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玲,卜曉琳
(海軍軍醫(yī)大學附屬公利醫(yī)院,上海 200135)
患者男,69歲。因“發(fā)現(xiàn)陰囊寄生物2月”,于2018年7月25日就診。患者長期居于美國,2月前在草地久坐后,發(fā)現(xiàn)陰囊南瓜子大小的灰白色寄生物,詳細觀察可見其足部會輕微活動,周圍皮膚輕度發(fā)紅,偶有疼痛。發(fā)病以來,患者無頭痛、畏寒及發(fā)熱等癥狀,飲食、睡眠及二便均正常。既往身體狀況良好。體格檢查:一般情況可,未觸及淺表淋巴結腫大,各系統(tǒng)檢查無異常,輔助檢查無異常。皮膚科檢查:陰囊左側可見一約5mm×4mm×2mm、扁圓、灰白色蟲體,其頂端牢固地插入皮膚中。正面光亮,背面見4對節(jié)段樣足,未見活動。蟲體連接處皮膚見紅腫增厚的結節(jié),伴觸痛(見圖1)。診斷:蜱咬傷。治療:叮咬處消毒后局麻,用無菌鑷子夾住蜱的頭部向上緩慢垂直拔出,拔出的蟲體上未見完整的口器,遂用針尖將皮膚中殘留的口器挑除,局部消毒后包扎。4周后電話隨訪,患者訴破潰處愈合,未出現(xiàn)其他不適。
蜱蟲屬于蛛形綱、蜱螨目。蜱為人和動物的體外寄生蟲,皮膚褶皺部位如耳后、頸部和腹股溝因皮膚薄嫩是蜱蟲的首選寄生部位。在蜱蟲口器刺破皮膚吸血過程中,會造成宿主感染螺旋體、立克次體等微生物[1、2]。為預防蜱蟲叮咬,可采用物理或化學方法減少住宿環(huán)境中的蜱蟲;進入蜱蟲較多的林區(qū)或野外工作,應盡量減少皮膚的直接暴露,扎住袖口及褲腿。發(fā)現(xiàn)蜱蟲叮咬時,第一要務是盡快移除蜱蟲,因為叮咬的時間和患病風險顯著相關[3]??捎描囎訆A住蜱的頭部,緩慢、垂直拔出。如果口器斷在皮膚中,可用針頭挑出。若口器未夾出且不能自行排出或分解,后期可能形成慢性異物肉芽腫,此時可切除。目前認為使用凡士林、指甲油、香煙燙等方法可能會刺激蜱蟲分泌更多的唾液進入人體,增加感染的風險,應慎用。雖然蜱叮咬及蜱媒疾病地域性強,但隨著人口流動性的增強,蜱蟲在少見地區(qū)日漸增多,因此應引起臨床醫(yī)生的注意。
圖1 陰囊一個約5mm×4mm×2mm灰白色扁圓形的蟲體,基底皮膚紅腫結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