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湘濤 楊紅珍
與脊椎動物相比,無脊椎動物無論在種類上還是數(shù)量上都占據(jù)絕對優(yōu)勢,但長期以來缺乏應有的關(guān)注,在1989年1月14日發(fā)布實行的第一版《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以下簡稱《名錄》)中所列的無脊椎動物種類也十分稀少。可喜的是,在今年2月5日頒布的調(diào)整后的《名錄》中,無脊椎動物類群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以下簡稱一級)和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以下簡稱二級)都有較大程度的新增。
節(jié)肢動物門是動物界最大的一個門,種類繁多,分布極廣,數(shù)量驚人。其中,昆蟲綱又是動物中最大的一個綱,已記載的種類就有100多萬種,約占動物總種數(shù)的4/5。它們的特點是成體分為頭、胸、腹3部分,頭部有口器和一對觸角,常具復眼和單眼,胸部有3對足,翅通常為2對(有時為1對或缺如),腹部沒有足。體表有幾丁質(zhì)的外骨骼。由氣管進行呼吸。發(fā)育大多經(jīng)過變態(tài)。一般根據(jù)翅的有無、變態(tài)的類型、口器的形式、觸角及附肢的構(gòu)造等作為分類的依據(jù)。
我國約有昆蟲15萬種,其中已經(jīng)定名的僅有3萬多種,原《名錄》中列入的種類更是寥寥無幾,僅涉及雙尾目、蜻蜓目、缺翅目、蛩蠊目、鞘翅目和鱗翅目6個目,共計21種。
新《名錄》在目的階元上新增了?目和脈翅目,總種類新增了54種,是此次調(diào)整中新增比例最高的類群之一。
蛩蠊目是昆蟲綱中的一個小目,屬于極為珍稀的昆蟲。它們身體細長,沒有翅膀,棲息在高山和高原,近湖沼、融雪或水流濕處,白天隱匿于石頭下、朽木下、苔蘚上及洞穴中,多在夜間活動。在原《名錄》中僅有當時才在吉林長白山發(fā)現(xiàn)不久的我國第一個蛩蠊目物種—中華蛩蠊為一級,新《名錄》新增了產(chǎn)于新疆阿爾泰山的我國第二種蛩蠊目昆蟲—陳氏西蛩蠊,亦為一級。
鞘翅目為昆蟲綱的第一大目,占昆蟲總種數(shù)的40%左右。它們體軀堅硬,特別是前翅角質(zhì)化,合攏時蓋在胸部和腹部背面,狀似古代武士所披的甲胄,故通稱為甲蟲。
在原《名錄》中,鞘翅目有拉步甲、碩步甲、戴叉犀金龜(原名叉犀金龜)和彩臂金龜屬(所有種)為二級,新《名錄》在此基礎(chǔ)上有大幅度的新增。其中,步甲科新增細胸大步甲、巫山大步甲、庫班大步甲、桂北大步甲、貞大步甲、藍鞘大步甲和滇川大步甲7種為二級。步甲也叫步行蟲,是一類食肉的甲蟲,以善走而得名。犀金龜科新增粗尤犀金龜、細角尤犀金龜和脛曉扁犀金龜3種為二級。犀金龜因通常頭部有角狀突起,頂端對稱地分叉,狀似犀牛角而得名。臂金龜科中除了將彩臂金龜屬的所有種(目前共有7種)一一列出,還新增了棕臂金龜屬的戴氏棕臂金龜和瑪氏棕臂金龜2種為二級。
此外,鞘翅目還新增兩棲甲科(1種)、長閻甲科(3種)、金龜科(5種)和鍬甲科(2種)為二級。
蝴蝶所在的鱗翅目是昆蟲中僅次于鞘翅目的第二大目,以翅面上布滿鱗片而得名。蝴蝶種類繁多,顏色各異,特點鮮明,色調(diào)豐富,不僅為普通人所喜愛,為文人墨客所吟詠,在維持自然界的生態(tài)平衡和科學研究方面更是必不可少,因此具有重要的美學價值和科學價值。
蝴蝶主要的危險來自人類對原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破壞和作為商品而進行毀滅性的濫捕。一直以來,蝴蝶貿(mào)易的發(fā)展十分迅速,偷獵走私活動十分猖獗,致使我國一些珍貴蝴蝶種類在很多地方處于瀕危狀態(tài)。此外,由于大規(guī)模的亂砍濫伐森林、噴灑農(nóng)藥及排放有害物質(zhì)所造成的環(huán)境污染,也使蝴蝶的棲息地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我國蝴蝶中有許多是特有種和世界著名的珍稀物種,但在原《名錄》中僅有金斑喙鳳蝶為一級,雙尾鳳蝶(原名雙尾褐鳳蝶)、三尾鳳蝶(原名三尾褐鳳蝶)、中華虎鳳蝶和阿波羅絹蝶4種為二級。新《名錄》在此基礎(chǔ)上有大幅度的新增,包括鳳蝶科(14種)、蛺蝶科(2種)、絹蝶科(1種)、灰蝶科(2種),均為二級。
脈翅目昆蟲通稱為“蛉”,大部分為陸生,少數(shù)幼蟲為水生。成蟲和幼蟲均為捕食性,主要以蚜蟲、介殼蟲、木虱、葉蟬、鱗翅目及鞘翅目的卵和幼蟲為食,是重要的天敵昆蟲類群。新《名錄》中新增的脈翅目只有中華旌蛉1種,為二級,在我國僅見于云南瀘水。
葉也叫葉子蟲,與身體修長的竹節(jié)蟲有所不同。竹節(jié)蟲模擬的是竹子,而葉則善于偽裝成葉子,平時生活于草叢或林木上,以葉為食。它們不但可以將身體的紋脈偽裝成葉脈,六條腿和身體邊緣居然也能像枯葉一樣“枯萎”,整個身體還能隨風搖曳,惟妙惟肖,真稱得上是擬態(tài)界中的至高境界了。它們的體色多為綠色或褐色,跟所棲息的環(huán)境中的植物葉片顏色相似,因而不易被天敵動物發(fā)現(xiàn)。新《名錄》中新增的?目有10種,均隸屬于葉科,也均為二級。
此外,在原《名錄》中,雙尾目的偉鋏虹八、蜻蜓目的扭尾曦春蜓(原名尖板曦箭蜓)和棘角蛇紋春蜓(原名寬紋北箭蜓)、缺翅目的中華缺翅蟲和墨脫缺翅蟲仍為二級不變。
在陸生無脊椎動物方面,新《名錄》還填補了一個空白,即首次出現(xiàn)了蜘蛛類,新增蛛形綱、蜘蛛目、捕鳥蛛科的海南塞勒蛛為二級。
在新《名錄》中,節(jié)肢動物門還新增了肢口綱、劍尾目、鱟科的中國鱟和圓尾蝎鱟2種以及軟甲綱、十足目、龍蝦科的錦繡龍蝦(僅限野外種群)1種為二級。
龍蝦長得非常威武,盔甲堅硬,渾身長刺,體形巨大。它們是蝦家族中的“巨人”,被稱為“蝦中之王”。但與人們常見的對蝦、沼蝦不同,龍蝦并不屬于真正的蝦類,即游泳蝦類,而屬于爬行蝦。其背腹扁平,缺乏游泳能力,喜歡穴居。錦繡龍蝦除了身體粗壯、巨大之外,體表斑紋特別美麗,宛如在織錦上再繡上鮮艷的花朵,因而得名。它在我國主要分布于南海和臺灣海域的珊瑚外圍泥質(zhì)沙地,野外已經(jīng)非常罕見。
鱟又叫“王蟹”“馬蹄蟹”。它的長相很特別,就像一種形如倒覆面盆的怪物。從正面看來,它長著一具硬殼的半圓形頭胸甲,后緣凹入成弧形,和腹甲相連,像一頂鋼盔,共同構(gòu)成瓢或鐵鏟狀的主體。它的背面隆起,腹面凹入,口長在腹面中央,有6對附肢(1對螯肢和5對步足)。腹部較小,略呈六角形,兩側(cè)具有若干個銳利棘,下面有6對片狀游泳肢,前1對左右愈合成生殖厴,蓋住下面的生殖孔;后5對上面各有一對鰓,用來呼吸。它那長長的尾巴似利劍,十分堅硬,因而被稱作尾劍,仿佛瓢或鐵鏟的柄。
世界上的鱟主要產(chǎn)于北美洲東海岸。我國常見的是中國鱟,從浙江的乍浦到臺灣、廣東、廣西等地沿海均有,此外還有新發(fā)現(xiàn)的圓尾蝎鱟。一只大型的鱟,體長可達75厘米,體重達7千克。
近幾十年來,由于在鱟的身上發(fā)現(xiàn)了兩個“奇跡”,一是鱟的眼睛非常奇妙,二是鱟的血液也與眾不同,使原本默默無聞的它立時聲名大噪,既成了仿生學上的“頭面人物”,又成為醫(yī)學上的“獻血者”。
中國鱟目前被國際自然保護聯(lián)盟評估為瀕危,其野外種群數(shù)量要比美洲的鱟少很多,但也同樣面臨著鱟試劑開發(fā)的捕撈壓力。雪上加霜的是,中國鱟取血后沒有有效的監(jiān)管手段來保障其生存,取血后的鱟多是流入餐飲等市場或被“放生”,導致這些被捕撈和取血的鱟死亡率幾乎是100%。如果沒有可以替代鱟血的細菌檢測試劑,那么中國鱟將面臨更嚴峻的挑戰(zhàn)。
鱟造福了人類的健康,是當代醫(yī)學史上的重大功臣。目前鱟試劑依然是主流的產(chǎn)品。鱟所面臨的捕撈需求依然無法減少。如今對它們有了更完善的法律保護,但其生存前景仍然不容樂觀。
軟體動物門是動物界僅次于節(jié)肢動物門的第二大門,種類極多,分布也很廣,從寒帶、溫帶到熱帶,從海洋、河川,到平原、高山,幾乎到處都有各式各樣的軟體動物。它們在外形上變化很大,結(jié)構(gòu)也較為復雜,但與其他類群的區(qū)別卻很明顯。它們一般身體柔軟,不分節(jié)而具次生體腔,具有頭、足、內(nèi)臟囊、外套膜和貝殼5個主要部分。
與節(jié)肢動物類似,在原《名錄》中列入的軟體動物種類也是寥寥無幾,新《名錄》在此基礎(chǔ)上有大幅度的新增。
雙殼綱(原《名錄》隸屬于瓣鰓綱)都是水生的種類,大部分為海產(chǎn)。它們的身體左右側(cè)扁、對稱、各有一扇瓣狀貝殼,因此得名。殼的背緣以韌帶相連,兩殼之間有一兩個橫行的閉殼肌柱。頭部因為長期在貝殼里不露出來,便完全退化,沒有觸角和感官,所以又被稱為無頭類。雙殼綱不僅有可以生成珍珠的珍珠貝,還有豐富的食用種類,是捕撈和養(yǎng)殖的主要對象,但許多種類因數(shù)量較少,已經(jīng)處于瀕危狀態(tài)。
在雙殼綱中,硨磲科物種是貝類中最大的,被譽為雙殼貝類之王,在我國主要分布在南海。硨磲的外貌粗糙,但在海里張開貝殼時,體內(nèi)的色彩卻很艷麗,不但有孔雀藍、粉紅、翠綠、棕紅等鮮艷的顏色,而且還有形形色色的花紋,在千姿百態(tài)的珊瑚的襯托下,更顯得絢麗多彩。硨磲科在原《名錄》中僅有大硨磲(原名庫氏硨磲)為一級,新《名錄》在此基礎(chǔ)上又新增無鱗硨磲、鱗硨磲、長硨磲、番紅硨磲和硨蠔5種(均僅限野外種群)為二級。
與硨磲科類似,蚌科在原《名錄》中僅有佛耳麗蚌為二級。新《名錄》在此基礎(chǔ)上又新增絹絲麗蚌、背瘤麗蚌、多瘤麗蚌和刻裂麗蚌4種為二級。麗蚌的貝殼很大,棲息于水質(zhì)清澈,底質(zhì)為砂石、卵石或巖石的山澗河流中,以微小生物及有機物碎屑為食。
新《名錄》還新增截蟶科的中國淡水蟶和龍骨蟶蚌2種為二級。新增珍珠蚌科的珠母珍珠蚌(僅限野外種群)為二級。
此外,原《名錄》中珍珠貝科的大珠母貝(僅限野外種群)仍為二級不變。
腹足綱因足位于身體的腹面而得名。它們通常有一個螺旋形的貝殼,所以也稱為單殼類或螺類。這是軟體動物中種數(shù)最多的一個類群,分布遍及全世界的海洋、淡水和陸地,形態(tài)變化也較大。腹足綱在原《名錄》中僅有冠螺科的唐冠螺(原名冠螺)和寶貝科的虎斑寶貝2種為二級,新《名錄》中又新增田螺科的螺螄、蠑螺科的夜光蠑螺和法螺科的法螺3種為二級。
法螺也稱大法螺,為肉食性。貝殼大,呈黃紅色,并具黃褐色或紫色鱗狀花紋。殼口為卵圓形,內(nèi)呈橘紅色。外唇向外延伸,具成對齒肋和褐色條紋;內(nèi)唇有褐色條紋的褶襞。螺層約10層,每層具寬大光滑的螺肋和縱腫肋。它喜歡棲息在海藻繁茂的巖石和珊瑚礁上,過附著生活,在我國僅見于臺灣和西沙群島等海域。螺螄聽上去似乎就是柳州螺螄粉的原料,但事實上并非如此,它與后者并不是一個物種,只是與田螺的親緣關(guān)系較近,但并不像田螺那樣普遍。它是我國的特產(chǎn)種,只產(chǎn)在我國西南高原云南滇池等湖泊里,數(shù)量非常稀少。
此外,原《名錄》中頭足綱、鸚鵡螺科的鸚鵡螺仍保持一級不變。
在熱帶的淺海地區(qū),生長著式樣繁多、顏色各異的珊瑚,它們有的像密集的蜂巢,有的似叢生的靈芝,有的如同森林中的蘑菇,還有的恰似枝丫茂盛的鹿角……顏色有淺綠、橙黃、粉紅、藍、紫、白、褐……這些千姿百態(tài)、五彩繽紛的珊瑚構(gòu)成了巧奪天工的海底花園。
珊瑚在分類學上隸屬于刺胞動物門、珊瑚綱。原《名錄》中只有紅珊瑚科、紅珊瑚屬(所有種)為一級。新《名錄》則將軟珊瑚目、紅珊瑚科(所有種)列為一級,并新增角珊瑚目所有種,共石珊瑚目所有種,蒼珊瑚目、蒼珊瑚科所有種,軟珊瑚目、笙珊瑚科的笙珊瑚1種以及竹節(jié)柳珊瑚科的粗糙竹節(jié)柳珊瑚、細枝竹節(jié)柳珊瑚和網(wǎng)枝竹節(jié)柳珊瑚3種為二級。
珊瑚在全世界大約有6000種以上,根據(jù)其觸手的數(shù)目,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叫八放珊瑚,如紅珊瑚、蒼珊瑚(是八放珊瑚亞綱中唯一會長出大型骨骼的珊瑚,也是其中唯一的造礁種)等,每個珊瑚蟲有8條羽狀觸手;另一類叫六放珊瑚或多放珊瑚,如石珊瑚等,其觸手一般為6的倍數(shù)。六放珊瑚有少數(shù)單體生活的,直立生長,呈圓錐形、杯形和扁喇叭形等,群體有樹枝狀、葉狀盤狀、球狀、蜂巢狀、卷心菜狀或薔薇狀等。八放珊瑚都是群體生活,多數(shù)呈掌狀分枝或扇狀分枝,小的僅有幾厘米,大的達一兩米。
在我國熱帶海域,珊瑚繁殖迅速,生長快,老的不斷死去,新的不斷成長,骨骼也隨之增添擴大,積沙成塔,由小到大,年深月久,就成為碩大的珊瑚礁,露出水面的則是珊瑚島,主要有臺灣附近的火燒島、蘭嶼、澎湖列島,海南島沿岸島嶼以及東沙、西沙、中沙、南沙等南海諸島。造礁石珊瑚和某些八放珊瑚是珊瑚礁的主要構(gòu)成者。這些珊瑚島有的像巨艦,有的像扁舟,有的沖天聳立,有的近水低垂,有的尖似鐵塔,有的圓如古堡,在茫茫無垠的大海中,隱約浮現(xiàn),色彩繽紛,千奇百怪。島上土壤肥沃,氣候溫和,熱帶雨林挺拔蒼勁,綽約婆娑,四季青翠欲滴,飄香萬里,迎來百鳥和鳴,群蝶齊舞,勝似世外桃園。
水面以下的珊瑚礁生態(tài)系統(tǒng)和陸地上的熱帶雨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分別是海洋和陸地生物進化的兩個頂點,因此珊瑚礁有“海洋中的熱帶雨林”之稱,無論從生物學上還是進化角度來說,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珊瑚礁也極易因氣候變化、污染和人類的活動而受到破壞,因而也是世界上受威脅最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沿海人口的密集和經(jīng)濟的發(fā)展,以及航運、捕魚、石油的開采、傾卸大量的沉積物等都給珊瑚礁造成了極大的損害。嚴峻的現(xiàn)實已使人們開始認識到珊瑚礁的重要性。
在新《名錄》中,刺胞動物門還新增了水螅綱,包括花裸螅目、多孔螅科(7種)以及柱星??疲?種),它們均為海生無脊椎動物。
水螅綱多見于海中,少數(shù)種類產(chǎn)于淡水,附著在池沼、水溝中的水草或枯葉上。水螅的身體是圓筒狀,有點像海葵,但很小,充分伸展的身體也只有1厘米左右,而且在構(gòu)造上也簡單得多。
它的底端為一基盤,能附著在水中植物或其他物體上,也能脫離而走。另一端是司吞噬功能的垂唇,端部中央有一個星裂形的口,平時緊閉,周圍有6~11條觸手,平時伸展,搖搖晃晃。觸手上的每個刺細胞內(nèi)都有囊狀的刺絲囊,這些刺絲囊可分為4 種,分別起到對獵物進行穿刺、麻醉、黏附和纏繞的作用。它們的食物有水蚤、劍水蚤、昆蟲幼蟲和其他小動物等。它們也喜歡運動,而且運動的方式多種多樣,主要有尺蠖樣運動和翻筋斗運動等。
半索動物門因口腔背面向前伸出一條被稱為“口索”的短盲管而得名,也被稱為口索動物或隱索動物。目前將半索動物列為一個獨立的類群,作為非脊索動物和脊索動物之間的一種過渡類型。
在原《名錄》中有腸鰓綱、柱頭蟲目、殖翼柱頭蟲科(原隸屬于柱頭蟲科)的多鰓孔舌形蟲和玉鉤蟲科的黃島長吻蟲2種為一級。新《名錄》在此基礎(chǔ)上又新增殖翼柱頭蟲科的三崎柱頭蟲、短殖柱頭蟲、肉質(zhì)柱頭蟲和黃殖翼柱頭蟲4種以及史氏柱頭蟲科的青島橡頭蟲1種為二級。
它們隱居于海底泥沙之中,體表黏液與沙子結(jié)合在一起,以沙底質(zhì)有機物質(zhì)為食。它們可以依靠吻腔和領(lǐng)腔的充水和排水,使吻部和領(lǐng)部發(fā)生伸縮,在泥沙中掘穴和活動。當它們向前掘進時,水和富含有機質(zhì)的泥沙便被攝入消化管。它們雖然其貌不揚,卻都是極為罕見的珍稀動物,其介于非脊索動物和脊索動物之間的獨特身體結(jié)構(gòu),為脊索動物的起源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研究材料,在進化論和生物學等領(lǐng)域的科學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