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德宇,王正
1 安徽中醫(yī)藥大學 安徽合肥 230031
2 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骨科 安徽合肥 230031
慢性腰肌勞損又稱腰臀肌筋膜炎、功能性腰痛、慢性下腰損傷等,是一種慢性勞損性疾病。其實質是腰部的血管、神經(jīng)受到由周圍的筋膜、肌肉、韌帶等軟組織慢性損傷所產(chǎn)生的無菌性炎癥的刺激,從而引起腰部不適、疼痛等一系列臨床癥狀[1-2]。其日積月累可使肌纖維變性,甚至少量撕裂,進而形成纖維條索、瘢痕或粘連,遺留長期慢性腰背痛。慢性腰肌勞損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多發(fā)病[3],對本病的治療多使用中醫(yī)外治法,而中醫(yī)外治法治療慢性腰肌勞損又以針灸、推拿為主要治療手段,并有較好療效[4-5]。筆者以棍點理筋正骨手法治療慢性腰肌勞損,取得較好臨床療效。
1.1 診斷標準 依據(jù)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發(fā)布的《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6]里的相關評定標準:①有呈反復發(fā)作的腰痛病史,腰部酸脹無力,疼痛不適,勞累、受涼加重,休息、保暖減輕;②查體示單側或雙側腰背肌有輕度壓痛,無固定壓痛點,呈彌漫性酸脹痛,一般無雙下肢活動障礙;③腰椎X線攝片或者CT檢查無明顯異常,腰椎MRI可于棘突旁間隙見到異常的水腫積液等信號。
1.2 納入標準 ①滿足上述診斷標準;②年齡20~60歲,病程在2個月以上,男女不限;③門診患者;④2分<VAS評分<10分;⑤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3 排除標準與終止試驗標準 ①不滿足納入標準的患者;②因腰椎結核、骨折、腫瘤、畸形,腰椎間盤突出癥,腰三橫突綜合征及外傷等引起的腰痛;③皮膚病變、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④白血病、血小板減少癥等有出血傾向者;⑤妊娠期、哺乳期的婦女;⑥因依從性差,自行退出治療的患者,或合并使用與本方案相悖的治療措施;⑦治療中因發(fā)生不良反或出現(xiàn)并發(fā)癥,不易繼續(xù)承受治療的患者。
選取2019年6—12月在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骨傷一科門診且診斷為慢性腰肌勞損的26例患者納入臨床研究,隨機分為2組。觀察組13例,男7例,女6例;平均年齡(37.9±10.9)歲;平均病程(7.97±3.26)月。對照組13例,男5例,女8例;平均年齡(41.2±9.8)歲;平均病程(8.31±3.55)月。2組患者的年齡、病程、性別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3.1 觀察組 以特定的木棍為輔助工具,以棍代手實施治療。具體治療步驟:術者根據(jù)患者主訴,用手觸診,做到“手摸心會”,找到兩側腰背肌“壓痛、壓高、壓緊”即軟組織呈條索狀或筋結的部位及范圍,也是棍點理筋正骨手法重點處理的部位。在腰部涂以起潤滑作用的普通油劑,利用棍點工具一端在病變區(qū)順著豎脊肌肌纖維方向行理筋手法,對肌肉、筋膜、韌帶等軟組織進行大面積松解。操作要領:使工具的一端緊貼皮膚,利用工具帶動皮下肌肉、筋膜、韌帶等軟組織運動,切忌利用工具在皮膚上來回摩擦,造成皮膚的充血水腫。待軟組織充分松解后,利用工具沿垂直于條索、筋節(jié)的方向進行彈撥,使條索、筋結充分松解。最后利用工具于腰椎兩側棘突與橫突之間進行點按,用力由輕漸重,均勻用力,以患者承受為度,對腰椎進行輕微整復,治療完畢。
3.2 對照組 采用傳統(tǒng)推拿手法治療[7]。具體治療步驟:患者取俯臥位,術者站在患者一側。術者沿患者腰椎兩側膀胱經(jīng),用一指禪推法(頻率120次/min)往復操作5遍;再用滾法(頻率120次/min)沿兩側豎脊肌操作5遍,放松兩側肌肉。按揉腰部夾脊穴、委中穴、阿是穴,每穴30s,力度以局部酸脹感為度[8]。再用輕柔的掌根揉法(頻率100次/min)對病變區(qū)域進行大規(guī)模的松解放松。最后輔以斜板法,對脊柱進行輕微整復放松,治療完畢。
2組患者均隔日治療1次,治療5次后評定臨床療效。
記錄治療前、治療5次后2組的VAS評分、功能障礙指數(shù)和臨床療效評價,并進行組間和組內(nèi)的比較,判定療效。
4.1 VAS疼痛評分 利用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0分表示無痛感;1~3分表示輕度痛感;4~6分表示中度痛感;7~9分表示重度痛感;10分表示痛感最高值,難以忍受[9-10]?;颊吒鶕?jù)自身感覺,評定疼痛級別,并記錄相應分值。
4.2 功能障礙指數(shù) 采用“Oswestry 功能障礙指數(shù)問卷(ODI)”量表觀察日?;顒幼兓∣DI 問卷包括 10個日常生活方面的問題,每個條目下有6個選項,分別對應0~5分,記分方法是:實際得分/50 × 100%,得分數(shù)越高表明功能障礙越嚴重)[11]。
4.3 臨床療效評價 參照《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將2組的治療結果分為治愈、好轉、無效。治愈:無壓痛點,癥狀、體征基本消失,可正?;顒樱缓棉D:癥狀、體征減輕,活動改善;無效:癥狀和體征基本無改善,甚至加重,總有效 =治愈+好轉[12]。
利用SPSS2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及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2組間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5次后2組評分明顯改善(P<0.05),且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1)。見表 1。
表1 2組患者VAS評分比較()
表1 2組患者VAS評分比較()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13 6.69±1.11 2.61±1.75對照組 13 6.92±1.26 4.15±1.14
治療前2組間ODI量表分值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5次后2組ODI 量表分值明顯改善(P<0.05),且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1)。見表 2。
表2 2組患者ODI 量表分值比較()
表2 2組患者ODI 量表分值比較()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13 32.27±3.37 9.79±1.60對照組 13 30.81±3.78 19.30±3.43
治療后2組間的秩和檢驗,Z=-2.690,P<0.05,提示2組之間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治療組的治療效果勝于對照組。見表3。
表3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中醫(yī)古籍對腰部筋傷病的記錄不確切,相關論述在《內(nèi)經(jīng)》有記載,《靈樞·經(jīng)脈》中對腰腿痛有具體記載與論述,概括為外感風寒和腎元虛虧?!兜は姆āぱ础吩唬骸皾駸?、腎虛、瘀血、挫閃、痰積”,是引起腰痛的主因;《素問·宣明五氣篇》曰:“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指出組織勞損是因勞逸失度,氣血失調(diào)引起的[13]?,F(xiàn)代中醫(yī)學多將其歸屬于“腰痛”“痹癥”范疇[14]。其發(fā)病的基本病機為氣滯血瘀、阻滯經(jīng)脈、不通則痛。西醫(yī)學認為腰背部肌肉受到外力的作用,或坐姿不當受損,患者疏于重視,無規(guī)范治療,隨著機體自身調(diào)節(jié)的恢復,腰部肌肉組織逐漸形成瘢痕或者粘連,這就導致無菌性炎癥持續(xù)刺激腰部肌肉組織,肌肉組織的力量受到影響變?nèi)鮗15-16],從而引起腰部肌肉、韌帶和小關節(jié)的病理改變,使小關節(jié)周圍軟組織發(fā)生無菌性炎癥而出現(xiàn)疼痛和小關節(jié)紊亂活動功能障礙[17]。
腰椎退行性變、長期姿勢不良、負重或用力過猛等作用損傷腰部的肌肉、筋膜、韌帶等軟組織,進而產(chǎn)生無菌性炎癥,導致軟組織周圍的血管神經(jīng)受到刺激和壓迫從而引起相關癥狀。由于腰肌勞損主要是軟組織損傷,相關的影像學診斷,難以判斷軟組織水腫、增生粘連的具體情況,因此治療者必須首先進行觸摸診斷。治療者通過手下的感覺及患者的表情變化,分辨病變區(qū)域、炎癥水腫粘連的程度、條索的走向、結節(jié)的大小,著重通過對結節(jié)、條索、鈣化灶等松解和理順,針對性治療,使肌肉與筋骨恢復到協(xié)調(diào)平衡狀態(tài),從而達到治療目的。清代醫(yī)家吳師機[18]在《理瀹駢文》中曾有論述:“外治之理即內(nèi)治之理,外治之藥即內(nèi)治之藥,所異者法?!蓖颇茂煼ㄊ窃凇皩б被A上發(fā)展而來,基于中醫(yī)理論指導下,用手、上肢或器械刺激患者體表的經(jīng)脈、穴位,以達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目的[19]。使用傳統(tǒng)推拿手法治療時,僅用操作者雙手進行治療,由于手法治療需要一定的力道且耗時較長,操作者易疲勞,不能持久治療,且采用傳統(tǒng)推拿手法治療時,臨床療效差異較大。而棍點理筋正骨手法,是使用一套由特殊材料制作的,長短粗細不同的木棍,以其為輔助工具代替手按,既可以增強滲透力以提高療效,又可以很好的保護操作者的雙手,使治療具有可持續(xù)性。具體治療時利用工具在病變區(qū)順著肌纖維方向理順肌肉,對肌肉、筋膜、韌帶等軟組織進行大面積松解,施術時應避免使用工具在皮膚上來回的摩擦,造成皮膚擦傷,應使工具的一端緊貼皮膚,利用工具對皮膚的按壓力,從而帶動皮下肌肉、筋膜、韌帶等軟組織運動,使粘連分離,暢通氣血,達到通絡活血的作用。再用木棍尖端著重處理條索及筋節(jié)處,應沿垂直于條索、筋節(jié)的方向進行彈撥,穩(wěn)續(xù),持久用力,使力滲透于皮下深層的肌肉及筋膜處進行松解,令條索、筋結變?nèi)彳洠碳っ氀茉偕L,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使病變周圍軟組織炎性滲出和水腫吸收,從而消除病變部位對血管和神經(jīng)的壓迫和刺激,同時可以營養(yǎng)肌肉,恢復肌肉彈性[20]。最后利用工具于腰椎兩側棘突與橫突之間的“壓痛、壓高、壓緊”點進行點按,用力由輕漸重,均勻用力,以患者承受為度,對腰椎進行輕微整復,做到骨正筋柔。本方法以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為指導思想,理筋通絡,活血止痛。相比于傳統(tǒng)手法治療,本方法以棍代手,增強了滲透力,提高了療效,省時省力,是對傳統(tǒng)手法治療的改進和發(fā)展。棍點理筋正骨手法對筋傷疾病有較好的臨床療效,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