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的生活事件、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2021-06-15 03:41:41浦靜姜松梅丁成龍
      關鍵詞:應對方式心理健康

      浦靜 姜松梅 丁成龍

      摘要:目的:了解有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的生活事件、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關系。方法:采用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SCL-90)、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簡易應對方式量表(SCSQ)對868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1)留守組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檢測率高于非留守組大學生;(2)留守組大學生SCL-90總分、及各陽性癥狀因子分均顯著高于非留守組大學生;(3)不同留守類型對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心理健康總分及各因子的影響不同,且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4)留守組大學生生活事件量表總分及各因子均顯著高于非留守組;留守組大學生積極應對方式顯著低于非留守組,消極應對方式顯著高于非留守組;(5)應對方式在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中存在部分中介效應;留守經(jīng)歷在應對方式和心理健康中存在調節(jié)效應。結論:有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應對方式在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中間存在部分中介效應,應對方式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受到留守經(jīng)歷的調節(jié)。

      關鍵詞:留守經(jīng)歷;心理健康;生活事件;應對方式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1101(2021)01-0007-09

      作者簡介:浦靜(1992-),女,回族,安徽合肥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Abstract:Purpose:Tostudytherelationshipbetweenlifeevents,copingstylesandmentalhealthofcollegestudents.Methods:868collegestudentswereinvestigatedusingcollegeStudentsmentalHealthScale(SCL-90),AdolescentLifeEventsScale(ASLEC)andsimpleCopingStyleScale(SCSQ).Results:(1)Thepsychologicalproblemdetectionrateoftheleft-behindgroupishigherthanthatofthenon-left-behindgroup;(2)ThetotalscoreofSCL-90andthescoresofallpositivesymptomfactorsoftheleft-behindgroupofcollegestudentswere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oseofthenon-left-behindgroup;(3)Differenttypesofleft-behindexperienceshavedifferenteffectsonthementalhealthscoresandvariousfactorsoftheleft-behindcollegestudents,andallhavestatisticalsignificance.(4)Thetotalscoresofthelifeeventscaleandthe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academicpressure,punishment,loss,andhealthfactorsoftheleft-behindgroupwere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oseofthenon-left-behindgroup;theleft-behindgrouphadsignificantlylowerpositivecopingstylesthanthenon-left-behindgroup,andthenegativecopingstylesweresignificantlyhigherNon-left-behindgroup;(5)Copingstylehassomemediating

      effectsinlifeeventsandmentalhealthandleft-behindexperiencehasamoderatingeffectincopingstyleandmentalhealth.Conclusion:Thementalhealthlevelofcollegestudentswithleft-behindexperiencesislowerthanthatofnon-left-behindexperience;copingstylehassomemediatingeffectbetweenlifeeventsandmentalhealth,anditsinfluenceonmentalhealthisregulatedbyleft-behindexperiences.

      Keywords:left-behindexperiences;mentalhealth;lifeevents;copingstyle

      一、問題提出

      近年,我國農(nóng)村留守兒童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尤其是心理健康問題?,F(xiàn)在,當年的留守兒童已成長為大學生,曾經(jīng)的留守經(jīng)歷是否會影響進入大學后的心理健康水平,成為留守兒童研究中的重要課題。本文中的“留守經(jīng)歷”是指處在不滿16周歲的兒童青少年期,由于父母一方或雙方離開生源地外出務工,獨自留守家鄉(xiāng),或由父母單親照顧或托付給他人代管的經(jīng)歷。劉海霞等研究發(fā)現(xiàn),留守經(jīng)歷會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其心理問題的檢測率會高于非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1];韓黎等研究發(fā)現(xiàn)有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依戀、自尊、抑郁、焦慮等情緒上存在更多的問題[2]。

      隨著學生進入大學校園,面臨著新的環(huán)境變化、學業(yè)壓力、人際關系等一系列生活事件發(fā)生,其心理健康狀況不可避免的會受到影響。郭蘭等研究發(fā)現(xiàn)日常負性生活事件作為一種心理社會應激源,會對個體心身健康造成較大影響[3],羅晴研究發(fā)現(xiàn)負性生活事件的發(fā)生與個體抑郁焦慮癥狀、幸福感水平、健康危害行為(物質濫用、攻擊行為、網(wǎng)絡成癮)、自殺心理行為等存在相關性[4]。涂陽軍等研究發(fā)現(xiàn)生活事件能否引起心理健康問題,除事件的性質、強度和頻度外,還與個體對發(fā)生事件的認知、應對方式以及所處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有關[5],其中,成熟、積極的應對方式有助于解決問題,緩解不良情緒,從而保證心理健康。王玉花等研究發(fā)現(xiàn)早期留守經(jīng)歷會對大學生的應對方式產(chǎn)生影響[6]。本文以有無留守經(jīng)歷的在校大學生為對象,探究留守經(jīng)歷、生活事件、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全面了解大學生的生活事件發(fā)生特點及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心理健康現(xiàn)狀,為今后針對性的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和做好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預警工作提供實證研究支持。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對象

      以安徽省某理工科高校在校大學生為對象,發(fā)放問卷900份,有效問卷868份,回收率96.4%,其中男生577人,女生291人,有留守經(jīng)歷355人,沒有留守經(jīng)歷513人。

      (二)研究工具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dolescentSelf—RatingLifeEventsChecklist,ASLEC)是一項自評量表[7],該量表由27項負性生活事件構成,涉及人際關系、學習壓力、受懲罰、喪失、健康適應及其他等6個方面常見的生活事件,被試根據(jù)事件發(fā)生后(一年為限)的心理感受進行評定,采用五級評分,得分越高,說明應激量越大。

      簡易應對方式問卷(SimplifiedCopingStyleQues—SCSQ),該量表評估個體遭受困難或挫折時所采取的態(tài)度和做法[8],共20個條目,分為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兩個維度,采用4級評分。

      90項癥狀清單(SCL-90),該量表含有90個項目[9],具有廣泛的精神病狀學內(nèi)容,包括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精神病性、其它項目(睡眠、飲食等)十個因子,采用5級評分,得分越高,相關癥狀程度越嚴重。本研究按照常規(guī)標準,量表總分大于等于160分或單因子均分大于等于3分則有明顯的身心癥狀。

      三、研究結果

      (一)留守組與非留守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對868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心理問題檢測(SCL-90≥160分)率為17.9%(155/868),其中,留守組355名大學生中,心理問題檢測率是26.2%;非留守組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檢測率為12.1%,結果表明,留守組大學生高于樣本的總體檢測率和非留守組檢測率。

      對兩組大學生心理健康總分及各陽性癥狀因子的平均分和標準差進行分析,留守組的SCL-90總分、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等因子得分均顯著高于非留守組大學生(p<0.01)。兩組大學生各陽性癥狀因子得分從高到低依次為抑郁、強迫、軀體化、人際敏感、焦慮、精神病性、其他(飲食、睡眠)、恐怖、敵對、偏執(zhí),詳細見表1。

      (二)不同留守類型對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通過單因素方差分析,探究不同留守類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總分及各陽性癥狀因子的影響,詳細見表2—表5。由表2可知,母親單方外出務工的學生,其心理健康總分、軀體化、強迫、敵對、恐怖、偏執(zhí)、精神病性、其他因子均顯著的高于其他類型的學生。

      由表3可知,留守時間長短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產(chǎn)生的影響不同,其中留守時間越長,心理健康總分及抑郁、焦慮、精神病性因子分越高。

      由表4可知,小學階段就開始留守的大學生在心理健康總分及抑郁、精神病性、其他(睡眠、飲食)因子的得分均顯著高于其他留守階段的學生。

      由表5可知,父母外出時的照顧類型中,由隔代監(jiān)護(祖父母、外祖父母)照顧的留守學生,軀體化因子得分最高;由上代監(jiān)護(姑姑舅舅、鄰居等)照顧的留守學生,心理健康總分及抑郁、強迫、人際敏感、強迫、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精神病性、其他(飲食、睡眠)因子得分最高。

      (三)留守組與非留守組大學生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得分比較

      對留守組與非留守組大學生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進行分析,留守組大學生在人際關系、學業(yè)壓力、受懲罰、喪失、健康因子方面顯著高于非留守組大學生。且兩組大學生生活事件因子的得分從高到低依次是學業(yè)壓力、受懲罰、人際關系、健康因子、喪失因子、其他因子,詳見表6。

      對兩組的應對方式量表進行分析,非留守組大學生的積極應對方式高于留守組大學生,非留守組大學生的消極應對方式低于留守組,且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即非留守組的大學生更多的采用積極應對方式,詳見表7。

      (四)留守經(jīng)歷、生活事件、應對方式、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

      通過對分類變量“留守經(jīng)歷”轉換成偽變量,設有留守經(jīng)歷=1,無留守經(jīng)歷=2,分析留守經(jīng)歷、生活事件、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相關關系。通過表8可知,留守經(jīng)歷與心理健康總分及各因子具有顯著的負相關,即有留守經(jīng)歷的學生,其心理健康水平越低;生活事件與心理健康總分及各因子具有顯著的正相關,即生活事件發(fā)生的越多,SCL-90總分及各因子得分越高,則心理健康水平越低;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總分及各因子具有顯著的正相關,其中,消極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總分及各因子具有顯著的正相關,則采取消極的應對方式越多,SCL-90總分及各因子得分越高,則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五)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心理健康、生活事件、應對方式的逐步回歸分析

      分別以SCL-90總分和各因子為因變量,以生活事件的6個因子和應對方式的2個因子為自變量進行逐步回歸分析。研究結果顯示生活事件和應對方式能解釋SCL-90總分、軀體化、抑郁、人際關系敏感、焦慮、精神病性因子35%~46.6%的差異。生活事件中人際關系、學業(yè)壓力、健康適應對心理健康水平影響較大。應對方式中,積極應對方式只進入了軀體化因子的回歸方程,消極應對方式進入了五項回歸方程,詳見表9。

      (六)應對方式的中介效應及留守經(jīng)歷的調節(jié)效應

      相關分析結果顯示,生活事件、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相關關系顯著,即生活事件、應對方式對心理健康具有顯著的預測作用。根據(jù)溫忠麟(2014)提出的中介變量檢驗程序[10],檢測應對方式在生活事件心理健康關系之間的中介效應,本文做了三次回歸分析。

      回歸分析1:心理健康為因變量Y,生活事件為預測變量X,得到回歸方程Y=cX+e1,回歸方程顯著,生活事件可以解釋心理健康41.3%的變異量。

      回歸分析2:應對方式為因變量M,生活事件為預測變量Y,得到回歸方程M=aX+e2,回歸方程顯著,生活事件可以解釋應對方式4%的變異量。

      回歸分析3:心理健康為因變量,生活事件、應對方式為預測變量,得到回歸方程Y=cX+bM+e3,回歸方程顯著,生活事件、應對方式可解釋心理健康41.7%的變異量。具體見表10。

      結果顯示,回歸方程1中生活事件β值為0.643,回歸方程2中生活事件β值為0.201,回歸方程3中生活事件β值由0.643降到0.63,并且回歸系數(shù)仍然顯著,表明應對方式在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的關系中起著部分中介效應。

      為了檢驗留守經(jīng)歷在大學生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之間是否存在調節(jié)效應,通過SPSS回歸分析方法進行檢驗。本文檢驗共分為三步。

      第一步,給自變量應對方式、調節(jié)變量留守經(jīng)歷、因變量心理健康分別進行標準化,避免出現(xiàn)共線問題;

      第二步,轉化計算新的變量產(chǎn)生交互項,交互項=自變量*調節(jié)變量;第三步,進行線性回歸分析。

      回歸分析模型1:回歸分析應對方式、留守經(jīng)歷對心理健康的預測,回歸方程顯著,可以預測解釋5.7%的變量。

      回歸分析模型2:在模型1的基礎上增加交互項(自變量*調節(jié)變量),回歸方程顯著,預測能力增加了1%,且顯著性為0.003,交互項達到了顯著性水平。因此,調節(jié)變量對自變量和因變量的調節(jié)達到了顯著性水平,調節(jié)效應存在。詳細見表11。

      四、討論

      (一)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現(xiàn)狀

      本文的研究表明,留守組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檢測率為26.2%,高于非留守組大學生檢測率(12.1%),且在心理健康SCL-90總分及各陽性癥狀因子上的得分表明,留守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均低于非留守組大學生,留守經(jīng)歷會影響到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這可能與父母雙方或者一方的早期分離有關,鄭東旭等人研究發(fā)現(xiàn)與父母的早期分離是個體成年后患抑郁癥、精神分裂癥的社會心理因素之一[11],早期的親子分離會破壞依戀關系,使安全依戀模式的形成受損,從而讓個體在成長過程中更容易產(chǎn)生不安全感,并把這些不安全感投射到周圍的生活,會更容易產(chǎn)生一些身心問題。此外,留守本身就是個體成長中的負性生活事件,李曉敏等研究中提到有留守經(jīng)歷的大學生因早期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而產(chǎn)生的負性情緒具有延續(xù)[12],影響到個體成年后的自尊、依戀、社會適應等。因此,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應該重視有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尤其對于高校輔導員,要及時了解學生的成長背景,因材施教,關注和鼓勵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為其提供心理社會支持。

      (二)不同留守類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本文研究發(fā)現(xiàn),母親單方務工的留守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其他類型的學生。根據(jù)依戀理論和客體關系理論,個體與早期撫養(yǎng)者尤其是母親的關系及互動,對個體的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響。金英等研究發(fā)現(xiàn)個體早期與母親生活在一起,其抑郁癥、精神分裂癥的發(fā)病率會低于其他寄養(yǎng)的個體[13]。趙景欣等研究發(fā)現(xiàn)母親的支持對個體的孤獨感有重要的影響,母親的陪伴會更可能彌補父母外出時造成的親情缺失,減少個體孤獨感[14]。

      在留守時間和留守階段方面,個體留守時間越長和開始留守的階段越早,其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凌輝等人研究發(fā)現(xiàn)個體留守時間越早,對情緒、行為的消極影響就越嚴重[15],個體早期尤其是0—6歲是兒童個性和社會化發(fā)展的關鍵時期,早期的親子關系和家庭教育對個體的成長有絕對性的影響。郝振等人研究發(fā)現(xiàn),個體的留守時間越長,對個體的身心健康負面影響越大[16],何資橋等人研究發(fā)現(xiàn),個體留守時間達到九年以上,會出現(xiàn)神經(jīng)質人格特質,表現(xiàn)為易激惹、焦慮、恐懼、抑郁等特點[17],這可能與隨著年齡的增長,遇到的生活事件越來越復雜,心理成長的過程中處處存在著危機,因此個體需要來自父母的理解、支持和幫助,而個體留守時間越長,意味著父母的相應陪伴會變少,從而會影響到心理健康水平。

      在對留守期間監(jiān)護類型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由上代監(jiān)護(姑姑舅舅、鄰居等)照顧的被試中,其抑郁、焦慮、人際關系敏感等因子高于其他類型學生,這可能與個體在監(jiān)護家庭中生活,會受到同伴競爭、親友評價等因素有關,在實際的咨詢工作中也發(fā)現(xiàn),與親戚居住的來訪學生,報告其成長中更在意他人的評價,行為比較退縮,情緒更容易波動。

      (三)留守組與非留守組大學生的生活事件、應對方式現(xiàn)狀

      本文在關于青少年生活事件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留守大學生除了面臨留守應激事件以外,其人際關系、受懲罰、學業(yè)壓力、健康適應等方面的生活事件也顯著多于非留守組,這與韓黎等人研究一致[18]。這一原因可能與留守的大學生在成長中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學業(yè)缺乏監(jiān)督、成長缺乏必要的引導和陪伴,情緒問題得不到及時的處理,積少成多,缺乏應對策略,使個體的負性生活事件發(fā)生頻率高于非留守組。留守與非留守組大學生生活事件發(fā)生頻率依次是人際關系、學業(yè)壓力、受懲罰因子,個體成長就是不斷與外界環(huán)境建立聯(lián)系的過程,同伴關系、師生關系都是成長中必須應對的,學業(yè)也是個體成長中的重要課題,因此,學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重視人際關系、學業(yè)壓力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多開展主題心理講座,為學生提供心理支持。

      研究表明留守組大學生積極應對方式顯著低于非留守組,消極應對方式高于非留守組,但無統(tǒng)計學差異,這與李曉敏等人研究發(fā)現(xiàn)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較少的采用積極應對方式相一致[19],但關于應對方式和留守經(jīng)歷的研究中存在很多爭議,何文文等人研究發(fā)現(xiàn)留守經(jīng)歷與應對方式并無顯著相關關系[20],隨著積極心理學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研究認為個體在逆境中會發(fā)生心理成長,留守的個體因為父母不在身邊,在生活中可能更加獨立自強,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本文的研究提醒,作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避免標簽化的看待留守學生,把留守作為負面標簽,過多的關注留守的心理問題,忽視其積極的心理特質,反而給留守學生增加了心理壓力。

      (四)留守經(jīng)歷、應對方式、生活事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本文研究中發(fā)現(xiàn)留守經(jīng)歷、應對方式、生活事件與心理健康具有顯著的相關關系。應對方式在生活事件與心理健康中存在部分中介效應,這與王輝等人研究相一致[21],作為應激源的生活事件發(fā)生,會引起個體身心產(chǎn)生變化,采用積極的應對方式,有利于問題的解決,從而維護自尊心和獲得成就感,對個體的心理健康產(chǎn)生積極影響。相反,個體用消極的應對方式解決問題,會讓個體產(chǎn)生恐懼、逃避等心理,產(chǎn)生無助感,不利于個體身心發(fā)展。

      最后,留守經(jīng)歷在應對方式和心理健康中間存在調節(jié)效應。留守作為重要的生活事件史,對個體成長過程中人格特質和認知能力的形成發(fā)展產(chǎn)生影響,從而影響到身心健康。留守經(jīng)歷對個體心理健康的影響并非完全是負面,楊影等研究發(fā)現(xiàn)留守經(jīng)歷的個體更懂得感恩,心理韌性更強,會積極的尋求生命的意義,尋求更好的自我實現(xiàn)[22]。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引導學生積極的看待留守經(jīng)歷,將其作為人生的一個歷練,培養(yǎng)自己堅韌的品格,看到自己的獨立、自主的優(yōu)點,促進其自尊的發(fā)展,降低抑郁的風險。

      五、結論

      研究結果為有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應對方式在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中間存在部分中介效應,應對方式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受到留守經(jīng)歷的調節(jié)。因此,在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多開展人際、學業(yè)、適應、問題解決等團體輔導和心理講座,做好新生入學心理測試工作,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尤其對于心理預警、自殺危機學生更要詳細了解成長史,及時做好心理危機干預。

      高校更要發(fā)揮社會服務功能,做好心理幫扶工作,對周邊的社區(qū)和學校,尤其留守兒童居多的地方,要開展面向家長、學校、社區(qū)等人員的心理健康知識宣傳工作,開展面向兒童的心理健康主題志愿活動,讓家庭、社區(qū)、學校三位一體的重視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做好留守兒童的心理保健工作,讓留守兒童在留守成長過程中發(fā)揮潛在的積極心理品質,為其以后進入大學學習、適應社會生活提供心理保障。

      參考文獻:

      [1]劉海霞,王玖,林林,等.高校有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心理健康現(xiàn)況調查[J].中國衛(wèi)生統(tǒng)計,2015,32(4):636-638,641.

      [2]韓黎,王洲林,張繼華,等.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負性生活事件與抑郁的關系[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7,31(4):326-332.

      [3]郭蘭,李谷雨,劉強.武漢市大學生心理創(chuàng)傷事件與影響研究[J].醫(yī)學與社會,2013,26(9):73-76.

      [4]羅晴.負性生活事件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J].安康學院學報,2012,24(4):112-113,119.

      [5]涂陽軍,郭永玉.創(chuàng)傷后成長:概念、影響因素、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心理科學進展,2010,18(1):114-122.

      [6]王玉花.兒童期留守經(jīng)歷、社會支持、應對方式與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4):388-390.

      [7]劉賢臣,劉連啟,楊杰,等.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的信度效度檢驗[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997,5(1):34-36.

      [8]葉慕雪,管金金,田政超,等.醫(yī)學生手機依賴與簡易應對方式的關系[J].現(xiàn)代信息科技,2018,2(5):119-121.

      [9]唐秋萍,程灶火,袁愛華,等.SCL-90在中國的應用與分析[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999,7(1):16-20.

      [10]溫忠麟,張雷,侯杰泰,等.中介效應檢驗程序及其應用[J].心理學報,2004,36(5):614-620.

      [11]鄭東旭,李曉駟,耿峰,等.抑郁癥與精神分裂癥患者早年與父母分離經(jīng)歷的比較[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2013(3):56-57.

      [12]李曉敏,袁婧,高文斌,等.留守兒童成年以后情緒、行為、人際關系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18(1):92-94.

      [13]金英.超生寄養(yǎng)兒童心理問題的成因[J].中小學心理健康,2009(12):613-614.

      [14]趙景欣,劉霞,申繼亮.留守青少年的社會支持網(wǎng)絡與其抑郁、孤獨之間的關系——基于變量中心和個體中心的視角[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8(1):38-44.

      [15]凌輝,張建人,易艷,等.分離年齡和留守時間對留守兒童行為和情緒問題的影響[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2,20(5):674-678.

      [16]郝振,崔麗娟.留守兒童界定標準探討[J].中國青年研究,2007(10):40-43.

      [17]何資橋.親子分離特征對農(nóng)村留守兒童人格發(fā)展影響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17(11):1373-1375.

      [18]韓黎,王洲林,張繼華,等.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負性生活事件與抑郁的關系[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7,31(4):326-332.

      [19]李曉敏,羅靜,高文斌,等.有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的負性情緒、應對方式、自尊水平及人際關系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9(5):104-106.

      [20]何文文.留守經(jīng)歷對高職新生入學適應、社會支持及應對方式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7,25(10):1534-1539.

      [21]王輝,劉濤.應對方式對陜北地區(qū)留守兒童生活事件與心理健康的中介效應[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8,26(3):443-447.

      [22]楊影,孫士新.留守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J].西昌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33(1):92-95.

      猜你喜歡
      應對方式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2期)2022-03-14 08:49:56
      大學生童年創(chuàng)傷與網(wǎng)絡成癮的關系:應對方式的中介作用
      應對方式在社區(qū)教育中的應用:社區(qū)心理學視角
      亞太教育(2016年34期)2016-12-26 13:34:34
      山東體育學院術科教師職業(yè)壓力的調查研究
      東方教育(2016年3期)2016-12-14 14:44:41
      淺談如何應對講解員的職業(yè)倦怠期
      飛行員心理健康與工作壓力和應對方式
      科技資訊(2016年18期)2016-11-15 07:42:15
      项城市| 桐庐县| 类乌齐县| 大姚县| 梅州市| 华池县| 格尔木市| 裕民县| 连江县| 岢岚县| 仪征市| 锦州市| 故城县| 射阳县| 深州市| 清水河县| 延安市| 漳州市| 浦东新区| 分宜县| 临邑县| 固镇县| 紫金县| 清镇市| 科尔| 尼勒克县| 沙坪坝区| 白城市| 兴文县| 三河市| 凉城县| 嘉义县| 通许县| 永川市| 清涧县| 上栗县| 拉萨市| 北票市| 伊宁市| 乌拉特前旗| 阿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