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鯤華
由於臺灣鳳梨「介殼蟲」平均檢出率偏高,大陸海關決定自2021年3月1日起暫停輸入,影響約4萬噸鳳梨,占臺灣年產量近一成。令人遺憾的是,此一正常農貿事件在臺灣電視節(jié)目「名嘴」的演繹下,從兩岸關係、新南向政策一路渲染到美、日、澳進口臺灣鳳梨表態(tài)支持等,一如臺灣近年各種社會議題的討論,最終總是任由政治口水模糊焦點,不但無法改善問題,長期更可能影響農民生計。
2019年4、5月間,高雄韓國瑜市長以「貨出去,人進來,高雄發(fā)大財」為執(zhí)政重點,積極聯繫大陸臺商協助銷售農產品。我的老家在臺南,雖然所營事業(yè)與此相去甚遠,但基於「親不親、故鄉(xiāng)人」的情誼,股東商議後決定進口約7.5噸,合計共6000個鳳梨,由高雄港用兩個冷藏貨櫃直運天津,到岸成本價約每個17元(臺幣73元/個)。但因冷藏鳳梨到超市或百貨公司就改為常溫販賣,必須在3~5天內完銷,否則可能變質成為黑心鳳梨影響風味,也會因損耗遞增成本,所以掌握通路和運輸進貨的時效極為重要。當時我們進口的臺灣鳳梨一半在「天津海吉星物流中心」按成本價出售,另一半則由天津臺商認購分頭推廣,許多好友因此對臺灣鳳梨留下深刻印象,至今回味無窮。
臺灣發(fā)展精緻農業(yè)有年,農產品質穩(wěn)定優(yōu)良,即使價格略高,仍然廣受歡迎,之前在內地銷售都有不錯的成績。但大陸近年在「一地一特產、一鄉(xiāng)一名品」的農業(yè)方針下,改粗放為細作,精益求精,特別是冷鏈物流普及,以及電商平臺無地域性、無差別化的銷售,無論是丹東的草莓,新疆的蜜瓜,華北的柿子、梨子、蘋果,華中的橘、橙,華南的荔枝、龍眼,一年比一年種植面積更廣、品種也更為豐富,如今廣東徐聞的鳳梨、四川攀枝花的芒果、廣西的火龍果或海南的蓮霧,種植都已相當普遍,在物流供應和價格上具有極大優(yōu)勢。而進口水果的市場也在逐年擴大,阿根廷、智利的葡萄、櫻桃,美國的啤梨、西梅,澳洲的藍莓、奇異果,再加上物美價廉的菲律賓香蕉、鳳梨、椰子,泰國山竹、榴槤和越南西瓜、芒果等,市場競爭激烈,以致高價的臺灣精品水果逐漸失去以往的光彩,必須加強佈局通路,進行精準而有效的銷售,才有機會突圍而出。
1.品牌建立與品質管理是核心。
以鳳梨來說,無論其產地為臺灣或大陸、菲律賓,在外型上很難分辨。如何建立消費者對產地的識別與忠誠度,品牌、商標及不易仿冒的產地證明至為重要,而其關鍵更在品管,只有始終堅持「品質即商譽」,才不會自毀品牌。
2.掌握通路是穩(wěn)定銷售的不二法門。
多年來臺商實體店如大潤發(fā)、太平洋百貨(北京)、丹尼斯百貨(鄭州)等深耕有成,屹立不搖,而愈來愈多經營餐欽、零售的小型臺企,以及148個臺商協會和所屬臺資企業(yè)的年節(jié)禮品也是現成的推廣平臺,臺灣相關單位若能協助整合,並與大電商合作建立網絡銷售平臺,成果必然可觀。
3.農產加工需求龐大,且較生鮮更易運輸及推廣。
這也是臺灣的長項,但傳統的鳳梨酥、芒果乾、肉鬆肉乾等已是成熟產品,難以吸引更多消費者的觀注,臺灣農業(yè)單位應加強輔導,鼓勵研發(fā),領先市場需求不斷推陳出新。
以大陸的市場規(guī)模,單打獨鬥的臺灣小農很難出頭,必須有系統地進行整合團體行銷,才能事半功倍。以舉辦11屆的「天津臺灣名品博覽會」為例,在2016年以前均由「臺灣世貿中心」擔任臺灣主辦方,4天展期即可吸引約40萬人次參觀,銷售額及後續(xù)訂單相當亮眼,尤其連續(xù)兩年臺中市及臺南市政府團隊駐會推廣特色商品與旅遊,收效更為顯著。但2017年後不見再有任何臺灣相關部門來津推廣,殊為可惜。來臺旅遊的觀光客不但是臺灣精品「口碑行銷」的重要管道,也是禮品水果和土特產的最大消費群體。但大陸來臺觀光客從2015年的418萬人次逐年銳減至2019年幾近腰斬,2020年更幾乎歸零,而被寄予厚望的東南亞觀光客卻因農產品與臺灣同質性高,購買力不佳,後疫情時代農民只能期待觀光重啟鼓動農鮮就地消費,扭轉頹勢。
對臺灣來說,大陸是距離最近、聯動最強且完全無法取代的最大市場,也是影響經濟發(fā)展的關鍵因素,農委會及相關部門必須務實檢討臺灣農產品行銷大陸的策略與執(zhí)行方式。除此之外,我們也要提醒大家,「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一聲六月寒」,在這信息暢通的時代,無底線的「反中」及不理性的詆毀言論會讓大陸民眾對所有臺灣產品產生抵制情緒,從而對臺灣的農業(yè)、製造、商貿帶來更深遠的負面影響,因此,減少不當言論,緩和兩岸關係最為當務之急。期待大家冷靜思考,讓精品水果繼續(xù)成為臺灣最別致的名片,也為後續(xù)更多臺灣精品打開更大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