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利 彭柏林
)
摘要:在應對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危機的過程中,限制個人權利的倫理依據(jù)是維護社會整體利益、貫通社會治理的底線思維,而集合全社會力量進行特殊資源地統(tǒng)籌和分配則是對個人權利在特殊情況下的充分保障。中國的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正是要從底限思維到積極作為,一步步實現(xiàn)人的實質自由和平等,為社會成員帶來安全感、尊嚴感和獲得感,而其背后彰顯的是中國文化獨有的生命觀念、全局觀念、合作觀念等?,F(xiàn)代風險社會呼喚公共理性與公共精神,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危機下亟需共同行動的道德動力,提升公民道德素養(yǎng)與底線倫理。
關鍵詞:國家治理;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危機;倫理思考
中圖分類號:B82?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4-3160(2021)03-0095-11
國家間貧富分化的加劇、民族與社會的分裂、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惡化、突發(fā)公共危機的頻發(fā)等所帶來的挑戰(zhàn),使我們越來越強烈地意識到人類正處于風險社會之中。為了應對風險社會帶來的挑戰(zhàn),我們不僅需要制定常規(guī)性策略,更需要思考如何有效應對突發(fā)性社會風險。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危機中,在我們黨和政府堅強有力地領導下,舉國上下勠力同心,以顯著的防控成效向世人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有力地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確證了中國之治方向的正確性,更突顯了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視野下中國應對突發(fā)性公共衛(wèi)生危機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每當公共性突發(fā)事件包括像新冠肺炎疫情這樣的突發(fā)性公共衛(wèi)生事件來臨時,個人權利與公共利益的沖突就會顯而易見地突現(xiàn)出來,那么在這種非常規(guī)狀態(tài)下是否可以對個人權利進行限制和管控呢?這是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針對此問題,圍繞國家治理,本文將首先討論突發(fā)性公共衛(wèi)生危機中個人的權利是否必須被限制,以及在哪些方面、何種程度上被限制是合理的。其次論證基于個人權利的倫理基礎,在具體的突發(fā)性公共衛(wèi)生危機中限制個人權利,是維護社會整體利益、貫通社會治理的一種底線思維;集合全社會力量進行特殊資源的統(tǒng)籌和分配是對個人權利在特殊情況下的充分保障。最后通過列舉和分析各種分配原則以及自由權利的保護原則,結合中國應對突發(fā)性重大公共衛(wèi)生危機的實踐,說明中國的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正是要從底線思維到積極作為一步步實現(xiàn)人的實質自由和平等,為社會成員帶來安全感、尊嚴感和獲得感。
一、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危機中公共利益對個人權利的限制及倫理探討
在應對突發(fā)性公共衛(wèi)生危機中,為切斷傳染源、避免人員聚集而造成大規(guī)模感染,必然要通過各種手段約束人們的行為、限制人們的自由,由此必然會導致個人權利與公共利益的倫理沖突。
(一)個人權利、公共利益及其倫理沖突
個人權利,在這里主要指憲法規(guī)定的人身與人格權,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等。人作為個體意義的生命存在,具有獨特的生存狀態(tài)、利益需求與社會認同感。但人又不是抽象的孤立存在,人與人之間的利益總有這樣那樣的相關性,個人權利則是基于這種利益相關性而建立在與公共利益平衡的基礎上的。公共利益是西方法哲學中的重要范疇,但又會因不同標準或理解而導致濫用。有學者認為:“所謂公共利益,就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或特定范圍內不特定多數(shù)主體利益相一致的方面,其中不特定多數(shù)主體既可能是全體社會成員,也可能不是全體社會成員,而利益范圍既包括經濟利益,也包括正義、公平、美德等抽象價值。”[1]這就是說,與國家、政府或集體利益、共同利益不同,公共利益是一種內容廣泛的普遍的利益,具有道德、正義、理性等價值基礎。
個人權利和公共利益關系的基礎是個人和社會的關系問題。馬克思對此做過深邃的分析,認為“人的本質在其現(xiàn)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2]18。1848年《共產黨宣言》所提出的“自由人的聯(lián)合體”正是基于個體力量的有限性、生命的脆弱性、能力的不全性而萌發(fā)的對未來社會存續(xù)及發(fā)展的構想。個人和社會是相互生成和辯證發(fā)展的,兩者相互依存、相互依賴、不可分割,又相互制約、相互沖突、不可等同。博登海默曾說道:“社會成員的利益有時與公共利益產生沖突,甚至侵害和危及公共利益?!盵3]比如交通樞紐的安全檢查、公共場所的禁煙、高速公路上的酒精檢查和限速等等,都是社會為確保公共利益而對個人權利做出的一些限制,同時也說明公共利益與個人權利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在許多情況下,之所以要對個人自由進行一定程度的限制,其主要目的就在于以犧牲暫時的個人自由換取長遠的共同利益,而最終目的則是為了每個人的最大權利和利益。整體平衡不是以否定個人自由與權利為前提,但兩者平衡點的不確定則會導致個人權利與公共利益的倫理沖突。
第一,信息公開導致的個人隱私權與公共健康權的沖突。隱私權是現(xiàn)代社會一項非常重要的保障個人私生活的獨立性和自主性的權利。在法律中,隱私權屬于人格權,是憲法所保護的人格尊嚴的具體表現(xiàn)。《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對隱私和個人信息作出了明確的界定與說明,并擴大了對個人信息和隱私保護的主體范圍?!半[私”一詞的語義是“不愿告人或不愿公開的個人的私事”,比如身體隱私、空間隱私、通信隱私及信息隱私等,即不愿被他人所知悉的私人信息、活動和空間。有學者指出:“信息性隱私是指當本人的個人信息被以數(shù)字或者其他形式收集、存儲以及分享時,本人因此而產生的對隱私的期望?!盵4]隱私是一個動態(tài)的詞匯,其內容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和寬泛性,會基于時代、環(huán)境、法律制度、道德規(guī)范的變化而有所變化。在大數(shù)據(jù)時代,隨著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獲取、搜集、傳播個人信息資料變得異常容易,不法分子可能會利用其進行欺詐等,從而給人們的生活帶來諸多麻煩和各種經濟損失,因而是影響社會治安的重要隱患。正因為如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明確規(guī)定,在沒有充分理由的情況下,未經他人同意而故意泄漏其個人信息屬于侵犯個人的隱私權。但是,為了公共健康安全而追蹤每一個可能的感染者是否侵犯了個人隱私權呢?這是一個值得認真思考的倫理問題。
第二,強制隔離導致的個人自由權與公共健康權的沖突。在類似傳染性疾病的防控中,為了切斷傳染源和傳播途徑,需要對大批病人及疑似病例、接觸病例進行隔離治療與醫(yī)學觀察,并且對于不配合隔離規(guī)定的行為者采取強制措施,這勢必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人的自由。有學者指出:“自由是沒有外在強制從而能夠按照自己的意志進行的活動;不自由則是因有外在強制而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進行的活動?!盵5]英國政治思想家以賽亞·伯林提出了“消極自由”的概念,指人們不受他人干涉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可能性,也稱作“非干涉的自由”[6]。強制隔離措施無疑是對個人自由的限制,在一定意義上也可以說是對個人自由權的侵犯。也正是因為如此,在倡導自由至上的西方國家的不少地方屢次爆發(fā)反隔離示威游行。事實上,對于自由我們不能僅限于從絕對意義上去理解,因為自由概念的外延和內涵會隨著歷史和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而有所變化。不過,盡管如此,自由的一般性含義還是非常明確的,那就是人類在特定條件下可以憑借自由意志行動,并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權利與義務相伴而生,自由不僅僅是一種權利,也是一種義務,亦即自由是有邊界的。限制個人自由的強制隔離措施能否得到倫理辯護呢?這又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倫理問題。
(二)公共利益對個人權利限制的倫理探討
可以看到,無論是信息公開還是強制隔離,其實涉及到的本質問題是個人權利與公共利益的倫理沖突,即如何在維護公共安全的同時考慮到個體的隱私權和自由權。在公共衛(wèi)生危機來臨時,政府往往會使用信息技術追蹤每一個人的活動軌跡,以便能及時采取相應措施,最大限度地維護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個人隱私是個人私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只要不屬于公共領域的部分,個人不愿意公開的就應該受到保護和隱匿,特別是“與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無關的個人信息”。那么與公共利益有關的信息呢?在權利優(yōu)先還是公共善優(yōu)先的問題上,有學者提出:“根據(jù)羅爾斯的分配正義理論,一種正義的流行病防控措施是既能保證社會的最大整體效益,又充分考慮社會最不利者的狀況,并為他們提供偏向性保護和服務的措施?!盵7]意大利哲學家阿甘則說道:“當人們習慣了恐懼,這種恐懼會轉換為一種對安全的渴望,人們會為了滿足這種渴望自愿放棄個人自由?!盵8]那么,個人權利被限制是否有其倫理依據(jù)呢?
第一,立足于“共同體”思想的倫理思考?!肮餐w具有集體、團體、聯(lián)盟以及結合、聯(lián)合、聯(lián)系等含義,其基本特征是有機的聯(lián)合或統(tǒng)一。”[9]這一概念由來已久,“亞里士多德的城邦共同體、康德的倫理共同體、哈貝馬斯的世界共同體、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體等等,從哲學的、社會的、文化的、環(huán)境的、經濟的等等角度廣泛思考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共存的可能性,無不閃爍著思想巨人的智慧之光”[10]。事實上,自人類誕生以來,人就是以共同體的形態(tài)生活的,人也只有在共同體中才能生存和發(fā)展,“只有在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fā)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共同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2]119 ?!罢且驗槊總€人力量的有限性、生命的脆弱性、能力的不全性,人們才通過共同體的方式聯(lián)合個體人,來持續(xù)和發(fā)展人類自身?!盵11]因此,真正的個人自由從來不是建立在人與人相疏離的基礎上,恰恰是以人與人的相互依賴為前提的。
第二,立足于中西文化傳統(tǒng)與價值觀念的倫理思考。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這次全球性的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危機中,盡管西方抨擊中國政府侵犯人權,但從價值觀念與文化傳統(tǒng)的角度看,中國人民和中國政府其實是達成了某種默契的,中國人民是支持這種制度的?!吧迸c“自由”這兩個現(xiàn)代文明中最為重要的價值在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危機中產生了不可調和的沖突,只不過中國人選擇了生命在前,而西方人則更加重視所謂自由的權利。中國傳統(tǒng)文化觀念中比較少提自由概念,尤其是自由的權利,或作為權利的自由。儒家思想非常注重道德的內省與自律,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格理想,到“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價值追求,都是中國政府與人民普遍認同的觀念,已深入到了國家的治理、制度設計與人格建構之中?!白鳛榇_定的人,現(xiàn)實的人,你就有規(guī)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務,至于你是否意識到這一點,那都是無所謂的。這個任務是由你的需要及其與現(xiàn)存世界的聯(lián)系而產生的?!盵12]所以在人命關天的公共衛(wèi)生危機面前,中國人民和政府達成了天然的默契,這不僅僅是個人服從于公共權力,對每個人來說更是對公共利益的維護、對所應盡社會責任的擔當。而對西方來說,自由是近代以來通過付出巨大代價孜孜以求的重要權利,是其最為重要且引以為傲的價值觀念。正因為在西方文化觀念中,自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個人權利,因而如果人們被阻止自由行動,那就會被認為是被奴役、不自由的,此時民主、自由的價值觀念與生命安全便會產生劇烈的矛盾和沖突。事實上,自由不等于放縱,隔離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最終是為了實現(xiàn)人的自由——生活的自由、生產的自由、生命的自由。
第三,立足于公共健康與生命安全的倫理思考。在現(xiàn)代社會大數(shù)據(jù)、互聯(lián)網、信息化等綜合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不僅在數(shù)字空間領域存在著個人尊嚴與公共利益的博弈,而且在大數(shù)據(jù)時代存在著個人私密與公共安全的對壘。在這種情況下,人們讓渡部分隱私權與自由權有助于保護公眾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恢復正常社會生活秩序,降低社會風險。在這種情況下,公共權力對個人權利的限制與制約是合理的,更是合乎每一個自由個體的長遠利益的。“個人數(shù)據(jù)信息在產生時就往往是與他方共享的,其產生往往來自于另一方的服務或者管理系統(tǒng)。大數(shù)據(jù)技術下的社會可能超越私權利社會而形成合作共享的有機社會形式。這種社會組織形式比私權利社會更加具有效率,因而更有競爭力?!盵13] 事實上,在重大突發(fā)性公共衛(wèi)生危機防控中,平衡與協(xié)調好權利與義務、個人權利與公共利益的關系,是一個國家與社會治理效能的重要體現(xiàn),更是一個負責任大國的重要體現(xiàn)。
二、突發(fā)性公共衛(wèi)生危機中醫(yī)療資源分配背后的倫理原則及困境
集合全社會力量進行特殊資源的統(tǒng)籌和分配是對個人權利在特殊情況下的充分保障,而社會治理的倫理困境體現(xiàn)在理論建構與實踐操作的差距上?!吧婕爸卮笊鐣踩珕栴}時,需要有強大的行政權力,否則無法強有力地指揮,無法集中調配資源,無法及時收集信息,無法果斷地決策?!盵14]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新的問題和情況會不斷凸顯,這就要求政府和公共組織重新審視自己,確保各級行政權力的運用不超越應有的道德邊界,要平等地尊重和關心每一個社會成員。傳統(tǒng)規(guī)范倫理學內部有功利論、道義論與美德論三大基本理論,人們在道德行為中往往遵循一個或不同原則的混合。在醫(yī)療資源分配的實踐中,可以看到不同的社會制度下所遵循的倫理原則是有所不同的、甚至大相徑庭,從而也導致了不同的結果。由此,圍繞著道德與人性,在應對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危機而進行的醫(yī)療資源分配上演繹著諸多難以消解的倫理困境。
(一)“優(yōu)勝劣汰”的社會達爾文主義
社會達爾文主義是19世紀的社會文化進化理論。社會達爾文主義者認為,影響人口變異的自然選擇過程,將導致最強競爭者的生存和人口的不斷改進。在科學文化對效率崇拜的加持下,社會達爾文主義或者說馬基雅維利主義大行其道。其基本特征是:不關注傳統(tǒng)的道德,缺乏人際情感交流,視他人為工具或手段,結果大于手段或過程,關注短期目標而非長期目標。正是受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影響,西方國家在對待老年患者的問題上基本上采取了差不多的方式。有學者指出:“歐洲和美國死亡人數(shù)雖然都很多,但是也有比較差異,歐洲死者主要是老人,而美國的死者主要是窮人,這兩者的共性就是,他們都是弱勢群體?!盵15]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重大公共衛(wèi)生危機中,一些西方國家即選擇了部分放棄弱勢群體,這無疑是典型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做法,是與人道主義、現(xiàn)代文明和社會正義格格不入的。
(二)“幸福最大”的功利主義
功利主義是以實際功效或利益作為道德標準的倫理學說,西方古典功利主義的代表人物是英國的邊沁和穆勒。他們認為,功利就是快樂的增加和痛苦的減少,每個人從本性上都是趨樂避苦的,所以人們?yōu)榱俗畲蠡鞓范苊饣蜃钚』纯嗟男袨槭呛虾醯赖碌?。在功利主義看來,一個行為道德與否主要跟這個行為的后果相關。功利主義主張最大限度地增加社會整體的利益,一切政策都應最大限度地提升社會整體的利益。功利主義的最高道德原則是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幸福。功利主義的特征一般被歸納為“利益化、結果化、最大化”。按照這樣的邏輯,年輕人將來對社會的貢獻比老年人要大,能夠增加社會整體利益,所以應選擇放棄老年人而救助年輕人。很顯然,如此推理在道德上是難以站得住腳的,因為生命的價值屬于質的范疇,是無法用量的標準來衡量的。
匹茲堡大學醫(yī)學中心危重病醫(yī)學教授道格拉斯·懷特博士曾在十多年前禽流感流行期間開發(fā)了一套框架系統(tǒng),用以計算受益可能性的積分。根據(jù)他們的邏輯,救助一個日薄西山的老人,肯定抵不上救助一個生龍活虎的年輕人。對有著崇尚孝道優(yōu)良文化傳統(tǒng)的中國人來說,西方國家這種操作是很多人無法接受的,但是這種處理策略恰恰遵循了功利主義原則。盡管這一原則表面上看來維護了整個社會的整體利益,但在增大整體利益的同時侵犯了個人的權利。個人的權利是否應該在此時被犧牲掉呢?很顯然,功利主義在強調個人權利與強調社會整體利益上陷入了困境;不過,為了化解這一困境,它最終選擇了強調社會整體利益。這種選擇無疑也是存在問題的,因為個人和社會之間的關系非常復雜,個人利益的增加并不一定會導致社會整體利益的增加,從而以個人為單位和以社會為單位來考察一個理論的適用性就容易產生矛盾。
為什么功利主義在相當大的范圍內以及相當長的時間里都是西方社會在做公共政策決定時所遵循的主要原則呢?這是因為考慮一個政策是否可行時,不可能不考慮這個政策能否使社會整體利益最大化,這也是功利主義的理論魅力所在。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對于功利主義者來說,為了社會整體利益犧牲個人犧牲又是對個人權利的侵犯。雖然功利主義自己的解釋是,權利是由法律體系來規(guī)定的,所有個人的權利依據(jù)是具體的法律,而法律則是根據(jù)如何推進整個社會利益的最大化來制定的, 因而個人權利在此刻沒有優(yōu)先性。但是,很顯然,這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上述理論困境。此外,功利主義還面臨著另外一個困境,即邏輯推導上事實和價值的沖突。個體趨利避害的特性是一個基于觀察歸納獲得的事實判斷,但從這個“自我利益最大化”的事實判斷并不能推導出“人們應該按照社會整體利益最大化” 的價值判斷。
(三)“自我犧牲”的利他主義
來自意大利的一則報道提到,疫情期間一位72歲的神父貝拉德利在不幸感染新冠病毒、面臨生死攸關的時刻,主動放棄使用呼吸機,而選擇讓給一位素不相識的年輕患者。他基于對人類生命價值的一般善意和尊重,在危急時刻放棄自己的生存權利,犧牲自己以幫助陌生他者,這無疑是一種高尚的利他主義情懷。利他主義是西方倫理學中的一個重要話題,傳統(tǒng)的利他主義觀念就是以個體的自我犧牲為前提的?!袄髁x的倫理態(tài)度應以理性為基礎。這種以理性為基礎的利他主義既不是出于自利, 也不是出于仁慈、同情, 而僅僅是為他人利益著想的行動意愿?!盵16]事實上,人們們往往會出于某種外在的道德壓力而去利他,而內心并不一定有這樣的意愿。這樣的情形在社會中普遍存在,比如捐款時出現(xiàn)的暗示性的強捐現(xiàn)象。實質上,“自愿”是一種心理活動,因其主觀性特征而不適合作為規(guī)范性概念,因而應當充分考慮自愿行為發(fā)生的境況。
當代政治哲學家諾齊克就是一位自由至上主義者,他的政治理論被稱作自由至上主義。有學者在對諾齊克的“自由”和“自愿”概念進行分析時談到:“諾齊克將是否侵犯他人的自由作為判斷一切個人行為、集體行為、以及國家和政府的任何制度、法規(guī)和政策的道德底線。”[6]按照諾齊克的主張,個人權利無論如何都不可以被侵犯,且一個人可以自愿允許他人對自己做任何事情,意即只要沒有人阻止人們按照“我”的愿望行事,那這個“我”就是自由的。照此理解,強奸是不被允許的,因為不是出于自愿的;賣淫卻是被允許的,因為是自愿的。這其實是對“自由”的一種曲解。很顯然,以“自愿”來解釋“自由”或“權利”的方式并不可取,對于自愿行為我們不能僅從抽象的意義上去理解,而應考量當事人做決定的境況或其背后的社會理由,因為任何自愿行為背后都蘊含著復雜的情況。如果忽視自愿行為背后的復雜境況和社會理由而對“自愿”做普遍道德肯定的話,則會為權利的侵犯打開方便之門,所謂自由至上就會導致更為嚴重的道德后果。
(四)各式各樣的程序正義
正義是在人類歷史上最讓人心馳神往的詞匯??档抡f過:“如果公正和正義沉淪,那么人類就再也不值得在這個世界上生活了?!盵17]羅爾斯則是現(xiàn)代正義論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指出:“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德性,正如真理是思想體系的首要德性一樣?!盵18]可以說,公平正義是人類永恒的追求。但當代正義理論的顯著特征則是對程序正義的關注和重視。羅爾斯以抽象的“無知之幕”為前提,論證了基于自由和差別的正義原則,提出了“純粹的程序正義、完善的程序正義和不完善的程序正義”三種形式。純粹的程序正義指“有程序”而“無標準”,就是說嚴格地遵循程序必將產生正義的結果,但并沒有明確的正義標準,如各種抽簽模式。完善的程序正義指“有程序”且“有標準”,既有可以保障預期正義實現(xiàn)的程序,又對分配結果有一個獨立于程序的標準,如人們常常提到的“切蛋糕的人最后一個拿蛋糕”的模式。不完善的程序正義指“有標準”而“無程序”,雖然有平等的標準,但無論怎么設計都不見得有平均的結果。比如:司法程序的設計是正義的,但從歷史看,任何司法程序都不可能保障平等的結果,都會有冤假錯案,也就是說,只能不斷趨近結果平等,而不能完全保障結果平等。
第一種是抽簽程序。2015年美國紐約一份醫(yī)療指導手冊寫道:稀缺醫(yī)療資源應該流向最有可能被救的人。但在資源有限且救治患者情況類似的情況下該怎么辦?指導手冊中給出的答案是這種情況下應該采取隨機選擇的方式。這聽起來似乎比較合理,大家的生命都是平等的,讓上帝之手來決定誰可以入選。按照程序正義的形式分類,這種抽簽原則屬于純粹的程序正義。但是在生命這樣的重大問題上采取隨機選擇的方式未免太過兒戲。相關部門不是以積極的態(tài)度尊重和保護生命,而以無所作為的方式逃避責任,完全無視了對迫切需要者或者弱勢群體的道德關懷。
第二種是排隊程序。排隊程序亦即“先到先得”,對沒有正當理由的插隊,人們會群起而攻之。表面看起來,排隊程序不僅尊重了人人平等的權利,而且尊重了以時間為基礎的自然正義。用排隊程序來衡量的話,先來的患者本應享受呼吸機,而拔掉先來者的呼吸機給后來者使用,這存在和上述描述同樣的道德難題。所以我們接下來要分析的是排隊程序可能產生的問題。因為排隊不可避免地會存在插隊的情況,是否所有的插隊都應判定為不道德呢?第一種是付費插隊,看似遵循了市場公平交易原則,也容易被人們接納。但付費插隊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系,突顯了市場中的貧富分化現(xiàn)象,且傷害了窮人的尊嚴。第二種是特權插隊,有特權的人優(yōu)先安排,這嚴重背離了現(xiàn)代公平正義原則。第三種是特殊情況的插隊,比如乘坐公交車或地鐵,對老弱病殘孕等弱勢群體或有特別緊急事情的人的請求,所有人都愿意讓行,體現(xiàn)了弱勢群體優(yōu)先和獲得民主程序認可的道德原則。這種情況比較接近羅爾斯的差別原則,闡述了在什么情況允許不平等,也體現(xiàn)了對弱勢群體的道德關切。我們也確實應該通過制度性的安排以及差別原則,盡量消除由于家庭出身或身體狀況等先天自然差異所造成的社會不公,或者將其控制在一定限度內。羅爾斯基于“無知之幕”的假定論證出正義的兩個原則,即“每個人與其他人所擁有的最廣泛的基本自由體系都應有一種平等權利”的自由原則和“社會和經濟的不平等被調解”的差別原則。如果社會和經濟的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那么這種不平等應該“使最小受惠者的利益最大化”。按照這一理論,在醫(yī)療資源的分配上應該優(yōu)先分配給老人或情況最差的患者,而這樣的分配又可能會導致社會整體利益受損。因此,我們需要考慮在如何增進社會整體利益的同時,關照到弱勢群體的利益。
三、中國應對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危機的倫理智慧
在應對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危機方面,中國始終堅持倫理原則和倫理智慧的統(tǒng)一。習近平總書記一再提出必須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必須牢記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充分體現(xiàn)了我們黨對人民生命與健康高度負責的情懷與擔當。“應收盡收,不漏一人”這幾個字的背后,凝聚了全國億萬人的努力,充分展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和我國制度的優(yōu)越性,也有力地彰顯了中國在應對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危機方面的倫理智慧。
(一)中國應對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危機凸顯的倫理觀念
第一,以人為本原則下的生命觀念。一個國家選擇何種治療策略固然跟政府決策和政治原則相關,但很大程度上是文明積淀的結果。中國在抗擊疫情中充分彰顯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中華民族的倫理理念。管子曰:“與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謀之。”中國文化打破了西方原子式抽象規(guī)范性推演的思路,相對于西方的做法而更具倫理智慧。中國共產黨繼承和弘揚了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始終把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價。”[19]這句話生動詮釋了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情懷?!耙匀藶楸尽敝邪吮倔w論中的“本位”和價值論中的“最高”的綜合要義。我們尊重生命,不放棄每一個人,全力搶救每一個生命,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始終是第一位的。挽救生命,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無論年齡再大、病情再重,我們都絕不放棄。這是中華民族融入血液的道德理念,是疾病救治始終堅守的第一原則。在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危機發(fā)生時,我們黨和政府一定會在全國范圍內調集最優(yōu)秀的醫(yī)生、最先進的設備、最急需的資源,全力以赴,應收盡收,不漏一人,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的表現(xiàn)就有力地說明了這一點。
第二,集體主義原則下的全局觀念。發(fā)達國家提倡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在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危機期間往往會因為各種放任和爭論而導致防控建設和救援的遲緩與不力。而在我國,面對重大突發(fā)性公共衛(wèi)生危機,黨員干部往往會沖在第一線,廣大社會民眾也會積極配合、自我約束、協(xié)同行動,從而在全社會構成了整體應對突發(fā)性公共危機的積極力量,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道德的集體主義原則。集體主義原則的內容包括:集體利益優(yōu)先于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是辯證統(tǒng)一的,集體主義重視和保障個人的正當權益。中國在這次抗疫過程中的倫理價值支持就來自于執(zhí)政黨將人民利益放在優(yōu)先地位,來源于制度體系的價值自信、政府與民眾的互信以及責任擔當?!耙环接须y,八方支援”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和實踐力量;“人心齊,泰山移”的根本力量和戰(zhàn)勝疫情的信心來自于廣大人民群眾?!盁o論生死,不計報酬”的白衣戰(zhàn)士、“若有召,召必回,戰(zhàn)必勝”的人民子弟兵以及社區(qū)工作者、廣大志愿者、千千萬萬各行各業(yè)的普通人,均秉持著“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倫理價值觀念眾志成城投身于抗疫戰(zhàn)斗中,構筑起了最磅礴的集體力量和最深厚的群眾基礎。
第三,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下的合作觀念。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宗旨是在追求本國利益的同時兼顧別國的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fā)展中促進各國的共同發(fā)展。人類是一個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任何一個國家的危機都有可能引發(fā)全球性危機,無論是金融危機還是公共安全危機。全球化和反全球化之間的爭論和博弈愈演愈烈,一些國家以鄰為壑的治理思路害人害己。中國的治理倡導超越西方的個體化思路,超越國與國之間的界限,在共同災難面前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合作分享、危機與共,是更值得推崇的應對災難、戰(zhàn)勝困難的長遠大略。之所以能提出這樣超越傳統(tǒng)現(xiàn)代性的全球治理方案,是與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密不可分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倡導的中庸之道和以和為貴的思想提倡對話而不是對抗,求同尊異,從整體利益出發(fā),從全局高度尋求萬事萬物的共通之處。而“人類命運共同體”正是在繼承和弘揚這種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站在世界和人類發(fā)展的高度,高屋建瓴地提出來的一份超越民族、國家和意識形態(tài)的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爸挥幸环接须y、八方支援,團結一心抗擊疫情,才能在全國戰(zhàn)勝疫情;而應對新冠病毒全球化肆虐,人類只有攜手共治,合作戰(zhàn)疫,才能取得全球戰(zhàn)疫的最終勝利?!盵20]習近平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特別峰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病毒無國界,疫情是我們的共同敵人,各國必須攜手拉起最嚴密的聯(lián)防聯(lián)控網絡?!彼裕瑧獙Πㄐ鹿诜窝滓咔樵趦鹊闹T多全球性問題,需要世界各國站在人類整體利益的高度,樹立命運共同體意識,齊心協(xié)力,同舟共濟。
(二)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危機治理實踐引發(fā)的倫理思考
第一,現(xiàn)代性風險社會呼喚公共倫理與公共精神。在全球化狀態(tài)下,突發(fā)性公共衛(wèi)生危機也呈現(xiàn)出全球擴散的明顯態(tài)勢。數(shù)次突發(fā)性公共衛(wèi)生危機無一不在提醒著我們,人類正處在風險社會之中,無論科技多么強大、經濟多么發(fā)達,人類在未知病毒面前始終是渺小的。無情的病毒在威脅著我們每一個生命的同時也會導致公共社會秩序的崩塌,呼喚著全球合作共同治理。道義上的認定存在于公眾的心中,從人們固有的良知和從善的本性,憑借道德直覺就能作出公正的判斷。我們黨和政府始終把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廣大黨員領導干部本著對人民群眾高度負責的態(tài)度,義無反顧地沖在抗疫第一線;廣大醫(yī)務工作者舍生忘死,擔負起救助生命的崇高使命;廣大群眾踴躍捐款捐物,全國人民自覺進行自我隔離。由此可見,面對風險社會,無論是從可能性還是必要性上看,都應加強公共倫理建設,提升公共精神與意識。
第二,公共危機下亟需共同行動的道德動力。諸多倫理問題都是在處理諸如“是”與“應當”“道義”與“功利”“自由”與“責任”等兩難困境中生發(fā)的。在漫長的人類歷史進程中,人們不斷在追求自由、平等、公正和尊嚴的倫理德性。個人自由行動可能隨時危害公共安全,因此這種自由必然要被加以限制。大數(shù)據(jù)等智能化政府管控措施的運用讓個人自由和共同行動之間產生了新的定位。在個人權利與公共健康權的倫理沖突中,要求人們在隱私和健康之間進行選擇是問題的根本,我們應該盡力做到同時享受隱私和健康的雙保護。另外,在突發(fā)性公共衛(wèi)生危機的應急管理中,更需要公共行動與協(xié)同合作,高效完成應急決策、信息發(fā)布、應急處置等,保證科學、民主、及時、有效。這種共同行動的道德動力是由中國精神所凝聚起來的共同體意識和中國力量,包括政府管控、民眾集體意識以及個人權利的道德約束,有助于富有成效地應對各種各樣的突發(fā)性公共危機。
第三,提升公民道德素養(yǎng)與底線倫理。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無論廣大的國內民眾還是海外的華人華僑都體現(xiàn)出了真實的情懷和素養(yǎng),絕大部分民眾體現(xiàn)出了愛國情懷,捐贈出力等事例層出不窮。但也存在許許多多不同的雜音,人性的善惡美丑鮮明地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有些人面對警示仍置若罔聞、我行我素,從而導致了不應有的擴散和不可控的威脅。尤其在網絡高度發(fā)達的當今世界,不當言行經過輿論的發(fā)酵對我國的毒害與污染更加深廣,何況西方的反華、辱華、甩鍋輿論污染始終存在。在這種情況下,提升公民道德素養(yǎng)與底線倫理顯得非常必要和迫切。必須從每個人自身的利益關切喚醒某些人的道德良知,使其擔負起基本的道德責任,激發(fā)其將心比心的同理意識和推己及人的博愛觀念,如醫(yī)務人員的職責與高于職責的人道主義精神,社會慈善活動的道義基礎和道德動力,培養(yǎng)公民在政治參與能力上的辨別力、在消息處理上的理性能力等等。
小結
總的來說,集中力量辦大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yōu)勢之一。突發(fā)性公共衛(wèi)生危機往往在短時間內爆發(fā),會造成經濟社會生活的動蕩衰退和全球性危機。為了有效應對今后可能爆發(fā)的重大公共衛(wèi)生危機,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建設過程中,我們應堅持以人為本的生命觀、集體主義原則下的全局觀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下的合作觀,并在公共倫理和公民素養(yǎng)上下功夫,以進一步提升重大突發(fā)性公共風險與危機的治理能力,把制度優(yōu)勢轉化為治理效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安全和健康需求。中國的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正是要從底線思維到積極作為一步步實現(xiàn)人的實質自由和平等,從而為社會成員帶來安全感、尊嚴感和獲得感。
參考文獻:
[1]余少祥.什么是公共利益[J].江淮論壇,2010(2):87-97.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中央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博登海默.法理學[M]. 鄧正來,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297.
[4]Terence Craig and Mary E.Ludloff, Privacy and Big Data, OReilly, 2011:14.
[5]王海明.新倫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409.
[6]李石.諾齊克對“自由”與“自愿”的混淆[J].哲學動態(tài),2017(8):79-85.
[7]史軍.權利優(yōu)先還是公共善優(yōu)先——流行病倫理的社群主義視角[J].中州學刊,2006(2): 118-121.
[8]王悅.因為疫情,歐洲哲學家們吵翻了[EB/OL].(2020-3-31)[2020-10-18] https://mp.weixin.qq.com/s/z3qKWdNMARxoP7robehJiA.
[9]于希勇.馬克思恩格斯倫理思想的展開維度[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204-205.
[10]趙紅梅.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倫理之思[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6):16-20.
[11]陳東利.儒家慈善觀與人類命運共同體[J].特區(qū)實踐與理論,2020(3):111-118.
[1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9.
[13]吳偉光.大數(shù)據(jù)技術下個人數(shù)據(jù)信息隱私權保護論批判[J].政治與法律,2016(7):116-132.
[14]曹剛.疫情防控帶來的七大倫理問題[EB/OL].(2020-02-01)[2020-10-18]https://mp.weixin.qq.com/s/d9naFJLQkCg3srp19LDc-Q
[15]蕭武.新冠疫情之下的美國窮人[EB/OL].(2020-04-13)[2020-10-18] https://mp.weixin.qq.com/s/bx0Cl0dB0crTz6ecRhSbMQ.
[16]萬俊人.利他主義:直覺的問題[J].世界哲學,2005(3):68-74.
[17]康德.法的形而上學原理[M].沈叔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165.
[18]約翰·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3.
[19]習近平.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價[EB/OL].(2020-5-22)[2020-10-1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5/22/c_1126020929.htm
[20]任平.走向完善的公共性社會:全球戰(zhàn)疫與中國之治的公共哲學審思[J].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1-15.
責任編輯:楊? 煉
收稿日期:2021-01-20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志愿服務倫理研究”(項目編號:18BZX130);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我國慈善組織認定制度的實施困境及其對策研究”(項目編號:18BZZ090);上海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重點研究項目“慈善治理現(xiàn)代化的保障機制與實踐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MKSZY02)
作者簡介:陳東利,女,山東汶上人,上海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慈善倫理與治理、應用倫理;彭柏林,男,湖南平江人,湖南理工學院政法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慈善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