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杰
沭陽因位于沭水之陽而得名,古稱厚丘(亦為厚邱)、懷文、潼陽。本文所述之沭陽縣,系指1953年江蘇省建立后沭陽縣的轄區(qū)范圍,東與連云港接壤,南與淮安市毗鄰,西倚宿遷,北接徐州,是徐、連、淮、宿四市結合部,古稱有云:“東接海岱,西枕徐邳,南襟淮泗,北控齊魯,宋、金、元、明時,均以此為箝制淮北,管鑰山東重地。”全縣面積2298平方公里。
《尚書·禹貢》記載,禹分天下為九州,沭陽屬徐州,商代因之。西周在此基礎上有所損益,并徐州于青州,于是沭陽隸屬青州。
春秋戰(zhàn)國時,諸侯爭霸、兼并戰(zhàn)爭不斷,沭陽境域的歸屬也幾經更易。據《民國沭陽縣縣志》等記載,(沭陽)春秋兼郯魯二國之境,戰(zhàn)國時(公元前249年),魯國滅于楚國,于是沭陽歸楚所有。大意是這一時期沭陽先屬于魯國,而后并入楚國。然考察春秋時魯國與沭陽的周邊地理可知,魯國與沭陽之間還有郯國、鐘吾國等小國,兩者并不接壤,而沭陽地大部分為鐘吾國所有,北部地區(qū)則為郯地,因此沭陽地不可能屬于魯國。公元前512年,吳滅鐘吾。公元前473年,越滅吳。其后,楚越爭霸,越國失去了吳國故地,沭陽地也歸楚所有。根據公元前350年諸侯稱雄形勢圖顯示,戰(zhàn)國時已不見鐘吾國的標志,郯國的一部分土地在楚國的范圍內,而沭陽境域也處于楚國的邊界地帶,因該形勢圖乃是大致勾勒,所以沭陽的部分土地應該屬于楚國。
公元前221年,秦并天下,置四十郡,各郡的轄區(qū)界限也得到明確劃分。這一時期,沭陽地區(qū)屬于東??ぁ庞印锻ǖ洹ぶ菘な酚涊d秦朝以古徐州為泗水、瑯琊之西境、薛郡,漢又加置東???。秦以魯為薛,后分立郯,沭陽初屬于薛,后分屬于郯。雖然《漢書·地理志》和《通典·州郡志》等史籍都記載漢置東???,但《中國歷史地圖集》秦時期全圖上赫然標有東???,而無郯郡,這應該是秦設郯郡不久后又改易為東??ぁ?/p>
設縣后的區(qū)劃沿革
沭陽的行政歸屬變化頻繁,大致是隨著上一級行政區(qū)劃的變動而改變,實際多屬東???。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西漢。漢初實行郡國并行制,沭陽屬韓信之楚王國、淮陰侯國?!皾h六年(前201),既廢楚王信,分其地為二國,立賈為荊王,交為楚王,王薛郡、東海、彭城三十六縣?!庇纱丝芍?,沭陽地區(qū)在西漢初期屬于韓信之楚國,韓信被廢后又分屬劉交之楚國。
《漢書·地理志》載東海郡下領縣三十八,厚丘縣即在其中,王莽當政時厚丘曾易名為祝其亭。東漢時,光武帝建武十四年(公元前38年)進東海公劉陽(漢明帝)為東海王,以東??闁|海國,領縣有厚丘。
西漢始置厚丘縣,有史料記載設于武帝時期,具體設立年代無考。西漢厚丘縣的設立是沭陽歷史上第一次正式建立縣級行政單位,是沭陽境域建縣的開始,厚丘縣治在今茆圩鄉(xiāng)厚鎮(zhèn)村。之所以選址在此,主要考量應是厚丘位于魯南丘陵與蘇北平原交匯處,有厚鎮(zhèn)河通桑墟湖入海,是水陸交通中心地帶,同時厚丘離東??ぶ污俺禽^近,地理位置優(yōu)越。
東漢以后,中國歷史進入大分裂時期,沭陽地處黃淮和江淮兩大平原的結合部,北臨沂蒙,南據長淮,頗具戰(zhàn)略地位,因此成了群雄爭戰(zhàn)、南北倚重的軍事要地。
三國無志,事出帝紀,沭陽時而立郡,時又置縣,變化不定。魏國時,厚丘隸屬東海郡。西晉時,徐州凡領郡國七,縣六十一,厚丘屬郯。郯,即故郯子國。永嘉喪亂,中原淪沒。僭名竊號,日益猖獗。東海郡縣先后為后趙、南燕、前秦所有?!摆w王六年(公元325年),晉東海太守蕭誕以郡叛降于勒,后趙亡后復歸東晉?!薄稌x書·地理志》載:“慕容恪滅趙克青州,苻氏平燕盡有其地。”
元帝渡江后,徐州所得惟半。當時,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入主中原,青、冀、徐、兗及豫州淮西等地盡皆失陷,流民無著,相率過江過淮,史稱“衣冠南渡”?!皶r邗溝已鑿,穿通江、淮,故溝南端之江都及其對岸之鎮(zhèn)江、武進,遂為山東及蘇北移民之集合地?!备饎π劢淌谡J為,僑流人口南遷“主要有東、中、西三線”,“東線以淮河及其支流(包括當時入淮各水)汝、潁、沙、濄(渦)、睢、汴、泗、沂、沭等水和溝通江淮的邗溝構成主要水路,輔以各水間陸路?!薄敖K北部的司、豫、兗、青、徐諸州移民大多由此線南渡。”厚丘所屬的江蘇北部地區(qū)地處淮河下游,河流多屬淮河水系,因此“還有少數人由山東或蘇北航海至廣陵或江南,甚至直接到達東南、南方沿海?!睘榘仓媚线w的厚丘移民,東晉僑置厚丘縣以管理之。蕭齊時,沭陽隸屬僑置冀州北東??ぃ闹谓駶i水)?!敖ㄔ?,以東海郡屬冀州。全領一郡:北東海郡治漣口,領襄賁、僮、下邳、厚丘、曲城五縣,其厚丘以外四縣,所治并非舊地,當為僑縣?!庇缮衔目芍?,僑置厚丘縣自南齊省并后就此結束了其短暫的歷史,而漢置厚丘縣可能是因為地處南北征戰(zhàn)的交接地帶,農業(yè)凋敝,人口流失嚴重等原因,不被統(tǒng)治者重視,故不見于史籍記載,然其行政區(qū)劃一直未被撤銷,直到南北均勢之時,社會稍趨穩(wěn)定,縣域的歸屬也能保持較長時間不變動,故厚丘轄區(qū)又被統(tǒng)治者納入管轄范圍,進而見載于史。《中國歷史地圖集》南朝齊地圖中冀州北東??ぞ硟染兔鞔_標注,在今天的沭陽地區(qū)南北分立著僮和厚丘兩縣便是佐證。
至此,上文的兩個疑惑也清晰了,即漢置厚丘縣可能從未被廢除,而蕭齊在收復部分失地之后又于厚丘之南僑置僮縣,兩縣都屬于冀州北東海郡,而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收復部分失地后所治之縣很有可能就是厚丘縣。
南朝齊冀州 潼陽郡與沭陽郡的關系問題
潼陽郡與沭陽郡的相關記載上文已提及,蕭齊時,冀州北東??ゎI有襄賁、僮、下邳、厚丘、曲城五縣,僮縣位于厚丘南不遠處;蕭梁時又廢僮縣,設立潼陽郡;東魏孝靜帝武定七年(549年),改僮陽郡為沭陽郡。以上記載看似明確理清了二者的關系,但關于為何要在厚丘地區(qū)設立潼縣,僮陽郡又為何改稱沭陽郡卻未交代清楚。目前的研究主要有兩種說法。
一是沭水改道說。魏晉前,沭陽縣境內有兩條河道,一為柤水,發(fā)源于山東微山,逶迤東南流,穿過沂水、沭水,沿今新沂河、外沭河、老沭河進入漣水,注入淮河。其在沭陽境內也稱渣水。二為潼水,發(fā)源于山東馬陵山(江蘇境內稱為建陵山),沿著現總沭河水道南流,在渣口(今宿豫區(qū)侍嶺境內)注入柤水。
沭河發(fā)源于山東省沂山南麓,沿著郯廬斷裂帶西南流,在宿遷皂河鎮(zhèn)附近流入泗水。北魏正光五年(524年),南梁伐魏,北魏齊王蕭寶夤都督徐州東道諸軍事,在建陵山西沭水上筑大壩,阻水西流,于是沭水奪取潼河河道,沿現新沂河河道東南入游水。從此,沭陽大地上有沭河而無潼河。
此前因沭陽境內有潼水流經,故設立潼縣、僮陽郡,后因沭水搶占潼水河道,而將潼陽郡改稱沭陽郡,以在沭水之陽,故以之為名,郡治也從潼河北岸移至沭河北岸,就是現在的沭城街道紫藤花園小區(qū)內。
二是僑置郡縣說?!赌淆R志》上冀州北東??ぁ爸螡i口”,領襄賁、僮、下邳、厚丘、曲城五縣,其厚丘以外四縣,所治并非舊地,當為僑縣。胡阿祥教授在其專著《東晉南朝僑州郡縣與僑流人口研究》中采用此說。
沭陽自西漢武帝年間正式設立縣級行政區(qū)劃以來,因行政區(qū)劃改革和戰(zhàn)爭原因,其行政歸屬變化不斷。經濟發(fā)展離不開社會穩(wěn)定,魏晉南北朝時期,沭陽處于南北交戰(zhàn)的前沿,農業(yè)凋敝,勞動力大量流失,經濟發(fā)展基礎遭到嚴重破壞,長期得不到恢復,經濟重心南移,這是整個北方地區(qū)落后于南方的重要原因。南北分立、東西對立、國家分裂,都會阻礙經濟社會的健康發(fā)展,而貫通南北,進行有效的南北、東西交流對話才能促進社會經濟的持續(xù)健康發(fā)展。
作者單位:沭陽縣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