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凌睿 馬德靜
(1杭州圖書館,浙江杭州 310016;2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圖書館,山東青島 266061)
“療愈”,日語寫作「癒やし」、「癒し」。日本三省堂《大辭林》(第三版)釋義為:“康復、治愈”。日本《世界宗教用語大事典》解釋為:“治療疾病和傷口,緩解饑餓和精神焦慮”[1]。維基百科給出的定義則是:“給人以心理安慰,或有能力賦予其生命屬性”[2]。
為了抵抗經(jīng)濟衰退、壓力驟增、生活節(jié)奏過快等各種因素,“療愈”理念在日本萌芽并迅速發(fā)展,并衍生出“療愈系偶像”“療愈系電影”“療愈系動漫”“療愈系旅行”“療愈系書籍”等一系列“療愈文化”。
日本“療愈文化”的誕生,與時代背景息息相通,其起源可以追溯至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作為戰(zhàn)敗國,日本經(jīng)濟跌至谷底,復蘇之路舉步維艱,顛覆了民眾對國家和歷史的認識,也給民眾帶來了巨大打擊。進入后工業(yè)時代后,社會發(fā)展停滯不前,生活節(jié)奏逐步加快,人際關(guān)系日漸冷漠。大眾無法逃離上述困境,思想也為此所蒙蔽。
另一方面,文化因素也促進了“療愈文化”的萌芽。簡言之,主要有以下因素:“無?!钡娜松^、“物哀”的美學思想、“自然崇拜”的自然觀、“集體主義”的民族特色。[3]究其原因,日本自然災害頻發(fā),導致日人民族意識中“諸行無常,諸法無私”的思想盛行,追求在變幻無常的事物中找到新的出發(fā)點,在逆境中追求有意義的積極生活。
然而,“療愈”理念真正深入人心,還要待到1999年,第16屆“日本流行語排行榜”的發(fā)布。
1984年始設(shè)的“日本流行語排行榜”,頒布給當年深耕語言領(lǐng)域的個人或團體,以及以精巧細微之處抓住大眾眼球的新詞或時髦詞。此后,每年基于《現(xiàn)代用語的基礎(chǔ)知識》,由自由國民社及大賞事務(wù)局選出與當年社會動態(tài)息息相關(guān)的各種流行語入圍。最終于12月初發(fā)布獲得大賞的“TOP10”和“年度大獎”。
1999年,“療愈”榮登第16屆“日本流行語排行榜”的“Top10”榜單。和歌山縣知事山口勇先生因為策劃以“療愈”為主題的地區(qū)博覽會而獲獎。自此,“療愈”一詞開始廣泛使用。
同年,后被譽為“療愈系音樂之父”的日本音樂家坂本龍一發(fā)行個人鋼琴獨奏專輯《ウラBTTB》,其中《流動的能量》一曲專為疲憊不堪的人所作,是日本“療愈系歌曲”代表作。此后,“療愈系偶像”一詞應運而生。這是日本“療愈系”和“療愈熱潮”的發(fā)端。
蘇格拉底曾說:“不治頭就別想治眼,不治身就別想治頭,不治魂就別想治身”。日人所定義的“療愈系”,指的是利用各種技術(shù),為有壓力和抑郁傾向的人營造一種持續(xù)、永久、舒適的身心氛圍,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20世紀90年代,日本“療愈熱潮”興起,這并非偶然。泡沫經(jīng)濟時代,日本經(jīng)濟長期陷入低迷,無法走出低谷,社會變得動蕩不安,工作和職場帶來的疲勞和精神壓力,日常生活的壓力,以及長期經(jīng)濟不景氣導致的對未來的焦慮,使得人們愈發(fā)渴求心靈的療養(yǎng)和精神的解放。
全世界各民族都有“療愈”理念,但是如日本一般,將“療愈”理念發(fā)展、演變成一條全方位“產(chǎn)業(yè)鏈”的國家為數(shù)不多。具體而言,日本的“療愈系文化”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發(fā)展壯大。
“療愈系”音樂風格柔美優(yōu)雅,如泣如訴,最初指的是新時代音樂樂派中比較治愈的流派,后獨立成為一派樂風,內(nèi)容仍然包括原來的新時代作品,但也有很多其他溫暖人心的音樂被納入其范疇[4]。
被譽為日本“新時代音樂教父”的喜多郎是“療愈系”音樂開山大師,他的音樂創(chuàng)作靈感多來源于自然,他曾說過:“我從音樂中得到靈感的啟迪,對我來說有的曲子是云,有的曲子是水”。
電影、動漫音樂歌手堀澤麻衣子是日本頗具代表性的“療愈系”歌手。她的歌聲經(jīng)過科學驗證,對人有療愈作用。順天堂大學醫(yī)學部小林弘幸教授曾設(shè)計一項試驗,邀請多人參與,結(jié)果顯示,75%的參與者自主神經(jīng)水平有所改善,身體疲勞程度有所下降。2015年9月21日,堀澤麻衣子在亞洲最大的瑜伽盛會Yoga Festa上進行“宇宙呼吸——外太空的歌聲”的表演。本次演唱會區(qū)別于一般音樂會的地方在于,演唱會不僅可以聆聽堀澤麻衣子的歌曲,還講究冥想和呼吸技巧,觀眾的參與度得以提升,主辦方和音樂家希望聽眾可以欣賞到一場從骨子里治愈現(xiàn)代人生活壓力的“身心音樂會”。
“療愈系”電影是日本“療愈系”文化大眾色彩最為濃郁的一種形態(tài),善于使用樸實溫暖的語言和緩慢平和的故事情節(jié)展開敘述,采用非戲劇化結(jié)構(gòu),弱化矛盾沖突[5]?!隘熡怠彪娪爸饕梢苑譃橐韵聨追N類型:第一種是重返大自然,敬畏大自然,擁抱大自然類。此類電影倡導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人類源于自然,如能身心浸潤自然之中,或可卸下心防,獲得不可替代的治愈作用;第二種是日?,嵤聰⑹骂悺4祟愲娪巴ㄟ^描繪生活的細枝末節(jié),提醒大眾關(guān)注生活的本真。第三種是揭示日本傳統(tǒng)家庭觀念危機類。此類電影主要描繪當代家庭現(xiàn)狀,如家人情感疏離,夫妻關(guān)系貌合神離等。
知名導演、編劇、制片人是枝裕和諸多作品被譽為日本“療愈系”電影的代表作。盡管是枝裕和在采訪中提到不想借電影“治愈”任何人,“作品是與世界的對話”,但是因為善于呈現(xiàn)生命的善意與暖意,通過“沒有社會性”“過于家庭化”的電影,不渲染悲傷,不進行道德批判,將細枝末節(jié)累積起來告訴觀眾生活的本真,讓觀眾在觀影過程中,不自覺被治愈。
以《海街日記》為例,臨海古都鐮倉香田家三姐妹原本過著平靜的生活,離異的父親去世后,同父異母的妹妹前來同住,生活就此改變。盡管電影大部分展現(xiàn)的是四姐妹生活美好的細枝末節(jié):海邊漫步、春日梅酒、夏日煙火等,連綴起來的,是親情、友情和回憶,但是這些細小美好的背后,是父親遠走,母親離家,大姐承擔生活重擔錯過結(jié)婚最佳機緣,姐姐們擁有不同的生活和工作的煩惱……
日本素有“動漫之國”的美稱,“療愈系”漫畫屬于新興漫畫的一種,定義尚不明確,但不可缺少以下特征:第一是故事鼓舞人心,影響深遠;第二是清新的風景;第三是簡單而溫柔的話語;第四是夢幻般的奇異世界。在這些表征的背后,是“療愈系”漫畫的文化意義: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與人協(xié)力合作;愛、希望、勇氣和真善美[6]。
以國人較為熟知的《夏目友人帳》為例,該漫畫由漫畫家綠川幸創(chuàng)作,自2005年開始連載至今?!断哪坑讶藥ぁ分?,有鼓舞人心的故事——自幼因為看得見妖怪被同學霸凌,無家可歸的夏目貴志被親戚收養(yǎng),偶遇貓老師,與同學、妖怪們相處的溫暖故事;有清新的風景——《夏目友人帳》以清新的綠色鄉(xiāng)間風景為主,畫面柔和,給人寧靜之感;有簡單而溫柔的話語——《夏目友人帳》人物對話語氣平和,內(nèi)容貼近內(nèi)心,更有不少對話富含深意,發(fā)人深??;有夢幻般的奇異世界——《夏目友人帳》圍繞著大大小小的妖怪展開故事,但這本漫畫里的妖怪,并不可怕,反而十分可愛,讓人容易產(chǎn)生親近感。夏目與妖怪們之間發(fā)生的故事,奇妙又溫暖人心。
與《夏目友人帳》主題相似的《螢火之森》是綠川幸另一治愈系代表作。某一夏日的森林里,迷路的小女孩遇見了戴面具的少年,做了“絕對不可觸碰”的約定后,他們每一年的夏季如約在森林里碰面,直到女孩長成少女……這部漫畫中,有不能觸碰的苦澀,不能開口的感情,不能放手的執(zhí)著,不能忘懷的螢火,雖然最終的結(jié)局縈繞著淡淡的憂傷,但是讀者也因為最后也是最初的擁抱而感動、釋然。因為綠川幸說過:“幸福不過是一個擁抱?!?/p>
被稱為“動漫之國”之外,日本還被譽為“療愈之國”,旅游勝地常被冠以“療愈之地”的美名,旅游攻略中“療愈”亦常作為“關(guān)鍵詞”出現(xiàn),例如“撫慰你疲憊的心靈,提升你的運氣!日本20個最棒的景點”、“一生必去的100個療愈系日本旅游景點”、“鳥取中部療愈之旅”……
與日人細膩性格相關(guān),日本的“療愈系”旅行依據(jù)“分眾策略”,針對不同人群推出特色旅游線路,如專門針對上班族女性獨自旅行策劃的“一天的工作結(jié)束后,讓我們?nèi)シ潘梢幌掳伞H毡緡鴥?nèi)11處‘女性獨行’目的地”,如面向家庭的“家族旅行推薦!治愈系酒店一覽”,針對兒童的“熊本縣民眾推薦,適合寶寶的療愈熊本溫泉之旅”。
日本明治大學文學部齋藤孝教授在其著述里,多次提及讀書的療愈作用。如在《挺過艱難時刻》一文中,作者自述在以往讀到高史明《活著的意義》一書后的體驗:“只要我們心中有那么一點共通的經(jīng)驗,我們就可借助想象力將自己帶入更大的人生體驗之中。如果將自己封閉在自我狹小的天地里而且變得冥頑不化,必然被自己的不幸所徹底淹沒,而只有閱讀,才有打破這種狹隘之殼的強大力量”[7]。
閱讀可以“塑造自我”“錘煉自我”“擴展自我”,不同種類的書籍提供給讀者的“療愈感”不盡相同,而因著不同問題在書中尋求“答案”的讀者也千差萬別?!爸斡敌≌f”“治愈系繪本”“治愈系食譜”“治愈系旅行手冊”等琳瑯滿目的“治愈系”書籍包含獨特的“日本治愈美感和治愈哲學”,讓大眾在閱讀中獲得慰藉,看到生活中“希望之光”。日本“療愈系”書籍主要涉及以下主題。
日人的“療愈系”已經(jīng)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衣、食、住、行”四大類別的書籍,均有“治愈系”的痕跡。以應對“焦慮”問題為例,日人推出“焦慮時讀的書”,具體信息見表1。
表1 《當你焦慮的時候,讀書是最好的療傷方式,為自己的心靈開藥方的書》
細觀表1可見,此推薦書單是由閱讀延伸到生活的雙層療愈法,所推薦的圖書包含心理學書籍、圖片集、健身書籍、手工制作書籍,題材廣泛,滿足不同喜好的讀者的需求。閱讀“生活類”療愈書籍,可以感受到日人的處世美學——細致把控細節(jié),精益求精。
以手工制作類書籍為例,首先在閱讀過程中,可以獲得作者設(shè)計的刺繡作品、手工配飾等視覺享受。其次在學習制作的過程中,親自實踐日系療愈哲學,獲得實際制作的滿足感,雙重療愈效果就此達到。
除了表中涉及的生活類“療愈系”書籍,日本的食譜類、旅行類書籍也深受讀者歡迎?;蛟S不是復雜的大餐,日本食譜類書籍,通過傳授家常菜的做法,傳遞“日日是好日,珍惜一蔬一飯”的樸實理念,讓疲憊的工作族,在一天辛勤的工作結(jié)束后,可以在烹調(diào)中,獲得來自味蕾的幸福。與之類似,手捧一冊或數(shù)冊“療愈系旅游書”,在被文字、配圖治愈的同時,親身去當?shù)馗惺芟挛幕?,遠離原本的生活圈,擺脫喧囂。
近年來,日本推出“一人食拉面”“一人食烤肉”“一人食火鍋”吸引食客,這種私密性較強的就餐模式滿足了個性化的需求,是一種看似“孤獨”實則“不尷尬”,反而“帶給人十足安全感”的就餐模式。
這種“一人食”模式的推出與當今社會人際交往疏離的現(xiàn)狀息息相關(guān)。日本文化十分重視個人和個性化發(fā)展,在個人負擔越來越重的當下,日本推出“治愈系書籍”就包含了“孤獨之美”這一主題,最具代表性的,是久住昌之作,谷口治郎所繪的《孤獨的美食家》。該書是一部圍繞老饕井之頭五郎尋訪各處美食而展開的漫畫。主角井之頭五郎經(jīng)營著一家進口雜貨鋪,去各地洽談生意時,尋訪當?shù)孛朗呈沁@位老饕的生命意義之所在。這部漫畫成功之處不在于對于美食的描寫,而在于其所傳達出的理念——“一個人可以很自由、快樂”,這種新興的“孤獨之美”處事哲學,對于肩頭負擔越來越重的年輕人,可以帶來認同感,有獨特的治愈效果。
正如《孤獨美食家》的每一篇故事開頭所言:“不被時間和社會束縛,幸福地填飽肚子,那一瞬間,他已經(jīng)變得隨心所欲,自由自在,不被任何人所打擾,無需介懷地大快朵頤,這種孤高的行為,正可謂是現(xiàn)代人被平等賦予的最佳治愈。”當今社會的年輕人,告別一天繁重的工作,一個人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不需要與任何人應酬,專心享受美食的治愈,堪稱人類最基本的快樂。
提倡“享受孤獨,直面孤獨”的當代日本社會,出版了不少“孤獨”主題的圖書,為大眾揭開“孤獨”的神秘面紗,鼓勵大眾豐富自己的生活,在孤獨中獲得力量。表2是日本“孤獨類療愈書單”的其中一則:
表2 增加“孤獨力”的好書推薦
日本作家岸惠子有一句名言:如果你想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就不能讓孤獨把你帶走,你要讓孤獨進來。上表中涉及圖書雖主題著眼于“孤獨”,但主體色彩并非“灰色”,相反,透露出堅定、積極的正能量。
日人十分認真地看待自己的“事業(yè)”和“職業(yè)”的敬業(yè)精神早已聞名遐邇,他(她)們擁有高度的自律心和責任心,事事嚴謹不松懈。近年來,由于生活壓力越來越來,敬業(yè)和勤奮的品質(zhì)更加不可或缺,因此,日本“治愈系”書籍宣揚“敬業(yè)精神”這一美德的勁頭不減。
“敬業(yè)精神”背后關(guān)聯(lián)的是日本文化。以古都京都為例,西陣織、京友禪、京燒等傳統(tǒng)工藝的繼承與發(fā)揚者,是京都職人,他們各有所長,分工極度專業(yè),為了傳統(tǒng)技藝地傳承,默默耕耘,十分低調(diào)地隱藏在京都深巷中。近年來,諸多作者為這些職人描摹畫像,于是有了《京都職人志》等書,閱讀這些書籍,不僅可以了解職人文化、京都文化,也可以感受日本人“敬業(yè)之美”,亦可從他人的職業(yè)精神和故事中,發(fā)掘出對自身職業(yè)發(fā)展的啟發(fā),為自身重新注入奮斗的動力。
以上三種主題是日本“療愈系”書籍代表,但僅為冰山一角。按照日人細致的風格,即便是“抵御疲憊”這一專門主題,也可劃分為“針對不知道何為工作的人”“針對尋找希望和希望被治愈的人”“針對想要穩(wěn)定心態(tài)的人”“針對感到焦慮不安的人”“針對在人際關(guān)系中苦苦掙扎的人”等子類目。
開列書目是一方面,閱讀是另一方面。陳書梅、張簡碧芬認為,“療愈閱讀”是一種自我修復行為,不為知識,只為情感,可以隨時隨地按讀者個人需要產(chǎn)生三層心里療效:第一層是“認同”,第二層是“凈化”,第三層是“領(lǐng)悟”[8]。“療愈系作品向讀者傳達出的“世界美好,請好好活下去”的信息,需要讀者自己通過閱讀去領(lǐng)悟,從書中大步邁向自己的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