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華
考生在運用素材時,要講究語言的剪裁與潤色。只有生動形象的語言才能展示素材獨有的魅力,顯出作文的風采。然而,許多考生在素材運用的過程中存在著語言刻板干癟、單調(diào)幼稚、過于口語化等問題,沒有對素材進行靚麗化處理,使作文失去了應有的文采,削弱了表達的力度。那么,應如何對素材進行靚麗化處理呢?
有機點化素材——彰顯語言藝術的獨特性
“一則金素材,半篇好文章”,經(jīng)典素材對作文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經(jīng)典素材主要包括語言素材、情節(jié)素材、故事素材、人物素材等,經(jīng)典素材運用得好,就能給作文增光添彩。具體運用時,考生可以根據(jù)作文的需要,對有關素材進行剪裁、加工。
1.可以凝縮素材,取其一點:或舍去細節(jié)而概述總體,或舍去總體而取某一細節(jié),定向敘述,深入挖掘。
2.可以同類疊加,多角度組合:或從相同角度來論證中心,或從不同角度來論證觀點。如果能夠點面結合,構成有力的群例證明,則會使論證更有說服力。
3.可以正反對比,相互映襯:在對比中,優(yōu)與劣、好與壞、美與丑等會更加鮮明,從而使作文的中心更明確,主旨更突出。
4.可以組裝片段,剪輯組合:作文的每個片段都應從不同的層面和角度來表現(xiàn)主題,共同支撐作文的觀點??忌梢杂靡粭l線索貫串每一個片段,使作文成為一個整體。
慧眼識才,屈己讓賢。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管仲是幸運的,因為他遇到了識才薦能的鮑叔,否則他這匹千里馬就可能“駢死于槽櫪之間”。所以管仲感嘆:“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成就管仲人生偉業(yè)的不只是他自身的才華,更有朋友鮑叔的識人慧眼與無私舉薦。因此,“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百川歸海,有容乃大。
烽煙四起,刀光劍影,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鮑叔有功而不自傲,向齊桓公極言“欲成霸業(yè),非管仲不可”,甘居管仲之下。這是何等開闊的胸懷,何等高遠的境界啊!反觀歷史上的明爭暗斗:龐涓妒孫臏之能,曹操恐楊修之智,周瑜嫉諸葛之才——他們在寬宏大度的鮑叔面前,怎能不自慚形穢呢?
——《大有大無鮑叔》
上述文段寫得有文采、有底蘊,主要得益于考生的旁征博引,有機點化,使語言典雅精辟,蘊藉充實。文段中涉及的《馬說》《管晏列傳》等經(jīng)典作品,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包含了多個話題,運用了多個角度,但考生在具體運用時采取“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的方法,攻其一點,重點突出“慧眼識才,屈己讓賢”的主旨。而列舉鮑叔與龐涓、曹操、周瑜這4個人物素材,有機點化,將鮑叔精神世界的“大慧”和“大容”,與龐涓、曹操、周瑜等人的狹窄心胸形成鮮明對比,既強化了觀點的表達,又增強了語言的魅力。語言有了書卷氣和文學味,作文自然也就更有文采了。
巧引名言素材——搶占語言藝術的制高點
名言素材是作文的瑰寶,引用此類素材,不但能使作文語言簡潔凝練、說理充分有力,而且能升華主題、畫龍點睛,收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鬃釉?jīng)說過:“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可見文采對作文的重要性。詩文、名言、格言、警句、諺語、歇后語,甚至是優(yōu)美清新的歌詞,都能成為作文的點睛之筆,既可以展示考生深厚的文化積累,又可以豐富作文的內(nèi)容,增強語言的文采,深化語言的意蘊。
愛國,對于中國人來說,是一種深沉的民族信仰。
“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面對國之將破、無力回天的局面,屈原選擇以死明志;“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對國破家亡,文天祥選擇舍生取義;“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面對國力衰弱、外敵入侵,林則徐選擇勇?lián)韧鰣D存的重任……他們,敢于用生命表達對家國的愛。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孔子家國情懷的表現(xiàn);“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是張載責任意識的體現(xiàn);“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范仲淹胸襟氣魄的展現(xiàn)……他們,敢于用一生的奮斗踐行愛國精神。
魯迅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古往今來,正是因為有了“愛國”這強大的精神支柱,才會出現(xiàn)如此之多的無私愛國者、無悔奉獻者、無畏犧牲者……
——《高揚時代旗幟,弘揚愛國精神》
上述文段運用了大量的名言名句來論述自己的觀點,使作文文采飛揚。從屈原、文天祥、林則徐的愛國之情,到孔子、張載、范仲淹的報國之行,再到魯迅對“中國的脊梁”的贊頌,這些論述從不同角度強調(diào)了愛國主義的重要意義與偉大作用,增強了作文的文學色彩和文化底蘊,達到了“有文采”的發(fā)展等級要求。
用修辭裝飾素材,讓作文“色彩斑斕”
修辭是雕飾語言的常用手段,適當?shù)剡\用修辭手法,會使作文增色不少。如巧用比喻,可以化平淡為生動,變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巧用排比,可以使語勢強勁豪邁,節(jié)奏鮮明,富于韻律;巧用擬人,能夠賦予萬事萬物以情感,使表達更靈動;巧用夸張,可以揭示本質(zhì),烘托氣氛,啟發(fā)聯(lián)想。
織成一張新時代的偉大“天網(wǎng)”,需要發(fā)揮榜樣的力量。一個普通的康巴漢子,一輛墨綠色的郵政車,一條雪白的天路——其美多吉奔波在平均海拔3500米的漫漫雪山中,他像一顆螺絲釘,緊緊釘在川藏線上;半個世紀,一腔熱愛,從青春到白發(fā)——“敦煌女兒”樊錦詩扎根大漠,她視敦煌石窟如自己的生命,完成了敦煌莫高窟的分期斷代、“數(shù)字敦煌”項目的構建等重要文物研究和保護工程……這些感動中國的榜樣人物,在默默堅守中成就了偉大,成為時代“天網(wǎng)”中不可或缺的衛(wèi)星。而這些衛(wèi)星,將指引我們不斷前行。
——《織成一張新時代的偉大“天網(wǎng)”》
考生列舉其美多吉和樊錦詩的事例,運用比喻、排比的修辭手法處理素材、綜合渲染,豐富了人物形象,增強了論證效果,讀來感情充沛,很有氣勢。
以情景渲染素材,讓作文生動形象
設置、還原具體情景,使素材場景化,以細節(jié)描寫演繹素材內(nèi)涵,在具體場景中闡釋素材要義,能給人如聞其聲、如見其形、如臨其境之感,收到增強感染力的效果。
美美與共,美的是文化意識的親切交流。
駝鈴陣陣,面紗輕舞,那吹了兩千年的風,將我們帶回到西漢:絲綢之路正如它的名字一樣,用絲綢貿(mào)易將中國與西亞、歐洲聯(lián)系了起來,讓世界認識了中國。那風又帶著歷史的塵埃,把我們吹到了唐宋:這里有散發(fā)著濃郁墨香的印刷品,以印刷術為代表的“四大發(fā)明”在對古代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產(chǎn)生巨大影響的同時,也推動了西方文明的發(fā)展。文化的交流不僅拉近了中國與世界的距離,也促進了世界科技的進步。
——《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上述文段中,考生運用“絲綢之路”這一素材,通過描寫細節(jié)、呈現(xiàn)具體畫面,為我們還原了歷史場景。讀著這些詩一般的句子,我們仿佛置身于那個遙遠的年代,聽到風聲和駝鈴聲,看見戴著面紗跳舞的人們,聞到書籍濃郁的墨香,從而感受到“美美與共”的無窮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