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奧苒
內(nèi)容摘要:《推銷員之死》是美國知名劇作家阿瑟·米勒的代表作。關(guān)于該劇的研究成果雖林林總總,但對該劇父親角色進行的專門研究尚不多見。本研究擬從男主人公威利作為父親的角色闡釋其走向失敗的必然性,解析父親角色在推動作品情節(jié)發(fā)展以及深化美國夢主題等方面的意義和作用,為讀者賞析該劇的豐富寓意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關(guān)鍵詞:父親角色 《推銷員之死》 作品主題 畸形家庭教育
一.引言
《推銷員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在國際戲劇界享有很高盛譽,作者阿瑟·米勒通過描寫男主人公威利·洛曼生前一天兩夜的心理和行為活動,向讀者展現(xiàn)了推銷員這樣的小人物整個一生的沉浮。該劇借助小人物的悲情一生映現(xiàn)了資本主義的殘酷現(xiàn)實和美國實用主義價值觀的真諦,直至今日,我們依舊心系那個盲目樂觀又苦苦掙扎的普通人威利,依舊難以忘卻他在黑暗盡頭吶喊的那首失敗者挽歌。
關(guān)于《推銷員之死》的研究成果可謂林林總總,在中國知網(wǎng)以“《推銷員之死》”為關(guān)鍵詞可以檢索到七百余篇論文,無論是對作品美國夢主題的挖掘(如:劉繼新1999;劉繼新1999;楊桂媛2002;詹蓓、楊國靜2007;周海燕、劉悅2012;楊霞2015;夢珂2019;Hwang Seunghyun2020),還是對作品寫作手法、倫理沖突或語言風(fēng)格的解讀(如:洪增流、張玉紅1999;姜岳斌2001;柯建華2014;郭妮2018;黃研2020;陸劍萍2020),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們理解作品的深意。然而,作者濃彩潑墨描寫的父親角色,受到的觀照卻非常鮮見。父子角色,尤其是威利對大兒子的畸形和錯位教育,是推動作品情節(jié)發(fā)展及深化作品主題的一條副線,值得專門對此進行深層次挖掘。本文聚焦威利作為父親從不稱職走向失敗的理據(jù)剖析,探究其希望與痛楚之殤的深刻根源。
二.希望與痛楚的根源探究
作為一名平凡的推銷員、一位卑微的小人物,一位兩個孩子的父親,無論工作多么忙碌,無論現(xiàn)實多么殘酷,威利的一生其實都在努力塑造一位好父親的形象,并且以自己的處世哲學(xué)對此滿懷希望。甚至當他決意深夜駕車外出尋死時,依舊懷揣希望,不肯也不愿醒悟,認為自己是為著比弗(威利的大兒子)的錦繡前程含笑赴死的。這位臨死都在塑造好父親形象的推銷員全然不知其,在美國資本主義環(huán)境下其虛幻的希望注定會破滅,因為任何小人物的夢想在缺乏陽光雨露的土壤中都難以成長為參天大樹:因其有自殺嫌疑記錄,保險公司早就盯上了他,結(jié)果他的兩萬美元保險金與其虛幻的美國夢一并成為了泡影,好父親形象當然也就隨之崩塌了。其實,劇本的標題已揭示了威利悲劇性的結(jié)局,其悲劇不僅是事業(yè)上的完全失敗,還是他身為父親的錯誤教育所致。雖然威利極力想塑造好父親形象,但他的教育方式一開始就埋下了失敗的種子。
首先,威利的處世哲學(xué)是毒害兒子成長的一劑錯藥。威利認為,一個人只要長相英俊、能言善辯、人緣好,就可以輕易事業(yè)有成,這種處世哲學(xué)是直接導(dǎo)致大兒子比弗投機取巧、甚至走上盜竊的重要因素,也是影響二兒子性格發(fā)展的主因。哈皮不僅沿襲了其父自吹自擂之本性,還整日無所事事,憑著花言巧語騙取少女芳心。作為父親,己身不正,何以立人?縱使愿望多么美好,縱使再渴望兒子的愛和崇拜,這種教育子女的方式遲早會釀出苦果的。劇本中有這樣一個細節(jié):在大兒子比弗偷竊橄欖球時,作為父親的威利不僅沒有借機深刻教育兒子,反而選擇表揚了他,并告訴比弗自己為他“創(chuàng)造性”的行為感到驕傲。期盼兒子成為優(yōu)秀的運動員進而改變家庭命運,這種希望本身沒有錯,天下很多父親都有望子成龍之愿,但過分溺愛孩子,甚至慫恿孩子的不道德行徑,這是威利為其悲劇人生自釀的苦果,也是其痛楚的根源之一。
在這樣的處世哲學(xué)影響下,當威利令人不齒的偷情行為被大兒子比弗撞見時,其在兒子心中的好父親形象轟然倒塌,父子間的關(guān)系看似因為偶然事件出現(xiàn)了裂痕,實際上是父親畸形的教育理念和虛偽的謊言在兒子成長過程中埋下了不良的種子,這種子遲早會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生根發(fā)芽。大兒子比弗是威利所有希望的核心,這個精神支柱的轟然倒塌是威利走到心理崩潰邊緣的直接原因,此為威利痛楚的根源之二。
當然,威利作為父親的失敗,不能僅從其性格上的偏執(zhí)、畸形一以概之。威利生活在價值觀錯位的時代,輝煌的、誘惑的“美國夢”是他產(chǎn)生不切實際幻想的主因,他貸款買房、買電器、崇尚自我奮斗與成功、并拼命工作。這體現(xiàn)了以威利為代表的的小人物對美國夢的篤信及對實用主義價值觀的推崇。正是這些表面的希望,給予了他暫時的慰藉,同時也賦予了他不切實際的夢想。追求自由幸福的希望與現(xiàn)實中抑制天性的枷鎖之間的矛盾,使威利人格分裂和價值觀錯位的社會根源,也是他被現(xiàn)實無情碾壓的主因之一?!拔乙幌驁猿纸^不虛度一生,而每次我一回來就懂了,我所做的一切都是虛度一生。”這句話正是威利從躊躇滿志到意志消沉的體現(xiàn),也是一位懷揣望子成龍希望卻親手慢慢毀掉孩子前程父親的寫照。
三.父親角色與作品主題的深化
威利是千千萬萬個美國父親中的普通一位,不僅他自己是美國夢的殉葬者,在他的處世哲學(xué)和畸形家庭教育下,他的兩個兒子同樣的不切實際,注定將是美國夢的下一批殉葬者。作者阿瑟·米勒看似在描寫威利作為父親對兒子教育的錯位,實則是借助這種小人物的家庭教育,深化一代代美國普通大眾淪為虛幻美國夢犧牲品的主題。在當時美國資本主義環(huán)境中,威利把大兒子比弗視為理想的自我形象的傳承與延續(xù),所謂的好人緣和好形象成了他教育兒子的教義。在兒子成長和價值觀的形成的關(guān)鍵階段,威利反復(fù)地給他灌輸和鼓吹個人魅力對成功的重要性,直接誤導(dǎo)了孩子對自我的客觀評價,自認為球打的好,長相帥氣,就應(yīng)該前呼后擁,即使偷了球回家也不覺羞愧。作為父親,威利不僅沒有制止孩子的不良行為,反而鼓勵他,其作為父親的扭曲教育方式正是其內(nèi)心對為追求成功不擇手段的真實寫照。作者看似在描寫威利作為父親的失敗,實則是在影射美國資本主義環(huán)境下惟利是圖的叢林法則。
威利的一生都在為追求他所信奉的美國夢而拼搏和掙扎,對兒子教育的誤導(dǎo)從側(cè)面影射了其受惟利是圖的美國夢毒害已深,不僅自己甘愿成為美國夢的犧牲品,還教唆兒子也為實現(xiàn)虛幻的美國夢而不擇手段。最為可悲的是, 威利的自殺并未警示其兒子走出美國夢誘人的光環(huán),二兒子哈比又將成為下一代美國夢的受害者。
《推銷員之死》正是通過小人物威利作為父親歷經(jīng)的希望與痛楚,比較全面地向讀者展示了“美國夢”的幻滅,嚴厲抨擊了以金錢為尺度、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誘使人們盲目地去追求所謂出人頭地的美國夢。
四.結(jié)語
父親是人人都熟悉卻又都無法真正理解的社會角色。阿瑟·米勒筆下的威利正是千百萬父親中最普通不過的一位,他渴望兒子的愛與崇拜,寄人生的希望于大兒子比弗,期盼他能成為優(yōu)秀運動員,進而改變?nèi)胰说拿\,然而,錯位的家庭教育不可能教育出三觀正的兒子。本研究著眼于主人公威利的父親角色,從不同角度分析造成其對兒子教育悲劇的根源,并借以挖掘作者阿瑟·米勒借助父親角色對作品主題深化的影響,從而為讀者更深入地了解對這個角色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文學(xué)是現(xiàn)實生活的反映?!锻其N員之死》無疑是一個令人傷感的故事,主人公威利的行為越是荒謬可笑,越使人為他感到難過,也越促使我們揭示其悲劇背后潛隱的根源;而他又是如此的普通平凡,讓人忍不住產(chǎn)生代入感,反思自己恢宏光明的理想是否也有不切實際之處,從而更加深刻地反省自我,腳踏實地。在倡導(dǎo)和弘揚偉大中國夢的今天,我們要汲取阿瑟·米勒通過該作品給后人帶來的教訓(xùn),不僅要不務(wù)空名、勤奮學(xué)習(xí),還要積極進取,將自己的“夢想”融入偉大的“中國夢”,腳踏實地,砥礪前行。
參考文獻
1.Athur Miller. Death of a Salesman[M].New York:Penguin Books Ltd,1976.
2.Hwang Seunghyun, Two Wives in the Faded American Dream: Death of a Salesman and The Subject Was Roses, the Journal of Modern British and American Drama[J].2020(1):319-340.
3.郭妮.《推銷員之死》中威利的倫理選擇[J].戲劇之家,2018(4):13-14.
4.劉繼新.文化透視下的“美國夢”——以《推銷員之死》為例[J].西安外國語學(xué)院學(xué)報,1999(4):3-5.
5.洪增流、張玉紅.評《推銷員之死》的表現(xiàn)主義[J].外國文學(xué),1999(6):3-5
6.黃研.美國的夢,人類的詩—淺論《推銷員之死》的詩性智慧[J].湖北社會科學(xué),2020(4):114-121.
7.姜岳斌.戲劇舞臺上的意識流形象--《推銷員之死》的心理外化藝術(shù)及其他[J].外國文學(xué)研究,2001(2):75-79.
8.柯建華.論《推銷員之死》中的倫理沖突[J].外國文學(xué)研究,2014(4)
9.劉秀麗、趙娜.父親角色投入與兒童的成長[J].外國教育研究,2006(11):13-18
10.陸劍萍.米勒作品下的詩意語言--以《推銷員之死》為例[J].戲劇之家,2020(12):6-7.
11.夢珂.雙重桎梏下的“美國夢”觀小維克劇院《推銷員之死》[J].上海戲劇.2019(4):42-45.
12.楊桂媛.扭曲的人物靈魂,美國夢的持久與幻滅——評阿瑟·米勒及其劇作《推銷員之死》[J].山東外語教學(xué),2002(2):83-85,88.
13.楊霞.《推銷員之死》之主題闡釋[J].文學(xué)教育,2015(5):34-35.
14.詹蓓、楊國靜.它批判“美國夢”了嗎--《推銷員之死》的主題新探[J].中國戲劇,2007(3):58-61.
15.周海燕、劉悅.美國夢破滅:小人物的大悲劇——試析《推銷員之死》[J].戲劇文學(xué),2012(3):76-78.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xué)外國語與國際關(guān)系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