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新
查爾斯·蘭姆(1775-1834年),英國著名作家。他最著名的作品集是1823年的《伊利亞隨筆》(TheEssays of Elia)和1833年的《新伊利亞隨筆》(The Last Essays ofElia)。伊利亞是作者當時用的筆名,其出處說法不一,一說是他意大利同事的名字,一說是他表妹的名字。后來,這兩本書大多合并出版,書名仍沿用《伊利亞隨筆》。
這套隨筆集,共收錄了作者的52篇文章。不過,最后一篇,也就是《新伊利亞隨筆》中的《流行謬見》,包含有16個短篇,其中數(shù)篇全文僅一段,不足半頁,是名副其實的小品。隨筆集里的這些文章,曾于1820至1825年間在《倫敦雜志》(TheLondon Magazine)刊出。文章多從日常生活中取材,或懷舊,例如《三十五年前的基督公學》《牛津假日》;或評議,例如《人的兩種類型》《新『日校長》《談一些老演員》;或借他人之口,表達作者對一些問題的看法,例如《巴特爾夫人對惠斯特紙牌游戲的看法》《一個光棍對已婚人士行為的抱怨》(蘭姆終身未娶)、《酒鬼懺悔錄》等。
蘭姆的文筆,細膩靈動而不失幽默。他尤擅人物的心理描繪,往往寥寥數(shù)語,便能傳神。以《巴特爾夫人對惠斯特紙牌游戲的看法》為例,文章在第一句交代了老婦人巴特爾喜歡玩四人兩組對抗性強的惠斯特紙牌,隨后寫道:
“她可不像那些不溫不火的賭客,也不像那些半心半意的玩家。這些人,要是你想讓他們湊個牌局,他們也不反對,但會聲明自己對輸贏并不在意,最好贏一局輸一局;他們也會在牌桌前輕易消磨一兩個小時,但對自己是否參與,覺得無關(guān)緊要……她可不屬于這種人,她從骨子里瞧不上他們……”
整體來看,這套隨筆的行文風格,就像一位老派的英國紳士,坐在壁爐邊的一把舊式扶手椅上,蹺起二郎腿,將他經(jīng)年所見所聞所感,向你娓娓道來。這種親切的風格,吸引了許多讀者,也奠定了蘭姆“最受歡迎英國隨筆作家”的地位。中國香港作家董橋,對《伊利亞隨筆》就追捧有加,稱自己二十六七歲時“用功得不得了,一本《伊利亞》半生不熟啃得興味無窮”?!鞍肷皇臁钡脑颍蚁肟赡苁钦Z言問題,因為200年前的英語,畢竟跟當代英語有所不同,偶有偏僻詞匯或表述,也會使人感到佶屈聱牙。要知道,200年前我們這里還是文言文一統(tǒng)天下。至于“興味”的由來,該是出自蘭姆行文的鞭辟入里,和他不時閃現(xiàn)的幽默之光。這種幽默,譯成漢語后會失去不少味道。
這套書出版后廣受歡迎,在19、20世紀多次再版,光是筆者知道的單行本版本,就不下30個,其中包括美國的版本。當然,這還不算《蘭姆文集》對這套隨筆的收錄。而無論哪個版本的《蘭姆文集》,《伊利亞隨筆》都是必收書目。順便說一下,《蘭姆文集》也有眾多版本,各版本卷數(shù)不一,最少的只是單卷,筆者就有這樣的一本,由Edward Moxon于1842年在倫敦出版??赡芤驗槭菃尉肀荆枰谟邢薜目臻g收入盡可能多的內(nèi)容,這本書字體極小,每頁分左右兩個豎列排版,讀起來要用放大鏡。相比之下,1903年倫敦J.M.Dent&Co.出版的《蘭姆文集》,洋洋灑灑則有12卷之多,其中的第1、2卷,便分別是《伊利亞隨筆》和《新伊利亞隨筆》。
合集的《伊利亞隨筆》,我也有其中的一個版本,是由英國出版商Collins' Clear Type Press于1920年出版的,64開本,444頁,布面精裝,黑白插圖。扉頁、書名頁及目錄,印刷風格都極其簡約。正文部分,可能出于成本考慮,邊框留得很窄,而且各篇連排,哪怕到了頁面底部也一樣,因此書中幾乎沒什么空白。對那些喜歡在書上寫寫劃劃做標記的讀者,這個版本可能不大合適。而我讀書時向來不動筆墨,所以無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