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清華互相開放本科課程,引起一片贊譽。最近,北大向清華本科生開放56門通識核心課,含396個名額;清華將向北大學子開放27門優(yōu)質(zhì)課程,含299個名額。
很多人打趣道,終于不用糾結(jié)是上北大還是清華了——且慢,這種感嘆有點過于抒情了。至少到目前為止,兩校只有幾百名學生能夠通過這一渠道去“隔壁”上課。而且,說到底,即便將來開放程度再大一些,也只是北大和清華兩所高校的學生可以因此受益。
在北京各高校之間,學生的蹭課現(xiàn)象一直存在。來自北大、清華之間的“本科課程互認”,當然不是針對旁聽生的開放,而是兩校之間正規(guī)的、經(jīng)過挑選和審核的選修課。這種“本科課程互認”的基礎,其實是學生的高考成績。一個能考上北大的學生,多半也能考上清華,他的遺憾只是沒法同時讀兩個學校,感受兩個學校不同的課堂氛圍,“互認”給了一部分學生這樣的機會。某種程度上講,它讓北大和清華的錄取機會變得更加珍貴了,考上一個,有時候就等于考上兩個。
這樣講并不是否認這次嘗試的價值。它是有勇氣的一步,也表明中國的大學能夠更開放一點。至少在技術層面,現(xiàn)在的選課系統(tǒng)、食堂系統(tǒng)都可以作出優(yōu)化,可以為社會提供更多的服務。大學的“圍墻”并不是幾個大門之間的物理實體,而是一種思維的局限和束縛。
學校的顧慮可能在于,如果更大范圍內(nèi)放寬選課系統(tǒng),可能會造成管理上的混亂。其實,如果選課是基于自己教師、教室的承載量,公開面向更多高校發(fā)放,嚴格預約流程,就能做到有序管理。
事實上,放開部分課程,尤其是通識類選修課,可以讓知識的影響力變得最大化,在全社會形成一種好學的風氣,這一點都不會影響學校的收益。先在北大、清華之間“互認”,這是值得稱贊的一步,但是這一步還不夠,還應該繼續(xù)向前邁進。
(來源:《中國青年報》 張 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