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圣瑜
☉時令美食麥芽塌餅
在江南,如果你吃到了麥芽塌餅,那春天是真的來了,地上的一切都醒了。
我和好婆約好學(xué)做麥芽塌餅,好婆說她會幫我看護好地里的草頭。草頭是方言,也叫石灰頭,學(xué)名是泥胡菜。每逢三月,鄉(xiāng)鎮(zhèn)上的點心店都會做麥芽塌餅,因為這個時候草頭長成,麥芽塌餅也成了春季特有的時令美食。這時的草頭總是供不應(yīng)求,好婆自家地里種的也常遭偷采,好婆聽說我要來鄉(xiāng)下親自挑草頭,就更要嚴(yán)加看護了。
除了草頭,做麥芽塌餅還有許多準(zhǔn)備工作。比如做麥芽粉,先要把大麥浸泡兩天,再把浸胖了的大麥放進細(xì)網(wǎng)兜里,懸在水盆上方,盆里的水面和網(wǎng)兜底部齊平,俗稱“搭搭腳”,網(wǎng)兜能瀝水,不會讓大麥爛掉,并且經(jīng)常要把網(wǎng)兜打打濕,讓大麥一直處在潮滋滋的狀態(tài)。等大麥發(fā)出大約半厘米的芽兒來,就放在團匾里曬干,發(fā)了芽的大麥同時也長出了根,用手輕輕地把根搓掉,把團匾上下顛一顛、揚一揚,麥芽的根就會被風(fēng)吹走。這時老器具就派上用場了,用石磨把麥芽磨成粉,再篩一篩,篩下的“渣渣頭”可不能扔,另有用處。
這麥芽粉的制作工序已經(jīng)讓人覺得繁復(fù),好婆卻樂在其中。她把豆沙餡、核桃仁、芝麻都準(zhǔn)備妥當(dāng),用來燒火的稻草和礱糠也都曬了一遍,就等著我來了。
我雖然不常去鄉(xiāng)下,但到了村落里還是能一眼認(rèn)出好婆家的房子。走近些,小黑狗就跑出來迎接我了,鄉(xiāng)下田園犬認(rèn)人,即使只來過一次的親戚,它也能記住。好婆養(yǎng)了兩只狗,另外一只阿黃怕生,只負(fù)責(zé)送客。雞鴨鵝也是擠擠鬧鬧的,興奮極了。
我的心情和它們一樣,拿起鐮刀就到草頭地里忙活起來。我沉浸在草頭的清香里,可這香氣若即若離,深深吸一口氣也不足以記住。我想,發(fā)明麥芽塌餅的人最先定是被這香氣迷住的。好婆幫著挑了一大籃草頭,把它們挑揀洗凈,用開水焯一下去其苦味,然后切細(xì)煮熟。水不能太多,出鍋時,熟草頭和水面基本齊平就好。
好婆每次做麥芽塌餅都會做很多,留下自己吃的,還會給親戚和近鄰送去。她將準(zhǔn)備好的粳米粉、糯米粉,再加上熟草頭一起揉合,如果愛吃甜,可以再加點兒白砂糖進去。揉粉的時候可不能像做廿四夜團子那樣加熱水,太燙的話,做出來的麥芽塌餅硬得不好吃。熟草頭里本身就帶有水分,如果覺得粉團太干,可以加點煮草頭的水,草頭的香氣就這樣被揉進了米粉里。
很快,白白的米粉團變成了淡綠色,這個時候再倒入麥芽粉。這要掌握好比例,好婆是用桿秤仔細(xì)稱過后放進去的。粉團揉勻后揪一小塊搓圓,用拇指按下一個小洞,再慢慢捏成小碗的模樣,俗稱“凹缸”,塞入豆沙餡、核桃仁等再收口,用掌心在兩面按一按,每一面都蘸上芝麻,麥芽塌餅就做好了,只等著入鍋。不過,這個過程不能急,好婆說還要讓它“出出汗”,等麥芽粉發(fā)酵一會兒才能下鍋。
老屋里開始起灶,大姨把長長的稻草打成彎彎的草鞋結(jié),再塞進灶膛里引火,這樣火就不會燒到外面來了。把鍋子燒燙后,大姨就朝灶膛里撒礱糠,讓火勢緩下來,但又不能熄滅。鍋里鋪油,放入麥芽塌餅,再把之前篩麥芽粉時留下來的“渣渣頭”加水?dāng)嚢?,將之灑在麥芽塌餅上增加甜度。然后關(guān)上鍋蓋,添點兒稻草用文火慢燒。
☉泥胡菜,方言稱草頭
必須等到麥芽塌餅表皮的顏色變青后才能翻面,對于我這樣的新手,只能靠不斷打開鍋蓋觀察顏色。好婆根本不用看,聽鍋里的聲音就知道火候到了沒有。翻面之前,又朝灶膛里撒礱糠,讓火小下來。好婆說,這些礱糠、稻草都是留好的陳年物?,F(xiàn)在,鄉(xiāng)下種稻的人越來越少,即便有稻田,用機器割下來的稻草也沒有這么長。
老屋黑瓦上炊煙又起,麥芽塌餅的清香溢人,此刻,我就坐在世界上最溫暖的角落——灶膛口。
麥芽塌餅終于出鍋了,總算把草頭的香氣留住了。不過,還需要等待,因為麥芽塌餅冷了更好吃,那時草頭的香味最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