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覺非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似乎被拉近了,因為網(wǎng)絡極大地改變了人們交流的方式。但事實并非如此。各種差異和沖突在我們生活的星球上隨處可見。這一切的根源是什么?人類,為什么要互相仇視呢?人們不團結的根源在哪里,又該如何解決呢?
早在春秋末期,墨子就提出: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大致意思是:如果天下的人都能互相敬愛,愛別人就像愛自己一樣,難道還用擔心有不孝的人嗎?看起來確實如此,墨子主張的“兼愛非攻”提倡不分等級、不分遠近、不分親疏地愛所有人。聽起來容易,但幾乎沒有人能做到愛天底下的所有人。因為人與人之間很難實現(xiàn)和諧共生,尤其在資源有限的社會發(fā)展中,人與人之間經(jīng)常會陷入利益紛爭?!对铝梁土闶俊分嘘P于理想和利益的權衡為更好地理解沖突和仇視提供了研究視角。
《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國小說家威廉· 薩默塞特·毛姆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這部小說以法國畫家保羅·高更為原型,講述了一個原本平凡的倫敦證券經(jīng)紀人思特里克蘭德,出于對藝術的熱愛,拋妻棄子,絕棄了本來幸福美好的生活,前往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后飽受貧窮和疾病的困擾,但他依然用畫筆以及自己的生命宣示了自己對藝術的追求?!霸铝痢焙汀傲闶俊边@兩個概念反映出了人們?nèi)绾卧趥€人理想與自我利益追求的過程中實現(xiàn)真正的兼愛?!霸铝痢痹谶@里指的是理想,因為在古代神話中,古人常常把月亮比作美好的事物;而“六便士”是英鎊中的一種,外形和月亮非常相似,代表著財富和利益。人們互相仇視、敵對就是因為“六便士”。“六便士”可以小到一個蘋果,大到一個國家,只要和利益掛鉤的都可以是六便士。人們往往在利益分配的過程中產(chǎn)生分歧和矛盾。在爭奪“六便士”的過程中產(chǎn)生的矛盾也自然而然地會被傳導到下一代,從此產(chǎn)生惡性循環(huán)。
這時有人會說:“不追求財富,那么追求什么?人總要有目標才好努力奮斗吧!”的確,事情總會發(fā)展,而且不一定是朝著美好的方向發(fā)展。但是我們奮斗的目標應該更加偏向于“月亮”。歷史上拋棄利益而追求理想的偉人非常多,這也是他們?yōu)槭裁磿蔀閭ゴ蟮哪芡苿尤祟愇拿骱蜕鐣l(fā)展的人的主要原因。在這些抬頭看月亮的人里面,高更、凡·高等許多印象派畫家都是那種盡管滿地都是六便士,而偏要抬頭看月亮的人。他們有些人在活著的時候飽受苦難和窮困的折磨,但依然選擇了理想,他們在去世之后為人類藝術的歷史寶庫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老子《道德經(jīng)》中有這么一句話“死而不亡者壽”。意思是肉體雖然死亡但精神卻永存的人,才是真正長壽的人。臧克家也在紀念魯迅先生的抒情詩中用“有些人活著,他已經(jīng)死了,有些人死了,他還活著?!眮肀磉_世上存在的這兩種人。“死而不亡”的人都是那些追求月亮的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盲目追求“六便士”的人只能在生前享受短暫的快樂,當他們死亡后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被遺忘在歷史的長河里,這也就是為什么小學生的課本里往往會出現(xiàn)講述那些為人類社會發(fā)展最初貢獻的偉人的課文,卻較少甚至從未出現(xiàn)富人是如何通過與人鉤心斗角來謀取財富的故事,因為教育的本質(zhì)是要求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六便士”除了矛盾,還有斗爭,這些都會讓人變得更貪婪,更加依戀財富。世界上許多富可敵國的資本家,即便他們?nèi)绱烁挥?,但依舊在想著如何偷稅漏稅、鉆法律的空當和壓榨勞動力來讓自己變得更加有錢。但是把“六便士”當作“月亮”奮斗的人也完全不在少數(shù),通過自己的努力來過上好日子值得人尊重。利益就是一把雙刃劍,表面上能讓人們變得更加幸福,實際上卻會帶來仇恨和貪婪。
“月亮”可以把人們團結在一起,當人們有了共同的目標才會努力地奮斗,但理想又不會讓人們爭奪它,因為它是虛無縹緲的,就好比你永遠無法真正奪走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相信人們在內(nèi)心都有著自己的“月亮”,只是在追求月亮的過程中,被現(xiàn)實放慢甚至停止了腳步,無奈選擇了“六便士”。但當人們在能保證生存的同時抬頭仰望月亮,為了共同的理想而奮斗,矛盾就會漸漸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