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利鑫
應是商周時期中原地區(qū)的一個古老封國,據(jù)甲骨卜辭記載,商代已有應國。西周滅商以后,周武王封其子于應,應便成了姬姓封國,直到春秋早期被楚國所滅,歷時350余年。應國貴族墓地位于河南省平頂山市薛莊鄉(xiāng)北滍村滍陽嶺上,1979年,當?shù)卮u瓦廠燒磚取土時,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一批應國青銅器,經(jīng)考古專家論證,滍陽嶺即是應國貴族墓地所在位置。1986 - 2007年,歷經(jīng)20余年的考古發(fā)掘工作,共發(fā)掘墓葬500余座,出土各類文物萬余件,其中出土的大批精美絕倫的青銅禮器,備受世人矚目。這些器物不僅制作精細,造型優(yōu)美,裝飾花紋華麗考究,更為重要的是,器物內(nèi)還鑄有重要的銘文,這些銘文內(nèi)容對于考證古代禮制、應國職官以及應國與周邊諸侯國的關系有著十分重要的史料價值。
應申姜鼎(圖1),通高31、口徑38厘米。1992年應國墓地M6出土。敞口,卷沿,斜方唇。附耳,半球形腹,圜底,蹄足矮而粗壯,蹄端肥大??谘叵嘛椧恢躍形凸目竊曲紋帶,腹上部飾一周凸弦紋,耳外側(cè)飾有鱗紋。內(nèi)壁鑄14字銘文:“應申姜作寶鼎,其子子孫孫永寶用?!?/p>
內(nèi)壁銘文記載了應國在春秋早期與南陽一帶的申國通婚聯(lián)姻的事情。應申姜是嫁給應侯的申國女子,是應國國君的夫人。作為應侯夫人應申姜得以鑄造銅鼎這種十分重要的禮器,表明當時可能由于某種原因,她執(zhí)掌著應國的行政與祭祀大權。這不僅反映了應國與申國以政治聯(lián)姻的形式結(jié)成了政治同盟,也揭示了春秋早期應國婦人執(zhí)政的歷史事實。
柞伯簋(圖2),通高16.5、口徑17厘米。1993年應國墓地M242出土。此簋敞口,短頸內(nèi)束,淺腹外鼓,腹部一對龍首形耳下各附一垂珥,淺圈足下設一喇叭形支座。頸部飾以細雷紋襯地的凸目夔龍紋,腹部飾以細雷紋襯地的凸目獸面紋。耳的上端飾龍首,下部兩側(cè)飾陰線C形卷云紋,整個耳部作龍口吐長舌向下內(nèi)彎曲狀。簋內(nèi)底部鑄有84字銘文: “隹八月辰才庚申,王大射才周。王令南宮率多士,師酉父率小臣。王遺赤金十板。王日:‘小子、小臣,敬友!獲則取。柞白十稱弓無廢矢。王則畀柞白赤金十板,誕賜祝見。柞白用作周公寶彝?!?/p>
銘文記載了在八月庚申這天早晨,周王在都城鎬京舉行射箭比賽,并拿出十塊紅銅板作為獎品。柞伯因在比賽中表現(xiàn)優(yōu)秀,得到了周王賞賜的十塊銅板,并將其鑄成銅簋以示紀念。根據(jù)《左傳>記載,柞是周公某一庶子的封地,而應國是周武王之子的封地,兩國同為姬姓國。柞伯簋出土于應國墓地,說明該簋作為禮物饋贈給了應國,兩國當時的關系非常親密。
這件銅簋制作精細,造型別致,紋飾布局合理,線條自然流暢,輕盈飄逸。簋內(nèi)銘文不僅為研究古代射禮制度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也為應國與其他諸侯國的關系提供了實證。
匍雁銅盉(圖3),通高26、長31 8、體寬17.2、口徑14.2厘米。1988年應國墓地M50出土。器身整體仿鴻雁而制,器口開于鴻雁背部,口外敞,腹部呈圓角長方形扁體狀。鴻雁頸曲而上揚,昂首前視,雙目圓睜,扁圓形嘴微張,為盍流之口。鴻雁尾部有一個作卷身上曲的龍首形鋬手,扁腹下有四柱足。蓋略向上隆起,中部設一上粗下細的瓶塞狀握手。銅人雙手抱住蓋邊緣的環(huán)形鈕,雙腳之間有橫梁,與雁尾上浮雕牛頭飾頂端的環(huán)鈕相銜接。此銅人上身裸露,下穿十褶裙,腰間束一條裝飾有連續(xù)菱形紋樣的革帶,腳穿淺筒靴。蓋緣與頸部外側(cè)各飾兩組以云雷紋襯地的長尾鳳鳥紋,器蓋握手頂部飾一盤旋狀烏紋,雁尾陰刻三條平行細線紋,器腹素面。整個器身呈光潔明亮的青綠色。蓋內(nèi)鑄有43字銘文:“隹四月既生霸戊申,匍即于氐,邢公使司皃贈匍于束扈賁、韋兩、赤金一鈞。匍敢對揚公休,用作寶尊彝,其永用?!?/p>
銘文大意是說,在四月戊申這天,應國大夫匍完成對邢國的頫 聘使命,到了邢國近郊的館舍——氐地,邢公派司使贈送給匍一束鹿皮做的服飾、兩件圍裙、30斤紅銅。匍為感謝邢公的饋贈而作器以示紀念。
此盉造型新奇,極富想象力。器體上的龍、牛、雁、人等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并且巧妙和諧地分布于器物的適當位置,表現(xiàn)出很高的藝術造詣。
應史簋(圖4),通高17.1、口徑14、腹徑20厘米。1982年應國墓地M229出土。斂口,鼓腹,子口蓋,圈足。蓋頂有喇叭形握手,蓋與頸部均飾由變形夔紋構成的凸目竊曲紋,并以細雷紋作地紋,圈足飾一周凸弦紋,兩側(cè)有獸首銜環(huán)耳。蓋與器內(nèi)均鑄銘文“應吏作旅簋”。
兩周時期各諸侯國都編有本國國史的書,專門記錄發(fā)生于本國或本國以外的大事以及本國諸侯等貴族的重要言行,而史官正是史書的完成者。銘文中的“應吏”即“應史”。在國名上附加官職之稱,表明是應國的史官。
鄧公簋(圖5),通高21、口徑20厘米。1984年應國墓地出土。斂口,鼓腹,子口蓋,蓋頂有圓形握手,圈足,下附三獸首狀短足,腹部兩側(cè)有一對獸首銜環(huán)耳。器口與蓋沿飾竊曲紋,其余飾瓦紋,圈足飾斜角雷紋。蓋器同銘: “鄧公乍應嫂毗媵簋其永寶用”,記載了鄧國國君鄧公為其女兒嫂毗出嫁應國而特意制作銅簋,揭示了鄧國與應國聯(lián)姻的親善關系。
應侯髯 盈(圖6),高22 4、寬39.2厘米。1992年應國墓地M84出土。器口為圓角長方形,直口,方唇,腹壁較直,腹兩側(cè)有一對龍首形鏨耳,耳下附珥,淺圜底,圓角長方形鏤孔式圈足。盨口緣下與蓋緣上各飾一周以細云雷紋襯地的長尾垂冠鳳鳥紋,蓋部曲尺形支足上飾相背而立且尾羽相連的鳳烏紋。耳上部飾一龍首,下部及垂珥部飾細線卷云紋。圈足的鏤孔間飾連續(xù)的簡易波曲紋。外底部飾凸細線菱形網(wǎng)格紋。器底內(nèi)與蓋內(nèi)鑄相同銘文28字:“應侯再肇乍厥丕顯文考嫠公尊彝,用綏朋友,用寧多福,再其萬年永寶?!?/p>
銘文大意是說,應侯再初次制作這件用來祭祀其有德有義的父親嫠公的銅盨,同時也用它來宴饗同宗族的人,并向神靈祈求更長時間的福佑。再希望其子孫后代永遠珍愛它。
應侯蕆(圖7),高44、口徑31.2厘米。1992年應國墓地M84出土。甑鬲一體,甑口部圓形外敞,卷沿,斜方唇,兩耳立于口沿內(nèi)側(cè)。下部鬲頸內(nèi)束,鼓腹,柱狀足。甑鬲之間有十字形鏤孔的橢三角形箅。甑腹部飾凸弦紋兩周,鬲腹部一周飾三組獸面紋。
甑內(nèi)壁鑄銘文:“應侯作旅彝?!贝笠馐钦f,應侯制作祭祀祖先的禮器。
應姚鬲(圖8),高11、口徑16.1厘米。1988年應國墓地出土。寬平折沿,束頸較短,腹部斷面呈弧三角形,平襠,三柱足內(nèi)側(cè)各有一個平面。腹部飾一周波曲紋,且有三個豎向扁薄的扉棱與三足相應,將紋飾等分為三組??谘仄矫嬗秀懳?3字:“應姚作叔誥父尊鬲其永寶用享?!便懳挠浭黾薜綉獓囊π张訛槠湔煞蚴逭a父作器。
少姜壺(圖9),通高22.4、口徑7.2、腹徑13.6、圈足徑9.8厘米。1985年應國墓地M48出土。此壺子口蓋,蓋面上隆,頂部有喇叭形握手。直口,長頸,頸部兩側(cè)有半環(huán)形雙耳,耳上套接一提梁,腹部下垂,圜底,高圈足。蓋面與器腹均飾以粗細相間的曲折云雷紋,提梁兩端各飾一個圓雕獸首,頸部飾兩組以云雷紋襯地的相向而立的鳳烏紋,并間隔以兩個扉棱。圈足表面飾兩周凸弦紋。蓋內(nèi)鑄銘文:“少姜作用壺?!睆你懳膬?nèi)容看,此器是某位嫁給應國貴族的姜姓婦女的自作器,說明當時應國與姜姓國家之間存在聯(lián)姻關系。
應國雖是一個小國,但從出土的應國銅器的造型、紋飾、銘文和制作工藝來看,其物質(zhì)文化較為發(fā)達,在周王朝政治地位較高,與鄧、申、姜等周邊諸侯國之間有政治聯(lián)姻關系。這些銅器及銘文,為研究應國的歷史、文化、藝術等提供了十分有價值的實物資料。
(責任編輯:田紅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