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學敏 李柱寧
探討膳食狀況與慢性病患病的相關性。方法: 采用多階段分層整群隨機抽取15~69歲的常住人口作為調(diào)查對象,用構成比描述膳食及慢性病現(xiàn)況,用非條件logistics分析兩者相關性。結果:高明區(qū)居民的飲食結構是以谷物類為主食,蔬菜、水果、奶類、飲水量不足,口味偏咸為主要特點,青中年食用蔬菜未達到推薦量,88%以上青少年飲水量未達到推薦量,78%老年人食用鹽超過推薦量。日均谷類食用量與慢性病的患病呈正相關(OR=1.39、P=0.02),日均鹽食用量與慢性病的患病呈正相關(OR=2.18、P=0.002)。結論:加強各年齡組的合理膳食指導,開展慢性病高風險人群膳食教育工作。
對象與方法
對象
佛山市高明區(qū)居住6個月以上的15歲及以上居民。
方法
樣本量的確定
樣本量采用公式,α=0.05,u0.05=1.96,δ=5%。概率 π取 2013 年國家成人慢性病與營養(yǎng)監(jiān)測糖尿病患病率10.4%;設計效率 deff 值取為 3;并考慮無應答率 15%,至少調(diào)查 4500 人。
調(diào)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多階段分層整群隨機抽樣方法。第一階段:從高明區(qū)9個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所管轄的村/居委中隨機抽取8個。第二階段:從抽中的村/居委中隨機抽取50戶家庭,不足50戶家庭則與相鄰村/居委合并。第三階段:調(diào)查家庭中15歲及以上的戶籍常住居民。
調(diào)查問卷采用《佛山市慢性病防控社會因素調(diào)查問卷》,內(nèi)容包括:社會人口學特征,飲食習慣(回憶過去一周平均每日某種食物食用量)。主要慢性病如高血壓、肥胖、糖尿病、血脂異常等慢性病患病情況。體格檢查主要包括:身高、體重等。
統(tǒng)計學方法
按不同人口學特征對各類膳食(鹽、谷物、薯類、蔬菜、水果、肉蛋、堅果、奶類、水)構成比和慢性病患病率(患有一種及以上慢性病人數(shù)占總調(diào)查人數(shù)的比例)進行統(tǒng)計描述,運用檢驗對各組間的慢性病患病率進行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SPSS24軟件進行非條件logistics回歸分析各變量與慢性病患病的相關性,詳細見表1。
在我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取代傳染性疾病成為威脅健康的主要原因,2012年中國居民慢性病死亡率達533/10萬,占總死亡的 86. 6%。另一方面,居民膳食結構呈現(xiàn)出高能量、高脂肪、低膳食纖維的趨勢。膳食與多種慢性病存在關聯(lián)性,[1]本研究通過了解高明區(qū)居民膳食結構和慢性病分布狀況并探討兩者相關性,為慢性病防控及營養(yǎng)干預政策提供參考。
結果
基本情況
共發(fā)放問卷4700份,回收有效問卷4551份,有效回收率為96.83%。其中男:女=1.3:1,平均年齡為59.2±10.1。文化程度以初、高中為主,占47.4%;家庭人均年收入為以小于5萬元為主,占53.0%。有慢性病家族史1390人,占30.5%;患慢性病1140人,患病率為25.0%,其中高血壓患病率為10.4%,糖尿病患病率為3.9%,血脂異常患病率為2.7%;平均BMI為22.7±3.2,超重占23.3%,肥胖占6.0%。
谷薯、蔬果類膳食狀況和慢性病患病構成
高明區(qū)居民日均食用谷物類中位值300克,薯類100克,蔬菜類 300克,水果類 200克。日均食用谷類150克及以上的占總調(diào)查人數(shù)88.3%,日均食用薯類低于50克占44.5%,日均食用蔬菜類小于300克的占70.1%,日均食用水果類小于200克占78.46%。
男性與女性谷薯、蔬果類膳食構成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從年齡上看,45~65歲組日均食用谷類150克以上的人數(shù)占該年齡組95.5%,45~65歲組食用蔬菜300克以下的人數(shù)分別占該年齡組的75.6%,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食用蔬菜量低組患病構成比高于食用量高組患病構成比,食用水果量低組患病構成比高于食用量高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1)。詳見表2。
表2 高明區(qū)居民谷薯、蔬果類膳食狀況和慢性病患病構成比n(%)
肉、奶類等膳食狀況和慢性病患病構成
高明區(qū)居民日均食用肉、蛋類中位數(shù)150克,奶類中位數(shù)50克,堅果類中位數(shù)10克,飲水量中位數(shù)1000毫升,食用鹽平均數(shù)為11.4±7.70克。食用肉、蛋類大于100克的占總調(diào)查人數(shù)的61.9%,食用奶類小于300克的占97.3%,食用堅果類小于25克的占69.0%,飲水小于1500毫升的占72.2%。
男性與女性各類膳食構成不同,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其中,日均食用100克以上肉蛋類男性人群構成比高于女性,日均食用6克以上鹽的男性人群構成比高于女性,日均飲水1500毫升以上女性人群構成比高于男性;從年齡上看,25歲以下年齡組日均飲水量1500毫升以上的人數(shù)占該年齡組的11.4%,65歲以上年齡組日均食用鹽6克以上的人數(shù)占該年齡組78%。
食用肉、蛋量低組患病構成低于食用量高組患病構成,食用堅果量高組患病構成比低于堅果類食用量低組,食用鹽量大于6克組患病構成高于小于6克組的患病構成,均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1)。詳見表3。
膳食狀況與慢性病相關性分析
年齡、家族史、BMI均與患病風險呈正相關(OR=2.49、OR=5.56、OR=1.60,P<0.01)。從膳食方面看,谷類食用量與患病風險呈正相關(OR=1.60、P<0.01),鹽食用量與患病風險呈正相關(OR=1.59、P=0.002);蔬菜,肉、蛋類和堅果食用量與患病風險呈負相關(OR=0.74、OR=0.75、OR=0.79,P<0.01)。
多因素logistics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和家族史均與患病風險呈正相關,日均谷類食用量與患病風險呈正相關(OR=1.39、P=0.02),日均鹽食用量與患病風險呈正相關(OR=2.18、P=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