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進展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建構起一個教學模式,對于一線教師來說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自從核心素養(yǎng)概念被提出之后,如何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已經(jīng)成為一個重點討論的話題。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表現(xiàn)在關鍵能力的培養(yǎng)上,在初中語文學科教學的視野之下,關鍵能力的培養(yǎng)既需要研究語文學科的特質,又需要研究目標實現(xiàn)的具體路徑,研究語文學科的特點可以讓教師更好地把握語文教學的思路,可以在教學模式探究的過程中保證語文特質的存在;而研究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路徑,必須在對語文學科特質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結合這些目標與要求,再思考“三為”課堂教學模式,筆者以為這些都可以在“三為”課堂模式下實現(xiàn)。
所謂“三為”,是指“簡為道,學為本,得為上”。在“三為”基礎上建構出來的課堂模式就稱為“三為”大課堂模式。從理論的角度來看,“三為”課堂模式能夠促進初中語文教師建立大課堂模式觀念;從實踐的角度來看,“三為”課堂模式在培養(yǎng)學生關鍵能力的過程中,確實可以發(fā)揮重要的作用。因此筆者以為可以構建“三為”課堂的模式思路,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關鍵能力。
一、面向關鍵能力的“三為”大課堂模式構建
關鍵能力并不是一個新的概念,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有學者提出了,具體到初中語文學科當中,關鍵能力的培養(yǎng)又被細化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要素?;谶@四個要素培養(yǎng)關鍵能力,“三為”大課堂模式依然能夠發(fā)揮重要的作用。
“簡為道”即課堂教學必須目標簡明,教學過程必須簡約,學習方法必須簡便,強調簡為道,即強調以之修正可能迷失了的教育路徑,找到符合學習規(guī)律的道路,從而回到教育的本源上來。人們常說大道至簡,盡管語文教學的內容非常豐富,而目前關于初中語文教學的理念以及模式也是汗牛充棟,但在實際教學的過程當中還是要遵循“簡”的思路,在至簡的思路當中求得語文教學新的突破,并在此基礎上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關鍵能力。
“學為本”是指通過學生的自主發(fā)現(xiàn)學習、合作研討學習、探究深度學習,來實現(xiàn)以學為本、以學生為本,從而讓教育返回至原點。當在語文教學中理解教學這個概念的時候,必須認識到其中一個內涵,那就是“教學生學”。語文教學也要追求“用語文教學生學”,這應當成為“三為”課堂的核心理念。
“得為上”即強調在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建構知識,通過學習過程體現(xiàn)學生的學習能力,通過實踐體現(xiàn)學習的價值,從而改變以“得”分數(shù)為目標的學習,這樣就可以回到教育實現(xiàn)關鍵能力的培養(yǎng)。
“三為”課堂可以用“三元三環(huán)結構模型”描述,通過這個模式讓學與教相互關聯(lián),教助長學,學滋養(yǎng)教,教學共同指向學生的關鍵能力。構建這樣的模式,是基于兩點考慮:一是從教學關系的角度來看,對于教學,如果將其比喻成為一場大合唱,那么教室便是大合唱的舞臺,學生是合唱人員,教師是指揮者;二是從能力培養(yǎng)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課堂模式可以讓師生之間通過內外顯隱的方式,實現(xiàn)知識的有效建構,關鍵能力的有效培養(yǎng)。誠然,關鍵能力不是一個單一的概念,而是有豐富內涵的,在初中語文學科教學的視野之下,關鍵能力的培養(yǎng)既需要研究語文學科的特質,又需要研究目標實現(xiàn)的具體路徑,而這些都可以在“三為”課堂模式下實現(xiàn)。
二、基于關鍵能力培養(yǎng)的“三為”大課堂實踐
“三為”大課堂模式實踐一年多來,在通過課堂主陣地來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關鍵能力過程中顯現(xiàn)出重要的意義。一是從理論的角度,“三為”課堂模式能夠促進初中語文教師建立大課堂模式觀念,亦即大時空觀、大格局觀、大課程觀,這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能夠有效地突破時空界限,實現(xiàn)不以分數(shù)、升學率論高低,進而實現(xiàn)學科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等相互整合;二是從實踐的角度,關鍵能力簡單的概括就是核心職業(yè)能力,也就是人才所具備的核心素養(yǎng)?!叭秊椤闭n堂模式在培養(yǎng)學生關鍵能力的過程中,確實可以發(fā)揮重要的作用。
例如,《秋天的懷念》一文的教學中,筆者摒棄了以往復雜的教學思路,秉承“簡為道”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追求簡約。這就是當學生面對一個簡約的學習線索時,他們有更多的空間去實現(xiàn)自主學習或者合作學習,這就是“學為本”;事實上一開始的簡,也確實釋放了學生的學習空間,學生可以在這樣的過程中有所收獲,即“得為上”。
具體說,在教學之初筆者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人生的發(fā)展會一帆風順嗎?人生的發(fā)展必然會遭遇轉折,遇到轉折你會怎么辦?如果有一個人在人生最具夢想的時候突然遭遇到堪稱人生打擊的轉折,你認為他會有什么樣的表現(xiàn)?你期待他會有什么樣的表現(xiàn)……這實際上是一個問題鏈,通過這個問題鏈可以驅動學生持續(xù)不斷的思考,可以讓學生將自己的認識與課文結合起來,實現(xiàn)人文合一。在過程中,學生可以會生成自己的思考,這就是“三為”課堂模式的過程與結果。
學生在回答這幾個問題的過程當中,也確實能夠結合《秋天的懷念》中作者史鐵生的一些闡述,然后結合自己的生活理解,去建構屬于自己的理解。比如說有學生認為雖然史鐵生的一些遭遇不會發(fā)生在所有人的身上,但是在每個人身上又會發(fā)生一些不同的、對自己的理想與信念造成挑戰(zhàn)的事情,在面對這些事情的時候,也應當像史鐵生那樣勇敢的面對,從困境中走出來;也有學生認為,史鐵生的轉變其實也經(jīng)歷了一個復雜的過程,這種真實的過程也反映了真實一個“人”,而正是因為這種真實,課文的可見程度以及對讀者的影響才會真實而深刻。
這樣的教學過程,不像傳統(tǒng)的教學那樣復雜,學生對課文的解讀以及一些問題的提出,構成了一節(jié)簡潔的課堂。課堂的簡潔保證了學生思維過程的簡潔,思維的簡潔又保證了學生學習的高效,隨后自然也就有所得。于是“三為”課堂就真實呈現(xiàn)在學生的面前,經(jīng)歷了這個過程之后,學生的思維也就得到了充分發(fā)展,對課文的理解對生活的認知也會有新的進步,這實際上就是關鍵能力養(yǎng)成的充分表現(xiàn)。
例如上面所舉的《秋天的懷念》這篇課文,除了常規(guī)的教學要求之外,所設計的問題其實就能夠讓學生充分進行思考,思考的過程當中,不僅思維能夠得到發(fā)展與提升,而且學生在思維的過程中必然要組織語言——語言是思考的工具,于是自然就有了一個語言建構與運用的空間。至于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以及文化傳承與發(fā)展,在這樣的過程當中也能夠得到自然的培養(yǎng),學生解讀《秋天的懷念》的時候,所形成的關于人生、關于人生挑戰(zhàn)的認識,都可以納入文化范疇。非常值得肯定的一點是,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組成要素不是獨立存在的,也不是生搬硬造的,“三為”很好地將這些組合在一起,讓學生的學習過程變得非常自然,讓語文課堂表現(xiàn)出非常良好、自然的狀態(tài)。
語文教學改革的過程既是曲折的,又是豐富多彩的。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規(guī)律,那就是語文教學應當追求簡約,當教師的“教”簡約時,學生的“學”往往可以變得豐富,而這正是“三為”大課堂的精髓?!叭秊椤闭n堂是可以通向關鍵能力的,在教學中值得嘗試。在學生已有的基礎與關鍵能力之間,“三為”大課堂是一個重要的橋梁。在這個橋梁上,應當從文本出發(fā),基于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簡約的教學思路,讓學生生成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的學習所得。
基金項目: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8年度教育部重點課題“基于關鍵能力的‘三為大課堂模式構建與實踐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DHA180411)。
編輯/陸鶴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