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炳發(fā)
舊時賓州府南街口有一家喻戶曉的名店,名曰“季氏雕坊”。
“季氏雕坊”老板浙江東陽人氏,姓季名文博。
季文博祖上幾代專營木雕藝品,先祖是木雕界有名的祖師爺,曾與當時的“雕花皇帝”杜云松、“雕花榜眼”樓水明齊名。
季文博從小志向高遠,好學上進,八歲學徒,秉承祖業(yè)。二十歲時,季文博便以一組人物木雕“醉八仙”而名冠東陽。
人怕出名豬怕壯。此話倒也不假。出名后的季文博遭到族人的嫉妒、排擠,一賭氣帶著妻兒老小、細軟家私離開東陽,投奔賓州府“周記木器行”的周老板。
此前,季文博與周老板也僅有一面之交。當時,周老板去東陽采購木料,因黃楊木緊俏,周老板在東陽城跑了月余也求購不到。怎么辦?家里已經(jīng)簽下一單生意,就等著這木料了。
周老板在客棧愁眉不展時,有當?shù)嘏笥褋砀嬖V周老板,東陽木雕名家季文博備有上等的黃楊木,只是不知道人家肯不肯賣。
周老板聽后,右手指輕彈一下袖口,又輕嘆一聲:“事已至此,行不行也得一試?!?/p>
朋友引薦,周老板見了季文博,把自己的難處和盤托出,并愿意出高價勻兌一些黃楊木。
豈料,季文博一口應(yīng)諾愿意幫忙,而且是以進價轉(zhuǎn)賣,難事迎刃而解。
周老板感激不已,非要多加些銀兩。季文博說:“生意人講究的是取財有道,我絕對不做乘人之危之事!”
這樣,周老板就順利購入這批木料,完成了家里的那單生意。
季文博遠離故土,投奔周老板來此安置家業(yè),自是讓周老板喜出望外,他還正愁季文博上次雪中送炭之恩無以回報呢!
周老板把季文博一家安置在府上住下,便陪同季文博在城內(nèi)選地購宅,最后在挨著南街口的臨街買了三間門面房。門面房的后院兩邊是筒房,季文博的十余米長的木雕工案就擺放在這里。案子上放置著大小手錘、刻刀百把,地面上還堆放著磨石數(shù)塊和蠟粉、染料百余袋。
“季氏雕坊”開業(yè)那天,周老板請來了賓州府的商賈豪紳與各界名流前來捧場。
一陣鞭炮響過之后,周老板與季文博就帶著這些頭面人物去了城內(nèi)的“仙鶴酒肆”吃酒飲茶至夜半。
“季氏雕坊”開業(yè)不久,生意就紅火起來,原因有三:一是季文博是木雕高手;二是周老板的鼎力相助;三是縣城的有錢人家很講究住所及祠堂的雕刻裝飾。
季文博除了接一些屋檐門窗的雕刻活計之外,還木雕一些反映民間生活的耕種、收獲、桑蠶、織線、織布、放牧、狩獵、裁縫、商賈及花鳥魚蝦、蔬菜瓜果之類的壁掛、條屏置于店面出售。
谷雨時節(jié),縣城的“裕生堂”老板林道明籌辦六十大壽。此人算得上是賓州府的商賈人物,又是周老板相交多年的至交。因此,周老板上街沽了兩壺老酒,來到“季氏雕坊”,與季文博對飲進餐,商量送林老板什么壽禮方為妥當。
商量結(jié)果:季文博雕刻一個林道明本人的木像。
周老板說:“以木像為禮不俗,最主要是木像出自木刻高手,算是藝術(shù)珍品!”
因了周老板的這層關(guān)系,季文博與林道明也吃過幾次酒,來來往往,說來也算是臉熟的朋友了。
季文博專選了材質(zhì)堅實、木紋細密的木雕良材龍眼樹,為林道明雕刻木像。
季文博連熬數(shù)夜,精雕細琢,終于在一天的拂曉把木像雕刻完畢。然后將其染為棕褐色,經(jīng)磨光打蠟,一個活靈活現(xiàn)、栩栩如生的林道明木像,在窗外晨光的映照下顯得光亮異常。
翌日,季文博把木像拿給熟人和周老板看,看過的人都說太像了,簡直是如同從林道明的臉上扒下來一般。
周老板贊不絕口:“高手!高手!”
為了給林道明的大壽增添意外驚喜,事前周老板并未把季文博雕刻木像的事情告訴林道明。
在林道明壽辰之日,周老板與季文博一同前往祝壽。
進了林府,周老板和季文博一同向林道明道喜,然后周老板打開精致的禮盒,拿出木像,送給林道明。
周老板說:“林兄,您看這木像是誰?”
林道明手擎木像,左看右瞧半天,說:“是誰呢?看著這么眼熟??!”
季文博在一旁說:“林兄,您再仔細看看,這是何人?”
于是,林道明手托木像,復又細瞧,仍然瞧不出是誰。
周老板急了,剛要告訴林道明這木像正是他本人時,季文博阻攔說:“罷了,罷了?!比缓筠D(zhuǎn)身離去。
回到家的季文博,立于筒房的工案前凝思默想:別人都認得出木像是林道明,為何林道明本人竟認不出來是自己呢?
季文博百思不得其解,最后認定是自己雕刻的木像出現(xiàn)了敗筆。
是夜,季文博躲開家人,懸梁自盡。
選自《百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