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斐
阿伊特·本·哈杜筑壘村,位于摩洛哥中部的瓦爾扎扎特省,雄偉的阿特拉斯山脈間。它修建于12世紀柏柏爾人穆瓦希德王朝的鼎盛時期,歷經(jīng)幾百年歲月洗禮,仍保存完好。最初,這座村莊的建立是為進行軍事防御,因此內(nèi)部除了平房和住宅之外,還有指揮所、馬廄,以及糧草和彈藥庫房等。
撒哈拉沙漠中的氣候條件十分惡劣,在這里生存極為不易。然而柏柏爾人利用僅有的條件和無窮的智慧,將阿伊特·本·哈杜筑壘村打造成了沙漠里的綠洲,幾百年來他們安居于此,過著原始且“富足”的生活?,F(xiàn)代以來,因為一眾知名影視作品《阿拉伯的勞倫斯》《霸王鐵金剛》《權力的游戲》等在此取景,阿伊特·本·哈杜筑壘村搖身一變,成為了沙漠中的“北非好萊塢”……
阿伊特·本·哈杜筑壘村是從馬拉喀什進入撒哈拉沙漠的必經(jīng)之路,被冠以“沙漠之門”的稱謂。
搭乘四驅(qū)車離開馬拉喀什,城市風景和白雪皚皚的阿特拉斯山脈漸漸消失在車窗外,取而代之的是連綿的紅土荒漠?;哪信紶栍谐善募t土村落,村落中遍布低矮的植被和挺拔的棕櫚樹,好似一個個沙漠綠洲。這些坐落在沙漠上的建筑是柏柏爾人用黏土、水和干草建造而成。他們以干泥坯壘砌墻體,再涂上紅褐色泥層。泥磚的制作工藝十分簡單,先把泥土和干草混合灌進木模,再放在陽光底下曬干。以“干打壘”方式,層層疊疊依山而建,所以取名“筑壘村”。一般的“筑壘村”由堡壘式住宅和城堡式糧倉組成,有兩到三層,底層是馬廄,二層是糧倉,三層是住宅。民居的四角建有塔樓,他們會用棕櫚樹干搭建橫梁并修筑露臺。窗口是當?shù)靥赜械膱D案,整體樸素雅致。
像這樣的古城堡,在摩洛哥有上千座,僅瓦爾扎扎特地區(qū)就有300多處。而阿伊特·本·哈杜筑壘村無疑是最耀眼的。遠遠地就能看到一座高大的塔形紅土建筑。進入這里需要穿過一條名叫瓦爾扎扎特河的護城河,河邊建有城墻,城門前長著高大的棕櫚樹,城墻上建有角樓、瞭望塔和多處垛口,后面是依山而筑的古民居。民居一層層疊加而上,就像一座用紅褐色泥巴堆積而成的金字塔。這樣的建筑形式有著極強的防御功能,在當時易守難攻,且數(shù)百年間屹立不倒,完整保存了其容貌。不得不說,這展示了柏柏爾人高超的建筑工藝與令人嘆服的智慧。1986年,阿伊特·本·哈杜筑壘村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chǎn),因此得到了更多的關注與保護。
踏著大塊的石板土路拾階而上,兩邊都是柏柏爾人的民居。值得一提的是,因為這里的土壤不容易導熱,即使被正午的太陽強烈烘烤,在厚墻搭建的房屋里依然涼爽宜人。屋頂用苦柳編織而成,可以驅(qū)蟲。墻壁有伊斯蘭風格的抽象圖案裝飾。一些當?shù)鼐用竦姆课輧?nèi)都掛著鮮艷的畫作、精美的手工藝品以及艷麗的柏柏爾服飾,吸引著游客的目光。
村落不算高,半小時就能登頂,大風在毫無遮掩的山頂上肆無忌憚地呼嘯。山頂有一座標志性的四方碉樓,是附近的制高點,這里能俯瞰整個村落的全貌。坍塌的殘垣上,是高低不平的粗糙磚塊,遠處是蜿蜒的瓦爾扎扎特河和低矮的村落,抬頭甚至可以眺望層疊的雪山。在這里仿佛能看到商賈往來、駝鈴聲聲、車馬絡繹不絕的繁榮景象,而最終又在歲月變遷中重新歸于平寂。
“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币驗槿墓适?,撒哈拉沙漠彌漫著浪漫的色彩,多少人對這里充滿向往。
在三毛《撒哈拉的故事》里,記載了很多柏柏爾人的故事。
柏柏爾人的稱呼其實來自拉丁語中的barbari(野蠻人),起源于西北非洲的一個民族。他們主要集中在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雖然在現(xiàn)代化發(fā)展下,很多原始民族都摒棄了傳統(tǒng)的技藝與生活習慣,但柏柏爾人卻是少有的保留了傳統(tǒng)生存方式的民族,阿伊特·本·哈杜筑壘村也成為世界少有的柏柏爾人原始村莊。
柏柏爾人是撒哈拉大沙漠最早的原住民之一,從遠古時期就生活在沙漠邊緣的綠洲里。在最不適合人類生存的沙漠,即使接近50度的天氣,他們也能生存下去,并用智慧和雙手開創(chuàng)了部落文明。
現(xiàn)代社會很難想象沒有水的生活,但在這里是常態(tài),沙漠中的水對于柏柏爾人來說比黃金還要珍貴。為了取水,他們學會了從綠洲開掘水井挖出地下水,在極度缺水時,甚至會將駱駝殺死,從而獲得駱駝胃里的水。在平時,柏柏爾人也會把水儲存在駱駝皮制成的袋子里。所以在這里如果你能夠喝到他們特意給你泡的一壺茶,就是表示對你最高規(guī)格的禮遇。
當?shù)氐奶厣途摺佉彩前匕貭柸藶榱斯?jié)約水而發(fā)明的。他們設計了一個帽子狀的鍋蓋,蓋上它,甚至不用水,就可以進行烹飪。只要把食材堆成一個金字塔形,蔬菜在下,肉類在上,就像他們的建筑一樣,蔬菜的水分在高溫下蒸發(fā),又凝結后滴落回鍋里。這樣既減少了水分的流失,又保留了食材的原汁原味。
柏柏爾人不僅懂得利用大自然的饋贈,更有著無窮的智慧和靈巧的雙手,即使在工業(yè)如此發(fā)達的現(xiàn)代社會,他們依然傳承著極具特色的手工藝制品:色彩斑斕的手工地毯、手工銅器、瓷器以及手工染色的各種皮革制品……極具地域風情。
如今,阿伊特·本·哈杜筑壘村的柏柏爾人在紅色城堡內(nèi)販賣各種手工制品,彩色的地毯掛在紅色的房墻上,他們既不叫賣也不主動推薦,不在意財富的堆積,只要日子能繼續(xù)就行。漫步于城堡里的羊腸小道,摩挲著幾百年前的赤土墻,便能感受到回歸古樸村落般的生活。在遠離都市的沙漠里,柏柏爾人安居于此,雖然經(jīng)濟落后,但精神的富足讓他們享受眼前的生活,也許正是這里與文明碰撞的“古舊”,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人追尋至此,在壯闊的沙漠之中,不舍離去……
這座古老的城堡堅固得足以抵擋歲月的侵蝕,卻抵擋不了生活設施落后帶來的不便。于是年輕人、老人都相繼搬離,居住到河對面的新城,偌大的紅色城堡便只有凜冽的大風卷起的黃沙,簌簌地撲打在厚厚的紅城墻上。
蕭敗感似乎要把阿伊特·本·哈杜筑壘村吞噬……而機遇終于來了,上世紀60年代初,著名的英國導演大衛(wèi)·里恩決定在這里拍攝《阿拉伯的勞倫斯》。這部電影講述了英國陸軍情報官勞倫斯帶領阿拉伯游擊隊炸毀鐵路,成功使阿拉伯各族維系在一起的故事。電影里很多劇情都發(fā)生在沙漠里,為了尋找合適的場景,大衛(wèi)·里恩走遍摩洛哥,最終被充滿異域風情的阿伊特·本·哈杜筑壘村所打動,于是將影片中沙漠的取景地定在了這里。這部影片被英國電影雜志《TOTAL FILM》評選為“50部最偉大的史詩電影”之首,獲得第35屆奧斯卡獎最佳影片獎……這似乎為蕭瑟的村莊帶來一線生機。
繼《阿拉伯的勞倫斯》之后,更多的導演和片商將目光投向了這個沙漠中的神奇村落。1975年的《霸王鐵金剛》、1977年的《拿撒勒的耶穌》、1985年的《尼羅河的寶藏》、1987年的007系列之《鐵金剛大戰(zhàn)特務飛龍》、1988年的《基督最后的誘惑》、 1990年的《情陷撒哈拉》、1999年的《木乃伊》、2000年的《角斗士》、2004年的《亞歷山大大帝》……20多部好萊塢大片全部取景于此。
當然,真正使這個村蜚聲世界的,當屬美劇排行榜第一名《權力的游戲》。劇中有一座非常重要的城市——淵凱城,即是以此地為原型。劇情中,淵凱城是奴隸灣東海岸的一座城市,有著壯觀的城墻、高塔以及階梯金字塔,當龍母丹妮莉絲攻下阿斯塔波后,淵凱招募奴隸軍隊向龍母宣戰(zhàn)。之后的戰(zhàn)爭中龍母征服了淵凱城,得到了奴隸的擁護和愛戴,接著向彌林進軍。當龍母做完她的解放宣言,人群將龍母托起,鏡頭后面的粘土建筑群就是阿伊特·本·哈杜的標志性特征。
此外,令國人熱血沸騰的電影《紅海行動》,熒幕中的沙漠戈壁、高山溝壑、黃沙漫天、子彈橫飛、坦克追擊、突圍爆破……一幕幕壯闊大氣的荒漠槍戰(zhàn)場景,也都是在這里拍攝的。
導演的青睞,鑄就了阿伊特·本·哈杜筑壘村“北非好萊塢”的名號,世界各地的導演、游客紛至沓來,大概柏柏爾人也從未曾想,不通水電、生活極不便利的小村莊會成為“電影天堂”。
穿行在這座歷經(jīng)滄桑的古村,看著眼前這些遺存的殘墻斷壁,那些熒幕中的故事便打開記憶的閥門不斷涌現(xiàn)出來,讓人充滿幻想……
活躍在大熒幕里充滿爾虞我詐、槍戰(zhàn)廝殺的沙漠之城,在現(xiàn)實中確又恰巧是最與世無爭的寧靜之地。成名后的村莊,沒有因為名氣而大肆改造修建,仍然保留著自己最原始的樣貌。不管外面的世界怎么變化,它始終如一位威嚴的老者,坐落在沙漠之中,守著自己的子民一如既往地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