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左傳》中“馬路”的詞義研究

      2021-05-30 12:12:41張曉冉
      藝術(shù)科技 2021年23期
      關(guān)鍵詞:左傳馬路道路

      摘要:近年來,有學者認為“馬路”最早出現(xiàn)的語源,來自《左傳》中出現(xiàn)的“馬路”,應(yīng)解釋為“大馬車”,認為“馬”為“大”義,“路”為“輅”,解釋為“大車”。文章分別從文字、語法、語境的角度進行探索分析,并對《左傳》中的“路”字詞語進行窮盡式探索,以此確定《左傳》中的“馬路”應(yīng)當還表示“道路”義,并由此認為《漢語大詞典》中的“馬路”義項有待商榷。

      關(guān)鍵詞:《左傳》;“馬路”;車;道路

      中圖分類號:H1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23-0-03

      近幾十年來,學界一直對現(xiàn)代漢語中的“馬路”的詞源問題十分關(guān)切,相關(guān)研究成果亦層出不窮。筆者認為,無論現(xiàn)代漢語中的“馬路”出處為何,《左傳》中的“馬路”仍值得探究。文章從《左傳》中的“馬路”入手進行探討,希望對往后研究現(xiàn)代漢語中的“馬路”的詞源問題提供借鑒。

      1 先秦漢語中的“馬路”問題

      隨著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一些漢語詞的內(nèi)涵發(fā)生變化,“馬路”的詞義也在發(fā)生改變。筆者認為,漢語中“馬路”的詞義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從古至今,“馬路”詞義一直在改變。比如《漢語大詞典》中對“馬路”(第12卷,780頁)一詞的解釋就分為古今兩類,“古指可以供馬馳行的大路”“今指城市或近郊的供車馬行走的寬闊平坦的道路”。《左傳》中的“馬路”出現(xiàn)在《昭公二十年》“褚?guī)熥由暧龉隈R路之衢,遂從”,這是如今可以發(fā)現(xiàn)的“馬路”的最早語源。首先,“馬”字中含有“大”義,此為學界公認,而筆者認為其中的“大”義為隱性含義,可以指明,亦可以不指明,如我們?nèi)缃竦摹肮贰?,一說出來就給人以筆直和寬敞的意味。因此,《漢語大詞典》中解釋為“大道”不為過,因此不再贅述。其次,有學者認為《左傳》中的“馬路”應(yīng)解釋為“(大)馬車”,“路”為“輅”,解釋為“車”義。這樣的例子在古代文獻中也是屢見不鮮,如《左傳·宣公十二年》:“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鄙蛴癯烧J為《左傳·宣公十二年》此處的“篳路”為“柴車”[1]?!犊滴踝值洹分袑Α奥贰钡慕忉專骸坝周囈??!对姟の猴L》:‘殊異乎公路?!秱鳌吩唬骸?,車也?!边@幾處“路”都解釋為“車”。那么《左傳》中的“馬路”也應(yīng)當解釋為“車”義嗎?根據(jù)筆者的分析研究,從以下四個方面綜合得出《左傳》中“馬路”的含義還應(yīng)當為“供馬車行駛的道路”。

      2 有關(guān)“馬路”問題的討論

      筆者擬從文字、語法與語境三個角度進行詳細分析,探索不能將“馬路”中的“路”當作“輅”的依據(jù),并解釋“馬路”為“供馬車行駛的道路”的合理性。

      2.1 文字角度,為意義相關(guān)的假借

      首先單獨從文字的角度探討“路”與“輅”之間的意義關(guān)聯(lián),并由此出發(fā),了解將“路”解釋為“輅”是否具有合理性。

      2.1.1 “路”與“輅”為同源字

      依據(jù)王力先生的上古音韻系統(tǒng),“路”與“輅”都為來母,鐸部,雙聲疊韻?!队衿芬步忉尅拜`”為大車的義項,并且“輅”在《說文解字》中被解釋為車軨前的橫木,亦是車上的部分裝置,茲用為車。說明“路”與“輅”意義相關(guān),但相關(guān)意義不是與“道路”或者“車”有關(guān),而是與“大”有關(guān)。我們知道,“路”“輅”“硌”三者皆為同源字[2],“輅”為大車,“硌”為大石,而“路”本身就含有“大”的意味。古代漢語中多為單音節(jié)詞,此三者處于同一以“大”義為聚合的語義場。因此,不僅“馬”字含有“大”義,“路”字同樣含有大的意味。這也可以再一次說明,解釋“馬路”中的“馬”字為“大”義其實缺乏意義,因為“馬”和“路”字都含有“大”,這更說明“大”其實是“馬路”的隱性義項,是不需要花大量篇幅作過多闡釋的。

      2.1.2 “路”是“輅”的假借字

      《康熙字典》對“輅”的解釋:“又與路通。經(jīng)書車輅之輅多作路?!盵3]筆者認為,“路”解釋為“車”義,應(yīng)該屬于本有其字的假借現(xiàn)象。假借是一種文字現(xiàn)象,由于假借字之間意義沒有聯(lián)系,與詞義發(fā)展無關(guān),并不能把“馬路”解釋為“馬輅”,即“馬車”。

      而同源字與假借字之間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蔣紹愚先生在《古漢語詞匯綱要》中講:“同源字的假借,是本字與假借字之間意義有關(guān)聯(lián)的假借?!盵3]這就為“路”與“輅”意義相關(guān)提供了理論上的可能。而“路”與“輅”既通假,意義上又存在關(guān)聯(lián),并且在《左傳·宣公十二年》已經(jīng)有“路”作“輅”,解釋為“車”義的先例。因此,《左傳》中“馬路”的“路”解釋為“車”,在理論上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單從文字的層面看不出所以然。

      2.2 語法角度,“馬路之衢”為定中結(jié)構(gòu)

      由上文可知,“路”解釋為“輅”單從文字的角度而言具有合理性?,F(xiàn)在我們將視野放寬,將“馬路”作為一個整體看待。其實,由于古代漢語中單音節(jié)詞占絕大多數(shù),我們在一開始并不能確定“馬路”是詞語還是詞組,抑或兩個不相關(guān)的漢字的隨機組合。我們知道“褚?guī)熥由暧龉隈R路之衢”這句話是一個狀語后置句,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語序應(yīng)為“褚?guī)熥由暧隈R路之衢遇公”,即“褚?guī)熥由暝凇R路之衢遇見衛(wèi)侯”。因此,我們要探討的即“馬路之衢”的意義。根據(jù)上下文,“馬路之衢”應(yīng)是方位短語或者時間短語。應(yīng)明確此處的“之”不能為代詞,若為代詞則句法、語義皆不通。下面討論“之”的其他可能。

      2.2.1 “之”為助詞

      有關(guān)“之”為助詞可以分為三種情況進行分析。首先,可以認為“之”是定中結(jié)構(gòu)的結(jié)構(gòu)助詞,為定語的標志?!榜R路之衢”即“馬路的衢”,暫且講得通。這里不再討論作為補語標志、賓語前置標志的情況。其次,“之”還可以是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的助詞。句中有主語且“衢”應(yīng)當為名詞,不能作謂語,因此不成立。還有的“之”字在句中只起調(diào)節(jié)音節(jié)的作用,無實義?!榜R路之衢”即“馬路衢”,至此意義不明,不成立。由此,可以得出“之”作為助詞的情況下,當“之”是定中結(jié)構(gòu)的結(jié)構(gòu)助詞時,此時合理。

      2.2.2 “之”為動詞

      再探討“之”為動詞的情況。“之”的意思為“往,到……去”,那么在句子“褚?guī)熥由暧龉隈R路之衢”中,“之”為動詞,后跟處所名詞,譯為“褚?guī)熥由暝隈R路上遇見衛(wèi)侯,(褚?guī)熥樱┩槿?,于是跟了上去”,“(褚?guī)熥樱┩槿ァ苯忉尀椤榜規(guī)熥油致房谌ァ迸c上下文語境不符,文中提到的應(yīng)當是“褚?guī)熥由暧鲆娦l(wèi)侯,于是跟從衛(wèi)侯上了車”,不存在“褚?guī)熥油致房谌ァ边@一多余的動作,因此“之”為動詞不成立。

      由此可知,“之”為定中結(jié)構(gòu)的結(jié)構(gòu)助詞“的”,“馬路之衢”當為定中結(jié)構(gòu)。而由“‘馬路的十字路口”可以得出“馬路”二字組成的無論成詞與否,至少應(yīng)當是一個名詞詞組。

      2.3 語境角度,譯為“馬車”存在歧義

      《左傳》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系統(tǒng)完備的編年體史書,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比較完整地保存了當時最具有價值的字詞。同時,在文言實詞中,詞義引申現(xiàn)象明顯,因而一直以來《左傳》中的字詞都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下面分析《左傳·昭公二十年》中唯一一處出現(xiàn)“馬路”的語段部分:“公聞亂,乘,驅(qū)自閱門入,慶比御公,公南楚驂乘,使華寅乘貳車。及公宮,鴻駵魋駟乘于公,公載寶以出。褚?guī)熥由暧龉隈R路之衢,遂從。過齊氏,使華寅肉袒,執(zhí)蓋以當其闕。齊氏射公,中南楚之背,公遂出。”根據(jù)沈玉成先生的《左傳譯文》,此段應(yīng)當譯為“衛(wèi)侯聽到動亂,坐上車子,驅(qū)車從閱門進入國都。慶比駕車,公南楚做驂乘。派華寅乘坐副車。到達公宮,鴻駵魋又坐上衛(wèi)侯的車子。衛(wèi)侯裝載了寶物出來。褚?guī)熥由暝隈R路的十字路口遇到衛(wèi)侯,就跟上去。經(jīng)過齊氏那里,讓華寅光著上身,拿著車蓋遮蔽空檔。齊氏用箭射衛(wèi)侯,射中南楚的背,衛(wèi)侯就逃出了國都”[1]。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對“褚?guī)熥由暧龉隈R路之衢”注:“顧棟高《大事表》七之云:‘此當為城門內(nèi)之衢道?!盵4]《說文解字》將“四達”稱為“衢”,并指出“衢”為形聲字,從行瞿聲[5]。而“行”的甲骨文“”[6]像是四通的道路,與“衢”之義又不謀而合?!盾髯印駥W》中有言,“行衢道者不至”。這里的“衢道”為“歧路、岔路”,這是“衢”的引申義,不當一概而論。因此,沈玉成將句中的“衢”譯為“十字路口”是合理的,這也與上文的推理互相發(fā)明。

      可以假設(shè)《左傳》中“馬路”的“路”為通假字,并擇其本字去破假借,那么此句應(yīng)為“褚?guī)熥由暧龉隈R輅之衢,遂從”。由上文可知“馬路”應(yīng)當是名詞詞性,若把此處的“馬路”當作“馬輅”,即馬車,至此還講得通,那么“馬路之衢”為“馬車的十字路口”就顯然存在歧義。若此處的“馬路”為“供馬車行走的道路”,“馬路之衢”為“供馬車行駛的道路的十字路口”,則語意通順。因此,“馬路”不應(yīng)當為“馬車”,而應(yīng)當是“供馬車行駛的道路”。

      3 《左傳》中“路”字探究

      筆者對《左傳》中“路”字詞語進行窮盡式探索,經(jīng)過檢索得知《左傳》中出現(xiàn)“路”字共45處,可以分為四類,這里直接進行分析,不再一一詳列。

      3.1 表示人名

      共計7處,約占《左傳》中所有“路”字詞語的15.6%。分為三類。分別為“子路”,共5處。又“季路”,共1處。又“工尹路”,共1處。由于都是人名,因此缺乏討論價值。

      3.2 表示“車”

      共計20處,約占《左傳》中所有“路”字詞語的44.4%。可以分為七類。其中“戎路”,共2處。又“大路”,共7處。又“篳路藍縷”,共2處。又“先路”,共2處。又“次路”,共1處。又“二路”,共1處。還有昭公四年中出現(xiàn)的表示叔孫隨葬用的“路車”,共5處。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表示“車”義的“路”字詞語分布得都非常聚集,常出現(xiàn)在一篇上下文中,并且大多使用在“贈、賜、與”等表示“給予”義的詞語后,還有出現(xiàn)在褒獎、隨葬等場合。由此,可以得出表示“車”義的“路”字詞語出現(xiàn)的條件較為苛刻,并不是任意使用的。

      3.3 表示“道路”

      共計11處,約占《左傳》中所有“路”字詞語的24.4%??梢苑譃樗念悾渲小板勇贰?,共1處。又“道路”,共4處。又“保路”,共1處。原句為“王之在隨也,子西為王輿服以保路,國于脾泄”(定公五年)。杜預(yù)認為此處當為以保安道路人。沈玉成以為是用來收集保護潰散的人??梢缘弥氨B贰敝械摹奥贰币矐?yīng)當解釋為“道路”義。又“路”單用,共5處。并且表示“道路”義的“路”字詞語分布較廣,在使用上沒有具體的限制。

      3.4 表示“正”

      共計6處,約占《左傳》中所有“路”字詞語的13.3%。只有1例“路寢”,共6處。

      3.5 馬路

      這里將“馬路”單列出來說明??梢钥吹?,在《左傳》中表示“車”義的“路”字詞語還不到一半,而表示“道路”義的“路”字詞語也近1/4。因此,不能說《左傳》中存在“路”字表示“車”義,就說“馬路”是“馬車”。還有學者認為此處的“路”就為“馬車”義,這一解釋就更不通。從語義的角度分析,若將此處的“馬路”認為是古代戰(zhàn)車,必是馬拉之車,因此,“馬路”此處的“馬”字就顯得過于累贅,而再提一次“馬”亦是語義重復(fù)。

      4 車馬制度,“通馬”為“通馬車”

      我們知道“六藝”是周朝的貴族教育體系,而“六藝”之一的“御”即駕馭馬車戰(zhàn)車的技術(shù)??梢姡趥鹘y(tǒng)的中原文化中,馬不單騎,而在軍事戰(zhàn)爭中,也是用馬拉車作為戰(zhàn)車,也不單騎。筆者推測一般為少數(shù)民族,特別是草原文明的民族將騎馬文化帶入中原地區(qū),自此逐漸盛行。又由“古者服牛乘馬,馬以駕車,不單騎”[6]“戰(zhàn)國以前,馬以駕車,單騎則行于六國時”[7]可知,在戰(zhàn)國之前,“通馬”即“通馬車”,直到戰(zhàn)國時,才逐漸盛行單騎??梢?,文獻《左傳》中單騎馬亦是不常見的,而馬一般情況下都是與車捆綁,“車馬”一體論,在那時還是可信的。因此,“馬路”單指“行馬的道路”亦是不通的。由此,《左傳》中的“馬路”應(yīng)當是“供馬車行駛的道路”,不單指通馬的道路。

      這里需要注意,“車”“馬”從上古起就相提并論,但之后“車”“馬”逐漸解體,如“人困馬乏”“指鹿為馬”“青梅竹馬”等詞中的“馬”字是否可以解釋為“車”呢?顯然是不能的。這里可以看出,“車馬”一體也應(yīng)當是有特定的時空限制的。筆者認為這個特定的時空應(yīng)當是先秦的中原地區(qū)。

      5 結(jié)語

      經(jīng)分析,筆者認為,《左傳》中的“馬路”的準確解釋應(yīng)當為“供馬車行駛的道路”,而《漢語大詞典》的第一個義項也用《左傳》的例子作為首例書證,不夠準確,其釋義應(yīng)當改為“古指可以供馬車馳行的大路”,而不應(yīng)當單為“供馬馳行的大路”。

      參考文獻:

      [1] 沈玉成.左傳譯文[M].北京:中華書局,1981:186,466.

      [2] 劉鈞杰.同源字典補[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9:59.

      [3] 蔣紹愚.古漢語詞匯綱要[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5:200-201.

      [4]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5:1411.

      [5] 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78:44.

      [6] 李宗焜.甲骨文字編[M].北京:中華書局,2012:1581.

      [7] 錢玄.三禮通論[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205.

      作者簡介:張曉冉(1998—),女,江蘇連云港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字學。

      猜你喜歡
      左傳馬路道路
      《左傳》“其無晉乎”補證
      江海學刊(2024年1期)2024-03-14 09:09:58
      堅持中國道路——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0
      道聽途說
      《左傳》“攝官承乏”新解
      《左傳》疑難考辨一則
      我們的道路更寬廣
      青年歌聲(2020年12期)2020-12-23 06:30:00
      《左傳》“譏失教也”句獻疑
      人來車往的馬路
      過馬路
      過馬路
      扶余县| 丹寨县| 鹿泉市| 徐州市| 苏尼特右旗| 黄梅县| 吉林省| 长阳| 舟山市| 顺昌县| 平和县| 体育| 建宁县| 凤台县| 陈巴尔虎旗| 固镇县| 修水县| 阳山县| 文化| 株洲市| 当雄县| 青岛市| 西青区| 晋江市| 嘉荫县| 荔浦县| 志丹县| 洪泽县| 宁强县| 康乐县| 黑龙江省| 仁怀市| 湘西| 黑水县| 昭苏县| 嘉荫县| 亚东县| 景谷| 临海市| 凤凰县| 晴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