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山水畫是中國美術發(fā)展史上的重要藝術門類,發(fā)展歷史十分悠久,內容博大精深。積墨法是中國山水畫的基礎技法,是中國山水畫畫家藝術創(chuàng)作時的主要表現(xiàn)方式。明末清初的山水畫家龔賢將積墨法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與層次。他在傳統(tǒng)積墨法的基礎上加入了自己的思考與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出屬于他自己的中國山水畫表現(xiàn)形式。他的繪畫風格對于近現(xiàn)代繪畫的發(fā)展具有深遠意義,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畫畫家。本文從龔賢積墨法繪畫藝術風格的形成入手,分析積墨法的藝術特征,從而認識積墨法對后世繪畫的影響。
關鍵詞:龔賢積墨法 山水畫 藝術特征 影響
積墨法是中國山水畫創(chuàng)作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表現(xiàn)手段。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現(xiàn)代筆墨繪畫語言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代中國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不斷呈現(xiàn)各式各樣的表現(xiàn)狀態(tài),尤其是在唐、五代、北宋以后,隨著文人筆墨畫風的興起和山水繪畫創(chuàng)作的成熟,大多數(shù)繪畫是以積墨法作為主要的繪畫方法,該方法能豐富地表現(xiàn)山水自然景觀。[1]通過對積墨法的深入研究并進行創(chuàng)新,龔賢將山水的深淺、明暗等特點應用積墨的方法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他的山水畫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風格,對當時以及近現(xiàn)代的山水畫創(chuàng)作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龔賢積墨法的形成
龔賢,字半千,又名豈賢,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山水畫大家。其不僅在繪畫方面,在書法、詩歌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他的繪畫不僅傳承了傳統(tǒng)畫法,還在此基礎上加入了自己對自然環(huán)境的觀察與感受。龔賢積墨法的形成大致可以概括為三個階段:從最早的自我練習開始,形成了“白龔”。在此基礎上不斷練習、探索,逐漸從筆法簡練的“白龔”發(fā)展到“灰龔”,在傳統(tǒng)黑白灰的繪畫方式上增添了多遍皴積的筆法。[2]繼續(xù)發(fā)展推進,龔賢的積墨法逐漸成熟,晚期的積墨法已經(jīng)形成了龔賢具有個人特色的“黑龔”風格,厚重蒼潤,獨辟蹊徑。
(一)早期繪畫風格——白龔
龔賢最開始的繪畫風格主要是傳統(tǒng)的繪畫方式,畫出的色彩與線條都比較簡練。繪畫內容主要是對景觀外部大致輪廓的描畫,樹木的外形用較長的線條描繪,樹葉的描畫松散而簡單,石頭主要是白色,色彩清淡。筆法主要是略微地擦點染,而墨法以淡墨為主。出彩之處在于“白龔”的線條順暢且具有豐富的變化,下筆潤澤且靈活生動。[3]龔賢早期的繪畫作品整體風格十分清新,使人看完身心愉悅,畫面勾勒雖然簡單但并不隨意,作品傳達出的精神內涵也給人清爽、淡泊、空靈之感。這個時期,其積墨法還未顯現(xiàn)出來。
(二)中期繪畫風格——灰龔
在不斷研究與練習之后,早期的“白龔”風格逐漸完善。“灰龔”時期在龔賢整個繪畫風格形成的過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這個階段,龔賢以傳統(tǒng)的水墨畫技法為繪畫的基礎,通過對自然的觀察以及自己對自然獨特的感受,將自己的繪畫方式做了一定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逐漸轉變?yōu)榉e墨法,積墨法由此開始發(fā)展。[4]這一階段,龔賢更加注重墨的運用,風格也從最開始的簡潔干練逐漸變得復雜煩瑣起來。先勾畫出圖中景物的大致輪廓,之后運用淡墨對圖中景物進行皴擦,逐漸增加墨的用量和使用次數(shù),山石下方也從之前清淡的白色轉變成多次積墨之后的黑色,山石下方的顏色徹底改變,越來越濃,越來越黑,往上的顏色越來越淡,皴擦的次數(shù)逐漸增加,中間由灰色進行過渡,形成黑白灰對比,突出山石的立體感,也增加了物體的體量感,整幅作品的層次明顯增強。[5]
(三)晚期繪畫風格——黑龔
龔賢四十歲之后,積墨法的繪畫風格已經(jīng)逐漸成熟,積墨山水風靡一時,并開始流行。龔賢的個人繪畫風格也逐漸明確,這段時間可以稱之為“黑龔”時期。“黑龔”時期龔賢的繪畫風格渾厚蒼潤,勾畫圖案的線條逐漸厚重堅實,墨法的使用愈加厚重。在線條勾勒出的結構輪廓上,不斷增加密集的點與色彩,然后再進行皴、擦、染,使淡墨逐漸加深,層層疊加交融,最終獲得的黝黑厚重的色彩,使得山石、植物都具有立體感與層次感,給人的感覺更加真實。龔賢創(chuàng)造出來獨具個人特色的“黑、厚、潤、實”的積墨風格與積墨語言。[6]
二、龔賢積墨法的藝術特征
(一)注重空間層次
龔賢的山水畫能夠很好地表現(xiàn)景物的空間層次,主要是因為他十分重視構圖,他運用物體上下左右的位置關系凸顯景物的前后空間效果,構圖主要運用的方法是“三遠法”,以三遠法為基礎,將各個景觀要素——樹木、山石、水景等在遠、近、中不同空間層次進行放置。通過改變視線角度而改變構圖方式。俯視角度視線開闊,山河盡收眼底,給人縹緲平淡的感覺。先俯視然后再仰視,有下攬谷底、上探高峰的感受,充滿高低起伏變化。[7]此外,龔賢的山水畫一般都比較“滿”,畫面中包含很多要素,但是卻不覺得擁擠,更不覺得有堵塞之感。因為龔賢的畫中,經(jīng)常會用云層與流水作為整體畫面的留白,樹葉較深,樹干較淺,山石的下部較濃,上部較淡,巧妙地運用了濃淡、虛實形成對比關系,從而表現(xiàn)空間的層次,使畫面滿而不塞,并且畫面有空間感與整體性。
(二)筆墨表現(xiàn)光感
龔賢對大自然的觀察深刻且全面,用心去體會自然界光線作用下山水的明暗變化,因此,他在進行山水畫創(chuàng)作時能夠準確把握自然場景中的明暗與黑、白、灰之間的變化關系。也正是因為對光線的獨到感受,龔賢才能真正確立了“黑龔”積墨法。龔賢對于畫面黑白變化的敏感全部來自他對水墨變化的獨到認識與理解,并將這種感受與水墨畫結合起來,用積墨的方法表現(xiàn)光影變化,達到畫面與視覺感受相協(xié)調。[8]比如,自然界中物體上部受到的光線較強,在表現(xiàn)山石時,就可以將山石下部的顏色加重,上部的顏色涂淺,中間有光影過度產生的灰部,這樣畫出來的山石明暗對比十分強烈,山石充滿了真實性與體量感,也充滿了光感,通過光影變幻對畫面進行渲染,將山水的真實情況反映出來,使得山水景觀真實而有分量。經(jīng)過長時間的探究,“黑龔”風格走向成熟。而這種風格本身就帶有反潮流的特性,與當時偏白、偏簡的風格背道而馳。
(三)講究用墨之潤
龔賢的山水畫風格追求的是一種深厚蒼潤的精神境界。龔賢的繪畫尤其注重墨的用法,龔賢在繪畫時需要大量運用積墨與皴擦,而這兩者都要求“潤”而不“濕”的狀態(tài)。這里的“濕”和“潤”是相對而言的,并非絕對的“濕”“潤”,兩者的主要不同在于潤墨是鮮亮且有光澤的,而濕墨在紙上下筆之后只會連成一片并且模糊不清,也沒有辦法準確掌握明暗虛實的變化。[9]龔賢在作畫時會用干筆作為墨骨,進而逐漸皴染,使畫筆達到潤而不濕的狀態(tài),表現(xiàn)出山石樹林深厚蒼潤的韻味,并且使繪畫有濕潤厚重之感。在繪畫時,用畫筆不斷皴擦,一層一層疊加渲染,并在畫筆之間留出一定空間,進而增加畫面的厚度,使畫面更加濃郁。潤澤的畫筆能把畫面中的明暗關系與墨色深淺變化處理得更加柔和,過渡更加自然,描畫出來的景物生動靈活,鮮明立體,獨具韻味。[10]
三、龔賢積墨法的影響
龔賢的積墨法對中國畫畫法影響深遠,近現(xiàn)代的優(yōu)秀畫家黃賓虹、李可染等的繪畫方式都受到龔賢積墨山水畫法的影響,他們都感受到了積墨法的精妙之處,并且致力于讓積墨法在現(xiàn)代發(fā)展中同樣發(fā)揮光彩,不斷延續(xù)。[11]他們的畫風借鑒了龔賢的積墨技法,但也融入了他們的個人風格,使得積墨法更加真實,充滿人文感情。龔賢的山水積墨法在南北方山水畫中分別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也產生了不同風格的變化。在北方山水畫中,比較缺少對于墨法蒼潤方面的重視,但卻能把握積墨法整體深厚的特點,局部刻畫十分深刻;在南方山水畫中,對積墨法的筆墨技法把握得比較準確,畫面內容能夠充分顯示筆墨技法的精妙。[12]南北方山水畫都各有優(yōu)缺點,但都不能磨滅龔賢積墨法對它們的影響作用。后世對積墨法的繼承為我們對積墨山水畫的研究帶來了更深刻的思考,同時也激發(fā)了我們對積墨山水畫法的學習熱情。現(xiàn)代繪畫的學習缺不了傳統(tǒng)技法的指導,我們要從傳統(tǒng)技法中吸收對我們有益的地方,打好基礎,并將學習到的理論與技法實踐結合起來,最終形成自己的繪畫風格,讓中國山水畫發(fā)揚光大。
四、結語
龔賢的山水畫不論是從視覺感受還是從精神內涵來說,都是前所未有的創(chuàng)新,他通過對自然的觀察與研究,并結合傳統(tǒng)技法,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形成了獨具個人特色的山水積墨畫法,畫出了富有真實感與立體感的畫面景象,給人更鮮明的畫面感受。他的畫既體現(xiàn)了技法的傳承,又充滿了人文情懷,體現(xiàn)了他對自然之美的向往,讓人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對后世的繪畫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楊宇.論龔賢“積墨法”的特點及影響[J].智庫時代,2018(43):180+186.
[2]陸軍,張麗萍.淺析龔賢的積墨法及其影響[J].景德鎮(zhèn)陶瓷,2017(02):30-32.
[3]龔艷艷.淺析龔賢山水畫作品中積墨法的運用所呈現(xiàn)的藝術特點[J].藝術品鑒,2017(02):219.
[4]荊彤.龔賢積墨法的藝術特色[J].藝海,2019(07):65-66.
[5]堯瑤.蔚然深厚——淺論龔賢的藝術成就及影響[J].劍南文學(經(jīng)典教苑),2013(07):297.
[6]苗婕.龔賢積墨法風格研究[J].藝海,2020(06):68-69.
[7]龐聰.龔賢積墨山水畫研究[J].藝海,2020(03):61-62.
[8]劉成林.龔賢積墨山水畫探析[J].大眾文藝,2012(16):45-46.
[9]黃文婷.淺談清代山水畫家龔賢積墨畫法的形成與確立[J].黑龍江生態(tài)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11,24(06):153-154.
[10]王麗軍.淺談龔賢積墨法[J].大眾文藝,2011(03):145.
[11]黃文婷.既雕既琢,復歸于樸——龔賢積墨山水畫[J].景德鎮(zhèn)高專學報,2014,29(05):116-118.
[12]王祖剛.龔賢藝術的當代啟示[J].藝海,2014(12):87-88.
(作者簡介:王聰,男,博士研究生,哈爾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研究方向:中國畫藝術創(chuàng)作與理論)
(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