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江蘇是清王朝重要的食鹽生產區(qū)和運銷區(qū),自清初起,私鹽興販就十分猖獗,康雍年間,窮民以販私謀生,商賈假私鹽圖利,回空漕船運丁等則私藏夾帶,鹽販私梟活躍于淮揚、泰州、鎮(zhèn)江等地。由于鹽捕官兵查拿不力,灶戶、窩家與私販通同隱諱,禁私又不能清源,以至販私愈演愈烈,私販成群結伙,鹽梟以武力捍衛(wèi),他們抗拒兵捕,騷擾百姓,甚至殺人越貨,民間苦不堪言,鹽徒勾結官府,賄通吏役,官役參與販私,不僅使朝廷禁緝私制度如同虛設,而且嚴重敗壞了地方官風政風。
關鍵詞 江蘇,私鹽,緝查,地方社會
中圖分類號 K2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0457-6241(2021)10-0023-08
鹽課、田賦與關稅為清王朝財政收入的三大項款,兩淮所轄之泰、通、海三分司就下轄30個鹽場,鼎盛之時,歲課當天下租庸之半,兩淮鹽法、鹽務、鹽課的研究,一直備受學界重視,成果也較多。①清代鹽課的重要性十分突出,其弊亦多,鹽課之弊主要由于引目不能流通,價值不能平減,“天下鹽課,兩淮獨居其半,乃利之所競,弊亦隨之”。②而鹽弊又莫過于販私,私鹽不僅損商誤課,而且對國家鹽法構成重大挑戰(zhàn),但學界目前關注較多的是乾隆以后的兩淮私鹽之弊,對于清初至雍正期間江蘇的販緝私問題涉及較少。③筆者不揣淺陋,擬對康雍年間江蘇的私鹽之弊略加討論。
一、康雍時期江蘇的私鹽興販
清初以來,一向有食鹽販售“私暢”之說。自順治起,江蘇私鹽就屢禁不絕,各類私販方興未艾,而官民商賈盜販私鹽各有所圖,窮民仗販私以謀生,商賈借私鹽以圖利,官役武弁則與私梟相勾結,甚至參與販私。鄭祖琛談到清代私鹽猖獗及販私利益鏈中官民商賈的不同目的時,曾說:
蓋小民惟利是趨,今見場之可以無引而售也,則亦無引以售之;商之可以夾帶而行也,則亦夾帶以行之,而商之借官行私者,以為官引之滯銷,皆民之私有以害之,結納地方文武,自郡縣以至營弁佐貳,無不為其所使,而四方游客,下隸傭夫販豎,人人覬覦于鹽商,于是為商者,操行同于賤隸,服用擬于公侯。匣費磨單,公銷私用,巡船卡柵,朝改暮更,假巡緝之名,邏騎四出,舍大伙私梟于不問,而日取步販肩挑以為魚肉,卒之經費愈多,則成本愈重,官直昂于私直之半,雖驅天下之窮民,而盡入于囹圄,其勢終不能止,持竿執(zhí)梃,甚且為盜賊之原。①
鄭祖琛認為,清代私鹽難以禁止,有民間受利益驅動的影響,但官役與奸商勾結,營弁、鹽捕等壞亂國家法紀,置私梟大伙不問,是癥結所在。
鹽為天地自然之利,亦為窮人續(xù)命之計,窮民為了謀生會鋌而走險,“窮民之所以販鹽而冒死不顧者,非徒以供滋味之需而已。彼實以家無宿儲,專恃營運,荷擔而往,易米而歸,而一家之婦子所資以為命者也”,“窮民能肩荷背負者,猶可藉之以少延殘喘,而卒不免于犯上之厲禁”。②
康熙時,各地流民覓食江南,就有不少人成群集結,參與到江南興販私鹽的行列??滴跛氖吣辏?708年),據兩淮巡鹽御史李煦奏報,李煦到任之后,查得河南、山東、淮北等處流民多在揚州等地結伴興販私鹽,百數成群,這些人在三江營、西馬鎮(zhèn)、戴橋鎮(zhèn)、章石湯、八港口、南新洲等處出沒無常。③各處私販成群結伙,有多至數十甚至數百人不等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康熙帝與松柱、永葆等內閣官員在討論兩浙巡鹽御史諾米關于各處販私問題的題疏時,亦談到江南販私規(guī)模龐大,往年江南賣私鹽者甚多,一伙有至數百人。④
雍正二年(1724年),據署江寧巡撫何天培反映,淮揚沿江一帶私鹽充斥,且多有小民私販,淮揚與浙省連界,因浙省農田失收,流民覓食,遂借逃荒從事販私活動,直入吳江、常熟、昆山、青浦諸處,“裝載小船,百十為群,越境私賣”。⑤江南提督高其位也折報浙江饑民因覓食,“負販私鹽,潛入江傍”,⑥累百成群地進入蘇松地界販售私鹽。
清初以來,江蘇的私鹽興販,又反映為武力販私和團伙化走私,而無業(yè)游食之徒與刁民匪類勾結以后,也有發(fā)展為團伙販賣,甚至持械販運。順治四年(1647年),清廷給戶部的上諭指出,官鹽壅滯,主要由于各處奸民“指稱投充滿洲,率領東兵,車載驢馱”,⑦他們攜帶弓矢等器械,公開販賣私鹽??滴踉辏?662年)奸民張自新的販私,就以武力相捍衛(wèi),張興販私鹽,“且糾集多人,擅駕雙桅船支出海,隨帶炮箭等項”,⑧公然抗拒江陰營官兵的查拿??滴跷迨荒辏?712年),據江南提督師懿德反映,江北、江南各處私鹽充斥,梟徒聚集結伙,絲毫不懼怕地方查拿,因為他們有武裝力量對抗地方官府,而來自山東、江南的一些無業(yè)“游食之徒”,“流入江北產鹽之區(qū),勾引本地匪類,窩頓興販,每一鹽頭名下,聚領一、二百人或六、七十人不等,大伙列械在于江面,船載由三江營等處運卸,以車推擔挑各處,成群販賣,盡屬亡命”。⑨徐文弼談到清代各地武力販私的特點時就指出,大伙鹽徒肆無忌憚,“南方撐駕大船,北地多驢馱負,弓刀炮火,白晝公行,莊村任其經過,捕壯不敢稽攔”。江淮、兩浙商賈:“例有管理上場下河等伙計,其不肖之徒,糾合無賴(買私),連檣運載,明插旗號,執(zhí)持官引,以為影射,江河四達,莫敢伊何!”⑩
雍正時,江蘇各處不法刁民“舍命圖利,結伙持械,公然抗拒,強行販運,雖有官兵,亦懼于生事,不能奈何”。?輥?輯?訛雍正元年(1723年),兩江總督查弼納奏報說,兩淮販私多成群結伙,兵戈捍衛(wèi),“自河南山東而來之販子,與本地刁民成百成百地結成群伙、販賣私鹽。或由旱路以驢馱運,或裝載數船,兵戈押運,無所顧忌”。?輥?輰?訛很多私販原本迫于饑寒,才興私販私,但因與刁民勾結,或因奸雄領頭授意,他們也變得膽大妄為,竟因販私敢與官府相抗,這也是清廷和江蘇地方官所擔憂的,在查弼納看來,很多私販發(fā)展成為鹽梟巨惡并非偶然,“初始因為饑餓難耐而販賣私鹽,既而得利難忍罷手,遂致為盜,擾害生民”。①
官役勢豪、運丁、舵工、水手等參與販私,造成江蘇各地盜販成風。順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給戶部的上諭就指出,內外大小官員、勢豪之家多有貿易販鹽,倚勢不納課銀者,由于巡視鹽課官員畏勢徇情,以致鹽課虧欠。②
漕運為有清一代大政,被視為朝廷之血脈、天下之根本。康熙初年,漕運總督林起龍就上疏指出“東南歲漕四百萬石,轉輸天庾,關系軍國第一大事”,③鄭日奎也說過,“漕運一事,尤天下大命之所系”,④故而清王朝每年耗巨資用于漕糧征運,以保障京師供給,清朝漕糧征運集歷代制度之大成,防弊無所不至,漕弊卻越禁越多,主要反映為官役不守成法,販私有恃無恐,奸頑隱匿人犯,恃力行兇,貪吏誅求良民,奸民挾制官吏,等等。江蘇地當漕運孔道,江南、江蘇所屬各府每年起運漕糧一百五十余萬石,而沿途漕船之運丁及無籍舵工、水手夾帶私鹽尤屬典型。順治以來,清廷曾多次下令嚴查沿途回空漕船的夾私問題,如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朝廷就要求總漕:“差委官弁在揚州、儀征會同鹽政(后裁)委員查驗私鹽,如有夾帶,即將押運官弁并失察各官一并題參?!雹莸芾骝寗?,回空漕船之運丁、水手人等夾帶、伙同盜販成風。順治十七年(1660年),兩淮巡鹽御史李贊元就上疏說:“回空糧船約有六七千只,皆出瓜、儀二閘一幫,夾帶私鹽,奚止數十萬斤?!雹薅议L此發(fā)展,勢必害鹽法、誤漕事??滴鯐r,漕船往來運丁人等“夾帶私錢私鹽,遇稽察員役,動輒抗拒”,⑦甚至滋事傷人。雍正時,旗丁、水手等之作奸犯科難以悉數,而糧船夾帶私鹽亦流毒沿河引地。雍正元年,世宗在上諭中就指出,漕船的舵工、水手,不僅串通奸頑收帶私鹽,而且很多崇尚邪教,聚眾行兇,“或因爭斗傷害多人,或行劫鹽店,搶奪居民,種種兇惡,漸不可長”。⑧糧船又與私梟串通販運,共享私利。
有一種積梟巨棍,名為風客,慣與糧船串通,搭載貨物運至淮揚,托與本地奸徒賣貨買鹽,預屯水次,待至回空之時,一路裝載,其所售之價彼此朋分,糧船貪風客之余利,風客恃糧船為護符,于是累萬盈千,直達江廣,私販日多而官引日滯。⑨
商賈為了圖利,又暗結梟徒,廣開官店,囤積私鹽。雍正十三年(1735年),據高斌反映,有不少來自浙、閩、川、粵、長蘆等地的商人,在淮鹽接界之地暗結梟徒,借官行私,廣開鹽店,或數座,或數十座不等,“私梟借官店為囤戶,鹽店以梟棍作生涯”,⑩商賈囤鹽私販,以致引壅課絀。
二、康雍年間江蘇私販的地域分布
康雍時期,關于江蘇各地的販私,特別是團伙武力販私,清文獻留下了不少記錄。康熙四十七年,兩淮巡鹽御史李煦就反映,江寧、上元等八縣為兩淮綱鹽之門戶,也為私鹽出沒之要路,綱商賠累多年,棍徒壞毀鹽法,興販私鹽,所以江寧、上元等地應慎重防范,以為保固之計。?輥?輯?訛
李含談到兩淮私鹽時,特別提到淮揚地方,并指出:“淮揚私鹽在在有之,而揚屬為甚”,揚州府屬各州縣時常有販私之報,“而高、泰二州及興化縣邵伯鎮(zhèn)為尤甚”,鹽徒販私,“或連舟宗滿載,或驢馱車裝,甚至勾通過往糧座等船”,?輥?輰?訛將私鹽運發(fā)至江廣各處售賣。
泰州地近場灶,私販甚多,梟徒亦常于此出沒。順治十七年,巡鹽御史李贊元曾上疏強調,兩淮禁緝私,應扼守咽喉,淮北私鹽從安東、海州而出,四通八達,淮南私鹽從高承壩而出,直抵泗州,從泰壩而出,更是江河四達,他認為,“板浦以南,新壩、新安等鎮(zhèn)皆私鹽往來必由之地,其責在安東縣,高、泰二壩乃系禁緝之咽喉”。?輥?輱?訛康熙五十五年,圣祖給江寧巡撫吳存禮、江南提督杜呈泗的諭旨亦曾提醒二人,江南鹽徒甚多,尤需留心泰州地方,江南地方文武應會商辦法,杜源遏流,清場灶,查窩隱。①雍正六年(1728年),據江南巡察御史戴音保條奏反映,行鹽從泰州過壩,除夾帶外,將官引轉化為私鹽的現象十分普遍,而接私小船亦往往在預定之地停泊等候。
引鹽從泰州過壩,即搬入屯船,至儀所待掣,由泰至儀,其間路程約二百余里,私販之輩每駕小船,于二百余里處停泊等候,屯船過時,分裝販往他境,而屯船于夾帶之外,遇興販者多,則又偷爬引鹽私賣,及到儀缺額,則又那移后船,積到引鹽補數,陳陳相因,遂成積習。②
清初以來,通、泰兩屬引鹽透漏夾帶之弊甚多,對泰壩的管理不無疏漏。雍正六年,經戴音保奏準,“泰壩令就近大員董其事”。雍正十一年(1733年),兩江總督尹繼善上奏指出,“泰壩為引鹽匯集之所,各場夾帶私鹽皆于此貨售,稽查抽稱,不可無專員”。③朝廷從此在此設專員,以專責成。
揚州府江都縣境內三江營,離各處煎鹽場灶亦甚近,是棍徒私販匯集之所,三江營距離揚子江地僅一里有余,江邊多蘆葦,鹽賊易于藏身,三江營是淮鹽界內最為緊要之地,也是淮鹽與浙鹽交界之處,此處逼近海口,防范尤屬不易,三江營對岸為鎮(zhèn)江府丹徒縣,丹徒縣所管之徐山老虎洞,也屬私販出沒之地。④康熙時,曹寅、李煦二人均曾上密折,反映三江營之鹽賊多藏身于蘆葦之中,地方惡棍及山東鹽賊又經常散鹽于民家,以勒取重價,地方查拿不力。⑤康雍間,長江自京口運銷至湖廣、江西等省的食鹽皆出于江海交會之所,沿途私販嚴重,“私鹽大船從此偷行者多,大伙鹽梟常在海州、鹽城等處聚集”,⑥揚子江之三江口、瓜州、揚州等口岸緝私壓力很大。
康雍年間,鎮(zhèn)江府亦屬私販活躍之處。明清鎮(zhèn)江府食浙鹽,浙鹽出自松江海邊,販運至鎮(zhèn)江,路途較遠,價格也較昂貴,而且浙鹽灰多味苦淡;兩淮之鹽出自通州、如皋等地,鹽凈且咸,價格又相對便宜,故民喜食淮鹽。圖利者多將淮鹽販運至鎮(zhèn)江,鎮(zhèn)江之民偷買淮鹽者亦多。鎮(zhèn)江府與揚州府兩地接壤,江船往來如梭,巡查艱難,由于販私有利可圖,故奸惡之徒在鎮(zhèn)江公然販賣。⑦
鎮(zhèn)江府丹徒縣北行二十里即達江都縣地界,江都地行淮鹽,故揚子江為浙鹽門戶,朝廷于此設搜鹽廳,以盤查水路私鹽,禁防彼此越境。但自從明朝淮、浙鹽分片區(qū)以來,交界地帶一直私販難禁。順治三年(1646年),兩浙巡鹽御史王顯就指出,鎮(zhèn)江府北為長江,淮鹽過江即為私鹽,江面舟船往來如梭,難保無夾帶;沿江地域寬廣,難保無興販。由于食鹽質量差異和價格差別,順治以來,民間爭食淮鹽,使得私販不可能禁絕。⑧
淮揚至鎮(zhèn)江沿線亦多私梟活動。雍正三年(1725年),據江蘇巡撫張楷奏報,販私大盜羅思禮長期活躍于淮揚、鎮(zhèn)江間,羅思禮原本為舵手,其販賣私鹽,系子承父業(yè),羅思禮在淮揚各處影響很大,地方文武對他也不敢正眼看視。⑨羅思禮常借糧船夾帶私貨,抵通之后發(fā)賣,又于沿路販私,各船舵工、水手皆聽其調遣,是康雍年間淮揚至鎮(zhèn)江地帶販私的巨梟。⑩
三、康雍年間江蘇私鹽為何屢禁不絕
整頓鹽政,莫不以禁私為首務,清初以來,販私卻屢禁不絕。這固然與販私能帶來可觀的利益有關,而興販私鹽,窮民仰為謀生之路,商賈視作圖利淵藪,地方緝私不力,禁私不能截源斷流,江南河汊易于藏奸,也是不能忽視的因素。
其一,江南私販活躍,根源于鹽捕官兵的查拿不力。清代查緝私鹽系鹽政部門專責,但州縣官吏、鹽捕、弓兵,以及汛地駐守營弁亦有查私之責??墒?,清初以來江蘇地方官并不積極配合鹽務專司的查拿。順治時,兩淮巡鹽御史李贊元就反映,“各府州縣惟知田畝民賦為專任,鹽法一事多略而不講”。①康熙時,“私鹽不能禁,皆由地方官不行查拿”,康熙帝認為,對販私人員不予重懲,則私鹽難以禁緝。②雍正時,世宗的上諭多次談到地方不聽約束,以致私鹽難禁的問題,如雍正九年(1731年)朝廷給兩淮鹽政伊拉齊的上諭就指出:“兩淮所轄地方甚為遼闊,緝私禁弊,往往官弁視同膜外,該鹽政呼應不靈?!雹鄹魈幇诮栽O立巡官巡役,看似周密,但地方文武并不實力緝查。
當然,地方查拿不力,也與各處鹽捕人役為數甚少,兵不敷用有關??滴跷迨辏?711年),兩淮鹽運使李陳常以江蘇地方鹽行積滯,梟販充斥,曾與江南制府、提督協議招徠1600人,編入營伍,作為押運私販回籍之用,但江南地域遼闊,走私隘口甚多,兵捕分防,實難兼顧。④康熙五十七年,兩淮巡鹽御史李煦就曾上疏言,“揚州府屬三江營地方,惡棍販賣私鹽者甚多,雖有分防汛兵,為數極少,不敷巡防之用”。⑤
查拿不力,還反映為緝私兵捕放大抓小、避重就輕。緝查時放縱大伙鹽梟,偶爾只擒拿一二小販去敷衍上官,大伙鹽梟人多勢大,捕壯對他們往往視若無睹。《陸清獻公蒞嘉遺跡》曾記載一則故事,講述了嘉定巡鹽兵快緝拿私鹽小販逞能,并敷衍知縣陸隴其的詳情:
巡鹽兵快每于船販大鹽梟受其賄賂,縱其往來私賣,而小鹽梟之擔販者,獲一二以為能干,時有兵快獲鹽梟一名,解于堂上,私鹽一包,陳于堂下,公(指陸隴其)向兵快曰:“販鹽者止此一人乎?”兵快曰:“余伙皆走?!惫螓}梟曰:“汝何不走?”曰:“吾不善走,故為其獲?!惫唬骸盃柦袢找嗫煽熳摺!睏n隨往門外一轉,仍伏堂上,公曰:“吾令汝走,汝何不走?”梟竟遠逃,公曰:“汝將大梟情縱,將小梟拿來,又將狡猾眾小梟情縱,止拿疲弱一梟來,彼船販系大梟,擔販系窮民,爾以此來搪塞耶?”責之。⑥
其實,兵捕放大抓小,有時也屬情非得已,大梟不僅人多勢眾,糾合無賴充當幫兇,以武力為后盾,而且有的執(zhí)持官引,借引行私,賄通官長,廣開通路,故清人徐棟亦云:“州縣官禁小民之私販易,禁大伙之私販難?!雹?/p>
其二,禁私卻不能鏟除窩家,導致販私永難清除。鹽徒販私,多因附近有產鹽處所,而私販鹽貨運往外地,無論是肩挑運販,還是船載車運,分散各處售賣,其所到之地,必有熟識可靠之人,小民食私鹽,較之于食官鹽價格便宜,故群相爭買,小民得利,而窩家亦樂得私販好處,故小民對私販之窩家亦不首告。雍正六年,江南巡察御史戴音保就指出,兩淮各地灶戶、窩家向與私販之人通同一氣,隱諱私鹽,其弊由來已久。⑧徐棟談到私販、窩家、小民的關系時曾說:“欲絕小民之私販,必先嚴賣地之窩家,窩家絕,而私販不行,私販不行,而民間無可買,雖欲不食官鹽,得乎!”⑨
其三,禁私而不清源,有如不禁??滴鯐r,戶科給事中余國柱曾指出,“禁私鹽而不察其源,則其流不絕”。⑩所謂清源,是指禁止場灶之地的私賣行為,也就是要從源頭鏟除販私。順治初,清廷就嚴令各地場灶煎鹽,照額開報,不得隱匿,違者以私鹽論。?輥?輯?訛順治以來,曾有不少官員論及清源問題,如清初兩淮鹽運使李公弼就說:“疏商裕課,首在禁私,然禁私之源,尤在產鹽之地,場無私賣,何由越販。”?輥?輰?訛雍正年間,大學士朱軾亦指出,各處私鹽之興,實由場灶,而各地拿獲私販,“止據現獲之人問理,并不根究灶戶”,“不知私鹽,灶戶所鬻,若使場灶間無私出之鹽,奸徒何從興販,故欲杜絕私梟,必先清查場灶”。而清查場灶,也要防止鹽商假貸為名,逼勒灶戶,“凡灶戶資本,多稱貸于商人,至買鹽給價,則權衡子母,加倍扣除,又勒令短價,灶戶獲利無多”,遂有私賣之舉,所以灶戶私售,實由鹽商驅之,該管官縱之使然。①
徐棟談到鹽產地私賣之弊時就指出,奸民與場丁通同私易之弊,源于趨利和追求積鹽的盡快銷售,兩得其便,“奸民利其賤鹽,場丁利其售貨”。②朱軾認為,場灶鹽丁所煎之鹽堆積未售,勢必造成販私之弊難除,所以他主張對場灶煎出之鹽,“務令鹽商盡為多買,或露積,或貯倉,大使逐一查明封識,如有聽憑商人偷運及違例賣與梟販等弊,將灶戶分別究治,該管大使以縱告論罪”。③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李煦則主張加強兩淮場灶的管理,“兩淮煎鹽灶戶,其每日所煎之數,必立法查明,然后不敢賣于私販,而盡賣于商人,若不查明煎數,則灶戶奸良不一,難保無售私之弊”。④
當然,江蘇的私鹽難以禁絕,還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響,如江蘇販運便捷,地方易于藏奸,地雜人悍,流徙人員多,難以一一盤查,等等。雍正二年,兩江總督查弼納鑒于鎮(zhèn)江、常州淮私猖獗,曾奏請將常、鎮(zhèn)二府改行淮鹽,但這根本不是禁私之法。呂星垣認為,淮鹽、浙鹽各有私販,改食淮鹽豈能禁私,“江浙禁私所患者,江口汊港橫雜,又龍?zhí)?、孟河、玉河等口泛舟逕走,覺察無從,小吏查拿,易于賄縱。更有攙雜魚菜,飾詐多端,他如諸暨、義烏、浦江、東陽、江山、鎮(zhèn)海、崇明、靖江等邑,地雜人悍,尤易詐奸。重設盤詰,既病行人,坐視偷漏,更無底止。夾私販雇舟,必有倍值,惟嚴飭防捕等官,實力擒獲大伙,既懲奸民,并治船戶,船即沒官,船主發(fā)遣,則懲一警百,可冀杜絕偷漏也”。⑤
四、江蘇販私緝私活動對地方的影響
私鹽盛行,破壞了朝廷的食鹽專賣體制,導致損商、誤課,兩淮鹽憲李含就曾說,“私鹽盛行,則官鹽滯,官鹽滯,則國課漸虧,乃相因之勢也”。⑥
然而,販私與禁私的矛盾,私鹽所帶來的禍害,遠不止損商、誤課二事??涤耗觊g,私販興盛,以及政府假借緝私,造成對地方的擾害,嚴重影響到江蘇的民生和地方的治理,也嚴重影響到地方的官風政風。本文擬撇開損商、誤課不論,僅就江蘇販私、緝私對地方的危害和官風政風的影響加以討論,大致可以歸納為如下幾點:
首先,私販成群結伙,鹽梟以武力捍衛(wèi),又憑借人多勢眾,販私時伺機盜搶,給地方帶來難測之禍??滴跞拍辏?700年),據兩江總督阿山奏報,鹽梟孔文泰在地方販賣私鹽,橫行江淮已非一日,且其伙黨眾多,婦孺皆知其名,地方明知其為害,卻不能招拿已久。⑦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清廷上諭曾談到運丁的禍害地方,并指出,運丁夾帶私鹽,在遭遇稽查后,“動輒抗拒傷人,放火誣賴,沿途商民船只悉被欺凌,種種不法之事甚多”。⑧康熙五十一年,據李煦奏報,淮揚一帶鹽徒販私各有頭目、黨眾,他們很多屬于山東、河南的流民,聚集興販,原為生活所迫,人多勢大,白晝橫行,往來流竄,地方官府對其只能聽之任之。⑨康熙五十八年,江南提督趙珀亦奏報說,蘇松邊海要地,鹽犯多有“聚眾執(zhí)械行兇,惡棍打降、打搶害民者”。⑩康熙六十年(1721年),圣祖給大學士的上諭也指出,“江浙私鹽盛行,盡流為盜賊,地方官明知,并不查拿”。?輥?輯?訛雍正元年九月,兩江總督查弼納在奏折中談到兩淮私販與刁徒結成群伙,他們在各處既販賣私鹽,又四處偷盜,擾害生民。?輥?輰?訛
其次,鹽徒抗拒官兵,騷擾百姓,甚至殺人越貨,導致不少無辜者殞命。自順治起,江淮各處鹽梟拒捕傷人,導致官兵捕役殞命之事頻頻發(fā)生。順治十三年(1656年),鹽犯范歪嘴販私,裝載私鹽二船,雇請?zhí)频脛俚纫怨?、腰刀等軍器對抗官兵,并射傷官捕三人。①康熙初年,陸元、張自新等人在江內興販私鹽,與官兵形成對攻,造成兵丁三人落水身死,據陸元本人招供,其販私團伙乘坐沙船,并擁有紅衣炮一位,百子炮四門,又配備了腰刀、弓箭、鐵鏜、長槍、火藥等軍械,參與販私的人員年幼者僅十四五歲,不僅有各處民人,而且有旗下奸徒,在與巡鹽官兵對攻時,私販人眾參與其事的有二十九人。②康熙后期,江北、江南梟徒販私,往往大伙列械,聚眾成群,每一鹽頭名下聚領多者一二百人,少者六七十人,這些人“盡屬亡命,一遇巡捕人役,自恃梟眾捕寡,執(zhí)械拒敵,巡鹽人役輕則帶傷,重則致命”,巡役對大伙武力興販,“不敢攖其鋒,而此輩見捕役莫可如何,愈張其志”。③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蘇州織造李煦奏報,十月二十日,泰州沈家渡地方捕役緝拿私鹽時,遭遇大伙販賣流棍,捕役因寡不敵眾,反被殺死四人,巡船亦被鹽徒燒毀,泰州文武官員竟不派兵施救,事后亦不派兵役追緝。④
清初以來,鹽梟傷害地方百姓,造成無辜殞命的情形更為多見??涤耗觊g,大學士朱軾就指出,鹽徒私售,不僅違法亂制,而且所行多刁頑兇惡,“或系赤手無籍之徒,或系兇棍不法之徒”,⑤他們欺官累民,殺人越貨,無惡不作??滴醵辏?663年),據江寧巡撫韓世琦反映,劣衿樊應隆興販逐利,橫暴自豪,樊應隆為牟取鹽利,招納流犯樊人干等充當幫兇,殘忍地殺害黃含章,先以穢物灌其口,又以木槌奮擊,必欲置之死地而甘心,導致黃含章當時殞命。⑥張?zhí)炀糁仁罏槊魑渎?,任百戶,順治二年,張?zhí)炀艚登逡院螅馕瘨煦暥妓?,順治七年?650年),清廷裁革其委銜,張遂以興販私鹽為業(yè),后因與沈志發(fā)生糾葛,遂逞兇毆打,先施以拳腳,繼加以木棍,沈志斃命后,張又將其沉尸江中,并掠取其貲財。⑦雍正四年(1726)二月,據兩江總督查弼納反映,江南盜販私售,不肖之徒鳩合干法,不僅耽誤鹽課,而且他們還私設頭目,從事強盜殺人的行徑,已經成為地方之隱患。⑧
再次,私販勾結官府,賄通吏役,因利益驅使,官役也參與販私,導致吏治敗壞,朝廷禁緝私制度如同虛設,販私無法遏制。順治時,兩淮鹽院張伯珩就指出,兩淮綱鹽壅墜,雖由積弊因循所致,也與奸胥作弊弄法有著密切關系,這些人“朦官蔑法,通同奸商私相授受,夾帶鹽斤,毫無顧忌”。⑨以致私鹽風行,課額拖欠。清初,兩淮鹽院胡道南談到淮安府廳各屬官吏用鹽和衙蠹借名興販,則說:“淮安府屬原系產鹽地面,不行官引,府廳各屬官吏合用食鹽,勢必赴場買運,其歲食所用鹽斤有限,奸胥衙蠹卻每每借名官用鹽斤,恣意興販,大船小載,公行無忌,致使巡緝員役莫敢過問,是以區(qū)區(qū)無幾之食鹽,竟開不可窮詰私鹽之徑竇?!雹夂滥弦舱劦絻苫囱阐}廳緝私捕役參與販私問題,指出:
設立捕役,原以緝私,非以販私,近訪得巡鹽廳官,濫用多人,以致恃腰牌為護身,每每連檣巨艘,恣意私販,行至市鎮(zhèn),假扮鹽犯,墩鎖船頭,遇僻靜處所,即便交易,殊不知墩鎖之鹽犯,即捕役之同伙,巡鹽之捕快,實私販之鹽徒,大干法紀,深可痛恨。?輥?輯?訛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兩江總督噶禮專折奏報地方虧空時指出,歷任兩淮鹽運使虧空甚多,官商夾帶私鹽問題突出,“定例,鹽引每張止行鹽三百六十斤,而今官員、商家等合謀夾帶私鹽,每引余五百斤”。?輥?輰?訛
最后,鹽捕假名緝私,擾害地方,致使民間苦不堪言。鹽捕之設,專令巡緝私販,朝廷明禁鹽捕借緝私之名,滋事擾民,各地亦不得濫收惡徒刁民,充任白捕。但各處假借緝私,往往收聚無賴,手執(zhí)器械,身懸腰牌,對來往商船搜搶擄掠,甚至誣賴鄉(xiāng)村殷實之家窩藏私鹽,圍堵擄捉,抄搶家貲。劉兆麒曾談到浙江鹽捕擾害地方的問題:
鹽捕一役,原為巡緝私鹽而設,今訪聞:奸惡鹽捕不行奉公巡緝鹽梟,每每招集白役,私置械船,歷城鎮(zhèn)則稱巡鹽,遇孤村肆行搬搶,有遇大伙畏縮不前,即拿獲得銀賣放者,有假恃巡鹽公行興販者,有牽鎖男人、奸淫婦女者,更有身帶私鹽搬放客商船內,鎖吊毆打詐害勒索者,甚至借名搜驗,因而強掠客商劫取財物者,種種不法,難以枚舉。①
清初以來,鹽捕以緝私為名,擾害商賈民人,較之于鹽梟私販,有過之而無不及。由于廳縣等衙門招收鹽捕,往往不問其來歷根由,故所收之人多屬不耕不織、游惰無賴,他們充任鹽捕以后,往往以腰牌為護身符,“公然糾結匪類,列械揚艘,名為巡緝私鹽,實則為非作歹”,②有的還借緝捕栽贓嫁禍無辜,而地方官員對其所行亦不究問,任其禍害鄉(xiāng)里。
順治時,在嚴禁私鹽過程中,揚州府興化等地就有猾吏指使鹽徒構陷民人為販私同黨,妄誅大姓,從而造成無辜之家產盡家破的情況。該縣有官學生陳嘉謨曾作血書上陳地方緝私之弊,指出每獲一犯,必株連數十家,歲久不決,非重貲以賂獄吏,無以生還,“緝私原為通商利課,裨益國計,卻因此而生出無數冤案,轉令牽連無辜之人淹滯囹圄,破產不出,動受巨創(chuàng)以死”。③無辜者遭罪甚至勝過興販之鹽徒,這當然是地方官捕加害所致,但作為民之父母,地方官于心何忍。所以他希望官府盡力打擊假借緝私而販私的鹽捕,懲治無中生有牽連無辜的構陷行為,如官府對此不加責問,勢必會有更多善良遭受誣陷,甚至死于非命,而養(yǎng)亂叢奸,更會導致鹽政日壞。
食鹽為官民日常之必需,國家實行專賣,以增收國課,禁止私販。但商人圖利抬價,官役違法亂制,借緝私擾民,甚至栽贓嫁禍。要徹底遏制奸徒鹽梟販私又談何容易,私販不能禁,自然而然,因販私給江蘇地方帶來的種種社會危害也就難以清除。
【作者簡介】雷炳炎,湖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明清史。
【責任編輯:豆艷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