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首任妻子相濡以沫40載,天人兩隔。
與第二任妻子年齡相差31歲,黃炎培告知親友:“佳人易得,同志難求”
黃炎培與王糾思:結發(fā)40載,相濡以沫
黃炎培20歲時,以家塾教師為生,在教書的同時,作詩寫文,參加川沙、南匯、上海書院的征文大賽。他的文章屢次獲獎,獎金加起來比一年教書的工資還要多。一次偶然的機會,黃炎培姑父的一位朋友王筱云看到了他的一篇文章,非常贊賞:“這個青年前途有希望?!秉S炎培的姑父沈肖韻靈機一動,抓住時機說,這個優(yōu)秀的青年正在求婚,你的女兒肯嫁給他嗎?慧眼識珠的王筱云把女兒王糾思許配給黃炎培。
1899年考取秀才后,黃炎培與王糾思結婚。夫妻育有六男六女,其中有三個孩子早夭。
黃炎培一生以教育為安身立命之所,他重視教育,也體現(xiàn)在對妻子的態(tài)度上。1904年黃炎培流亡日本歸來后,執(zhí)教于上海城東女學,他讓王糾思來此校學習,接受現(xiàn)代文明的熏陶。
黃炎培對王糾思非常尊重,這在清末民初,難能可貴。上海管母親叫“姆媽”,川沙叫“姆娘”,黃炎培就把方言的“姆”字改成恩愛的“恩”,讓子女叫母親“恩娘”,勿忘母親恩澤。
黃炎培為妻子寫了一個條幅:“功名期望皆身外,天地莊嚴在眼前,此體此心都付汝,母心純善體純堅?!痹邳S炎培的心目中,王糾思風度大方,無脂粉之氣,一舉一動,在自律之中見天真本性。王糾思對黃炎培非常信任。有一次,黃炎培和一位女性朋友秘密談話很長時間,跟隨黃炎培的仆人回到家中,偷偷地向王糾思打小報告。王糾思責備仆人道:“汝勿得言,黃先生品是金,汝勿得言?!?/p>
黃炎培一生為國事奔走,不問家事,家中一切全靠王糾思。他1902年底辦川沙小學堂任總理(校長)并授課,不領分文甚至自帶午餐。爾后辦開群女學、廣明師范等,都取之有限。1906年,浦東中學開辦,黃炎培為首任校長,本應領200元薪水卻只領80元。幾個子女到了老年仍對童年清苦的生活記憶猶新:上頓豆芽、下頓豆芽;天天豆芽、月月豆芽。
長年這種收入狀況,不僅對黃炎培本人,更是對王糾思的挑戰(zhàn)。王糾思撫養(yǎng)兒女成才,主持一個大家庭的理財,吃穿用度,井井有條,令黃炎培贊賞有加。北洋政府曾兩度下令任命黃炎培為教育總長,一度任命黃炎培為直隸省教育廳長,一旦上任收入不菲,但均遭黃炎培拒絕。他潛心于教育救國,獲得王糾思的充分理解與支持。王糾思這樣對黃炎培說:“君為國家而生,我為君而生?!痹趦鹤狱S大能的心目中:“母親是一位十分慈祥又十分能干的女子,她在我兒時的記憶中,胖胖的臉蛋上經(jīng)常會流露出喜悅的神色,從未見過她有過愁眉苦臉的表情。”
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黃炎培輾轉內地至川渝,王糾思和幼小的子女留在上海,孰料竟成永訣。1940年12月,王糾思因腦溢血病逝。噩耗傳到重慶,黃炎培失聲痛哭。他寫了七首詩悼亡妻,并寫《先室王夫人行略》,傳給兒孫。
黃炎培六子黃方毅回憶:夫人去世后,前來給父親說媒的人委實不少,但父親常是一臉嚴肅,與人不茍言笑,更不觸及兒女情長之事。有些小報專門探聽名人隱私,當時國民參政會參政員的第三方代表中,黃炎培與沈鈞儒同為喪妻之人,故而備受報紙關注,更有甚者捕風捉影,無中生有捏合黃炎培與某著名女子大學的漂亮女校長,一時傳得沸沸揚揚。但父親是有個性的人,他依然沉浸于對妻子的憶念中,他這段日期的日記中,不乏“哭”“大哭”的記載。這種心緒下,談何再戀再娶!
黃炎培與姚維鈞:“佳人易得,同志難求”
黃炎培與第二任妻子姚維鈞的戀情,令人稱奇。1941年11月,黃炎培應邀來到貴陽,在大夏大學(今上海華東師大)等處作抗日形勢的講演。當時姚維鈞從上海來此就讀,即將畢業(yè)。她被黃炎培的抗日激情所感染,對他極為欽佩。
黃炎培返回重慶后,二人開始書信往來,用紙和筆開始了感情歷程。到1942年姚維鈞大學畢業(yè),短短8個月內,二人的通信有107封之多。當時,黃炎培六旬又四,姚維鈞三十又三,相差三十一歲。年齡的落差之外,是社會地位的差距。當時的黃炎培,是名滿天下的民主人士,正為抗戰(zhàn)募捐在大后方仆仆奔走。而姚維鈞是一個還在大學讀書的學生。
在二人的書信中,急切的愛國、救國之情的抒發(fā),與相互間的探尋、關切與欣賞,交織在一起。黃炎培是傳統(tǒng)的以天下為己任的知識分子,因此諸如“我自信對國家,對民族應負起重責,而此時遠沒有盡”“我和你只有兩顆鮮紅的心,兩顆并成一顆,怎么樣可以發(fā)生效力,把世界和我們的國家弄好一點,而且要選好一條軌道,使后人跟上來,這樣才算不辜負父母生我”這樣的告白,頻頻見諸情書。而在姚維鈞,是只身從江南逃難到大后方的熱血青年,家國之痛盈于心頭,初識不久,面對黃炎培對其健康狀況的詢問,姚維鈞答以“身體素好,最近尤健。若此而為個人幸福,乃未敢言。為社會國家能多出些力,則固所愿也!”言下之意,身體的健康,首先并非個人之福,能貢獻于國家社會,才有意義。這是那個時代下的極致浪漫。
值得注意的是,他們在通信中還談到了黃炎培后來赴延安時與毛澤東探討的周期率問題。黃炎培的信上寫道:“誠然進而究統(tǒng)治者何以腐敗,則實受一種周期率的支配,‘由成功而畏死貪生而失敗而冒險而成功。此乃社會演變的周期率,一治一斃即受周期率之支配?!?/p>
1942年8月,姚維鈞奔赴重慶,不久兩人舉行婚禮。黃炎培在婚禮上發(fā)表告親友書,將兩人相識相戀經(jīng)過公開,文中有八個字:“佳人易得,同志難求。”婚后,姚維鈞在重慶巴蜀中學執(zhí)教。
姚維鈞服裝簡樸,待人熱情,胸襟高潔,忠誠而勇敢,這些品性,酷似黃炎培的恩愛發(fā)妻王糾思。
黃炎培和姚維鈞育有四個孩子:當時、丁年、方方、岡岡。這最后面的兩個孩子的名字里,寄托著黃炎培對抗戰(zhàn)期間病逝的長子黃方剛的思念。
黃炎培在重慶,身兼數(shù)職,又是國民參政會,又是中華職業(yè)教育社,又是民盟、民建,公事繁忙。每每晚歸,姚維鈞常在他們居住的張家花園山坡上翹首以待。有詩云:“觀音巖上久徘徊,販者紛紛飽橐回。過盡千車人不見,一鐙遠送屐聲來?!秉S炎培答詩:“觀音巖上市聲稀,夜夜夫人迎我歸。過盡千車人不見,一天風露濕君衣。”
抗戰(zhàn)勝利后,黃炎培奔走國共和談,全家重返上海。黃方毅回憶:
父母婚后的第三年,父親與毛澤東在延安作了著名的周期率對話,提出如何克服歷史興亡周期率的“黃炎培周期率難題”?;赜搴蟾赣H口述、母親執(zhí)筆寫出《延安歸來》一書,為此招致反動派抄家。母親受驚嚇,懷胎八個月即早產(chǎn)生下我,只有三斤多重。母親說,“苦兒有命”,“苦兒有?!薄?/p>
和談失敗后,黃炎培辭去國民參政員之職,拒絕參加國民黨單方面召開的偽國大,與國民黨全面決裂,迎來了他人生最艱難的時期。姚維鈞一直陪伴他,共度政治上受高壓、經(jīng)濟上靠賣字為生的生活。
1948年姚維鈞的40歲(虛歲)生日之際,黃炎培感激地寫下賀詩:“迎君長夏海棠溪,入握情絲未足迷。出處商量關大計,將才許國兩心齊。”
1949年后,黃炎培在政府中工作,官至政務院副總理,姚維鈞作為他的秘書,內外兼理,任務繁重。令人欣慰的是,這段奇情不曾褪色。1954年8月,黃、姚結婚第十二年畢,為了紀念,二人特定制了紫紅色紙夾,用來包裝前述百余多封信。黃炎培在其上題“靈珰百札:黃炎培姚維鈞共同生活第十三周年開始”。這就是《靈珰百札》的由來。
1965年底,黃炎培病逝,1968年1月,姚維鈞去世。
(責編/蘭嘉娜 責校/黃夢怡 來源/《八十年來 黃炎培回憶錄》,黃炎培著,中國文史出版社2016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