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藝術形式的核心是帶來美學方面的享受,舞蹈藝術以舞者的形體動作給人帶來獨特的藝術感受,而傳統舞蹈藝術更是我國舞蹈界的珍寶。傳統舞蹈起源較早,其中以漢唐時期記錄的最多,當前出土的漢代畫像磚中存在各種楚舞者形象,舞蹈風格各異,很多舞蹈風格在今天也有繼承與保存。對這些舞蹈形象的研究,有利于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舞蹈的有機融合?;诖耍恼路治隽藵h代畫像磚中楚舞的類型以及舞姿,之后就其對現代舞蹈藝術的影響與其融合方式進行了研究,希望舞蹈作為“百戲”之一,其中的傳統精華能夠更好地得到繼承,呈現更加優(yōu)美的舞臺藝術形象。
關鍵詞:漢畫像磚;楚舞圖像;中國舞蹈文化;舞蹈風格
在對中國古代傳統舞蹈的研究中,人們總認為唐代作為盛世,其舞蹈藝術具有很大的價值,對于今天的舞蹈藝術有很多可供參考之處。實際上,隨著漢代出土畫像磚石上的楚舞圖像得到廣泛研究,我們發(fā)現漢代的舞蹈藝術就已經蓬勃發(fā)展,為后世舞蹈藝術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在漢代舞蹈藝術中,舞蹈的類型有很多種,漢代的舞蹈活動也十分豐富,與其他各種藝術形式并行被稱為“百戲”,從畫像磚中也可以看出來,漢代有很多著名的舞蹈與舞樂藝人。漢代還有許多不同種類的融合舞蹈,比如具有異域風情的舞蹈。不過最主要的舞蹈類型還是楚舞,楚舞有長袖飄逸的風格,既能體現舞者曼妙的身姿,又能體現楚地的風土人情和勞動景象,是歷史文化的直接體現。楚舞作為一種風格獨特、充滿美感的舞蹈,在漢代的宮殿中被很多舞女模仿。對于這類舞蹈的研究,不僅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漢代傳統文化的融合發(fā)展,而且也能幫助梳理古典舞蹈發(fā)展的脈絡,更好地理解今天的舞蹈藝術,在繼承傳統風格的同時加以創(chuàng)新。
一、漢畫像磚中楚舞的風格特點
(一)長袖飄逸
在漢代出土的畫像磚中,很多舞者的服裝都以長袖為特征,正所謂“長袖善舞”,但是長袖服裝并不是某一種舞蹈特定的服裝。在楚舞中,長袖是很多舞蹈都可用的服裝形式,無論是最顯著的代表舞種長袖舞,還是雙人舞、巾舞、建鼓舞等舞蹈項目,服裝的特點都是長袖飄飄。由此可以看出,長袖是漢代楚舞服飾的主要特點之一。長袖在舞蹈過程中,可以充分體現舞蹈藝人的身體姿態(tài),顯得舞者身材更為修長。此外,長袖會使揮舞動作變慢,適合情感的抒發(fā)。在很多舞蹈中可以看到,舞者先降低身體,之后利用肩膀的力量將長袖揮舞而出,長袖在空中自然形成了一道圓弧,此時另一條手臂的長袖再揮舞出去。兩條長袖一前一后,形成了空間上的立體感與層次感。除此之外,長袖還可以做很多特定的舞蹈動作,豐富了舞蹈的形式,比如抖、揮、甩、拖等。通過這些動作,長袖仿佛變成了天上的云朵,帶來了浮云一般的流動之美,同時輕柔飄逸,又給人以視覺震撼的體驗[1]。
(二)細腰輕柔
在已出土的各種畫像磚中,無論是南陽、四川出土的,還是山東出土的,其畫像中的舞蹈風格雖然不盡相同,但是都具有典型的楚舞特征,也就是追求體態(tài)的柔美。舞者以女性居多,最能體現身體輕柔的就是腰肢纖細、舞姿輕捷,楚舞體現了柔美之感。古代很多有名的舞者都追求腰肢盡可能的細,這是體現舞蹈技藝的直接方式。腰肢纖細的舞者,體態(tài)輕盈,各種舞蹈動作對其的限制較少,可以實現高難度的舞蹈動作,比如南陽出土的一塊畫像磚上面,女舞者在眾舞者所舉的鼓盤之上翻轉跳躍,展示了優(yōu)美的舞姿與輕盈的體態(tài)。
在漢代畫像磚中,楚舞舞者的細腰體態(tài),體現了舞者身姿的曲線之美,各種舞蹈動作更加突出,扭動上肢,同時下肢配合舞動,體現出了舞姿的多變與動人。這種舞姿結合特有的舞蹈技藝與服裝,使得舞者仿若仙女,行云流水的舞蹈動作帶給人時而優(yōu)美柔和、時而震撼激動的觀賞體驗[2]。
(三)舞姿奔放
在漢代畫像磚中,楚舞具有很強的藝術特點,整體舞蹈風格較為奔放,通過舞者輕盈、快捷的舞蹈動作給人帶來熱情洋溢的觀感。為了體現這種效果,很多舞蹈藝人身著短衣,熱情豪邁,腿部動作多為跳躍,整體身姿于此刻舒展開來,體現了舞者的矯健體態(tài),這在長袖舞中也有體現[3]。此外,這類舞蹈還可以結合其他藝術形式進行表演,比如雜技,二者的配合使舞蹈節(jié)目多了一分詼諧感。
(四)手舞足蹈
漢代舞蹈的重要特點之一就是舞者的手腳并用,上半身做出舞蹈動作展示身體的柔美姿態(tài),與此同時,下半身用腳來拍打鼓面,不僅要展示舞蹈的風姿,同時還要敲打出節(jié)奏合適的鼓點,是真正的“手舞足蹈”。
例如從四川出土的畫像石中可以看到,左邊一個女伎表演倒立,中間的舞伎在兩只鼓旁邊,手握一條長巾,踩著六個盤子跳盤鼓舞,右邊一個人在弄丸。這一畫面最直接地展示出一段盤鼓舞中最精彩的畫面。這一轉瞬即逝的畫面被畫下來保留在歷史長河中,在今天直接展示了當時舞者高超的表演技巧,將當時舞蹈技術的高峰展示得淋漓盡致。
二、流傳及影響
就漢代舞蹈對今天舞蹈技藝的影響來看,長袖類型的楚舞影響最大,其中的巾袖舞就是一個代表。這種舞蹈需要身著長袖服裝,或者手持舞巾,利用額外的道具,拓展舞蹈藝術的展示空間,利用舞者手腕與肩膀的力度,在舞者身體范圍之外變化圖案,展示情感,達到了全新的藝術效果。
巾袖舞表演過程中,長袖或者舞巾仿佛舞者的翅膀,如今有許多舞蹈就是在這種表演形式上發(fā)展,比如《飛天》[4]。就如今的舞蹈表演而言,長袖的類型也分為很多種,不同長度、不同材質、不同寬窄的舞袖,結合不同的表演風格,帶來了不同的觀賞體驗。比如在當前的對舞過程中,女舞者使用長袖或者折袖舞蹈,男舞者或用長袖進行對舞,或用短袖進行配合襯托,使得舞蹈更加生動。除了單人或雙人舞蹈之外,還有多人舞蹈,在出土的畫像磚中也有過類似的場景,大量舞者共同舞袖,蔚為壯觀。
如今的舞蹈課程,形體與身韻是重要部分,對于舞者身姿的體現,漢代畫像磚楚舞的很多風格也繼承了下來。比較有代表性的還是細腰的裝束與水袖。在當前舞蹈文化中,長袖與細腰仍然是舞蹈藝術的核心成分,這樣的裝扮,無論是古代還是今天,都可以使舞者在臺上充分做出各種具有張力的動作,便于感情的抒發(fā),使舞蹈情感或舒緩或激烈,柔美與剛性結合,抓住觀眾的眼球。當前的舞蹈藝術,既實現了對漢代舞蹈藝術的繼承,又出現了新的發(fā)展。長袖細腰的舞蹈最大的特點就是表現舞者的柔美,當前的舞蹈更多了幾分凝實,剛柔并濟,各種出袖、收袖動作創(chuàng)新發(fā)展,真正將傳統與現代結合到了一起[5]。
三、漢代舞蹈對舞蹈文化的影響
漢代作為一個大一統王朝,結合前朝的文化特征,具有寬廣博大、氣勢磅礴的文化特點。漢代舞蹈也是漢代文化的一種體現,是漢代各種文化的一種融合,是楚地文化與黃河文化的融合。從最終的漢代畫像磚中的舞蹈畫面可以看到,當時的楚舞既有原本楚地舞蹈的熱情和恣意揮灑的想象力,也有著黃河流域的厚重、務實之感。楚地自古以來的仙神文化、巫術文化,虛幻而又令人充滿幻想,使得舞蹈充滿了縹緲虛無之感,而漢代獨尊儒術,儒家文化又給舞蹈藝術帶來了莊重與宏大的沉穩(wěn)之感,最終使?jié)h代舞蹈形神兼?zhèn)?,為后世的舞蹈藝術形式奠定了基礎。
在研究現代舞蹈藝術的過程中,總是少不了對漢唐舞蹈的研究。唐代是舞蹈盛世,但是漢代是舞蹈藝術的基礎繁榮時期。想要發(fā)揚現代舞蹈藝術中的形體、風格,就必須從漢代舞蹈著手進行研究。已出土的漢代舞蹈畫像磚中的楚舞,是漢代舞蹈的集大成之作[6]。在對今天的舞蹈創(chuàng)作與舞蹈文化進行研究時,應該充分結合漢代舞蹈文化,繼承并發(fā)揚漢代的舞蹈形態(tài),同時也要對其風格進行研究,結合現有的舞蹈文化,進行新的舞蹈創(chuàng)作。在觀賞漢唐古典舞蹈時,其總能帶給人大氣磅礴的盛世之感,這就是漢唐盛世文化在舞蹈過程中的直接體現,并通過舞蹈技藝直接體現到舞蹈的藝術氛圍之中。從今天的漢代舞蹈表演過程中,人們仿佛看到了那個輝煌的時代與盛世的文明,可以說漢代舞蹈是今天傳統舞蹈藝術的基礎,舞臺上的舞者總是散發(fā)著光芒,通過舞蹈技藝吸引眼球,而人們只有真正沉浸于表演中時,才能體會到背后幾千年漢代楚舞文化的基礎支持。
四、舞蹈感情與技藝對于現今舞蹈的影響
從漢代各種表演技藝的記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漢代其他表演藝術也是以技藝為主,十分重視技藝的發(fā)展,因此也影響了舞蹈藝術。漢代舞蹈的特色就是技藝復雜,既重視舞蹈藝術的發(fā)展,也重視舞蹈技巧的投入,也就是說,漢代舞蹈的典型特點是技藝并重,將感情充分投入其中。
以《盤鼓舞》為例,其中的舞蹈藝術形象是漢代楚舞藝術的代表,其中楚舞舞者穿著細腰舞服,此外還有長袖舞服。舞蹈過程中歌聲動人悠揚,各種動作無一不顯示出舞者的腰肢纖細、柔韌有力。在揮舞長袖、跳躍盤鼓之間,大氣磅礴的藝術情感呼之欲出。古代許多典籍中都有記載,給文人墨客們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楚舞中舞者纖細的腰肢和各種折腰動作,因為這既給觀者帶來了美學體驗,也讓人嘆為觀止。漢代舞蹈雖然重視技巧,但是并沒有脫離情感的抒發(fā),各種舞蹈動作的設計都是為了體現舞蹈藝術與舞蹈感情,沒有一個動作是多余的,這不是單純的炫技,而是舞者高尚情操的體現,對于當今的漢唐古典舞蹈藝術的發(fā)展也是一種啟示。舞蹈的創(chuàng)作應該圍繞中心的感情基調進行,通過各種專業(yè)的舞蹈動作,結合楚舞的舞蹈藝術特點,充分體現舞蹈文化。
五、結語
漢代是表演藝術盛行與發(fā)展的時代,為后世各朝各代的舞蹈藝術發(fā)展奠定了基礎,讓后世有了繼承的空間,也為后世舞蹈技術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從漢代畫像磚中的楚舞藝術形象來看,漢代楚舞藝術作為集大成之作,舞蹈形式多樣,舞者風姿綽約、技巧高超,同時還帶有感情色彩,能讓觀賞者不自覺地投入其中,仿佛進入詩一般的意境。在今天的中國舞蹈藝術與文化中,其中有許多漢代的舞蹈影子,可見漢代楚舞的影響力是巨大的。如今的優(yōu)秀舞者與編導,都繼承了漢朝的精髓,對于舞蹈服飾、技藝也有良好的傳承。此外,將舞蹈的柔美與大氣的盛世文化相互包容與結合,在今天中國傳統舞蹈中也得到了充分體現。
基金項目
本文系2018年湖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巴楚藝術發(fā)展研究中心開放基金項目—漢畫像磚中楚舞圖像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8KF09)。
作者簡介
薛蕓蕓,1984年8月生,女,漢族,湖北枝江人,三峽大學藝術學院舞蹈系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舞蹈創(chuàng)編。
參考文獻
[1]李宣霖.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古典舞的發(fā)展及其教學的影響[J].漢字文化,2020(16):144-146.
[2]鄒丹丹.探究漢畫像中袖舞的身體語言表達[D].青島:青島大學,2017.
[3]李淼.身體敘事中的流動美學—論漢畫像中舞蹈圖像的審美形態(tài)與文化表達[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4):105-108.
[4]衛(wèi)瀟洋.論河南漢畫像磚的文化歷史意義[J].時代報告,2019(8):176-177.
[5]甘勝楠.圖像學視域下南陽漢畫像石中的舞蹈藝術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9.
[6]王曉萍.漢代南陽畫像磚中《百戲圖》的社會意義[J].東京文學,20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