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xiāng)賓陽縣古辣鎮(zhèn)蔡村,舊屬廣西永淳縣,至今仍保留著舊永淳的年俗。過年家家戶戶做芝麻餅,便是典型的例子。這種餅,在潔白的餅皮上撒上黑黑的芝麻,包著紅糖拌米粉的內(nèi)餡,香甜酥脆,能吃出濃濃的年味來。近年,同屬舊永淳的橫縣人,把這種土餅作了改良,壓成了薄餅,更香脆可口,做成了大工廠制造的品牌。
臘月十五左右,我的家鄉(xiāng)便響起了“撲撲撲”的打餅聲。
這種餅是純手工制作,需要多人合作。每到年關(guān),村里的女人們便集中到族堂里忙開了。大家聚集在一起,分工合作,一邊做餅,一邊談天說地,小孩們則在一邊玩耍,不時地討取一個香餅來吃。在“撲撲撲”的打餅聲里,在家長里短的絮絮叨叨中,在小孩子的嘻嘻哈哈中,親情隨著餅香彌漫在整個村莊。
“撲撲撲”,村莊的打餅聲一旦響起,便此起彼伏,從早上一直響到深夜。年,就這樣越敲越近了。
手工制作芝麻餅工序相當(dāng)復(fù)雜。首先是做餅餡。餅餡的原料是米粉加紅糖。米是我們自家農(nóng)田里出產(chǎn)的古辣香米,用粉碎機將香米打成粉末,在大鍋里翻炒,將米粉炒熟炒香為止。然后將方磚狀的紅糖放進大鍋頭里熬煮,煉成糖油,再將炒香的米粉倒進糖油里攪拌,攪拌均勻后就可以放進一個大缽里備用。餅皮是用糯米做的,先將糯米粉碎,再將糯米粉倒進大鐵鍋里加水煮成糊狀,煮熟后的糊糊賓陽話叫“涂”。煮好的“涂”還要倒進桶或盆里用木棍攪拌,要攪足夠的時間,攪成十分黏稠的糊糊,然后摻進生米粉,用手工反復(fù)地揉,反復(fù)地搓,直至揉搓成黏度合適的米團。餅餡和餅皮原料制作完成后,就可以打餅了。打餅的時候,實行流水作業(yè),搓餅餡的人撮取缽里的原料,搓成雞蛋大小的丸子,所以村里人將搓餅餡戲稱為“屙蛋”。包餅皮的人將屙出的“蛋”包進餅皮里,做成白皮的大“蛋蛋”。打餅的人手持打餅棒(形似搟面杖),將這個大蛋蛋邊敲打邊轉(zhuǎn)動,打成一個圓形的餅胚之后,用餅棒搟平,在餅胚的上下兩面撒上黑芝麻,再用餅棒將芝麻搟進餅皮里,將餅皮搟到最薄的程度,餅胚就算制作完成了。最后的工序是將餅胚放進一個大平底鐵鍋烘煎,煎到白里泛黃,芝麻餅就香甜酥脆了。
在20世紀(jì)六七十年代的困難時期,過年時節(jié),有一個芝麻餅啃是一件相當(dāng)愜意的事情。孩子多的家庭,做好的芝麻餅一般會分到個人,每人一百來個,自己保管自己的,想吃就吃自己的那一份。每家每戶的芝麻餅往往能吃到正月底或二月初。
過年除了打餅,家家戶戶還做沙糕和米花糖。冬天天氣寒冷,又是農(nóng)閑時節(jié),村民們往往早上起得遲,一般是用開水沖一碗米花糖,就著一個芝麻餅、一塊沙糕,再加上一個紅薯,便是一頓早餐了。冬天留久了的紅薯糖分很高,煮熟后流出的糖油黏糊糊的。年關(guān)時節(jié),芝麻餅伴著熱乎乎的紅薯吃,是一種美好的享受。
打了芝麻餅,曬了米花,做了沙糕,還要做一道必不可少的美食,那就是包年粽。在家鄉(xiāng),大家都喜歡包足夠一家人吃的那種特大的粽子。一般是在大年初一那一天包。年前提前準(zhǔn)備好糯米、綠豆,綠豆磨去皮殼,大年三十浸泡糯米和磨好的綠豆,腌好五花肉和豬腳。我們家喜歡用一條肥大的豬腳做餡,做那種特大的豬腳粽子。中午包好粽子,便放進大鐵鍋,架柴火慢慢地熬。豬腳粽很耐煮,要從中午熬到深夜。以前沒有鐘表計時,我母親熬粽子的時候,就燃香計時,她知道需要燒完多少根香才能?;稹D菚r候,大年初一的夜晚,我總喜歡陪著父母熬粽子,不為別的,就為等著嘗粽。小個的“手粽”熬的時間較短,大概晚上七八點鐘即可。這個時候,父親就會說,拿一個來嘗嘗看熟了沒有。其實,母親用香火計時,到了時辰,便可確定粽子熟了。父親說嘗嘗看,其實也是想嘗嘗鮮。而我早就等著父親的這句話。新鮮的粽子,拿出鍋就散發(fā)出濃濃的香味,剝開熱騰騰的粽葉,粽香伴著熱氣撲面而來,我們大快朵頤。我嘗完了鮮粽,便泡腳睡大覺去,而父親還在繼續(xù)熬那些豬腳粽……初二一大早,那些熬熟的粽子,因為灶里還有余熱,還是熱騰騰的。因此,整個村莊,初二的早餐鐵定是吃粽子。吃粽子往往要炒一盤刨成絲狀的粉利,一盤豌豆或酸菜,這樣吃粽子不會膩。
改革開放后,村民們的生活像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腰包也漸漸鼓了起來,各色糖果堆滿了農(nóng)家的茶幾。人們覺得芝麻餅這種東西土得掉渣,做起來又麻煩,于是,芝麻餅漸漸被冷落,村莊里很少聽到“撲撲撲”的餅棒聲了。
這些年,人們又開始懷念起“土貨”來了。鄉(xiāng)村游成了時尚,鄉(xiāng)村里養(yǎng)的土雞、土鴨供不應(yīng)求。我的村莊,不知是誰帶的頭,又有人開始做起了土芝麻餅。不承想讓家鄉(xiāng)的土味火了起來?,F(xiàn)在,我的家鄉(xiāng)成了“稻花香里”旅游景區(qū),游客看到現(xiàn)做現(xiàn)賣的“土貨”,自然都想嘗嘗鮮,村民們做的土芝麻餅供不應(yīng)求。
年關(guān)將近,村莊里又響起了“撲撲撲”的餅棒聲……
作者簡介:蔡呈書,廣西賓陽縣人。廣西作家協(xié)會會員,廣西小小說學(xué)會理事,南寧市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賓陽縣作家協(xié)會主席。作品散見全國各地數(shù)十家刊物,獲國家級和自治區(qū)級文學(xué)獎項多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