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白居易的《長恨歌》存在諸多爭議之處,自古以來后人就有多種解讀,解讀的不同在于所用方法的差異?!耙砸饽嬷尽笔侵匾奈膶W批評理論,理解和運用“以意逆志”解讀《長恨歌》,可以更好地理解詩意。
關鍵詞:長恨歌;以意逆志;解讀;詩意
一、前言
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重點寫唐玄宗李隆基和妃子楊玉環(huán)的愛情經(jīng)歷,詩本身具有很大的解讀空間。總體上來講,有兩種觀點:一是以詩歌的主要對象李楊愛情而定的愛情主題,二是以詩歌字里行間的隱含意思并聯(lián)系當時社會事實而定的諷喻主題。
愛情方面,帝王愛情和普通人的愛情,核心都是純粹的情感,沒有差別。唐明皇能置后宮佳麗三千于不顧而專寵楊玉環(huán),這和普通人在相愛之后對彼此專一是一樣的。在失去了楊玉環(huán)之后,他也會失魂落魄,睹物思人。
諷喻方面,詩歌本身有很多議論性詩句,體現(xiàn)了李楊愛情有濃厚的社會影響。唐明皇對她的恩寵過度,使天下人都覺得生男孩不如生女孩。因為對楊玉環(huán)的聲色沉迷而不上朝處理國家大事,而使得天下大亂,必定引起天下人的反對。另外,詩人寫詩,必定不缺乏愛情類的題材。寫李楊愛情,必定會考慮到帝王身份的特殊性,無法不在詩中帶有關聯(lián)國家的因素,而一旦捎帶這方面因素,定會引發(fā)議論。
二、《長恨歌》的疑點
《長恨歌》中的存在諸多疑點,正是這些疑點,引發(fā)了后人關于詩歌與作者本意的爭論,以下逐一梳理疑點。
(一)以漢代唐
漢朝是唐之前的盛世,是唐的榜樣,從漢到唐是繼承與發(fā)展,以漢代唐,其中表現(xiàn)了后人對盛世的追求,對自身傳統(tǒng)的尊重,對于優(yōu)秀文化的濃厚情感。全詩不直言唐明皇和楊玉環(huán)等具體人物,有意把人物從現(xiàn)實中抽離出來,這給藝術創(chuàng)造留下了很大空間,也由此引發(fā)了爭論。如果特指某人某事,就難以有作者自身的創(chuàng)造,作品沒有作者表達感情和發(fā)生議論的空間。
(二)楊玉環(huán)出身
關于楊玉環(huán)出身有不同的說法,一說楊玉環(huán)是唐明皇的兒媳,然后做了道士,之后再選為妃子;一說否定此,但都恐怕難以有證據(jù),封兒媳為妃子;這實在是千古罵名,唐風氣開明,對這關鍵性的問題愈加謹慎,不會開明就無事不為。如果詩歌開始就寫了楊玉環(huán)是兒媳,讀者肯定難以認同后面寫的愛情有多美好,反而會直接認為楊玉環(huán)本身不潔,發(fā)生不了純正的愛情。而以“楊家有女初長成”①,這樣就有豆蔻年華的味道,是清水出芙蓉,“天生麗質(zhì)”,而且楊自己不“自棄”,目標遠大,潔身自好,這樣的好女子,誰才能配得上她呢,恐怕只有九五之尊才能配得上,凡夫俗子是不可能的。如果楊玉環(huán)是不潔之身而在“君王側”,這不是對天下的侮辱嗎。
(三)空死處
楊玉環(huán)死后尸骨無存嗎?楊玉環(huán)使唐明皇沉迷聲色而天下大亂,在將士眼中,楊玉環(huán)就是罪大惡極。全軍將士在戰(zhàn)略大轉移中要殺楊玉環(huán),戰(zhàn)士在戰(zhàn)場上殺人很容易,殺了之后暴尸野外也很平常,楊玉環(huán)怎么會被好好安葬呢?在全軍將士的憤怒中,沒有大卸八塊就很好了?!巴疝D蛾眉馬前死”,詩寫得很簡潔也很美。
(四)“不曾來如夢”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唐明皇白天晚上都在想楊玉環(huán),楊玉環(huán)卻不入夢,為什么不入夢?夢,除了一方日思夜想,還要另一方投夢。楊玉環(huán)不來投夢,是不是說明楊玉環(huán)恨唐明皇,或者已經(jīng)看到唐明皇勢衰而避之不及?,F(xiàn)實與夢中都無法尋到,超出了人的能力范圍,所以必然要尋求道士作法去人之外的天地。
(五)道士作法與仙山相會
“升天入地求之遍”,都沒有找到,也就是說楊玉環(huán)死后去的地方不是一般的地方。“海上有仙山”,這樣的環(huán)境是超出了古人的掌控范圍的,古代不重視大海,構造這樣的環(huán)境,使得唐明皇與楊玉環(huán)徹底脫離所有束縛。唐明皇來了,太真僅僅是“夢魂驚”“新睡覺”,沒有欣喜若狂,而且“衣冠不整”,仙家的能力應當不止于此,完全可以預知和在短時間內(nèi)打扮一下。如此狀態(tài),很難認定太真對唐明皇依然深愛,畢竟是因唐明皇而被殺死,而且沒有陪自己死。而后兩人盟誓,約定再會。為什么太真不隨唐明皇回人間,仙的能力是遠大于人的,可以在人間活,這是不是不愿意,或者恨唐明皇,或者見唐明皇勢衰而棄之。
(六)長生殿
長生即長生不老,不死不滅。人間的長生殿,是否是人與仙相互交通的地方。唐明皇是人,太真是仙,但為什么要在“夜半無人”之時在這里相會?鬼才會半夜出現(xiàn)。但唐明皇是皇帝,想做的事何須忌諱什么,為什么一年只能會一次,成了牛郎織女式的相會。唐明皇入仙境困難,但太真是仙,能力很大,為什么還要約定這樣折磨人的期限,是不是說明不愿與唐明皇頻繁相會。
(七)恨
誰恨誰,恨什么。是楊玉環(huán)恨唐明皇殺了自己,還是唐明皇恨楊玉環(huán)不來入夢、不回人間、變心,還是他們都恨天地相隔,恩愛不成,還是白居易和天下人恨唐明皇沉溺聲色鑄成大錯。恨無極,悲無極。
三、從“以意逆志”解讀《長恨歌》
“以意逆志”,《 孟子》萬章上:“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②這一句話,孟子沒有作詳細解釋,后人對其不斷闡釋,而成為重要的文學批評理論,但在“意”“志”這里出現(xiàn)了分歧,“意”是作者之意,作品之意,還是讀者之意,相對應的“志”又是什么意思。趙歧認為“志,詩人志所欲之事。意,學者之心意也” ③,意思是用讀者之意逆作者之志,朱熹認為“當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④,意思是用讀者之意逆作者之志。二位都認為是以讀者之意逆作者之志。要最終能逆作者之志,落腳點在于根據(jù)作者之志準確理解作品,不能因為文辭影響總體解讀。
(一)辨主題
作者白居易要突出的或者說要表達的是什么呢?后人便有了很多的“以意逆志”:愛情主題還是諷喻主題?這些都是在文中有所體現(xiàn)的,怎樣才是更加正確的“以意逆志”,怎樣才能更加正確地“以意逆志”。讀者必須全方位去看作品,而且設身處地,有理有據(jù)地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想法代替作者的想法。
(1)愛情?!堕L恨歌》的主要內(nèi)容,是愛情,這無法否認。就全詩來看,作者的確只寫了愛情,其他相關事情只是一筆帶過,從楊玉環(huán)身世、安史之亂、馬嵬驛之死、仙山等等,都是幾個字,并且沒有明寫而且還改寫或者略寫,作者明顯有意為之,這是能夠看見的。
(2)諷喻。不可否定作者的深層意蘊是諷喻,詩歌本身就含諷,這從《詩經(jīng)》已開始,每一個詩人作詩都有指向和情感傾向。唐明皇因寵楊玉環(huán)而誤國,白居易怎么會不議論。如此長篇幅的詩歌僅僅是陶冶情操,抒發(fā)愁悶么?那七言八句就足夠了。那么,詩中究竟包含了怎樣的諷喻?如何“以意逆志”,這是比較困難的,因為詩中沒有明說,而推論猜想就容易偏離甚至錯誤。略寫楊玉環(huán)身世是不是作者先抑后揚,先美化最后以悲痛結尾來批判,如何論證這一點。作者對于楊玉環(huán)究竟是怎樣的態(tài)度,全篇沒有一個字句是詩人關于楊玉環(huán)本人的評價?!疤焐愘|(zhì)”是大眾關于外貌的看法,提到安史之亂也沒寫楊玉環(huán),楊玉環(huán)死也一筆帶過,并沒有任何評價。仙山相會也沒有議論之辭,全詩的通篇敘述,如何能夠看到作者的議論,“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边@是在寫楊玉環(huán)受寵后的富貴榮華的影響力,并不是作者借此表達個人對楊玉環(huán)被寵過度所帶來的不平之氣。
諷喻主題,隱含在文中,就像河底的水,無法看出是否在流動,無法把握怎樣流動。必須從全篇來看,從重點段落的前后聯(lián)系來看。作為一國君主,不上朝,這是不對的,詩人在詩中寫了不上朝,詩人把明顯的問題擺出來,體現(xiàn)了他的意圖,就是要批評。作者寫唐明皇的在蜀地每天想的都是楊玉環(huán),置國家不顧。這就不能簡單地認為這是為了愛而忘我,這是作者在痛心,在為唐明皇不管天下安危而痛哭流涕。悲痛的結尾也是在警醒世人,唐明皇貴為九五之尊,死后定能位列仙班。作者卻沒有進一步寫他們在仙界長生,而是直接創(chuàng)造了天地兩相隔的不可能長期相守的結局,這意義就十分明顯。之前因兩人縱情享樂,而國家大亂,怎么可能會有完美結尾。
(二)辨細節(jié)
如果說“以意逆志”是以讀者之意逆作品之志,把作品與作者分開,這是不必要的,作品就是作者思想的流動。整篇詩就是白居易所想所感,這是完全相同的。如果單從“楊家有女初長成”,楊玉環(huán)不確定的身世和經(jīng)歷看,詩歌是難以站得住腳的,這便是有以文害辭的傾向了,并且,白居易以一個很可能不潔的人作為描寫對象,讀者對于詩中的主旨就會難以把握,很容易逆不到志,如果逆不到,那如何認識后面長篇幅的描寫。所以,需要讀者先跟隨詩人的思路,而不去看其他材料,僅僅是眼前的詩,把楊玉環(huán)看成天生麗質(zhì)難自棄有傾城容顏的人,這樣才有下文。如果不跟隨詩人,而在這里停下了,是不能體味全詩的。詩中其他疑點都可以用“以意逆志”的理論得到合理解釋,此處拋磚引玉,不再逐一論述。
四、結語
“以意逆志”,以讀者之意逆作者之志,立足于實事求是,并且有原文根據(jù),不是完全的讀者之意、斷章取義。只有切實地運用“以意逆志”才能獲得更準確的理解。本文從“以意逆志”解讀《長恨歌》,較為仔細地梳理了作者在詩中留下的疑點,并立足于此,較為深入地觀照了作者之志,作出了一些論述。歷代對長恨歌的研究已有眾多成果,本文或對正確解讀作者之志有所助益。
作者簡介:羅凱(1991—),男,湖北利川人,現(xiàn)就讀于西北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博士研究生。
注釋:
①本文中《長恨歌》詩句均引自:白居易著,謝思煒校注:《白居易詩集校注》,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943頁。
②③孟子著,趙歧注:《十三經(jīng)古注·孟子》,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2120頁。
④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312頁。
參考文獻:
〔1〕謝思煒,白居易.白居易詩集校注[M].中華書局, 2006.
〔2〕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中華書局,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