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莉
俄羅斯作家岡察洛夫說:“我只寫我熟悉的、體驗過和思考過的事物?!笨梢哉f,每一位作家筆下耕耘的都是自己的日常生活或者與此緊密聯系的東西。他們每時每刻都在對生活進行藝術體驗。這種體驗從接觸客觀生活的一剎那開始,直待創(chuàng)作欲望萌發(fā)即結束。審美表象在藝術構思和傳達的過程中,通過審美意象、藝術形象的表現達到圓滿。而這種體驗有時候是在作家自覺情況下實現的,包含藝術構思的成分;有時則是在不自覺的情況下實現,沒有明確的目的,與生活融為一體,更具有切身的感觸。關于生活藝術體驗,它是一種關于情感形成過程的體驗,是能夠應用到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素材。這種經驗愈是豐富,文學創(chuàng)作的基礎愈是渾厚,所能應用的豐富經驗積累愈是深刻廣泛。所以,讀者閱讀一篇文章,很容易感受到作者對生活的藝術體驗特點:對形象、對情感及對美的體驗。教師在閱讀教學時,也可圍繞這些特點進行賞析。
為了適應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的特殊要求,文學創(chuàng)作者必須要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以敏銳的觀察力去把握客觀事物的形象,了解其特點和具體細節(jié)。左拉將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比喻成百眼巨人和百手巨人的工作,“百眼”是為了從各個角度觀察一切,“百手”是為了記下一百只眼睛所觀察到的事物。而觀察的事物越豐富,所觀察的內容越細致入微,文學創(chuàng)作者所獲得的審美表象就會越多樣,越具體,因此,文學創(chuàng)作者會不約而同地投入到對客觀事物的觀照中,進行對形象的體驗。而對于形象的體驗,是藝術體驗的其中一個特點。教師可圍繞這一特點,引導學生進行文學作品形象的感受,進而實現文學閱讀的賞析。
史鐵生的《我與地壇》被編者選入“珍愛生命”這一板塊,與歐·亨利的《最后的常青藤葉》、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篇章共同帶給學生以生命的啟迪。在這篇散文中,作者描繪地壇的特點,極力渲染地壇的環(huán)境,目的是要以地壇作為審美表象、審美意象、藝術形象,表現出作者與地壇之間宿命般的關系以及命運的對照。為了進行有效的閱讀賞析,教師可引導學生感受作者對形象的體驗,看到通過對地壇形象描繪所反映出的作者形象。例如,學生可以通過把握作者所描繪的客觀事物的特點,分析地壇由審美表象到審美意象、藝術形象的轉變過程。如第三段,作者描述在四百多年里地壇的變化:“剝蝕了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這是審美表象,如果繼續(xù)挖掘就能發(fā)現表象下所暗含的審美意象及藝術形象的內涵,即“喧囂的過去與失落的現在”。作者通過地壇四百年間的變化來影射自己命運的變化,進而建立起地壇與“我”的情感聯系,這為接下來作者通過地壇從容沉靜的狀態(tài),得到了生命的真諦奠定意象基礎。當學生獲得對形象的體驗,也必定能通過地壇這一形象按圖索驥,理解作者的情感及情感變化的緣由。
情感是生活的主要元素,我們時常會在情感體驗中獲得內心的觸動??梢哉f,文學創(chuàng)作者的感受是敏銳而細膩的,永遠不可能只是對生活的冷靜旁觀,也永遠不可能只付諸純理性的思考,而將感性的一面拋擲。相反,文學創(chuàng)作者的感性觸角會時刻警覺,隨時準備進行對生活情感的體驗。所以,教師可引導學生圍繞作者對情感的體驗,進行關于文學作品的閱讀品鑒。關于對情感的體驗,除了表現為由我及物,即主觀情感會隨時外射或轉移到客觀事物上、無情感的外物有了情感以外,還表現為由物及我,即外物的生命和情感反過來影響創(chuàng)作者主體的情感。還有另一種情況是由物我兩忘,達到物我合一。藝術家會產生我就是物,物便是我的感受,這就是波德萊爾所感受的那樣:“當你聚精會神欣賞外物,便忘卻了自己的存在,不久你就與外物融為一體了。”當然,這些在感受作者對形象的體驗時有所涉及,在這里不做主要說明。關于作者對情感的體驗,最深刻的還是在社會關系中所實現的人與人之間情感的體驗。教師可引導學生從這一方面切入,感受作者對情感的體驗,而在感受作者情感體驗的同時,也能獲得關于自身對情感的體驗啟發(fā)。
作者在文章的第二部分描繪了一位默默無聞奉獻愛的母親的辛酸,教師可以讓學生把最能表達作者對母親情感體驗的句子畫下來。如“母親知道有些事不宜問,便猶猶豫豫地想問而終于不敢問”一句,將母親那種雖然明白卻又擔心而不得不小心翼翼的情感表現出來。“母親仍站在原地,還是送我走時的姿勢——對我的回來竟一時沒有反應”一句,又增強了母親對“我”擔心的情感。而母親的話“出去活動活動,去地壇看看書,這挺好”,像是母親在自我安慰和禱告,又像是在提示甚至是懇求,當然也意味著母親對“我”的妥協。這些寫在文章中作者的情感體驗是真實且動人的,無論是誰讀來,都會站在自己所擔當的人生角色中與作者達成共鳴。通過感受作者對情感的體驗,我們看到一個偉大母親形象的同時,也能看到作者內心深處深深的思念與自責,這對理順文章情感脈絡是有一定幫助作用的。
馬克思說:“社會進步的一大特征,就是人類對美的追求?!痹谒囆g創(chuàng)作領域,這一點表現得最為明顯。藝術家不懈地追求對美的挖掘,在生活中不斷地運用獨特的觀察力及感受力發(fā)掘美的氣息。例如文學藝術中,創(chuàng)作者會建立事物間的聯系,表現出事物的關聯之美。此外,還會將雋永之情運于筆下,表現出情感素材之美。總之,作者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會將對美的體驗一一表達出來,而閱讀便是感受作者對美體驗的活動。因此,教師在進行高中語文閱讀賞析時,可引導學生進行關于作者對美體驗的感受。
地壇就像一個托盤,將我的命運、我對生命的感悟,母親的命運、母親對我的愛,我對母親的思念、愧疚以及眾多生命的苦與樂全部托舉,一一呈現給讀者。這是作者構思和技巧反映出的美,同時也表現出事物的關聯之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這一點出發(fā)進行賞析。例如有學生認為地壇被作者人格化了,還象征著自己的母親。如“因為這園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運”一句,這“園子、地壇”到底為什么讓“我”感恩命運?為什么一旦不得不長久地離開就會想念它?為什么這樣想念它并且夢見它?為什么會因為不敢想念它而夢也夢不到它?所有的答案都指向母親。通過這樣的分析,學生得出觀點:文題是“我與地壇”,這是本文的表象,而它的深層意義,更可能是“我與命運”“我與母親”“我與生命”。從這一點,學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對地壇之美的體驗。
在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中,作者對生活藝術的體驗占有重要地位,這就意味著讀者在關于文學作品的閱讀賞析中,也要重視對作者關于生活藝術體驗的感受。對此,教師可引導學生從作者對形象的體驗、對情感的體驗、對美的體驗這三方面出發(fā),進行關于文學作品閱讀的賞析。
作者簡介: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實驗學校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