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荷芬
儀式感使某個時間具備了特殊意義,它有時莊重,有時肅穆,有時神圣。學生的身心成長需要一定的儀式感,在這種強烈的自我暗示下,他們會產生明確的目標,在因目標而生出的責任感驅使下,會更加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在語文教學中,為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他們的內在驅動力,也可以讓“儀式感”發(fā)揮作用,為此,我做了一些嘗試。
一、寫字中的儀式感
席殊老師曾經說過:“寫字的過程是學生性情、態(tài)度、審美趣味養(yǎng)成的過程,我們寫字一定要莊重,要有儀式感?!睂W生來說,寫字是重要的,但無疑又是枯燥乏味的,要寫好字,必須養(yǎng)成良好的書寫習慣,而其中良好的寫字姿勢是基礎。即不管是什么場合,不管什么時間,只要提起筆來寫字,就要嚴格遵守正確的寫字姿勢。我嘗試在低年級寫字教學時增加一些儀式活動。
作業(yè)前,由表現優(yōu)秀或進步明顯的學生領說:頭正—肩平—腰直—臂開—足安。絕大多數學生在這種口號式的“儀式感”中,會以正確的姿勢精神飽滿地進行寫字。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巡視,并給予指導,事半功倍。此外,學校每天十五分鐘的寫字課時間,對學生規(guī)范、認真地書寫是有很大幫助的,學生或描紅,或臨寫,在那種氛圍下,學生們全身心投入,教師只需輕輕提醒和點撥,他們寫出的字就能比平時自然、端正、入體。
針對一些學生握筆姿勢不正確的問題,教師不妨利用順口溜教學生牢記和糾正握筆姿勢:老大老二對對齊,手指之間留縫隙,老三下面來幫忙,老四老五往里藏。一開始,有些學生不屑一顧,但是在榜樣力量的帶動下再加上加分獎勵,越來越多的學生參與其中。
二、朗讀活動中的儀式感
我們經常看到教室里有部分學生不敢大聲讀課文,甚至不愿讀出聲音來,就算被點名起來讀,也渾身不自在,聲音都特別小。大聲朗讀,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讓學生對文章內容加深印象,提高對朗讀內容的理解,增強記憶力,并且增加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在平時的早讀課、語文課堂上,我們可以很鄭重地“宣布”:大聲朗讀開始!并鼓勵大家挑戰(zhàn)自我,看能不能以比之前更大的聲音讀出來,如果能,可以站起來讀。教師可以根據情況給予相應的鼓勵。經過這樣的嘗試,越來越多的學生敢大聲朗讀了,開了頭,越過那個障礙,下面就好辦多了!
三、課外閱讀活動中的儀式感
課內閱讀不可或缺,但真正的功夫其實是花在課外的。課外閱讀是課內閱讀的繼續(xù)與擴展,要改變學生的語文能力,加強學生的課外閱讀訓練是一條必經之路。創(chuàng)造閱讀的“儀式感”可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家庭閱讀儀式:從家長入手,通過“家長會”“群討論”等,讓家長意識到閱讀的重要性,鼓勵家長每天在家舉行“家庭閱讀會”,建議傍晚七點開始,全家放下手機,關上電視,一起閱讀四十分鐘到一個小時。并在每周五舉行家庭討論會,大家一起探討經驗,交流閱讀方法。通過這個活動,有個別家長很激動地與我交流:終于打開了孩子閱讀的大門,自己在這過程中也愛上了閱讀,與孩子的距離也近了。
學校閱讀儀式:每天在校吃完午飯的時間,由班干部組織,開展“小小讀書會”活動,這時所有學生拿出課外書,一起享受閱讀時光。我們班圖書角取名為“圖書銀行”,平時的學習活動是按組進行的,在圖書銀行,根據組別不同分為不同的分行,學生通過借書看書積分,每周評選“讀書優(yōu)勝組”。這樣一來,有些無所事事的學生,有了明確的學習目標,久而久之,也逐漸愛上閱讀。
經過這些實踐,大部分學生有了很大進步,閱讀成了他們每天必做之事。
四、習作中的儀式感
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開展創(chuàng)造性的寫作活動,鼓勵學生寫各種類型的文章,且通過各種形式呈現他們的作品。根據具體的習作要求,設計有儀式感的活動,讓學生經歷深刻的體驗,也不失為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
寫作前,可以先安排學生活動,如寫“春之歌”“大樹的自述”“池塘·明鏡”等作文,可以帶學生漫步校園,與大自然來一場親切對話:想象自己是其中一員,認真觀察你的好朋友,你發(fā)現了什么?誰的變化非常大?你有什么話想和自己的好朋友交流?給足時間讓他們觀察、對話,在這種富有儀式感的情境中,他們能夠自發(fā)地將寫作技巧和自己的創(chuàng)意融合在一起,為習作積累素材。
習作完成后也要有儀式感,我們在教室墻報上專門設立“榜上有名”欄目,登出“優(yōu)秀者”和“進步者”名單,并且摘錄學生的好詞佳句,匯集成冊,每學期制定一本專屬一個班的好詞佳句集。
儀式感,讓作文莊重些、色彩豐富些,也讓日常生活有一些不同的體驗。學生在一系列富有儀式感的活動中,寫作熱情被激發(fā),寫作能力也能得到很大提高。
五、背誦中的儀式感
背誦,一直是有些學生無法攻破的難點,每次有背誦內容,都是被動式地完成任務,效率也很低。于是,我試行了分組競賽,抽出20分鐘時間進行競賽,參賽形式為個人與小組相結合,并以組為單位張貼競賽結果。在這種“為集體爭得榮譽”的壓力和“競賽獎勵”的動力下,學生都能主動積極地完成必背內容。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我們應學會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學會用學生的眼光去看待問題,用學生的思維去分析問題,充分發(fā)揮“儀式感”的正面導向作用,尊重他們的天性,激發(fā)興趣,保護熱情,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收獲更多的快樂與幸福。
(作者單位:丹陽市吳塘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