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憬萱
清代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二大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滿族的先祖為肅慎族,起源于白山黑水之地,發(fā)展到遼金元時期的女真人就是其中的一支。1125年,由于女真人建立了金朝,因此大量女真人進入中原,并長期與漢人雜居融合,僅有少部分女真人還生活在北方偏遠地區(qū),而明末清初的女真人(即后來的滿族)就是這些部族的后裔。騎馬狩獵是滿洲先民們賴以生存的主要生活方式之一,因此為適應(yīng)騎射的需要,清代的滿族服飾在繼承漢族傳統(tǒng)服飾的特點之外,也加入了大量本民族的元素,設(shè)計出了方便、實用又自成一體的服裝。
清代的服飾十分繁復(fù),清初時,由于戰(zhàn)亂等因素,各階層服飾沒有定制,比較混亂,直到入關(guān)后的乾隆皇帝時,均在不斷地修訂和完善。因此,清早期的順治、康熙和雍正各朝的皇帝服飾在形制和紋飾上都有所不同,甚至差異較大。
現(xiàn)在學(xué)術(shù)界所出版的文章及著錄多關(guān)注于清代服飾的種類、等級、材質(zhì)、紋飾等方面的研究。而關(guān)于清代服飾的佩飾,尤其是具有滿族特色的服飾帶的整理及研究,確少有提及。北京故宮嚴(yán)勇曾在《清代皇帝朝服述略》①①《清代服飾等級》②中介紹了皇帝朝服帶的式樣、等級及所用場合。殷安妮在其《清帝行服敘要》③里,介紹了行服帶的式樣及基本功能。劉永華所著的《中國古代軍戎服飾》一書中,很簡略的介紹了清代服飾帶的種類及式樣。而關(guān)于服飾帶的種類、形制、使用等級及歷史由來等問題都沒有系統(tǒng)的整理和研究。因此,本文想通過整理相關(guān)資料,對清代服飾帶進行系統(tǒng)的梳理,略陳管見,以讓大家更多的了解滿族民族服飾。
一.清代服飾帶的形制
清初時,由于戰(zhàn)亂等因素,各階層服飾沒有定制,比較混亂,尤其是入關(guān)前期與入關(guān)之后的服飾及服飾帶的使用,差異較大。雖然清早期的相關(guān)實物資料較少,而且沒有形成定制,但從清宮所留存下來的皇帝畫像中,我們可以看到,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帝所佩戴的朝服帶僅以鏤雕金版裝飾,并無其他墜飾(圖1);而從康熙開始,皇帝所著朝服帶或其他服飾帶均墜佩m分、荷包等佩飾(圖2),與早期的形制差異較大。隨著乾隆二十九年(1764)《大清會典》的頒布,標(biāo)志著清代服飾制度的最終定制,此后清各朝均遵此制,未有更易。
據(jù)《清會典》及現(xiàn)存實物來看,服飾帶的種類主要分為:朝服帶、吉服帶、常服帶、行服帶等,其形制基本相同。腰帶的帶鞋不用皮革,而是用彩色的絳帶,帶上有4塊版飾,有鎏金、玉制或鑲嵌寶石等形制,其中兩個版飾的下部有鑄環(huán),用于佩掛佩吩(佩吩的中上部有中約,一般與版飾的形制相同)、荷包、鞘刀、火鐮、筷子、牙簽筒、扳指套等滿族游牧生活不可或缺的實用品(圖3)。
幾種服飾帶雖形制基本相同,但也有明顯差異,其主要區(qū)別在于佩吩的樣式不同(表1)。朝服帶佩帉較長,下部廣而銳;吉服帶佩帉下部平齊,常服帶與其相同;而行服帶佩吩較吉服帶更短且寬。前三種服飾帶的佩飾較為莊重、華麗,系有荷包、鞘刀、火鐮等也僅是起到裝飾的作用;而行服帶更注重野外生活的實用性,帶的裝飾相對較為樸素、簡潔,一般不用金飾、玉飾,多用皮革做為佩系,上面的佩飾也多為野外游牧生活所必須,如裝食品的荷包、防身或食肉用的鞘刀、取火用的火鐮、帶指南針的牙簽筒等,如圖14。
二、服飾帶的使用等級
1.在乾隆朝所編撰的《欽定四庫全書薈要·史部·皇朝禮器圖式》卷四至卷七中關(guān)于清朝服飾帶的記載:
“皇帝朝帶一(圖4):色用明黃,龍文金圓版四,飾紅寶石或藍寶石及綠松石,每具銜東珠五,圍珍珠二十左右,佩帉淺藍及白各一,下廣而銳,中約鏤金,圓結(jié)飾寶如版,圍珠各三十,佩囊文繡、燧瞞、刀削結(jié)佩惟宜,絳皆明黃色,大典禮御之?!?/p>
“皇帝朝帶二(圖5):色用明黃,龍文金方版四,其飾祀天用青金石祀、地用黃玉、朝日用珊瑚、夕月用白玉,每具銜東珠五,佩帉及絳惟圜丘用純青,余如圓版朝帶之制,中約圓結(jié)如版飾,銜東珠各四,佩囊純石青,左騰,右削并從版色?!?/p>
“皇帝吉服帶(圖6):色用明黃,鏤金版四,方圓惟便,銜以珠玉雜寶各從其宜,左右佩帉純白,下直而齊,中約金結(jié)如版飾,余具如朝帶,常服帶同。”
“皇帝行帶(圖7):色用明黃,左右佩系以紅香牛皮為之,飾金花文綴銀環(huán)各三,佩帉以高麗布視常服帶帉微闊而短,中約與香牛皮束綴銀花文,佩囊明黃,圓絳飾珊瑚結(jié)、削、燧、雜珮各惟其宜?!?/p>
“皇太子朝帶:色用明黃,金圓版四,飾青金石,每具銜東珠五,左右佩帉淺藍及白各一,下廣而銳,結(jié)佩惟宜,絳如帶色。皇太子吉服帶:色用明黃,金版四,方圓惟便,銜以珠玉雜寶各從其宜,左右佩帉純白,下直而齊,余具如朝帶。皇子朝帶:色用金黃,銜玉方版四,每具飾東珠四,中飾貓睛石一,左右佩絳如帶色,親王同其帶色,宗室皆如之,覺羅用紅帶?;首蛹В荷媒瘘S,版飾惟宜,佩絳如帶色,親王、世子、郡王皆同?!H王以下行帶佩帉素布,視常服帶帉微闊而短,版飾惟宜,絳皆圓結(jié),其制下達庶官,凡扈行者皆用之,帶色金黃、石青各從其所得用。”
由以上典制,我們可以得之,清代的服飾帶僅為男子所帶,而女子不可帶,并有著嚴(yán)格的等級之分。不同的場合所佩戴的腰帶是不同的,要與服裝相配。其中僅有皇帝和皇太子才能用明黃色,宗室用金黃色,而親王以下所佩腰帶的顏色視衣著而不同。
在各類服飾帶中朝服帶的等級規(guī)定最為嚴(yán)格,朝服屬于禮服的一種,為舉行登基、朝會、萬壽節(jié)、元日和祭祀等重大典禮時所穿,因此是各類服裝中規(guī)格等級最高的,因此朝服帶的等級區(qū)別也最嚴(yán)格,皇帝及皇太子用明黃色(體現(xiàn)了太子的尊貴地位),宗室用金黃色,覺羅用紅色,其余皆用石青或藍色;并且皇帝在出席不同的祭祀典禮時,腰帶的版式均不同。清代服飾帶上雖均飾有四塊版飾,但等級不同,版飾的形狀及鑲嵌的寶石均不同,等級越高,裝飾越華麗,用料越珍貴。而吉服帶、常服帶及行服帶除絳帶顏色嚴(yán)格按等級使用,其他版飾及掛件自親王以下至文武官皆適宜即可,無嚴(yán)格定制。
在《清會典》中還有一類特殊的記載,祭祀及鑾儀衛(wèi)校尉等所佩戴的服飾帶為綠色。中國古代禮制的核心制度之一便是祭祀之制,自遠古時代起,便有祭祀之典,而重視薩滿教的清朝更不例外,因此清代皇室對祭祀大典的重視也體現(xiàn)在了對相關(guān)祭祀人員服飾的規(guī)定。
三、清代滿族服飾帶的由來及演變
清朝的服飾帶有著濃重的少數(shù)民族特點,它的形制和使用,不是突如其來的,而是經(jīng)歷了漫長的發(fā)展和演變,尤其與唐代時期盛行的蹀躞帶最是相似(圖8)。
相傳蹀躞帶本為胡制,最初可能是源自古代中亞地區(qū),士兵們經(jīng)常騎馬打仗,這種皮制腰帶上有帶環(huán),用作佩掛各種隨身的物件,非常適用于馬上之用。后來演變成在革帶上用金玉雜寶等作為裝飾,使之成為北方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人們所喜愛的帶飾。
在戰(zhàn)國時期,趙武靈王推廣胡服騎射,當(dāng)時人們覺得胡人的腰帶很有特色,遂被引入中原地區(qū),漢人又在腰帶上附加了許多小環(huán)或小鉤,更加方便將小物件隨身攜帶(例如水壺、錢袋、香囊、刀、劍等)。沈括的《夢溪筆談》對此作了詳細的敘述:“中國衣冠,自北齊以來,乃全用胡服。窄袖緋綠,短衣長勒靴,有帶,胡服也……所垂蹀躞蓋欲佩帶弓劍、愉悅、算囊、刀礪之類?!?/p>
從此,這種帶式廣為流傳,發(fā)展到唐代時,已基本演變?yōu)轷搋髱?,并開始盛行。唐時曾經(jīng)將蹀躞定為文武官員的必佩之物,用以懸掛算袋、刀子、礪石、契苾真、噦厥、針筒、火石袋等七件物品,稱為“蹀躞七事”。并在材質(zhì)、數(shù)量上規(guī)劃了佩戴等級。之后經(jīng)宋、遼、金、元、明等朝代的發(fā)展,尤其是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政權(quán)時期,更加的流行此種腰帶。
清朝的滿族人為北方女真人后代,尤善騎射,因此這種服飾帶一直在滿族先祖中沿用,又有所改進,慢慢形成了具有滿族特色的腰帶,它將皮革帶改用編織帶,帶上佩以荷包、火鐮、鞘刀等生活實用器,又可佩戴弓箭等武器,使之騎馬著裝時更加的輕便及耐用,并且大大的節(jié)省成本。清軍入主中原后,生活方式有所改變,社會逐步安定,從原來的草原游牧變?yōu)槎际猩詈头爆嵉膶m廷禮儀,因此服飾帶的裝飾性更強了,更多的是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征。
四、沈陽故宮所藏的服飾帶
從發(fā)表的文物資料來看,現(xiàn)存的清官服飾帶多收藏于北京故宮,且多為皇帝御用,甚是精美,而沈陽故宮現(xiàn)存的清代滿族服飾帶較少,僅有一件可辨認(rèn),但其帶上的佩飾早已殘缺(圖9),此帶的帶絳正面為金黃色,里面為彩色編織,版飾以鎏金花卉紋裝飾,佩帉較長且下端平齊,為金黃色,中約與版飾相同,環(huán)上各系一個葫蘆形荷包,從顏色及做工上來看,此帶應(yīng)為皇子及以下級別所使用的吉服帶。除此件吉服帶外,還藏有少量的單獨腰帶(圖10),其材質(zhì)和樣式與史料中記載的完全相同。
沈陽故宮雖收藏的完整服飾帶較少,但還有很多與服飾帶相關(guān)的佩飾,值得引起關(guān)注及研究。
沈陽故宮現(xiàn)藏有幾十對保存完好的荷包(圖II),此類荷包無論從材質(zhì)、用料、繡工、配珠等方面都非常的精致與華麗,且為成組出現(xiàn),上端均有兩條繩子,并佩有彩色藥珠。還有幾十把鞘刀(圖12)及火鐮(圖13),用料考究,工藝精美,小巧精致,其上均有帶繩,用于系掛。
從以上文物圖片可以看出,這些物件與北京故宮所藏的服飾帶(圖14)上的荷包、火鐮、鞘刀等佩飾形制幾乎相同,且精美程度不相上下,所以這些物件應(yīng)是清宮服飾帶上的佩飾,且多為皇家御用。如果此種猜測正確,則可填補沈陽故宮清官服飾帶的空白,有利于今后的清宮服飾研究及展覽等工作。
五、結(jié)語
清代的服飾帶,是北方游牧民族——滿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服飾,是為方便騎馬行獵打仗而存在。它不僅繼承了中國古代傳統(tǒng)少數(shù)民族腰帶的特點,還根據(jù)本民族的需要,對其進行了改變,以編織帶為本,使之成為既實用又美觀的腰帶。而隨著清朝入關(guān),生活方式的改變,服飾帶的功能逐步發(fā)生改變,僅有皇帝出巡圍獵或祭祖謁陵時,才會騎馬狩獵,因此服飾帶的種類多樣,不僅可為實用品,更多的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清朝將這種服飾帶一直保留,不僅代表著滿族特色,也是對先祖?zhèn)凂R上得天下的一種追思和崇敬。
注釋:
①嚴(yán)勇《清代皇帝朝服述略》,《收藏家》,2007年第4期。
②嚴(yán)勇《清代服飾等級》,《紫禁城》,2008年第10期。
③殷安妮《清帝行服敘要》,《收藏家》,2013年第6期。
(責(zé)任編輯:郭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