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剛
[摘? 要]中國傳統(tǒng)“關學”文化具有“合作共贏、和諧相處、相互尊重、彼此包容”的國際價值。對外漢語教學往往離不開漢文化因子,運用良好的文化因子可以極大地改善對外漢語的課堂教學效果,增強目的語國家學習者的跨文化綜合交際能力。本文以語言和文化的關系為出發(fā)點,基于學者哈羅德·拉斯韋爾的5W傳播學視角來探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海外孔子學院漢語教學中的應用對策。
[關鍵詞]“關學”文化? 國際價值? 5W傳播學模式? 對外漢語教學
課題:本文受2020年度陜西省社科聯(lián)外語學科專項課題《張載“四為”之“陜西精神”的時代價值及國際化》(課題編號:20WY-23);陜西省教育“十三五”規(guī)劃《“一帶一路”背景下陜西高校對“關學”翻譯與傳播策略研究》(課題編號:SGH18H461)項目資助。
本文受“一帶一路”語言與文化研究基地(西安翻譯學院基地《智庫》編號:20KYJD02);西安翻譯學院2018年校級商務英語翻譯課程教學團隊(編號:T1802)項目資助。
研究背景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當代具有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世界各民族和諧相處、合作共贏的獨特魅力和價值,向世界傳播和展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增強民族自信心、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們要通過各種途徑和手段向世界傳播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從而不斷增強中國文化事業(yè)軟實力。
文化走出國門是現(xiàn)代全球文化相互交流的一種普遍趨勢。只有通過交流才能達成共識,才能更好地促進相互了解和包容。文化交往在國際交流中扮演著“友情大使”的角色,同時也是國際間互利互惠的重要紐帶和溝通橋梁。通過孔子學院向全世界廣泛、多角度地傳播中華文化,有利于世界更好地了解與認識中國,從而推動建設長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語言和文化的關系
語言起著文化載體的作用,同時語言也是一面鏡子,反映著一個民族的文化。通過語言,可以認識這個國家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思想特點。語言是文化傳播與承載的工具,是使文化獲得生存、傳遞的重要手段。與此同時,文化也影響并制約著語言學的發(fā)展??傊?,語言與文化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影響、彼此發(fā)揮作用的關系。學習和理解各國語言必須了解其文化,了解文化也必須掌握其民族的語言。
“關學”文化的意義
“關學”文化自宋代誕生以來,作為整個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資源共享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其獨特的地域特征和文化特征,在陜西甚至全國、世界各地都被認為是一張文化名片。經(jīng)過幾百年的積淀與發(fā)展,其“淑世擔道、崇德求實”的精神已經(jīng)發(fā)展形成為一代代中國人的文化基因,對中國人的生活行為、為人處世和思想表達等諸多方面都具有著深遠的意義。所以把“關學”文化學習運用到對外漢語的課程中,對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關學”文化的傳統(tǒng)元素對對外漢語教學的影響
“關學”文化的傳統(tǒng)元素對對外漢語教學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張載“橫渠四句”的當代價值。
1.“為天地立心”
“為天地立心”為張載“橫渠四句”的開篇首句,它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實現(xiàn)合作與共贏的愿景目標。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張載的“為天地立心”所指的就是在全球范圍內世界各民族與國家在共同的發(fā)展目標基礎上,都要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原則,在構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戰(zhàn)略框架下來構建“合作共贏”的全球性、國際性伙伴關系。所以,“為天地立心”為我們在“絲綢之路”沿線各個國家與地方之間進行友好交往提供了一條可行之“道”。
2.“為生民立命”
“為生民立命”就是要為廣大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和命運著想,通過行之有效的途徑和方式,提升老百姓的生活質量,使社會發(fā)展進入良性化。如今,在新的歷史機遇下,以“為生民立命”的視角來審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各民族老百姓的未來命運。各國家和民族應該攜起手來,用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的合作方式以及多元化的視角求同存異,共同解決存在的問題,尋求發(fā)展的機遇,讓合作發(fā)展的成果真正惠及更多的老百姓。
3.“為往圣繼絕學”
“為往圣繼絕學”使得大家和諧共生?!耙粠б宦贰毖鼐€國家和民族只有彼此相互尊重對方的傳統(tǒng)歷史文化和習俗,尊重各自所選擇的意識形態(tài)和經(jīng)濟發(fā)展模式,才能夠在這里尋找到一種和諧相處的途徑交集,這樣各國家和民族也才能在不同的社會文明和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模式下和諧相處,實現(xiàn)共同繁榮發(fā)展,開創(chuàng)一個融合共享的美好時代,實現(xiàn)人類長期進步與發(fā)展的理想目標。
4.“為萬世開太平”
“為萬世開太平”描繪了天下大同的美景。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中華民族有著深厚文化傳統(tǒng),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體現(xiàn)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這是我國的獨特優(yōu)勢。中華文明延續(xù)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一帶一路” 的戰(zhàn)略構想正是體現(xiàn)了“為萬世開太平”的中國先哲們的理想,也是我們實現(xiàn)中國夢的理想,它的最終目標是全球民眾共同和平發(fā)展,實現(xiàn)“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民眾的永久和平,最終實現(xiàn)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天下大同”目標。
傳播學視域下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對外漢語教學模式
孔子學院的對外漢語教學從另外一個方面扮演著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關鍵性作用。在傳播學視域下信息的交流和交換都是傳播,因此把中國文化應用到對外漢語教學就是傳播活動。從傳播學的視角來看,傳播的效果和手段與其他傳播方式之間的關系緊密。從傳播理論角度來研究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方式方法,會找到一個有價值的參照和提供更多的實施方案。
在《社會傳播的構與功能》一文中,美國著名學者哈羅德·拉斯韋爾提出了著名的5W傳播模式,即who (誰)、says what (怎樣說)、in which channel (通過哪種方式)、to whom (對誰說)和 with what effects (取得什么效果)。這五個元素展現(xiàn)了傳播科學研究的根本性要素,即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傳播媒介、傳輸受眾及其傳播效果。拉斯韋爾的5W傳播模式深刻影響著傳播的有效性。本文借鑒拉斯韋爾的5W傳播模式,從5W傳播模式看“關學”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構建了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走出去”的對外漢語教學新模型,即5W傳播教學模式。
1.傳播主體
傳播主體,即教師。許多學者認為語言教學既不是簡單的字、詞、句等孤立行為,也絕非是一種憑空產(chǎn)生的簡單語言和文字變異的教學活動,而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我們需要重新構建譯者的文化共同體,即張載“關學”文化的中國精神翻譯主體。教學者需要以張載文集及相關學術著作為研究對象,從中提煉“關學”文化中國精神的核心內涵,研究者需要在“一帶一路”視域下,賦予“關學”文化新的中國精神內涵,只有這樣,才能為國內外漢語教學者所參與的語言和文字的轉換工作提供科學的方法和便利的條件。要結合張載思想的研究成果和譯入語國家的風俗習慣、歷史國情進行有效多元的課堂教學,而非簡單的語言和文字的傳授。
2.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即“教什么”。在此視域下教師要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策略進行選擇?!瓣P學”文化中蘊含的中國精神在基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分類視域下大致可分為兩個大部分:一是“關學”文化結合中國文化精神的主要實踐理論和文化框架;二是各種具有重要實踐性質的中國文化精神形態(tài)。在這樣的視域下,把單一的理論研究方向轉化為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統(tǒng)一,這樣就能夠真正地讓國外民眾認識和了解“關學”文化的核心思想與精神,使其真切感受和接觸到這種中國傳統(tǒng)文化給他們自身所帶來的積極影響,進而真正達成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有效輸出。
3.受眾群體
受眾是指語言教學的受眾群體,即“對誰教”的問題。不僅要科學分析受眾類型,除此之外還要根據(jù)教學類型分析可能成為教學受眾的群體,這樣有利于教師針對性地展開教學活動,進而使得教與學之間能夠預先搭建一座交流與溝通的橋梁,便于文化在國外的傳播。如果我們想要讓國外的民眾產(chǎn)生包容、接納中國文化的意識,就必須要更加關注并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閱讀和研究其所在國家的生活習慣和文化傳統(tǒng),只有了解對方對于文化的認識,才能更好地輸出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鑒于此,本文建議在研究“關學”文化的對外漢語教學時,需要先了解研究國外的受眾群體,否則將“關學”文化翻譯為他國語言便可能不會受到所在國民眾的接受與歡迎。
4.教學渠道
教學渠道是傳播文化之外的內容,通過網(wǎng)站、圖書、報紙雜志、新媒體、電視等傳播媒介從多個維度和切入點對“關學”文化進行有效傳播。同時,通過海外孔子學院漢語教學中的不同教學途徑和手段來促使“關學”文化在國外的進一步深入傳播。我們還可以通過提供各類優(yōu)秀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資料、視頻、圖片等,讓更多的外國民眾提高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和熱情,這樣也從側面提高了“關學”文化對外傳播的廣度。
5.教學效果
教學效果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海外孔子學院漢語教學中的課堂效果。教學效果受到國外社會因素、意識形態(tài)、道德概念、風俗習慣、文化觀念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要在尊重其國家的文化風俗和傳統(tǒng)的基礎上讓“關學”文化中的中國精神和國外民眾的思想產(chǎn)生共鳴,通過科學有效的傳播,得到其國家民眾的普遍了解和認可。從這一點上來說,教學效果是孔子學院教師的教學方式和所在國家民眾價值觀念相互交融的過程。
綜上所述,語言和文化之間的這種彼此依存、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關系決定了我們在對外漢語的教學中要把承載中國元素的文化因子和語言教學有機融合,把文化教育有機地滲透到對外漢語教學中,這是衡量孔子學院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作為教師,要充分創(chuàng)造條件,調動廣大學生的語言文化學習興趣,積極將對外漢語的教學融入文化之中,多角度地引導和幫助國外學生學習漢語。同時,可以從多個方面研究和比較“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族之間不同文化的差別,使目的語國家的學生逐漸認識和了解中華民族的風俗習慣、價值觀念、法治制度、思考方式及語言習慣,使其真正認識和理解漢語的真正內涵,從而培養(yǎng)和提高目的語國家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讓對外漢語課堂的教學達到最佳效果。
參考文獻:
[1]趙馥杰.論關學的基本精神[J].西北大學學報,2005(6):15-18.
[2]陳祖武.“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guī)劃項目:《關學文庫》首發(fā)式研討會發(fā)言[R].2015.
[3]張載.張載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8.
[4]劉夢溪.和而不同是中華文化的大智慧[J].北京觀察,2015(2):17-22.
[5]李慎明.把理想信念教育作為學習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中之重[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0(2).
[6]謝天振.中國文化走出去不是簡單的翻譯問題[N].社會科學報,2013.
[7]鮑曉英.從莫言英譯作品譯介效果看中國文學“走出去”[J].中國翻譯,2015(1):16-18.
[8]王志勤,謝天振.中國文學文化走出去:問題與反思[J].學術月刊,2013(4):19-21.
作者單位:西安翻譯學院? 陜西西安
德拉薩大學? 菲律賓馬尼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