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寬
摘要:旋律的發(fā)展過程就是異與同、對立與統(tǒng)一的矛盾過程,矛盾著的雙方存在于過程的始終,但由于結構各部分的功能不同,強調的方面也就各有側重。選自:沙漢昆《旋律寫作教程》緒論一:旋律發(fā)展的過程。
關鍵詞:哲學;作曲;原理;理論
哲學是什么?哲學是解釋宇宙萬物中大到天體,小到塵埃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本原理,任何一門學科都起源于哲學而又都終于哲學,這就意味著哲學是一個很強大的一門學問,任何一門學科和文化,就算再怎么別具一格,也只不過是哲學的一個小小的分支而已,任何一門學科和文化就算發(fā)展到極限,也跑不出哲學的掌控。所以,我們就可以得出“得哲學者得天下”的定義。我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就是個典型的范例,他在指揮作戰(zhàn)的能力上無人能敵,但他并沒有讀過黃埔軍校,也沒有在伏龍芝軍事學院或柏林軍事學院學習過,但他為什么能在戰(zhàn)場上創(chuàng)造以少勝多的“神話”,連黃埔軍校的校長都不是他的對手?因為他擁有一個超級強大的思想武器,它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由此可見,哲學隱藏了如此深的奧秘,讀懂這個奧秘的人,就能擁有神奇的力量。
當然,音樂作為藝術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也屬于哲學的一個果實,接下來。我就把音樂領域中涉及范疇最廣的一門學科---作曲。與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相結合,運用馬克思主義強大的哲學理論,來領悟作曲中的真諦。
一、從唯物論的角度來解釋作曲的基本注意事項
實踐是自然界與人類社會分化統(tǒng)一的基礎,我們由此可以抽象理解為,作曲也是一種實踐,不斷為音樂領域增添光彩。因此,我們在作曲實踐中,也要堅持合規(guī)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統(tǒng)一。所謂合規(guī)律性,也就是在作曲定題的環(huán)節(jié)要符合當下的時代主題,順應當下的時代潮流;同時,還要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盡量避免超出理論的束縛。在這基礎上,再使創(chuàng)作出來的曲子合目的性,即在風格、曲式結構、和聲效果、美學原則、情緒意境、配器等各個方面的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使作品符合創(chuàng)作者內心的需求。
二、從唯物辯證法的角度解釋作曲的技法
注意事項說完了,緊接著的是作曲技法的闡述。
(一)曲目的整體性與各個要素的普遍聯(lián)系
音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必然考慮音與音之間,樂句與樂句之間,段落與段落之間乃至樂章與樂章之間的整體統(tǒng)一。在作曲學習的初級階段一多半人都犯過一個忌諱的錯誤,也就是素材的“堆積”,就如同炒菜的時候把所有食材放在一道菜里一樣。我們在分析名曲的時候可以發(fā)現(xiàn),每一部優(yōu)秀的作品,都遵循素材的精煉性,也就是從“點-線-面-體”的延伸,一部成功的作品,往往都是在一個樂句(或動機)中就已經把全曲的主題概括了,而這個樂句(或動機)往往都是以某一個(或兩個)音為軸發(fā)展而來的,后面的篇幅即使再長也是這個主題的延伸,我們要切記,即使是兩個段落表達的內容不一樣,他們也是有關聯(lián)的,中心思想只有一個。我們在作曲的時候也是一樣,能把一個主題材料延伸出來的中心思想表達完美就是成功的,不要“貪多嚼不爛”。
(二)曲目內部各個要素的統(tǒng)一和對立
世界萬物充滿著矛盾,在音樂中也不例外,音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就是反復的“產生矛盾”與“化解矛盾”,我們在創(chuàng)作曲目的時候,有時用到派生,有時用到對比,但我們要做到在變化的時候。既不破壞樂曲的整體面貌,還要呈現(xiàn)出各個要素間的對比,由此劃分段落樂思的轉化,實現(xiàn)樂曲內部的自我否定。即“在同一中把握對立,對立中把握同一”。
(三)曲目中各個要素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我們在創(chuàng)作曲目的過程中,把握“統(tǒng)一”和“對立”的度,由此就可以派生出樂曲及其各個要素之間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我們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從宏觀的角度上看,即要把握樂曲的普遍性,也要彰顯段落的特殊性。從微觀角度上看我們在創(chuàng)作一首作品的過程中,對于主體材料的使用,即要確保素材的精煉性又要使樂曲達到出奇的效果。從整體上看從整體上看,我們做出來的曲目,需要遵循創(chuàng)作的普遍規(guī)律又要在眾多作品中實現(xiàn)出眾,發(fā)揮出獨特的優(yōu)勢。當然,達到這一點是一個艱難的過程,這個非凡的質變需要量變的不斷積累才能完成。
(四)主題樂思的兩點論和重點論
我們在創(chuàng)作樂曲的過程中,運用素材的對比,由此劃分了樂曲的段落,但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主題樂思也會隨之變化,但我們在分析名曲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段落素材的變化僅僅是表達內容和情緒意境的變化,中心思想和作者的立場并沒有變,因此我們在創(chuàng)作中可以學習這種思維
作曲也要善于抓關鍵,看主流,不管是“總-分-總”結構的曲目,還是“起-承-轉-合”結構的曲目,在高潮段落的表達結束后,都用一個主題再現(xiàn)來結束全曲,這不僅僅是材料的再現(xiàn)。調性的再現(xiàn),往往還是主題樂思的再現(xiàn),情緒的再現(xiàn)。
(五)用辯證否定觀的思想分析名曲
我們都知道,每一個質變都需要量變的準備,當然,做一首好曲也不例外,正所謂“分析破萬曲,下筆如有神”,但我們在分析的過程中,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名為我用”要有選擇性的吸收,即不能一概拒絕,也不能照抄照搬,正所謂要用“揚棄”的態(tài)度去接納名曲的精華。適合別人的作曲手法不一定適合你,適合某一種風格的技巧不一定適合所有風格,符合某個時代的主題,不一定符合當下。所以,寫好一首作品,素材模板的大量積累與合理運用至關重要,不管是創(chuàng)作者還是作品,要想成功,都需要“否定之否定”的曲折性歷程才能不斷進步。
三、從認識論的角度構造作曲的思維
作曲是一個實踐性的過程,推動實踐的前進也需要正確認識的指導,避免陷入謬誤的泥潭,但正確的認識指導實踐需要兩次飛躍。第一次飛躍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在作曲的領域,有兩個步驟,第一,就是樂曲素材的積累,這也就是涉及了前文中提到的分析名曲的重要性;第二,就是把這些素材進行篩選在完成在大腦中拆分與重組的“加工”。第二次飛躍就是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在作曲中的解釋就是把這些零件拼湊到一起,并呈現(xiàn)在書面上的過程。
當然,寫好一首作品,也是一個反復從認識到實踐的過程。從而體現(xiàn)了認識的反復性原理,這也是完成質變的另一個量變積累過程。
不過,在作曲實踐中,認識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理性因素的統(tǒng)一是重中之重,我們在作曲過程中既要用理論來約束自己,又要在有必要時突破理論條件的束縛,從而表現(xiàn)創(chuàng)作的靈活性。也說明了作曲需要想象和節(jié)制的同步,從而實現(xiàn)真理與價值的統(tǒng)一。
四、用唯物史觀的思想來規(guī)范作曲的各個領域
我們要深知,我們作曲是為大眾服務的,每一首名曲(或名歌)能留傳下來,它的曲子悅耳雖然重要,但更重要的,離不開大眾的認可。所以我們在作曲的時候,一定要研究大家的喜好趨向,并把曲子的風格和種類想那個地方靠攏,不然,就算曲子寫得再好也是徒勞無功,正所謂“辦事不由東,累死也無功?!彼晕覀円骨康拿婷簿o扣時代主題,立場也要站在大家的立場。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其中也包括音樂的歷史走向,不符合大眾需求的音樂,必將“退出樂壇”,當然,藝術也是社會意識的一種,音樂作為藝術的冰山一角就更離不開社會歷史的發(fā)展,因此它是由人民群眾決定的,不會以某個人(或集體)的意志為轉移。因此,作曲不能隨隨心所欲,要受到所遇到的各種物質的、精神的條件的制約。并且,想要成為成功的樂曲創(chuàng)作者,也要時刻反省自己的言行舉止,因為對于創(chuàng)作者來說,欣賞你作品的人就是你的“上帝”,正如太陽神和大地的關系一樣,失去了社會的認可,就會一文不值。所以創(chuàng)作者的成功與否,品德修養(yǎng)至關重要。只有創(chuàng)作者的個人品德不被大家唾棄,寫出的作品才有可能散發(fā)光芒。相反,道德淪喪的創(chuàng)作者寫出的作品在眾人心中的地位也會跟隨創(chuàng)作者的名聲一樣一落千丈。榜樣的作品也是作品的榜樣。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音樂的創(chuàng)作往往也遵循哲學中“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規(guī)律,我堅信音樂創(chuàng)作,最后還是要回到“變幻莫測而又無限美妙”中去。
參考文獻
[1].沙漢昆《旋律寫作教程》第二版.
[2].萬磊2021《考研政治考點精華》,第一章《思想政治理論考情綜述》——《馬原》“四步進階復習法”.
(西北民族大學?甘肅?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