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基于課程本土國際化戰(zhàn)略構建一流本科教育

      2021-06-16 11:56王綻蕊余佳張涵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1年5期

      王綻蕊 余佳 張涵

      摘 要:一流本科教育應該是國際化的本科教育,課程本土國際化是國際化育人改革的重要依托。我國大學應將實施課程本土國際化作為發(fā)展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戰(zhàn)略,從實際出發(fā)構建國際化的本科課程體系,并以教師國際化為核心,采取多種措施逐步推進課程本土國際化。

      關鍵詞:本土國際化;課程本土國際化;一流本科教育

      引言:課程本土國際化與一流本科教育的關系

      建設一流本科教育是我國大學當前最為重要的政策目標訴求。這是教育部大力推動的結果,也是實現(xiàn)“雙一流”建設目標的重要基礎。事實上,《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中早就提出“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牢固確立人才培養(yǎng)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著力培養(yǎng)信念執(zhí)著、品德優(yōu)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深化教學改革”等發(fā)展任務。此后幾年,先后開始實施“卓越工程師”“卓越醫(yī)生”等培養(yǎng)計劃,本科教育一直備受政策關注。但在研究型大學如火如荼的發(fā)展過程中,本科教育的重要性在實踐中受到了忽視。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開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第一次提出“以本為本”“四個回歸”,吹響了建設一流本科教育的集結號,并于當年9月17日下發(fā)了《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能力的意見》,提出“到2035年,形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本科教育,為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加快實現(xiàn)教育現(xiàn)代化提供有力支撐?!痹凇半p萬計劃”的大力加持下,學校層面的配套改革措施呼之欲出。

      響應國家高等教育發(fā)展的這一重大需求,學者們也紛紛建言獻策,提出很多重要觀點。胡建華(2018年)認為“建設一流的本科教育首先需要有先進的教育理念”;馬陸亭(2018年)認為“一流本科教育”是一個約定俗成的詞匯,語義并不確切,其內涵等同于“優(yōu)質本科教育”,而結構化育人模式架構即“專業(yè)課堂+實踐活動+文化環(huán)境”是提高質量的關鍵;也有人(2018年)提出“一流本科的根本在于師生關系”[1]。黃福濤(2017年)指出世界一流大學本科教育的共性包括師生構成高度國際化,本科生數(shù)少于研究生數(shù),從事一流研究的教師隊伍,生源優(yōu)異,注重培養(yǎng)有國際視野、把握學科前沿和挑戰(zhàn)精神的人,足夠的可選擇課程,研究性學習,教養(yǎng)教育與專業(yè)教育有機結合,良好的教學和學習環(huán)境等[2]。但截至目前,很少有學者論述大學課程本土國際化與一流本科教育的關系。

      一流本科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應該是“具有國際視野和全球競爭力”[3]的人才,因此一流本科教育必須是國際化的本科教育,國際化育人應該是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特征。課程是人才培養(yǎng)體系的核心。國際化育人不僅要通過“聯(lián)合培養(yǎng)、學生互換、學分互認、學位互授聯(lián)授,推薦優(yōu)秀學生到國際組織任職、實習”[4]等方式來深化國際合作,更重要的是要構建面向全體學生的一流國際化課程體系。可以說,課程本土國際化是國際化育人改革的重要依托,也是實現(xiàn)一流本科教育的必由之路,深入探討兩者之間的關系對于我國建成一流本科教育至關重要。

      從理念到實踐:課程本土國際化與國際化的課程體系

      1999年,由瑞典馬爾默大學國際事務副校長本特·尼爾森(Bengt Nilsson)在歐洲國際教育協(xié)會春季論壇首次提出“本土國際化”這一概念[5]。貝恩德·沃切特(Bernd W·Crowther)把本土國際化定義為“除學生流動之外,所有與國際化相關的課程、教學等國際活動”[6]。菲利普·G·阿特巴赫(Philip G. Altbach)在此基礎上把本土國際化定義為使本地院校在開設的課程中加入全球化、國際化課題和內容或者招收不同種族不同民族的學生、學者任教等[7]。加拿大著名學者簡·奈特(Jane Knight)認為所有發(fā)生在大學校園內的與國際化相關的教學、科研、課程、跨文化活動,當然也包括外國學生、學者在校園內的學習及生活[8]都屬于本土國際化的范疇。

      本土國際化的內涵雖然非常廣泛,但從人才培養(yǎng)的角度來說,課程本土國際化才是本土國際化的核心。國外最初給課程國際化下定義的學者可能要算阿莎·S·諾爾斯(Asa S. Knowles),他1977年就在其編寫的《高等教育國際百科全書》中指出,課程國際化是“外語課程、國際區(qū)域研究課程的開發(fā)設置過程和學科普遍化的過程” [9]。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指出課程國際化是“在課程發(fā)展演變的過程中,在正式的課程和課程操作中都加入國際化元素,其中‘正式課程指課程的內容和相關的資源,‘課程操作則是指教學方法、對象、時間以及環(huán)境等”[10]。當前,最被廣為接受的是利斯克(Betty Leask)的闡釋,她認為“課程國際化就是把國際化、跨文化和/或全球視野融入課程及其學習成果、評估、教學方法和支持服務中”[11]。

      就像本土國際化不等于課程國際化一樣,課程國際化也不等于課程本土國際化。課程國際化可以通過出國留學和交換形式來實現(xiàn),美國和歐洲的很多大學采取了這種方式[12]。與“課程國際化”相比,“課程本土國際化”強調的是在本土校園內實現(xiàn)面向所有學生的課程國際化。

      課程本土國際化是實現(xiàn)高等教育國際化可操作的工具和活動,而不僅僅是一個目標或者教學概念。事實上,世界各國大學的課程本土國際化實踐可能都早于本土國際化理念的提出,但在實踐中,由于缺乏本土國際化理念的指導,課程本土國際化實踐也往往進入誤區(qū)。例如:僅僅想通過增加外語課程和開設有關國際問題的課程來實現(xiàn)課程國際化,認為通過選修課和只惠及一小部分學生的活動就可以實現(xiàn)課程本土國際化,或者把課程本土國際化狹隘地理解為某一門具體課程的國際化,而不是從整個課程體系出發(fā)來構建國際化的課程體系等。

      課程本土國際化是在本國校園內的課堂教學活動進行的課程國際化,旨在向學生傳播國際和多元文化的知識、技能與觀念[13]。實現(xiàn)課程本土國際化需要做到如下幾點:一是面向所有學生;二是統(tǒng)籌設計正式課程和非正式課程;三是不只是停留在書面的行政目標和教學概念,而是切實將其作為培養(yǎng)學生國際化和跨文化能力有幫助的手段;四是注重學科差異性。

      國際化課程主要被分為九類,包括:國際主題課程(如國際關系);用國際比較方法擴展傳統(tǒng)主題范圍的課程(如國際比較教育);國際專業(yè)教育課程(如國際商務管理);明確強調跨文化溝通交流,訓練跨文化技能的外語或外語語言學課程;地區(qū)和區(qū)域性研究的跨學科課程;國際職業(yè)資格培訓課程;聯(lián)合或雙學位課程;在國外修讀由當?shù)亟處熤v授的必修課程;以國際學生需求為本設計內容的課程[14],也包括當?shù)匚幕瘓F體或國際公司的客座講座、國際合作院校的客座講座、國際案例研究和實踐、網(wǎng)絡在線學習[15]。一個在本土校園搭建的國際化課程體系主要應該包括外語課程、國際主題課程、國際專業(yè)課程、地區(qū)和區(qū)域研究課程、網(wǎng)絡在線學習國外課程以及普通課程中的國際化教學內容等。這樣的國際化課程體系不僅由選修課組成,而且也包括必修課;不僅包括顯性課程,而且也包括隱性課程。

      我國大學課程本土國際化建設現(xiàn)狀

      近十幾年來,我國大學特別注重國際化育人改革,國家和教育部出臺的很多文件中都明確提出要對學生進行國際化培養(yǎng),并撥出大量經費支持大學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但整體而言,國際合作育人導向的重心仍然是跨境學生流動。我們整理了近十年來國家和教育部出臺的部分重要文件(見表1),尤其關注了文件中關于人才培養(yǎng)國際化的提法以及與本土國際化、課程本土國際化相關的內容,發(fā)現(xiàn)在提到的具體措施中,本土國際化日益受到重視,但很少提及課程本土國際化。

      近年來,大學層面也非常注重國際化育人。例如:北京大學將培養(yǎng)具有全球視野的卓越人才作為重要的本科人才培養(yǎng)目標,以國際化育人為突破口進行課程建設,從2012 年秋季學期開始設立本科生非語言類的“外文平臺課”,2015年起面向校際海外交換生和全校學生開設“中國系列”全英文授課公共課程并將其作為全校公共選修課程,借助外籍訪問學者來北京大學訪學的機會請其為本科生開設學科發(fā)展前沿課程[16]。北京工業(yè)大學在“十三五”規(guī)劃中提出要推進從“北京工業(yè)大學國際化”到“國際化的北京工業(yè)大學”的轉變升級,通過支持雙語(全英文)課程、國際化教學項目、境外專家來校短期授課、網(wǎng)絡課程、E-Learning網(wǎng)絡教學平臺建設等方式進行國際化課程建設。行業(yè)特色大學,如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尤其強調本科人才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培養(yǎng),全面實施“本土國際化”戰(zhàn)略,構建起國際化特色專業(yè)群、國際化課程群[17]。但整體來說,我國大學仍未將本土國際化尤其是課程本土國際化作為本科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工作。

      基于課程本土國際化戰(zhàn)略構建一流本科教育

      教育部在《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意見》(“質量22條”)提出要“全面提高課程建設質量”[18]。對我國以“一流本科教育”為追求目標的大學來說,需要制定和實施課程本土國際化戰(zhàn)略,以全面提高課程建設質量,滿足“一流本科教育”的發(fā)展需求。

      1.將實施課程本土國際化作為發(fā)展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戰(zhàn)略

      培養(yǎng)一流本科人才離不開面向全體學生的本土國際化教育。只有將課程本土國際化作為發(fā)展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戰(zhàn)略,從戰(zhàn)略高度來認識課程本土國際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才能真正舉全校之力,統(tǒng)籌協(xié)調各方努力,發(fā)展一流本科教育。不得不說,我們當前將大學國際化的重點放在“跨境國際化”和人員跨境交流還是有失偏頗,尤其當將國際化作為一種育人手段時,大學國際化的重心須轉向本土國際化,尤其是課程本土國際化。對于這一點,我國高等教育界亟須達成共識。2020年,我國大學正在啟動“十四五”規(guī)劃,加之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影響,出國留學需求受到抑制,也促使大家更加關注我國大學的教育質量問題。抓住這一歷史機遇,將課程本土國際化納為大學發(fā)展戰(zhàn)略,以此作為提高本科教育質量的重要抓手,已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2. 梳理和分析本科課程的國際化特征,構建國際化的本科課程體系

      課程本土國際化不是在已有的課程中添加幾門選修課,或者增加幾門雙語或外語授課課程;它是在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目標指引下的大學發(fā)展戰(zhàn)略,應是一流本科課程體系的整體特征,它要求我們運用課程本土國際化理念來檢視一所大學本科教育的課程目標、結構體系、課程內容、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等各個方面的全部相關內容。最早提出“本土國際化”概念的瑞典馬爾默大學將課程目標國際化、課程內容跨文化、學習資源跨國化和教學方法跨界化作為課程國際化的四個主要策略[19]。我們可以借鑒這些先行者的經驗,將大學課程作為一個整體,系統(tǒng)構建本土國際化的一流本科課程體系。

      表1 近十年來國家和教育部文件中關于人才培養(yǎng)國際化/本土國際化/課程本土國際化的提法

      門 文件名稱及發(fā)文字號 促進人才培養(yǎng)國際化的措施/

      促進人才培養(yǎng)本土國際化的措施/

      實施課程本土國際化的措施a;b

      部 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ǎng)計劃的若干意見教高〔2011〕1號 18.要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的工程教育資源和高水平的工程教師,要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國際交流、到海外企業(yè)實習。支持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工程教育項目,鼓勵有條件的參與高校使用多語種培養(yǎng)熟悉外國文化、法律和標準的國際化工程師。

      27.優(yōu)先支持卓越計劃高校參與專業(yè)的學生國際合作交流,包括公派出國留學、進修、實習、交換學生等;優(yōu)先支持卓越計劃高校參與專業(yè)青年骨干教師出國到跨國公司研修;對具備條件的參與高校申請中外合作工程教育項目予以優(yōu)先支持。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12〕4號) (二十五)支持中外高校間學生互換、學分互認、學位互授聯(lián)授。繼續(xù)實施公派研究生出國留學項目。探索建立高校學生海外志愿服務機制。推動高校制定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具有海外學習經歷學生比例的階段性目標。以實施海外名師項目和學科創(chuàng)新引智計劃等為牽引,引進一批國際公認的高水平專家學者和團隊。在部分高校開展聘請外籍人員擔任“學術院系主任”“學術校長”試點。推動高校結合實際提出聘用外籍教師比例的增長性目標。做好高校領導和骨干教師海外培訓工作。支持高職學校開展跨國技術培訓。支持高校辦好若干所示范性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實施一批中外合作辦學項目。

      國務院 國務院關于印發(fā)統(tǒng)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的通知國發(fā)〔2015〕64號 (十三)推進國際交流合作。加強與世界一流大學和學術機構的實質性合作,將國外優(yōu)質教育資源有效融合到教學科研全過程,開展高水平人才聯(lián)合培養(yǎng)和科學聯(lián)合攻關。加強國際協(xié)同創(chuàng)新,積極參與或牽頭組織國際和區(qū)域性重大科學計劃和科學工程。營造良好的國際化教學科研環(huán)境,增強對外籍優(yōu)秀教師和高水平留學生的吸引力。積極參與國際教育規(guī)則制定、國際教育教學評估和認證,切實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力和話語權,樹立中國大學的良好品牌和形象。

      教育部、 財政部、 國家發(fā)展改革委 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教研〔2018〕5號) 支持高校教師參加國際化培訓項目、國際交流和科研合作。

      (十一)深化國際合作交流

      加強與國外高水平大學、頂尖科研機構的實質性學術交流與科研合作,建立國際合作聯(lián)合實驗室、研究中心等;推動中外優(yōu)質教育模式互學互鑒,以我為主創(chuàng)新聯(lián)合辦學體制機制,加大校際訪問學者和學生交流互換力度。以“一帶一路”倡議為引領,加大雙語種或多語種復合型國際化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力度。選派優(yōu)秀學生、青年教師、學術帶頭人等赴國外高水平大學、機構訪學交流,積極推動優(yōu)秀研究生公派留學,加大高校優(yōu)秀畢業(yè)生到國際組織實習任職的支持力度,積極推薦高校優(yōu)秀人才在國際組織、學術機構、國際期刊任職兼職。

      精準引進活躍于國際學術前沿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形成中外互鑒、開放包容的文化氣質。

      積極參與、牽頭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研究和解決全球性、區(qū)域性重大問題,在更多前沿領域引領科學方向。

      教育部等六部門 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yǎng)計劃2.0的意見(教高

      〔2018〕8號) (六)深化國際合作。構建國內外雙向互動、合作共贏的拔尖人才培養(yǎng)長效機制。匯聚全球優(yōu)質資源,深化與世界頂尖大學的戰(zhàn)略合作,吸引國際學術大師參與拔尖人才培養(yǎng)。拓展拔尖學生的國際視野,通過研修實習、暑期學校、短期考察等方式,提升國際文化理解能力。建設國際協(xié)同創(chuàng)新團隊、打造學術共同體,為拔尖學生接觸世界科學文化研究最前沿、融入國際一流學術群體創(chuàng)造條件。

      教育部 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能力的意見(教高〔2018〕2號) 30.深化國際合作育人。主動服務國家對外開放戰(zhàn)略,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推進與國外高水平大學開展聯(lián)合培養(yǎng),支持中外高校學生互換、學分互認、學位互授聯(lián)授,推薦優(yōu)秀學生到國際組織任職、實習,選拔高校青年教師學術帶頭人赴國外高水平機構訪學交流,加快引進國外優(yōu)質教育資源,培養(yǎng)具有寬廣國際視野的新時代人才。

      教育部 等三部門 教育部、工業(yè)和信息化部、中國工程院關于加快建設發(fā)展新工科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ǎng)計劃2.0的意見(教高〔2018〕3號) 7.深化工程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積極引進國外優(yōu)質工程教育資源,組織學生參與國際交流、到海外企業(yè)實習,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提升學生全球就業(yè)能力。

      注: a 表格中采用第三列表頭所示三類字體格式(正體、斜體、下劃線)來區(qū)分文件中提到的措施類別;b 只整理了文件中與人才培養(yǎng)國際化有關的內容。

      3. 從實際出發(fā),逐步規(guī)劃和實施

      對大學來說,課程本土國際化是一個大工程,真正實現(xiàn)起來困難重重,經費投入、語言問題、教師配合度、學習資源問題等,都會遇到很大挑戰(zhàn)。因此,實施課程本土國際化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從實際出發(fā),逐步規(guī)劃和實施。堅持院校自身定位,關注學科差異,注重對以往相關經驗教訓的分析和總結,加大資金投入,激發(fā)教師參與熱情,將師生跨境流動與課程本土國際化結合起來構建國際化課程體系等,都是值得嘗試的策略。

      4. 以教師國際化為核心,采取多種策略實現(xiàn)課程本土國際化

      一流本科教育的關鍵在教師,課程本土國際化戰(zhàn)略的落實最終還要靠教師。要成功實施課程本土國際化戰(zhàn)略,教師的國際素質和參與熱情同樣重要。大學應在人才招聘、引進和晉升時更加注重對教師國際化能力的評估評價,制定強有力的激勵和保障措施鼓勵教師積極參與課程本土國際化建設,通過國際化能力培訓持續(xù)提高教師的國際化育人能力。與此同時,也不能忽視增強國際化行政力量以及教材建設、在線教育資源建設等,確保師生能夠享受全方位的本土國際化教育服務。

      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8年度國家一般課題“中國特色大學治理準則研究”(項目編號:BIA180201)階段成果

      參考文獻:

      [1] 胡建華,王洪才,馬陸亭,等.新時代一流本科教育的重建(筆會)[J].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18, 6(4):1-23.

      [2] 黃福濤.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學的本科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17,38(8):1-9.

      [3] 李言榮.對建設一流本科教育的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19(9):4-6.

      [4]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能力的意見[EB/OL].(2018-10-08) [2020-05-27].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l.

      [5]NILSSON B. Internationalisation at Home—Theory and Praxis[R]. Maastricht: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EAIE Forum), 1999:12.

      [6]CROWTHER P,JORIS M,OTTEN M,et al. Internationalisation at Home: A Position Paper[M]. Amsterdam: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0:6.

      [7] 菲利普·阿特巴赫,姜川,陳廷柱. 全球化與國際化[J]. 高等教育研究,2010,31(2):12-18.

      [8]簡·奈特. 激流中的高等教育:國際化變革與發(fā)展[M]. 劉東風, 陳巧云,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27.

      [9] KNOWLES A S.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Higher Education [M].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Publishers, 1977: 2293-2295.

      [10]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 高等教育國際化[R]. 巴黎: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教育研究革新中心, 1996: 7-8.

      [11]LEASK B. Using formal and informal curricula to improve interactions between home and international students [J].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09, 13(2): 205-221.

      [12]TEICHLER U. The Changing Debate on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J]. Higher Education, 2004, 48(1):5-26.

      [13]楊心,馮美妍.美國杰弗遜學院課程本土國際化策略及啟示[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7,38(2):71-75,85.

      [14]VAN DER WENDE? M.Internationalizing the curriculum in higher education: Report on a OECD/CERI study[J]. Tertiary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1996,2(2): 186-195.

      [15]BEELEN J , JONES E. Redefin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 In The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M]. Cham: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5: 59-72.

      [16] 北京大學.北京大學本科教學質量報告(2018-2019學年)[EB/OL]. (2019-09)[2020-05-27].http://www.dean.pku.edu.cn/web/openinfo.php.

      [17]施建軍, 王麗娟, 韓淑偉. 實施“本土國際化”戰(zhàn)略培養(yǎng)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復合型精英人才[J]. 中國大學教學, 2011 (5):19-22.

      [18]教育部.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意見[EB/OL]. (2019-10-08)[2020-05-27].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11_402759.html.

      [19]楊心. 瑞典馬爾默大學課程國際化策略探析[J]. 世界教育信息, 2014, 27(9):25-28.

      (作者單位:北京工業(yè)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

      [責任編輯:于 洋]

      永州市| 尚义县| 禄劝| 宝清县| 会东县| 石柱| 丰都县| 三穗县| 军事| 赣榆县| 晋江市| 巴楚县| 玉林市| 雅江县| 东乡族自治县| 苍梧县| 织金县| 恩施市| 梨树县| 克山县| 波密县| 肇庆市| 壶关县| 古交市| 晋宁县| 渝北区| 吉林省| 双流县| 丹江口市| 化州市| 右玉县| 澄迈县| 荃湾区| 泗阳县| 巴东县| 金乡县| 德清县| 郁南县| 保靖县| 浮梁县| 丹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