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輝
近日,一起普普通通的離婚案上了熱搜,繼而引發(fā)各大主流媒體關注。這起案件中,婚姻維持了5年,期間王某作為全職太太承擔了大部分家務,因此要求得到相應補償。北京市房山區(qū)法院根據民法典新規(guī)定,一審判決共同財產由雙方平均分割,男方需另外支付給女方家務補償款5萬元。
對于這個判決,從媒體到網友幾乎一邊倒叫好,認為具有里程碑意義。千百年來,家務勞動一直是無報酬勞動,即便累死累活也體現不出一分錢價值。如今的影視劇中,常會出現這樣一幕:準備求婚的男人很大氣地對未來妻子說“結婚以后,我養(yǎng)你!”據說這樣一句話,被許多時尚女性認為是最溫馨的表白。其實生活中“我養(yǎng)你”的大氣男人,絕大多數并沒有給妻子配備保姆。作為全職太太,妻子就是一個全天候家政服務人員。若在北上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這類家政服務人員包吃住,六七千元恐怕都很難請到。試想一個普通工薪男,薪水去掉請一個全職保姆的支出,所剩還有多少?還能養(yǎng)得起自己和孩子嗎?
漠視家務勞動的貢獻,是一種世界性現象。往往當一個國家發(fā)達到一定程度,全社會就會對此進行反思。十多年前美國媒體計算過,一個家庭主婦的家政服務,如果按市場標準折算成薪水,超過了社會上許多工種的年薪。如今中國人工成本也在快速上升中,可想而知,家務勞動的“市值”肯定在逐年提高。
談及對于家務勞動價值的承認,德國是全世界的典范。德國的《家庭法》規(guī)定:“在婚姻生活范圍內,家務勞動是一種職業(yè)”“非家務勞動的一方,有義務為家庭提供必需費用”。這是一種義務,而不是“我養(yǎng)你”。德國的《個人所得稅法》規(guī)定,收入高的配偶每年可將其收入中的13805歐元轉讓給低收入的配偶,而不必繳納所得稅。
常常讓人忽視的是,在中國,家務勞動并不一定都由女方承包。以前在上海,如今在許多地方,丈夫承擔大部分家務也很常見。他們大多并非“全職丈夫”,但其中相當部分薪水不高,處于職場中下層。他們常常被某些不良輿論貶低為“小男人”,有些妻子也不承認這種勞動付出,覺得男人“沒本事”就該多干家務作為補償。民法典應該不止保護婦女合法權益,很期待將來某個離婚案判決中,男士的家務勞動也能得到合理補償。
許多地方都有這樣一句俗話“別拿客氣當福氣”。婚姻中一方承擔了絕大部分家務,另一方不應該視為理所當然。雙方如果關系和睦,不必以金錢作為補償,但必須從內心承認對方的付出。
責編/昕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