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昌
一天,蘇格拉底的一個門生跑到他跟前,“我有個消息要告訴您?!?/p>
“等一等,”蘇格拉底打斷了他的話,“你要告訴我的消息,用三個篩子篩過了嗎?”
“三個篩子?哪三個篩子?”門生不解地問。
“第一個篩子叫真實,你要告訴我的消息是真實的嗎?”“不知道,我是從街上聽來的?!?/p>
“現(xiàn)在你再用第二個篩子去審查,你要告訴我的消息如果不是真實的,至少也應(yīng)該是善意的。”那個人躊躇地說:“不,剛好相反?!?/p>
蘇格拉底又打斷了他的話:“那么我們再用第三個篩子,這個使你如此激動的消息非常重要嗎?”“并不重要。”門生很不好意思地回答。
“既然你要告訴我的事,既不真實,也非善意,更不是重要的,那就別說了。如此,這個消息便不會困擾你我了。”
“嘴上沒把門”的人有時的確會受到一些人的歡迎,但同時也會讓人想要躲避。信口開河,會帶來不必要的誤會;言語欠考慮,即便說的是實話,無形中也可能會得罪許多人;而閑言碎語,常常會傳播負(fù)能量。常言道:“多言取厭,虛言取薄,輕言取辱。”我們在說一件事時,要在腦中過三個篩子,給自己一個糾錯的時間,往往經(jīng)過停頓思考,一些不該說的話便進(jìn)了“回收站”,提高自身道德修養(yǎng)的同時,還免去了不必要的煩惱。
(蘇才俊薦自《生命時報》)
今日文摘2021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