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號街夕霧樓》是水上勉的前期代表作,講述了妓女夕子與小和尚櫟田正順的愛情悲劇,反映了戰(zhàn)后日本底層民眾的悲慘遭遇和貧苦生活,歷來被認為是一部社會問題小說,但通過對小說中夕子父親和櫟田母親言行的分析,卻能看到隱藏在文本背后的癥候,即家庭環(huán)境是導致二人愛情悲劇的重要因素。本文將運用癥候式閱讀方法,結(jié)合水上勉的個人經(jīng)歷分析這一觀念。
關(guān)鍵詞:水上勉 《五號街夕霧樓》 癥候式閱讀
一、“癥候式閱讀”的理論概述
“癥候式閱讀”根植于精神分析學說和結(jié)構(gòu)主義,是法國結(jié)構(gòu)主義學者阿爾都塞在《讀<資本論>》中作為一種理論文本的解讀方法時提出的。他強調(diào)了問題式在閱讀中的作用,將閱讀分為“無辜的閱讀”和“有罪的閱讀”,這里無辜的閱讀(或者譯為清白的閱讀)是指日常生活經(jīng)驗層面中那種理想化的直接閱讀。這種直接閱讀假設(shè)讀者在閱讀中是不加任何外來因素地直接看到作者所表達的全部東西,但事實上,所有閱讀都有主體附加的,不可能是完全“ 清白”的。所以,阿爾都塞的觀點是:凡閱讀必定“有罪”。他認為文學作品中往往會暴露出文本空白、思想沉默以及敘事遺漏等癥候,這些癥候產(chǎn)生的原因通常作為一種無意識隱藏在作者的思想深處。任何文學作品都有其隱秘的問題,這些問題往往通過外在的“癥候”表現(xiàn)出來,讀者在閱讀中如果可以追蹤這些“癥候”,發(fā)現(xiàn)其背后隱藏的問題,就可以進一步走進作品的靈魂。在具體的文學批評實踐中,“癥候式閱讀”可以對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進行分析,也可以從作者與時代主流之間存在的裂隙和錯位中捕捉意識形態(tài)對文學的滲入和控制。這種閱讀方法不再將文本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而是挖掘文本的空缺和矛盾,給文學批評提供了新的視野和角度,有助于讀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
二、《五號街夕霧樓》的癥候解讀
(一)“懦弱”的父親
夕子的父親三左衛(wèi)門在小說的開頭和結(jié)尾出場,作為一個以砍柴為生的農(nóng)民,他給人留下的最大印象就是懦弱,但他的言行卻處處透露出,他并非表面看上去那么懦弱,在懦弱的表象下,隱藏著深層的性格特征。
小說開篇,夕霧樓的前主人伊作因病去世,他的情人兼現(xiàn)任經(jīng)營者勝枝接到消息后,趕回村子為他料理后事,就在她準備返回京都的前一天晚上,三左衛(wèi)門帶著女兒夕子上門拜訪,懇請她將夕子帶去京都做工。但他如何知曉勝枝的身份和夕霧樓的存在,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小說中提到,“小村子封建色彩很濃,一向厭惡在女人身上投機取巧的輕薄勾當,村民之中,也有人對伊作職業(yè)略知一二,但一般都不向人提起。” 而伊作本人對于他所從事的營生向來也是只字不提的,如此隱秘不為人知的事情,三左衛(wèi)門一個普通農(nóng)民如何得知?對此,他給出了一個模糊的回答:“有人說,眼下等錢用,就只能干這行……”顯然,這是文本的一處空白,他并未說明究竟從何處得知此事,而勝枝對他的回答也沒有產(chǎn)生任何懷疑。與此同時,他又表示愿意把女兒托付給勝枝,此時的他不管是語調(diào)還是眼神,都有著一種天然的懦弱。這種懦弱的神情很容易讓人心生憐憫,促使勝枝逐漸對夕子產(chǎn)生了興趣。
在勝枝詢問夕子名字時,他攔住女兒代她回答:名字是凈昌寺和尚給起的。凈昌寺正是伊作入葬的寺院,夕子的“夕”又與夕霧樓的“夕”字相同,如此巧合讓勝枝認為這是伊作亡靈送給自己的禮物,但這種想法與三左衛(wèi)門的回答不無關(guān)系,正是因為他特意提到了夕子名字的來歷以及她與凈昌寺的淵源,才使勝枝產(chǎn)生了如此的聯(lián)想,這樣巧妙的心思很難讓我們相信他是一個軟弱無能之人??梢娝⒎且粋€不諳世事的農(nóng)民,相反,他善于察言觀色。
表面上看,三左衛(wèi)門是一個懦弱老實的父親,實際上,作為一家之主,他掌握著絕對的權(quán)威。他表示自己“本來就沒什么能耐養(yǎng)家糊口,卻接連生下一大堆女孩……夕子是長女?!边@說明他仍舊有重男輕女的意識,在他看來,作為長女,夕子理所應當?shù)匾袚馂槟钢尾〉呢熑巍榱俗寗僦κ障孪ψ?,他特意強調(diào)女兒是一個學習優(yōu)秀、性格溫順的好孩子。果然,這喚起了勝枝的同情心,使她產(chǎn)生了要收下夕子的念頭,事情在朝著三左衛(wèi)門期待的方向發(fā)展??梢哉f,在夕子父女和勝枝的對話中,他掌握著女兒人生的主導權(quán),夕子本人的意愿并不重要,從她跟隨父親來見勝枝的那一刻起,就已經(jīng)注定她無法擺脫成為妓女的命運。
三左衛(wèi)門再次出場是在小說結(jié)尾,夕子在村中的百日紅樹下自殺身亡,父親得知噩耗后表現(xiàn)得十分悲痛:“夕,夕子……可受苦了?夕,夕子,你為啥瞞著爸爸死啊?”一個痛失愛女的父親形象被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然而在他的悲痛之下卻隱藏著無意識的癥候。盡管勝枝強調(diào)戰(zhàn)后妓女的地位得到了提高,但她們?nèi)耘f處于社會底端,他不會不知道女兒的艱辛與不易,卻仍然問出“可受苦了”這樣的話,一句“你為啥瞞著爸爸死”不僅是對女兒去世的傷心,同時也表明夕子的死亡使家中失去了重要的經(jīng)濟來源。
隨后,父親在背著死去的女兒回家時是這樣說的:“夕,你掙錢治好的媽媽在家中等著你!阿幸、阿照他們都在等著你!”這是一種莫大的諷刺,夕子為了救治生病的母親犧牲自己成為妓女,最終母親因她的賣身錢而康復,但她卻失去了生命。在回家的路途中有這樣一句:“盡管路旁崖下驚濤呼嘯,但這條清風時起的白色的路卻那樣靜、那樣靜?!毕ψ訑?shù)年前正是從這條路上出發(fā),背負著家中生計開始了青樓生涯。小說結(jié)尾,死亡的夕子了卻了塵緣,只有她的身體從這條路上回歸到貧窮的故鄉(xiāng)。
對于夕子的悲劇,歷來認為是被惡勢力迫害所致,殘酷的社會現(xiàn)實殺死了她,但作者在無意識中表明,家庭環(huán)境也是導致悲劇的重要原因,這主要體現(xiàn)在她的父親身上。通過父親的種種言行,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他絕非表面上那樣懦弱,“懦弱”對他來說更像是一層保護色。隱藏在“懦弱”這件外衣下的,是他重男輕女的絕對權(quán)威,是他一手造成了女兒的悲劇人生。
(二)冷漠的母親
小說中,櫟田正順的母親并未直接出場,關(guān)于其言行,均借由他人之口加以側(cè)面塑造。
正順放火焚燒鳳閣寺,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對兒子犯下的罪行,其母自覺無法彌補,遂以死謝罪。她曾說:“那孩子是國賊,犯的是大罪,和一般犯罪不同。我不知怎樣才能贖罪,我只能說感到抱歉。他為什么沒死呢?我若能替兒子死的話,真想以死抵罪?!蹦赣H不惜以死為子贖罪,而其子卻因為怨恨母親的冷酷而拒絕會面。面對深明大義的母親和冷酷無情、犯下重罪的兒子,人們對母親給予了更多的同情,對正順則是譴責,周圍人對他的評價也多以負面為主,認為他性格孤僻、仇視社會、爭強好勝。正順自述犯罪動機是對“美”反感:“對自己乖僻的性格與語言上的障礙產(chǎn)生了自我厭惡情緒?!敝劣跒楹尉芙^同母親會面,一是因為自己從來沒有感受到母愛,二是想斷絕母子關(guān)系,以免母親受到牽連,可見正順的悲劇與其母親有著重要的關(guān)系。
在他出生不久后,母親就與凈昌寺的和尚有染,恰逢他的父親生病去世,母親很快帶著他改嫁到了寺院。正順從小口吃,與人交流十分費力,幾乎每天都要受到別人的欺負,而弟弟的出生則更使他處境艱難。面對口吃的正順和健康的弟弟,母愛的天平自然而然地發(fā)生了傾斜,這使他受到了母親的冷落和忽視。這種身體上和精神上的雙重傷害極大地摧殘了他幼小的心靈,對他的性格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使他變得孤僻陰郁。
這件事以正順畏罪自裁、其母自殺謝罪告終,專家認為惡劣的社會環(huán)境導致了正順的犯罪,但事實上,正順的母親對此也負有很大的責任。作為母親,她是否關(guān)心過自己的孩子呢?對于兒子的罪行,她自覺顏面無光,卻未曾思考過背后隱藏的原因。假如她能夠多關(guān)愛兒子,多了解他的內(nèi)心,那么他的人生悲劇或許就不會發(fā)生。櫟田的母親在兒子的成長過程中忽視了他心靈上的需求,對他冷漠忽視,種種行為導致櫟田產(chǎn)生了畸形的性格,使他的心靈扭曲,最終造成了他的悲劇結(jié)局。
三、結(jié)語
通過解讀夕子之父與櫟田之母的言行,作者隱藏在文本中的無意識癥候也逐漸顯現(xiàn):家庭環(huán)境對個人的成長至關(guān)重要,夕子和正順的愛情悲劇不僅是社會現(xiàn)實所致,更是家庭環(huán)境下催生的苦果。這與作者水上勉的個人經(jīng)歷息息相關(guān)。他身世坎坷,因為家境貧寒被送進寺廟做小和尚,又因不堪忍受寺廟生活而出逃,之后輟學打工,在社會的熔爐中艱難求生。對水上勉來說,他的少年生活充滿了隱痛和悲傷,顛沛流離的生活經(jīng)歷使他嘗遍世間艱辛,也看透世態(tài)的炎涼。生活的磨難讓他過早成長:“筆端經(jīng)常流露出一種孤獨、寂寞和凄涼情調(diào)”也正是因為這樣的人生經(jīng)歷,他才能精準地挖掘人性中某些隱秘的東西,將自己深沉的關(guān)懷隱藏其中?!段逄柦窒F樓》便是一個很好的例證,作為一部“社會問題小說”,其背后隱藏的實際上是水上勉潛意識中對家庭的渴望,在漫長的漂泊歲月中,他體會不到家的溫情,有的只是來自社會的冷眼和種種磨難?!凹摇边@個字眼對他來說是那么熟悉而陌生,可望而不得,最終投射在其作品中。
參考文獻:
[1]水上勉.青樓哀女[M].林少華,譯.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6.
[2]李德純.戰(zhàn)后日本文學史論[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
[3]湯建龍.對阿爾都塞的一種癥候式解讀——張一兵《問題式、癥候閱讀與意識形態(tài)》評介[J].山東社會科學,2006(01):156-157.
[4]張一兵.析阿爾都塞的“癥候閱讀法”[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2(03):63-73.
[5]孫旸.中國禪學思想與水上勉的“救濟”觀念——以《五號街夕霧樓》《雁寺》為中心[J].求是學刊,2012,39(04):127-132.
[6]王玉華,趙海濤.日本大眾文學與水上勉《五號街夕霧樓》——兼談在中國的譯介問題[J].黃岡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7,19(01):81-84.
(作者簡介:張茜茹,女,碩士研究生在讀,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方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