秀、胡適、毛澤東等歷史人物為主人公,展現(xiàn)了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建立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獨辟蹊徑地從政治、經(jīng)濟范疇的“硬歷史”披露,轉向以文化精神為主的“軟歷史”描述,“第一次以歷史敘事手法,藝術地再現(xiàn)這段動蕩年代的青年人的激情和選擇,中國人的覺醒和奮斗”。
除了敘事模式更加接地氣、主題表達深厚之外,《覺醒年代》在藝術化的表現(xiàn)方式和創(chuàng)新性的審美方面也很有創(chuàng)新。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孫佳山撰文認為,《覺醒年代》是“一次帶有集成式意義的美學突破”“一次實現(xiàn)傳播力拓展的類型創(chuàng)新”?!跋裨凇队X醒年代》中這樣,緊密依托《新青年》雜志的傳播軌跡,將多種多樣的人物和事件共同組合成一幅完整而又多元、多元而又歸一群像的作品還是第一次見到,稱得上是一次帶有集成式意義的美學突破。”
在視覺呈現(xiàn)方式上,《覺醒年代》頗具電影的質感,巧妙合理地使用了版畫、蒙太奇等藝術表達形式,“既將復雜的歷史線索予以寫意的視覺呈現(xiàn),在表意方式上也實現(xiàn)了自成一派式的創(chuàng)新?!边@種視覺呈現(xiàn)方式很好地適應了青年人的審美習慣。
二、務“實”——立場客觀真實
歷史是真實的,鮮活的,也是最易被遺忘或被遮蔽的。毋庸置疑,重大歷史題材電視劇的創(chuàng)作,尊重歷史、客觀真實是基本前提,但要做到這一點卻并不容易,《覺醒年代》在此方面做了成功示范。
相較于某些虛構改編、粗制濫造的歷史題材劇,《覺醒年代》依托大量史實,以一種嚴謹客觀的態(tài)度,講述歷史事件,評價歷史人物,無論是演員的精彩表演,還是服裝道具的精益求精,每一個鏡頭都精雕細刻,體現(xiàn)出精準逼真、寓意深遠的藝術追求,形神兼?zhèn)涞貍鬟_出那個時代的歷史氛圍、社會風貌和人物個性。
在人物表現(xiàn)方面,該劇對李大釗、陳獨秀、胡適、毛澤東、蔡元培、辜鴻銘等重要人物性格特點的塑造應該說是基本符合歷史事實的。更加可貴的是,該劇客觀地呈現(xiàn)了不同人物的政見之分,但不做主觀上的評判,以平實客觀的歷史視角進行角色關照。如不因胡適后來的政治立場和政治身份而對其人物形象和歷史作用進行有意削弱,同樣也不因毛澤東同志后來在我黨的崇高地位而對其形象和歷史作用進行超越歷史階段的拔高和“加戲”,即使是對新文化運動持反對立場的保守派辜鴻銘、林琴南等,也都呈現(xiàn)了其可愛可敬的一面。如在當時新文化運動的大氛圍中,辜鴻銘的極端保守看起來似乎“令人可恨”,但劇中在表現(xiàn)其民族大義和人格獨立時又令觀眾對其“頓生好感與敬意”。
有評論認為,“《覺醒年代》的成功與破圈,其重要原因在于展現(xiàn)那個時代人物的復雜性,把每個偉大的人物當成‘人來書寫,而不對歷史人物做非黑即白的判斷。 ”
三、“鮮活”——人物形象飽滿鮮活
相信很多觀眾和筆者一樣,對《覺醒年代》眾多歷史人物出場場景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陳獨秀,蓬頭垢面、一身破衣爛衫的邋遢形象,完全顛覆了人們的慣常認知,全無以往主旋律劇臉譜化的單一方式,初看會覺得很突兀,整部劇看后又覺得合情合理。不只是陳獨秀,整部劇里的人物大多鮮活飽滿,有性格有思想,有優(yōu)點也有缺點,觀眾普遍反映,“這部劇讓無數(shù)個歷史課本上的人物變得鮮活起來了”。這是該劇取得成功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
清華大學教授、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副主席尹鴻撰文認為,“許多作品,往往人為去制造戲劇性,虛構一些與故事主體游離的家庭沖突、動作場面、感情糾葛,而并沒有從人物的性格出發(fā)去結構情節(jié)?!队X醒年代》基本拋棄了這種人為的戲劇性設計,讓所有的戲劇沖突都來自于人物的性格沖突、選擇沖突?!眲≈校锩h和?;庶h、新文化運動激進派與保守派、馬克思主義與改良主義……不同陣營不同思想流派之間的對立沖突,通過各自代表人物性格思想分歧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即使是同一陣營的不同代表人物之間,如新文化運動的旗手陳獨秀和李大釗、李大釗和胡適之間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思想碰撞沖突,極具戲劇張力,讓觀眾大呼過癮。
“歷史題材類作品表達常常精于展示大場面,而疏于刻畫人物。《覺醒年代》則給出了一種兩全的解決方式,既充分刻畫出百年前風云際會、群英會集的時代特色,又對個人不失溫情和理解,讓歷史中的人物也有血有肉、可親可感?!本唧w體現(xiàn)為,《覺醒年代》劇中的主要人物都不是“精神導師”式的“高大全”,而是有著平常人的家長里短、幽默風趣乃至這樣那樣的缺點等。如李大釗既有公眾面前慷慨激昂、視死如歸的革命領袖形象,也有在妻子孩子面前嬉笑柔情的“凡夫”形象。新文化運動領袖陳獨秀不只有道德文章引領時代潮流的高大光輝,還有不知如何處理父子關系的“呆萌”可愛,以及和同事間嬉笑調侃的“調皮”。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和陳獨秀在《新青年》編輯部開會時“相互推分瓜子殼”的細微場景讓人忍俊不禁。這種嚴肅和活潑相結合的表現(xiàn)方式,拉近了年輕人和歷史的距離,特別容易讓觀眾產生心理共鳴,贏得廣大青少年群體的熱捧和認可。
四、“有度”——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和諧統(tǒng)一
主旋律影視劇是黨史文化傳播的一個很重要的渠道和載體,過去黨史題材影視劇之所以不太受觀眾尤其是青年觀眾歡迎,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作品基調拿捏得有點“過頭”,具體表現(xiàn)為要么過于“端架子”,刻意體現(xiàn)重大歷史題材的嚴肅和厚重,往往讓觀眾敬而遠之;要么過于迎合市場口味,不惜戲說或虛構故事情節(jié),陷入了庸俗化、媚俗化的套路?!斑^猶不及”,需要“持其兩端取其中”?!队X醒年代》在此方面就做得比較好,在嚴肅和活潑、歷史和藝術之間張弛有度,很好地做到了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的和諧統(tǒng)一。
該劇在著力表現(xiàn)新文化運動波瀾壯闊、激蕩人心的歷史進程時,既有這些先進知識分子為追求真理、探索道路、啟蒙大眾、改造社會而奔走呼號、深沉思辨、慷慨激昂的國家、民族的“大愛”,也有他們在人間煙火、平實的家常中的親情、友情之“小愛”。如蔡元培、李大釗、陳獨秀、胡適的“君子和而不同”的友情,陳獨秀、陳延年、陳喬年父子三人“愛恨交織”的親情,李大釗和妻子趙紉蘭青梅竹馬、相濡以沫的愛情?!队X醒年代》“全景式的”景觀,不僅展現(xiàn)出一個大氣磅礴的時代,還有那個時代中至真至誠的情感。有專家點評說,“這部電視劇可謂一面是嚴肅認真,一面是積極活潑。嚴肅的是人物角色面對國家民族將往何處去的理性思考,積極活潑的則是角色們談笑間的生活工作畫面?!?/p>
當然,除了上述幾點原因,劇本扎實、主創(chuàng)團隊用心、制作精良等,同樣是《覺醒年代》能夠成功的重要原因。
綜上所述,黨史文化傳播尤其是黨史類題材劇如果能做到求新、務實、鮮活、有度,找到符合時代和觀眾口味的審美表達,把握好市場規(guī)律,找到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的平衡點,以好的故事吸引觀眾尤其是年輕人,自然而然就能獲得他們的認可和接受。
參考文獻:
[1]尹鴻.《覺醒年代》:以歷史質感和理想主義征服觀眾[N].文匯報,2021-4-1(10).
[2]湯華臻.主旋律的《覺醒年代》為何能夠火出圈[N].北京日報,2021-3-3(3).
[3]主旋律創(chuàng)作如何抵達年輕觀眾——從電視劇《覺醒年代》獲好評說開去[N].中國藝術報,2021-3-15(2).
[4]孫佳山.美學突破與類型創(chuàng)新 《覺醒年代》藏著什么破圈密碼[N].文匯報,2021-3-15(6).
[5]楊明品.《覺醒年代》:黨史學習的優(yōu)質教科書[N].光明日報,2021-3-3(15).
[6]陳捷.《覺醒年代》啟示錄:影視劇如何呈現(xiàn)思想史[N].文匯報,2021-4-16(7).
(作者:《中國文化報》社記者站管理部主任)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