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張海燕 李廣亮 馮霞 田文波 田文波 宋振國 李蘭
本期嘉賓:
劉 洋 鄭州大學實驗小學校長
張海燕 鄭州高新區(qū)蓮花街小學校長
李廣亮 鄭州高新區(qū)南流小學校長
馮 霞 鄭州高新區(qū)科學大道第三小學校長
田文波 鄭州高新區(qū)六一幼兒園園長
宋振國 鄭州中學(高中部)副校長
李 蘭 鄭州中學(初中部)副校長
主持人:
趙鑫(本刊副主編)
導讀:
學校是勞動教育的實施主體。落實勞動教育需要依托課程,必須有一定的評價體系、保障措施作為支撐。
本期我們邀請鄭州高新技術產業(yè)開發(fā)區(qū)部分中小學、幼兒園負責人,分享區(qū)域一體化學校勞動教育好的做法,探討實施路徑,以期和讀者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在勞動育人的道路上行穩(wěn)致遠。
主持人:學校如何發(fā)揮在勞動教育中的主導作用,開設勞動教育課,安排勞動實踐,孕育勞動文化?請大家結合實際,介紹一下各自的經驗和做法。
劉洋:我們結合不同年級段學生的特點,開設“舞陽農民畫”“服裝設計制作”等特色勞動課程。校內勞動實踐以“我是校園小主人”崗位體驗課程和中醫(yī)藥課程為主。學生通過體驗式教育的學習,將所學中醫(yī)藥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家庭勞動實踐通過“和諧致美”家庭勞動課程來實施。學生每周選一個主題進行家庭勞動實踐,在個人生活自理中強化勞動自立意識。
李蘭:課程是育人的重要載體,學?;谟四繕耍詣趧禹椖繛樽ナ?,建構勞動教育課程群。以主題活動類勞動課程為例,鄭州中學(初中部)“大河行”課程圍繞黃河文化,進行黃河水樣分析、黃河岸撿拾垃圾、黃河水文講解、保護母親河宣傳等系列活動進行勞動教育;“勵志研學課程”通過勞模講座、勞動農場體驗,讓學生在行走中感受勞動的不易,更加珍惜勞動成果。
馮霞:我們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根據普及性原則,開發(fā)了“紅領巾愛勞動”課程。學校從生活勞動、生產勞動、服務性勞動三大方面,安排每個年級每學年30個課時進行課程實施,涵蓋個人清潔類(側重一、二年級)、家務類(側重三、四年級)、社區(qū)服務類(側重五、六年級)、職業(yè)體驗類、科技制作類等多個方面,并編寫出小學12冊的勞動課程教學設計和一至六年級學生勞動實踐手冊。
田文波:我園因地制宜開發(fā)了一系列勞動教育的素材和資源,內容生動有趣,形式豐富多樣,集體活動激發(fā)勞動情感,區(qū)域活動培養(yǎng)勞動興趣,戶外游戲提高勞動能力,家園共育達成勞動教育共識。形式多樣的活動營造了濃厚的勞動教育氛圍,讓孩子們感受到勞動的樂趣,生發(fā)對勞動人民的敬意,懂得珍惜勞動成果,學會感恩。
主持人:深入實施勞動教育,離不開資源支持和條件保障。在實踐場所、師資建設、經費投入、安全保障等方面,請大家談談自己的做法。
張海燕:在實踐場所方面,學校充分利用勞動課堂,把勞動課作為開展勞動教育的第一課堂。家庭應成為勞動教育的第二課堂,學校甚至邀請一些術業(yè)有專攻的家長擔任勞動課兼職教師。另外,學校還因校制宜創(chuàng)設一些勞動特色校本課程,如“荷韻鈞瓷”“魔法廚房”,傳承中國傳統(tǒng)美食文化和中原鈞瓷文化,教給學生生活技能,淬煉學生工匠精神。。
李廣亮:在勞動教育師資方面,我們學校根據課程設置、人員實際情況,通過教師崗位調整,設置勞動教育教師、主題勞動教育活動專干,日常勞動教育由班主任組織,確保勞動教育課程全面實施落地。同時,學校從經費中設置專項資金,支持勞動教育方面的支出。無論課內課外、校內校外,學生勞動過程由相關負責教師全程監(jiān)管,居家則由家長負責,保證學生勞動過程有成年人陪同,做好安全保障。
宋振國:鄭州中學(高中部)新校區(qū)搬遷不到一年,校園美化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學校轉變理念,以此作為學生勞動教育的平臺,并把省下的人力費用作為勞動課程基金,用于聘請勞動教育專家,補貼進行勞動教育的家長和兼職教師。學校還開設了節(jié)日主題勞動教育、科技館志愿服務和格力工廠職業(yè)體驗,滿足學生的多元勞動需求,激發(fā)學生參與勞動的興趣和熱情。
馮霞:學校的樹林、花園、田地是實施勞動教育的天然場所。我們對學校校園空地進行有效整合,建成以年級為單位的勞動實踐活動區(qū)。天健湖公園、周邊社區(qū)、校外農耕基地已經成為校外勞動場所。走出校門,學生主動進行勞動體驗,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參加農耕活動,參觀各類場館,在勞動中激發(fā)愛勞動、愛家鄉(xiāng)、愛祖國的情感。
主持人:勞動教育重在落實。如何發(fā)揮評價、監(jiān)督對于勞動教育的促進作用?請大家談談這方面的舉措。
劉洋:我們將勞動教育課程積分制的評價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如將勞動課平時表現、校園勞動實踐活動參與情況、“和諧致美”課程表現情況等計入基礎積分;將勞動技能競賽、勞動成果創(chuàng)新、“學必躬親”課程表現情況等計入獎勵積分。每學期末我們還會有專門的勞動測試,測試內容包括勞動技能比拼、勞動工具使用、勞動攝影大賽等。
張海燕:我們堅持評價方式多樣化、評價主體多元化,將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相結合,通過學生自評、同伴互評、教師主評、家長參評的方式,對學生的勞動態(tài)度、勞動能力、勞動效果、勞動習慣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學校還堅持開展“勞動之星”評比活動,讓最美蓮花少年在校園的每一次活動中得到滋養(yǎng)和成長。
李蘭:我們將勞動教育納入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圍繞勞動意識、勞動技能、職業(yè)規(guī)劃等六個維度,制定具體的評價標準。以校園清潔為例,我們從時間、區(qū)域、分工、習慣等方面設立觀察點,實施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通過掃描“能力卡”上傳能量,形成個人、班級、年級的大數據庫,以個性化星空圖呈現學生的成長過程,讓評價看得見、摸得著。
主持人: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孩子將自己部分心靈投入人們的勞動中,并且在這項勞動中找到快樂,那么他已經不再可能成為非良善的邪惡之人”。給青少年上好勞動教育這一堂必修課,把他們培養(yǎng)成新時代的優(yōu)秀勞動者,讓他們在勞動實踐及未來的工作生活中“腳下有勁、手中有活、眼中有光、心里有愛、靈魂有趣”。
(責編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