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芳
[摘? ? ? ? ? ?要]? 在傳統的美術欣賞課上,教學的重點和方法多是由教師向學生講解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經典美術作品,從時代背景和形式風格等方面向學生灌輸知識點,幾乎都是現成的答案。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在沒有個人思考的過程中完成了對一件藝術作品的認識。從解讀的概念出發(fā),以梵高的作品為例,嘗試突破上述的教學方法。解讀的含義主要包括兩點:一是美術欣賞的意義并不在于正確或標準答案;二是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發(fā)現問題并從問題的角度尋找結論的潛力。
[關? ? 鍵? ?詞]? 美術欣賞課;欣賞與解讀;梵高;識讀圖片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1)05-0056-02
梵高是后印象主義畫家,深深影響了20世紀藝術的發(fā)展,尤其是對野獸派與德國表現主義有著深遠的影響。在上這節(jié)課時,我是這樣安排的:課前先在藍墨云班課平臺上發(fā)布預習信息,要求學生以分組合作的形式,用思維導圖完成平臺上的作業(yè)。由于有關梵高的信息量比較大,我把這些信息濃縮成三個部分,讓學生溝通后各選擇其一完成。課上我讓學生展示思維導圖,派代表進行講解,不全面的地方小組成員可以加以補充。但是在課堂上僅僅靠這些手段就能讓學生了解梵高的作品是不現實的。我定位了幾個關鍵點,從“識讀圖片”“了解背景”開始,以“相關藝術知識”加深理解,帶領學生逐步走近梵高,培養(yǎng)學生的解讀意識和能力。
一、了解基本背景信息
梵高短短37年的一生,可分成三個階段。
(一)生命之詩的開篇(1853)
1853年,梵高生于荷蘭北部的一個小鎮(zhèn)。講到這里我請選擇這個問題的A組代表上臺,將做好的思維導圖展示給其他學生,并詳細介紹梵高的家庭情況以及青年時期悲慘的經歷。學生介紹后,我做了一些讓學生大跌眼鏡的補充:其實梵高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高富帥”。他的伯伯約翰·梵高是荷蘭海軍司令,梵高曾經在伯伯家生活過,響當當的高干子弟。他的三叔文森特·梵高是荷蘭的大畫商,擁有世界上最大畫廊古比爾的一半股份,曾經把梵高安排在公司工作。三叔無兒無女,一度想讓他繼承家業(yè)。梵高的父親是一位顏值很高的牧師,繼承了父親的基因,梵高不會丑到哪里去,忘記那些變異的自畫像吧(PPT展示梵高父親以及梵高十三歲時的照片)。梵高完全可以繼承家業(yè)做畫商,穩(wěn)穩(wěn)當當做個衣食無憂的富二代,一手好牌的梵高卻因失戀斷送了前途。失意的他為了撫慰受傷的心靈,轉向宗教做一名虔誠的牧師,放棄了一切到比利時北部礦區(qū)進行布道。因同情貧苦的礦工,跟他們一起下礦共同勞動,還把薪水布施給窮人,與教會的精神格格不入,最終被教會開除。接連不斷的打擊,沒有擊垮梵高,他認為藝術會拯救他,還會帶給他內心的安寧。從以上這些基本背景信息,向學生引介幾個問題:
師:同學們看過梵高青年時期的經歷,你們有什么想法?
生:梵高為何不做一個畫商?他的弟弟不是在做嗎?還一直資助他畫畫。
師:有哪個小組的同學能回答?請A組的這位同學回答他的問題。
生:梵高也做過畫商,但是因為不合時宜的愛情加上他對繪畫作品的審美認知,執(zhí)著的梵高為客戶推薦他認為好的作品,而客戶的不認同導致他的銷售業(yè)績下滑,無法再從事畫商這一職業(yè)。
師:還有其他同學補充嗎?
生:如果梵高按部就班聽從家人以及教會安排,他也可能成為一名好牧師或者業(yè)績超贊的畫商,但是我們就看不到《星月夜》《向日葵》這類充滿神秘色彩的巨作,當然可能也不會知道梵高。
師:這位同學很有想法,當你在面對選擇時一定要聽從你的內心。梵高在不斷嘗試中找到了自己最喜歡做的事情,并一直不畏艱難堅持到最后。
(二)走向藝術(1880—1885)
我請B組代表上臺展示思維導圖,介紹梵高的求學初始之路。1880年他下決心成為畫家,到處求學向荷蘭畫家安東·莫夫學畫,最后還是決定自學。梵高完全埋首于繪畫中,克服重重困難,努力按自己的認識表現世界,在1886年以前,他的作品還都處于探索的時期,常用的色系是昏暗的大地色調,色彩暗淡,很難找到在他后來的畫作中色彩鮮明生動畫風的痕跡。代表作有《吃土豆的人》《紡織工》等。
(三)藝術生涯(1886—1890)
我請C組代表上臺,展示思維導圖后介紹梵高這一時期繪畫風格上的重大改變,這是這節(jié)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我決定從“識讀圖片”著手,指導學生賞析梵高的藝術風格。但是發(fā)現僅從PPT上觀察藝術作品對學生的感染力是很不夠的,我打印了高清等比大小經典作品的復制品擺放在教室里,呈現出博物館的情景,創(chuàng)設情境烘托藝術氣氛,供學生自由觀察。當學生矗立在作品前時,情不自禁沉醉于其中,感受經典的魅力,引領學生走進經典。
針對本課的重點、難點,我將重點適當分割,把大的問題分成若干小部分。把梵高從1886—1890年按照他的行動軌跡分成了三個時期。
1.巴黎時期(1886—1887)
這個時期對于梵高來說無論從眼界到審美理念,到對繪畫的再認識都有著巨大的改觀。1886年2月底,梵高來到巴黎,這里濃烈的藝術氛圍大大地感染了他,日本風俗畫浮世繪的繪畫元素、印象派對客觀事物的再現和對室外光與色彩的描繪影響了梵高的藝術風格。梵高的繪畫風格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畫面變得明亮起來,吸收了新印象派的技法,如點彩法。
師:同學們,這一時期你認為哪些繪畫風格對梵高影響比較大?
生:我認為日本風俗畫浮世繪的繪畫對梵高影響大,在網上看過有關梵高很喜歡日本風俗畫的資料,收藏了兩百多張浮世繪的作品。
生:梵高到了巴黎結識了很多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畫家,與眾多印象派大神學習、交流,甚至梵高還參加過一屆印象派畫展,我認為印象派對他的影響比較大。
師:梵高來到巴黎接觸到了很多畫派,印象派、浮世繪對他有一定的影響,但是他在這些流派里沒有停留多久,梵高對繪畫有太多強烈的感情要表達,且是那種“掏心掏肺”的表達方式。還是堅持以表現他對客觀事物的主觀感受為中心,用色彩抒發(fā)自己的真實情感。
2.阿爾勒時期(1888—1889)
1888年,梵高厭倦了巴黎的城市生活,2月底當他來到阿爾勒時,被當地絢爛奪目的陽光震撼了,激發(fā)了梵高的創(chuàng)作欲望。《向日葵》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可以說這是最能代表他的思想,也是色彩運用微妙的作品。我特意把作品局部放大打印出來,放大的局部是為了細致賞析經典,將畫面的精彩部分顯現出來,學生通過觀察、欣賞,對梵高細膩、精致的表現手法進一步加深了解,細細品味,嚼之有味。
師:梵高來到了阿爾勒,與他在巴黎有什么不同?
生:阿爾勒的氣候與巴黎很不一樣,屬于地中海式氣候,冬天溫暖干燥與陰冷潮濕的巴黎氣候有很大的差異。燦爛的陽光激發(fā)了梵高的創(chuàng)作欲望,從他的作品《向日葵》《播種者》就可以看出。
生:在阿爾勒時期是他人生最輝煌的兩年。
師:這一時期的梵高像換了一個人似的,每天激情澎湃地做著同樣一件事就是畫畫,畫田間地頭、咖啡館還有他租住的“黃房子”,他為當地的郵遞員魯林一家畫很多肖像。后來他邀請高更來阿爾勒,因性格上的差異和藝術上的分歧爭吵升級,發(fā)生了“割耳朵”事件,導致他陷入了精神疾病的泥潭。
3.圣雷米時期(1889—1890)
梵高經歷了“割耳朵”事件之后,陷入了對精神病的恐懼和對前途的迷茫之中,時而發(fā)病時而清醒,《星月夜》就是他在這種狀態(tài)下創(chuàng)作出令人震撼的作品。我展示打印好的與原作等大的高清復制品時,播放了一首關于梵高非常有名的民謠Vincent,旋律非常舒緩優(yōu)美,很快將學生帶入作品深邃夢幻的境界。《星月夜》這幅看起來有點魔幻的作品是梵高埋在靈魂深處對世界的感受,天空中呈旋渦流動的星辰,這部分的造型是梵高在接觸日本浮世繪之后,吸取了浮世繪的元素創(chuàng)作而成。梵高運用扭曲線條畫出來的柏樹、山頭,反映出他狂暴、激烈、混亂的精神狀態(tài),以及內心的孤獨、寂寞。
二、相關藝術知識
再次展示局部放大復制品,帶領學生分析作品。梵高采用短小的線條,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世界,所有的筆觸都具有色彩延伸、變化和方向,在他的每一筆筆觸里,具有完整的色彩變化和冷暖色彩強烈對比,此后他在形和色兩個方面將這種特點放大和完善,用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畫法上在印象派的基礎上吸收了日本浮世繪的一些構圖和用色方法,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用色果斷,畫得很快,運用清晰的點,旋轉運動的線狀筆觸,充分地表現內心感受。
三、引導啟發(fā)解讀
最后我提出兩個問題,讓學生思考:
(一)梵高的畫好在哪兒
生:梵高的畫不僅有魔幻的筆觸,也有高度控制力的作品,比方這幅花卉作品(多媒體展示)。通過不同純度的白色表現花朵,可見他對色彩的掌控能力,他在畫這幅畫的時候還是很理智、冷靜的。不要一提起梵高就想到瘋狂,他還有另一面——感情豐富,他的作品能調動觀看者的情緒,時而激動時而平靜,這才是好的作品。
師:梵高將全部的精力投入繪畫創(chuàng)作中,用色彩來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展示他的內心世界,感染了觀看者,他對繪畫的較真打動了我們每一個人。
(二)通過欣賞梵高的作品,梵高給你的最深印象是什么
生:我感到他很執(zhí)著,也很真誠。不管別人如何評價始終堅持做自己,忠于自己內心。
生:孤獨的一生,坎坷的一生,即使在精神病院也沒有放棄對繪畫的熱愛。
生:梵高很可憐,一輩子沒有一個能理解他的朋友。
生:靠弟弟的資助活著,很可惜一生只賣出去一張畫。
生:他是個單純、率真隨性的性情中人,可惜沒有人理解他。只跟弟弟有書信來往,跟父母也沒有太多聯系,不可思議。
師:我要補充一下,欣賞繪畫作品不能僅以畫家畫的像不像為標準,要先去了解畫家的生平和當時的社會狀況,再去品讀作品,也許你就能理解他了。
在美術欣賞課的教學實踐中,我發(fā)現培養(yǎng)學生的解讀意識和能力比理解和掌握某個知識點更有價值,難度也更大。把開放性的引導和組織教學方法貫穿在教學過程的不同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認識到:美術欣賞的意義不在于要給出一個正確的標準答案,而是從問題的角度發(fā)現和思考藝術的另一種可能性。他們提出的問題不必局限在藝術樣式或風格上,也不必局限在藝術家的優(yōu)秀品質和藝術才華上,藝術家在性格和行為中的缺陷或怪癖對于發(fā)現和尋找問題而言同樣是有價值的信息。
參考文獻:
[1]蔣勛.寫給大家的西方美術史[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5.
[2]李倍雷.西方美術史[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
[3][英]阿蘭·德波頓,[澳]約翰·阿姆斯特朗.藝術的慰藉[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9.
◎編輯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