枊林
“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中國人打小就知道這是用來形容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的。排名第一的西施,據(jù)說是住在浙江省諸暨市浣紗溪旁,想想那里一定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好地方;金秋10月,我和幾位驢友開啟了江南之行。我們走出諸暨車站,徑直朝前奔去,沒多遠(yuǎn)便迎來一條江,清清的水,細(xì)細(xì)的浪,滿載著貨物的大小船只,不停地從眼前駛過。在對面江畔的路邊,一座銀檐高挑、紅柱的六角亭默默地聳立著。這江是當(dāng)年西施姑娘浣紗的浦陽江;這亭,就是后人為紀(jì)念西施而建造的西施亭。
浣紗溪邊品西施
原來,所謂的西施故里的浣紗溪,可不是一條小溪,這是一條南北流向的“浦陽江”,景區(qū)這一段稱為“浣江”,有南京外秦淮河那般寬。江水在南邊向東拐了一個彎,形成一彎環(huán)抱,這便是江東岸的“鸕鶿灣村”;村東面有一座乳狀的山頭,高約百余米,山頂上建有一座黑白相間的五層寶塔,這山、這寶塔,成為了整個景區(qū)絕好的背景;山腳下建有“范蠡祠”“泰山廟”等景點(diǎn);山腳下往西的“鸕鶿灣村”當(dāng)前還保留了古村落的格局,更多的則是大片的荷塘四周,亭臺樓閣、小橋流榭,竹林綠樹掩映下的蜿蜒小徑,錯落有致;早起的居民,或晨練,或三三兩兩坐在荷塘邊的涼椅上,聊著家常。浣江東岸這半片景區(qū),除了環(huán)境清幽,還有很濃的文化氛圍。這里還有“中國歷代名媛館”,里面介紹了100 位知名女子的事跡;除此之外,還有古四眼井、古越街、越莊、鄭氏宗祠,浣紗女群雕、浣紗石、古碼頭、裕昌號民間藝術(shù)館等。
橫跨在浣江上的白色單立柱斜拉橋,天亮后,我們才看清楚了,這是“浣紗大橋”。走過大橋,往南行數(shù)百米,便是整個景區(qū)的核心景點(diǎn)“西施故里”,最考究的是“西施殿”大門,這是一座融匯了中西多種風(fēng)格的門樓,大門里面,圍繞著小山丘上的塔樓四周,保留有歷朝歷代留下來的大殿等建筑群;大門兩旁米黃色的圍墻,淡雅恬靜,圍墻的南邊一座古舊的樓臺下面,還有一塊“文武官員至此下馬”的石碑,由此可見“西施殿”的地位非同一般。
至此,也就看明白了,浣江西岸的西施殿與東岸的范蠡祠隔江相望,構(gòu)成了“西施故里”景區(qū)。
此時,一輪朝陽已經(jīng)從西施殿對面的山頂上升起,沐浴在晨光中的西施殿建筑群,仿佛被抹上了一層金光 。我情不自禁地加快腳步,興致勃勃向西施亭走去。亭子不大,結(jié)構(gòu)簡單,造型也極一般。四周內(nèi)壁上關(guān)于西施“浣紗”“彈琴”“惜別”等古詩、古畫,引起我極濃的興趣。亭的西側(cè),隔條公路,是座既不高也不奇的翠綠小山,上面幾乎沒有什么像樣的古建筑。然而,它就是西施故里苧蘿山。諸暨縣志《人物志·列女傳》一節(jié),有著這樣的記載:“西子,姓施氏,名夷光。世居諸暨縣苧蘿山下。山離縣五里,今在城南門外。施氏有東西二村,夷光居西,稱西施?!?/p>
從諸暨城出南門,沿浣紗江堤岸南行,不一刻鐘,便到苧蘿山下?!拔魇┰较鲎云r蘿山”,這里就是西施的故鄉(xiāng)。
苧蘿山不大也不高,方圓不過一里,高也不過數(shù)丈,是一座臨江的小山。江邊臨水處有一塊大石,叫“浣紗石”,又名“瀚紗石”。石上鑿有“浣紗”兩個大字,筆勢飛騫,字跡可辨。相傳是晉書法家王羲之所寫。浣沙石下水深色綠,江水到此一折而向北流去,確是個浣紗的好地方。記得《東周列國志》有一段關(guān)于西施名字的由來及西施和鄭旦一起浣紗的文章:“那西施乃苧蘿山下采薪者之女。其山有東西二村,多施姓者,女在西村,故以西施別之。鄭旦亦在西村,與施女毗鄰,臨江而居,每日相與浣紗于江,紅顏花貌,交相應(yīng)發(fā),不啻如并蒂之芙蓉也?!本G水青山,美女浣紗,美極了。難怪人們要發(fā)出“不見浣紗人,空余浣紗石”的嘆息。
范蠡與西施姑娘
在苧蘿山西邊一箭之地,則是范蠡巖。越國時,諸暨一帶是大夫范蠡的封地。相傳西施初選時,范蠡就在這山腳下扶她上香車的。后人為紀(jì)念范蠡名此巖為“范蠡巖”與“浣紗石”遙相呼應(yīng)。
范蠡巖激起我的好奇,決心上山觀賞一下西施故鄉(xiāng)全貌。山路崎嶇,攀藤抓石,花了四十多分鐘,才爬上巖頂。巖頂果然好風(fēng)光。浣江兩岸盡收眼底,諸暨縣城一覽無遺。驕陽下的浣紗江,自南向北,逶迤曲折,像條白練,把諸暨城分成東西兩半,而城中雄偉的大橋又把東西相連。城里高樓林立,街道井然。向南眺望,數(shù)十里外的勾乘山,巍峨入天,周圍群山相連,那里曾是越王勾踐屯兵扎營處。當(dāng)年,吳越兩國連年征戰(zhàn),老吳王闔閭受傷而亡。闔閭之子夫差即位后,為報殺祖之仇,興傾國之兵,令伍子胥為大將,太宰伯嚭為副將,親統(tǒng)大軍,進(jìn)攻越國。越王勾踐就在這一帶召集三萬多兵馬迎敵。結(jié)果寡不敵眾,兵敗椒山,退至?xí)隽藚峭醯娜昵襞?。他?qiáng)忍屈辱,臥薪嘗膽,終得復(fù)國。
關(guān)于西施降生的故事,頗具神話色彩,在這里幾乎人人都能講出:古時,月宮有顆非常明亮的珠寶,嫦娥極為喜愛,專門派只五彩金雞日夜看守??墒沁@年中秋佳節(jié),五彩金雞趁嫦娥不在之際,好奇地將其噙出玩耍,結(jié)果不慎落入人間,闖下大禍,只好逃離月官,四處搜尋。當(dāng)它臨近苧蘿山時,忽見祥云紛繽,霞光四射,斷定寶珠就在這里的山上、江中或是魚腹之內(nèi),便一刻不停地找啊、尋啊,日久天長,花一樣美麗的羽毛脫落了,嘴巴長長了,變尖了,末了成了鷺鴛??墒悄穷w寶珠到底哪里去了呢?原來,這苧蘿西村施家,丈夫打柴,妻子養(yǎng)蠶,日子過得并不富裕。這天,妻子到江邊浣紗,干著干著,突然發(fā)現(xiàn)江中有顆耀眼的明珠,趕緊去撈,結(jié)果不等到手,珠子卻從水里直入腹內(nèi),懷了孕,并生下了這個聰明伶俐,貌美過人的小女西施……
諸暨,在春秋時期是越國的古城,古代稱為暨陽。公元前四九四年,與吳國椒勺之戰(zhàn),結(jié)果慘敗,“三萬大軍,僅存五千”。越王勾踐也成了人質(zhì),做了吳王夫差的駕前馬夫,受盡百般凌辱,而且每年必須進(jìn)貢十萬匹羅紗、十萬石谷米……國難當(dāng)頭,山河破碎,哪個正直的黎民百姓,內(nèi)心不是萬分痛楚、悲憤!足智多謀的相國范蠡,早聞吳王“淫而好色,禍亂沉緬”,提出“征獻(xiàn)美人,其必受之”的計策,得到贊許。
為尋求美女,范蠡懷著焦慮而又沉重的心情,沿浦陽江逆水而上。當(dāng)舟駛至苧蘿山下,忽然傳來女子凄切的歌聲,深深打動了他的心:
人道春色新,三年不見春,
雖有清冽水,難洗亡國恨!
范蠡佇立船頭,目不轉(zhuǎn)睛地凝視著,只見一少女紅顏素服,姿色不凡,舉止柔稚,邊浣紗,邊嘆息,不等他上前搭話,她已手提竹籃,天仙般飄然而去。
第二天,范蠡換上一身百姓平民布衣,步行來到苧蘿山下,果然見到這位女子,在村西一石凳前梳洗,可是既無胭脂、花粉,也無香油、唇膏,只有一盆清水,飄著幾片香櫟樹葉……看到這般凄苦情景,范蠡不禁湊前問話,姑娘才抬頭看了看這位陌生的英俊男兒,挽起青絲,淡淡一笑,輕聲唱起:
夜夜織金線,匹匹為貢稅。
可憐浣紗人,無有買油錢。
幾句質(zhì)樸的肺腑之言,深深撼動了范蠡的心:“啊,這女子不但心靈手巧,貌美迷人,而且為國除難,苦而無怨,真是難得之精華!”原來,這姑娘是窮苦人家的獨(dú)生女,父親打柴為生,母親養(yǎng)蠶度日,她的名字叫施夷光,鄉(xiāng)里們都親切地喚她西施。范蠡正準(zhǔn)備深談幾句,不料西施梳洗完畢,匆匆忙忙躲進(jìn)后屋紡紗去了。
次日一大早,范蠡再度來到苧蘿山下,決定向這位巾幗英杰剖明真意,但愿求得知己共赴國難。他一邊走著,一邊想著,忽見崖畔有一女子,頭纏白紗,身帶重孝,到跟前一看,正是要找的西施姑娘,趕忙關(guān)切地問道:“西施姑娘這般披麻戴孝,飲泣荒郊,不知家中遭何不幸?”
西施聽后,悲痛難止,淚灑滿面,抽抽泣泣地答道:
“不是未亡人,亦非喪至親。
只為破國日,無處托哀情!”
幾句切腑心聲,使范蠡大為震驚,內(nèi)疚、慚愧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若有所悟地:“難怪呀,時逢清明佳節(jié),三年前的今天,正是亡國之日!西施姑娘痛悲欲絕為國吊喪,可貴,可敬、難得、難求。常言道,其貌若天仙不奇,奇在憂國憂民之心,遠(yuǎn)勝朝臣公侯,須眉男兒……”想到這里,范蠡立刻拜倒在地,取出印章公符,申明來意.當(dāng)西施知道眼前這位氣度非凡、英俊瀟灑的風(fēng)流才士,就是久慕大名的賢臣范蠡,不由轉(zhuǎn)悲為喜,欽佩,敬慕。
浣紗石的傳說
步出西施亭,沿著油漆欄桿,俯身而下,碧波蕩漾的浦陽江,就在眼前。岸邊,果真有塊高大挺秀的方石,猶如平地鉆出的春筍般,牢牢地站立在那里。相傳這便是范蠡、西施盟誓的結(jié)發(fā)石。而上面鐫刻著的兩個大字卻是“浣紗”,因為西施當(dāng)年總是在此浣紗的。據(jù)說“浣紗”兩字出自書法家王羲之手筆,這里也有著一段動人的神話傳說。
東晉時期,戰(zhàn)事不斷,民不聊生,百姓憂國之心日重一日。這天傍晚,右軍將軍.會稽內(nèi)史王羲之,乘舟來到諸暨苧蘿山下,觸景生情,憶起吳越往事,感慨萬分,嘆道:“嗟夫!江邊空余浣紗石,夕陽不照浣紗人。今之臣民者,誰似少伯,西施?”不料,話音剛落,果然一年輕美貌的浣紗女子,亭亭玉立在眼前。原來是西施顯靈,她頗有感觸地說:“是啊,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君不見會稽城內(nèi)舞正濃,浣紗石上今生草。長此以往,古城舊景又要重演了!”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實乃精辟、透徹的至理之言。王羲之聽后,茅塞頓開,心闊神馳,正要下拜,卻只見方石不見人。翌日大早,便飽含激情,揮毫寫下這入石三分的“浣紗”二字,直到他臨終前,還囑其家人,死后要在石壁之巔筑墳安葬,以示至死不忘西施的諄諄教誨。王羲之墓地究竟在何處,眾說紛紜,但諸暨縣志確有這樣記載:王羲之墓葬于苧蘿山上……
風(fēng)吹雨淋,雪壓霜欺,兩千多年過去了,但這塊“浣紗石”,仍舊如初。據(jù)說,它能升會降,當(dāng)年西施站在那里浣紗,水淺時,方石下沉,水漲時,方石上浮,干起活來,總是使她舒心省力。而且,凡在此浣過的紗,格外潔白、光亮,還散發(fā)著濃濃的清香味。
我凝立在這塊方石前,深情地望著斗大的“浣紗”二字,心中像這浣江水般,蕩起層層浪花:浣紗石啊結(jié)發(fā)石,高如山,重萬斤,在人們心目中,你不正是那愛國、憂民的象征,不正是那堅貞、愛情的結(jié)晶?
時近黃昏,我依依不舍地離開“浣紗石”,沿著落滿彩霞的浦陽江,向前方剛剛建起的大橋走去,種種思緒,山泉般在心頭不住地噴涌著、集聚著,匯成一股巨大的潮流,勢不可擋地向前奔馳、沖擊……
“美”的化身
飽覽了越地風(fēng)光,一路上浮想聯(lián)翩:西施在民間有這樣強(qiáng)的吸引力,決不光是由于美貌,恐怕還在于她在吳越相爭中所起的政治作用吧?史書記載:當(dāng)越王三年俘虜結(jié)束回國后,聽從范蠡和文種的計策,一方面休養(yǎng)生息,富國強(qiáng)兵,一方面極力討好吳王夫差,麻痹對方,“遍求國中美女”,把西施、鄭旦征去,教習(xí)三年歌舞,敬送吳王。西施到了吳國,對夫差使盡了功夫,“一雙笑靨才回首,十萬精兵勁倒戈”。西施卻是一個“誓雪吾君恥,甘心是帝國”的愛國者。越王之所以能滅掉吳國稱霸諸侯,西施有很大功勞。因此,唐代大詩人李白曾用“西施越溪女,明媚光云海”之句來頌揚(yáng)她的英名。明代劇作家梁辰魚竟把整整一部《吳越春秋》改編成四十五折的昆曲《浣紗記》,可連臺演上四、五天呢。
在漫長的兩千多年.人們之所以不曾忘記這位“秀色掩古今”,“荷花羞玉顏”的西施,一直把她作為“美”的化身流傳而今,不僅是她的“美相”,更主要是她的“美德”。大半正是這個緣故,西施故里的苧蘿山、西施亭、浣紗石等,幾經(jīng)風(fēng)云變幻,依然完好如初。人們常常念起的往昔西施殿、西施坊、西施門等,相信要不了多久,亦可在這些古跡前,緬懷這位相貌美、心靈更美的“天下第一美人”了。
從西施故里歸來,興不能減,遂賦詩,以記其行;
再游西施故里,美好故事流傳。
浣紗江邊風(fēng)景,一池荷花爭艷。
了解西施故事,不禁唏噓感嘆。
其母孕育美人,夜明珠落人間。
每日出門浣紗,遇見范蠡誓愿。
女子為國獻(xiàn)身,成就越王嘗膽。
曾與鄭旦同美,母定愿女平凡。
漫步三賢館中,感受命運(yùn)多舛。
如今國泰民安,你我幸福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