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森
納粹哄騙大批猶太人登上前往集中營的列車
從1941年到2021年,80年的漫長歲月并沒有讓波蘭人忘記曾經(jīng)遭受的苦難。雖然在納粹德國的奧斯維辛集中營里關押最多的是猶太人,遇難者中也有九成是猶太人,但屠殺行動最初的受害者并不是猶太人,而是波蘭人。另外,最初被逼迫處理遇難者尸體,從而見證納粹反人類暴行的,也是波蘭人。
近日,波蘭《共和國報》推出“奧斯維辛死難者80周年”紀念報道,搜集檔案資料,結合波蘭幸存者的回憶,揭開了那段塵封的歷史,描繪出當年那個人間地獄中的諸多細節(jié),也提醒善良的人們永遠銘記納粹大屠殺的慘痛歷史,警惕法西斯主義死灰復燃。
1940年,納粹德國攻下歐洲多國,并在這些被占領的國家強行推行法西斯“新秩序”(類似日本推行的“大東亞共榮圈”),實行殘酷的種族滅絕政策,奴役各國人民,自然遭到有力的抵抗。為此,納粹建立了多座集中營,專門用來關押和殺害無辜民眾和戰(zhàn)俘,例如奧斯維辛集中營、達豪集中營、薩克森豪森集中營等等。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奧斯維辛集中營,它被稱為二戰(zhàn)中德國法西斯“最大的殺人工廠”。
死于奧斯維辛集中營毒氣室的有很多非猶太人,包括波蘭人、蘇聯(lián)人和吉卜賽人。第一批被納粹用毒氣處死的是奧斯維辛集中營關押的波蘭囚犯,他們死于一項所謂的“安樂死”計劃,旨在除掉“無法治愈的病號”。屠殺的場所并不在奧斯維辛,這些人被運送到位于索能斯泰因的“安樂死”設施,再用一氧化碳毒死。
后來,又有病號需要“處理”。他們本應從奧斯維辛前往索能斯泰因,但這時納粹已在奧斯維辛建成了毒氣室和焚尸爐,認為這樣可以提高效率。于是,1941年9月,奧斯維辛集中營內(nèi)首次集中處死了250名囚犯,其中大部分是波蘭人。他們是從集中營的醫(yī)院中被挑選出來的,一方面“省去了治療的麻煩”,另一方面也被用于測試德軍開發(fā)的齊克隆B型毒氣的效力。
奧斯維辛早期的死難者大都是波蘭人和蘇聯(lián)人。1941年晚些時候,有約600名蘇聯(lián)戰(zhàn)俘被送進了奧斯維辛的毒氣室;1942年6月11日,關押在一處監(jiān)禁地的320名波蘭囚犯在奧斯維辛被處死;同年8月3日,納粹又從醫(yī)院里挑出了193名患病的波蘭囚犯,把他們押到地堡內(nèi),用毒氣殺害;1942年8月29日,德國人以同樣的方式處死了一批波蘭囚犯,多達746人。
奧斯維辛的幸存者、波蘭人弗拉迪斯拉夫·湯米切克曾在接受采訪時說:“后來我們才明白,波蘭囚犯和蘇聯(lián)戰(zhàn)俘都是納粹的試驗品。他們用這些人測試毒氣的效力和屠殺設施的效能,從而為大規(guī)模處死猶太人作好準備?!?h3>“紅屋”和“白屋”
奧斯維辛集中營里的屠殺設施包括毒氣室和焚尸爐,用于大批量地處死猶太人。鮮為人知的是,這些設施并非最初就設計好的,而是根據(jù)“需要”逐步建造的。
1941年到1942年,納粹選中了奧斯維辛一片樹林旁的兩棟房屋,將其改建成毒氣室。這兩棟房子一棟被稱作“紅屋”(“一號地堡”);另一棟被稱作“白屋”(“二號地堡”)。從1941年秋到1942年春,“紅屋”和“白屋”相繼投入使用。
熟悉二戰(zhàn)歷史的人都知道奧斯維辛集中營,其實當時納粹對該集中營的正式稱謂是“奧斯維辛—比克瑙集中營”,這是因為位于比克瑙的一些設施是不可或缺的。
1942年5月,因為要維修煙囪和鍋爐房,奧斯維辛主營區(qū)的焚尸爐暫時關閉。所有尸體都被運出奧斯維辛,送到比克瑙,扔進那里的大坑,然后用生石灰和土掩埋。所以,奧斯維辛死難者的尸體并非全部被焚燒,還有一部分被掩埋了。焚尸爐修好以后,奧斯維辛主營區(qū)里的焚尸工作便又恢復了。
從1942年中開始,一批批猶太人被定期送到奧斯維辛—比克瑙集中營,納粹開始在這里實施滅絕猶太人的計劃。自那以后,處理尸體的工作主要在比克瑙進行,而不是奧斯維辛,因為奧斯維辛的焚尸爐頻出故障,無法大規(guī)模使用。由于待處理的尸體太多,德國人決定在比克瑙的大坑中先焚燒尸體,然后再掩埋,以節(jié)省空間。
納粹黨衛(wèi)隊負責對奧斯維辛的毒氣室和焚尸爐進行管理,“臟活累活”他們不會親自動手,而是強迫囚犯去做。搬運、焚化尸體,清理屠場,以及在比克瑙挖掘埋尸坑,所有這些工作都是由囚犯組成的“特別工作隊”完成的。
關于“特別工作隊”的情況,二戰(zhàn)后以波蘭檔案中的記載最為翔實,這是因為很多波蘭囚犯參與了相關工作?!疤貏e工作隊”的任務是往焚尸爐里添加燃料,焚燒尸體。遇難者或死于集中營的惡劣條件,或被納粹黨衛(wèi)隊的人殺害。
“特別工作隊”最初的名稱是“焚尸場工作隊”,指的是奧斯維辛主營區(qū)的焚尸設施啟用后,被派去那里工作的囚犯小隊。集中營的管理者每每臨時拼湊“焚尸場工作隊”,其成員是不固定的。后來,德國人認為“知密者”(目睹罪惡的人)的數(shù)量不宜過多,于是挑選健康強壯、手腳麻利的波蘭囚犯,組建了人員固定的工作隊。
在波蘭檔案中有記載的“特別工作隊”成員,包括弗拉迪斯拉夫·湯米切克、約瑟夫·伊爾丘克、米奇斯瓦夫·莫拉瓦和丹努塔·切克等人。他們被關押在奧斯維辛時,一直在“特別工作隊”中工作。當時這份差事公開的名稱是“司爐工”,這基本符合其實際工作內(nèi)容:焚燒尸體。
1942年2月15日,按照納粹制定的臭名昭著的“猶太問題最終解決方案”,第一批計劃被處死的猶太人從上西里西亞地區(qū)來到奧斯維辛。這些人被帶到了主營區(qū)的毒氣室,在那里慘遭殺害,尸體在焚尸爐里化為灰燼。
最初,毒氣室只在晚上運行。隨著到來的猶太人數(shù)量不斷增多,毒氣室開始有了“白班”?!疤貏e工作隊”的職責之一,就是在毒氣屠殺結束后對毒氣室進行細致的清理。這個任務非常辛苦。他們首先要給毒氣室通風,然后把有毒晶體殘留物和囚犯中毒后的排泄物清理干凈。隊員們有時會戴著防毒面罩干活。
抵達奧斯維辛的猶太婦女和兒童
在比克瑙,“特別工作隊”把尸體按10具一組分好,搬到軌道車上,沿著一條窄軌運到約300米外的埋尸坑。埋尸坑大小不一,分別可以容納100具到600具尸體。之后,隊員們就往坑里撒生石灰,再在上面蓋上30—50厘米厚的土。僅從1942年5月到9月,他們就填滿了100多個這樣的埋尸坑。
“納粹要求我們必須在下一批囚犯送達前完成清理工作,這樣新到的囚犯就絲毫不會察覺這里之前發(fā)生的一切?!毙掖嬲咧坏牡づで锌嘶貞浾f,“那些死去的人,無論猶太人、蘇聯(lián)人還是波蘭人,在我們眼里都是悲慘的受害者。我們面無表情地迅速完成處理尸體的工作,回到自己的牢房后再大哭一場!”
1942年5月,情況發(fā)生了一些變化。首先,從那時起,“特別工作隊”引入了猶太裔囚犯,由波蘭人和猶太人共同組成;其次,納粹選擇一批囚犯,組建了一支新的小隊,稱為“費舍爾工作隊”(以隊長費舍爾的名字命名),這支小隊附屬于“特別工作隊”,聽命于集中營內(nèi)的納粹黨衛(wèi)隊。
納粹之所以組建“費舍爾工作隊”,是因為自1942年5月起,大批猶太人被送到奧斯維辛集中營。越來越多的尸體需要運送,集中營需要一支特殊的小隊來執(zhí)行這項任務。
此前集中營里有負責這項工作的人員,他們專門搬運那些需要焚燒的囚犯尸體。這些囚犯大都死于饑餓、疾病或納粹的毒手。毒氣室啟用后,特別是大批猶太人被處死后,運輸尸體的人手不夠用了,于是就有了“費舍爾工作隊”。這支小隊除了運送尸體,還要進行焚化尸體前的準備工作(焚燒環(huán)節(jié)由“司爐工”接手),并在毒氣放完之后清理毒氣室。
人們沒有辦法確定前前后后共有多少人加入“特別工作隊”。弗拉迪斯拉夫·湯米切克回憶,在整個奧斯維辛大約有500名“特別工作隊”的成員,其中約一半是波蘭人,另一半是猶太人。納粹黨衛(wèi)隊選了一群來自斯洛伐克的猶太人。這群囚犯大約有200人,其中30—50人被派到“紅屋”的地堡里面工作,其余的人則到比克瑙,負責挖坑和填埋尸體。另一隊猶太囚犯由大約50名男性組成,被派到“白屋”工作。
在二戰(zhàn)后有關納粹暴行的影片中,能看到集中營里的猶太人被逼脫光衣服,走進毒氣室。事實上,最初被殺害的猶太人都是穿著衣服的。他們死后,由“費舍爾工作隊”的人把尸體上的衣服脫下來。后來由于被處死的猶太人太多,工作隊實在忙不過來。于是從1942年6月底起,走向死亡的人們在進入毒氣室之前被要求脫光衣服。1942年8月,納粹在奧斯維辛設立了專門的“脫衣室”。
“費舍爾工作隊”的隊員要確保囚犯在進入毒氣室前盡快把衣服脫掉,然后把這些衣服收集起來,交給人運走。他們還需要清理院子。如果那些脫光衣服進入毒氣室的囚犯留下了什么東西,就由工作隊的人收集起來。
囚犯脫衣之后,工作隊隊員便帶他們進入毒氣室。在這一過程中,他們要把那些起了疑心、緊張不已的人隔離出來,以防擾亂其他囚犯的情緒。“特別工作隊”的人帶著這些被隔離出來的人,還有毒氣室塞不下的人,來到地堡后面的一個地方——納粹黨衛(wèi)隊會將他們?nèi)繕寶ⅰ?h3>“欺騙是屠殺罪行的中心原則”
臭名昭著的納粹集中營是怎么讓那么多猶太人進入“死亡浴室”的?對此,波蘭幸存者丹努塔·切克用一句話來解釋:“欺騙是大屠殺這一罪行的中心原則?!?/p>
在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入口處,貼著一條標語——“勞動會使人自由”。納粹正是用此種謊言,讓猶太人走入地獄。
丹努塔·切克通過他在集中營的所見所聞,了解了納粹哄騙猶太人前往集中營的伎倆。為了屠殺上百萬猶太人,納粹把他們從聚居區(qū)用火車運到“死亡集中營”,卻騙猶太人說,“這是組織他們?nèi)W洲其他需要勞動力的地方務工”。上火車后,狡猾的納粹分子還煞有介事地與猶太人簽訂勞動合同。所以,很多失去警惕的猶太人拖家?guī)Э?,帶著細軟以及勞動工具來到集中營。
除了哄騙,還有威脅。納粹會認真地清點火車車廂里的人數(shù),并聲稱,如果有人逃跑,那么逃走多少人,就會在剩余的人中槍斃同等數(shù)量的人,以此警告猶太人“放聰明點,不要毀約”。
到了“屠場”,納粹“做戲做全套”,讓先到的樂師在火車站演奏樂曲,歡迎后到的人。奧斯維辛甚至建造了一個仿真的“火車中轉(zhuǎn)站”,設施一應俱全,以此表示“人們可以順利地離開”。
為了讓猶太人毫無顧忌地進入毒氣室,納粹分子編造稱這是“防止傳染病蔓延的保健措施”,確保猶太人都進入“死亡浴室”。他們不僅給猶太人發(fā)放肥皂、毛巾,還說會把他們的衣服認真地清點、登記,“便于認領”。為了能以假亂真,納粹還在毒氣室里裝上假的淋浴器,讓毒氣室看上去和浴室一模一樣。
據(jù)丹努塔·切克回憶,在猶太人進入毒氣室前,旁邊的納粹分子“一臉真誠”地催促他們“快點,不然水都要涼了,其他人還等著呢”。在16米見方的毒氣室里,一次可以毒死上百人,一天最多可以毒死6000人。
“說不盡的無恥和殘忍。善良的人應該永遠銘記納粹大屠殺的慘痛歷史,警惕法西斯主義死灰復燃。畢竟像辛德勒那樣的仁者,在當時的瘋狂環(huán)境中少之又少。必須從源頭遏制這種反人類的行為?!钡づで锌苏f。
編輯:姚志剛?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