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診斷標準
(1)典型糖尿病癥狀(煩渴多飲、多尿、多食、不明原因體重下降)加上隨機血糖或加上≥11.1毫摩/升;
(2)空腹血糖或加上≥7.0毫摩/升;
(3)葡萄糖負荷后2小時血糖或加上≥11.1毫摩/升;
(4)糖化血紅蛋白≥6.5%。
糖尿病典型癥狀者,需改日復查確認
日前,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發(fā)布了《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進一步優(yōu)化了糖尿病的診療策略,對進一步規(guī)范我國糖尿病的預防、診療、管理等方面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F(xiàn)將新版指南的更新要點解讀如下:
根據(jù)最新流行病學調查數(shù)據(jù),依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診斷標準,我國糖尿病患病率為11.2%。近40年來,中國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呈上升趨勢,從1980年的0.67%,到2007年的9.7%、2013年的10.4%,一直到最新的11.2%。
糖化血紅蛋白(HbA1c)是與血糖結合的血紅蛋白,與血糖濃度成正比,可以反映近3個月血糖的平均水平。新指南指出,在有嚴格質量控制的實驗室,采用標準化方法測定的HbA1c可以作為糖尿病的補充診斷標準,即糖化血紅蛋白≥6.5%也可以診斷為糖尿病。
HbA1c控制目標應遵循個體化原則,年齡較輕、病程較短、預期壽命較長、無并發(fā)癥、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沒有低血糖及其他不良反應的情況下,可采取更嚴格的HbA1c控制目標,反之則采取相對寬松的HbA1c目標。
生活方式干預和二甲雙胍為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一線治療方案。生活方式干預是2型糖尿病的基礎治療措施,應貫穿于治療的始終。若無禁忌證,二甲雙胍應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治療方案中。
一種降糖藥治療而血糖不達標者,采用2種甚至3種不同作用機制的藥物聯(lián)合治療。也可加用胰島素治療。
合并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ˋSCVD)或心血管風險高危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論其HbA1c是否達標,只要沒有禁忌證,都應在二甲雙胍的基礎上,加用具有ASCVD獲益證據(jù)的胰高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GLP-1RA)或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SGLT2)抑制劑(即列凈類降糖藥)。
合并慢性腎臟病或心衰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論其HbA1c是否達標,只要沒有禁忌證,都應在二甲雙胍的基礎上加用SGLT2抑制劑。合并慢性腎臟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不能使用SGLT2抑制劑可考慮選用GLP-1RA。
對于2型糖尿病患者來說,經過生活方式干預和二甲雙胍一線治療后:
(1)若HbA1c不達標:可以進行二聯(lián)治療,加用胰島素促泌劑、糖苷酶抑制劑、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劑(即列汀類降糖藥)、噻唑烷二酮類或SGLT2抑制劑(藥物排名不分先后),根據(jù)個體化原則選擇治療藥物;也可使用注射類藥物胰升血糖素樣肽1(GLP-1)受體激動劑或胰島素治療,其中胰島素推薦基礎胰島素。
(2)若合并ASCVD或有高危因素(年齡≥55歲伴以下至少一項:冠狀動脈或頸動脈或下肢動脈狹窄≥50%,左心室肥厚)、心衰、慢性腎臟病,ASCVD或有高危因素者可加用GLP-1受體激動劑或SGLT2抑制劑;心衰患者可加用SGLT2抑制劑;慢性腎臟病患者可加用SGLT2抑制劑或GLP-1受體激動劑。
若經過二聯(lián)治療后,HbA1c仍不達標,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上,可加用一種其他類別的藥物,但需注意心衰患者不能用噻唑烷二酮類降糖藥。如果經過上述治療HbA1c仍然不達標,可以采用胰島素多次注射,選擇基礎胰島素+餐時胰島素方案或者預混胰島素方案,兩種方案可以互換。
超重和肥胖與2型糖尿病關系緊密,本次更新中也將體重管理作為患者管理的一個重要部分寫入指南。從3個方面分別規(guī)范了體重管理的目標和手段:①管理目標為減輕體重的5%~10%。②體重管理方式包括生活方式干預、藥物、手術等綜合手段。③盡量通過生活方式及藥物進行治療,血糖仍然控制不佳者建議代謝手術治療。
低血糖分級對于患者的風險管理十分重要,但我國的低血糖分級標準一直缺乏相關循證醫(yī)學證據(jù)。新指南參考美國糖尿病學會對低血糖的分級標準,將低血糖分為以下3級:
Ⅰ級低血糖:血糖〈3.9毫摩/升且≥3.0毫摩/升;
Ⅱ級低血糖:血糖〈3.0毫摩/升;
Ⅲ級低血糖:沒有特定的血糖界限,伴有意識和/或軀體改變的嚴重事件,需要他人幫助的低血糖。
隨著持續(xù)葡萄糖監(jiān)測(CGM)技術的革新與成熟,血糖管理指標也出現(xiàn)了更新。血糖穩(wěn)定在目標范圍內的時間——TIR逐漸受到關注,TIR指的是24小時內葡萄糖在目標范圍內(通常為3.9~10.0毫摩/升,或為3.9~7.8毫摩/升)的時間(通常用“分鐘”表示),或者其所占的百分比。
美國糖尿病學會(ADA)發(fā)表的《2020年糖尿病診療標準》指出,TIR是反應患者血糖穩(wěn)定性、監(jiān)測并發(fā)癥的重要指標。2019年發(fā)布的TIR國際共識,推薦1型及2型糖尿病患者的TIR控制目標為>70%。但TIR目標并非一成不變,應高度個體化,同時關注低血糖及血糖波動。
合并CKD是2型糖尿病的常見并發(fā)癥,針對不同病情進展的CKD患者,應設定個體化的復診時間,以確保及時監(jiān)測患者的病情進展、調整管理方案。
另外,在糖尿病的醫(yī)學營養(yǎng)治療部分,添加每日能量供給表格;糖尿病相關技術部分,新添注射技術和胰島素泵;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R)章節(jié)部分,加入人工智能(AI)在DR篩查和分級診斷的作用,AI篩查系統(tǒng)有望成為DR篩查、診斷以及隨診的重要輔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