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 張國云
(1.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xué) 輕紡工程與藝術(shù)學(xué)院,安徽 合肥 230036;2.四川美術(shù)學(xué)院 設(shè)計藝術(shù)學(xué)院,重慶 401331)
背扇又名背帶,背兒帶,取輩輩(“背”)傳代(“帶”)之意,是我國西南少數(shù)民族婦女用布帛類形式背負幼兒的工具,也是生活在西南數(shù)十個少數(shù)民族母親們的必備之物。由于地域、信仰等因素,每個民族的背扇各不相同?!霸谀撤N意義上,背兒帶將屬于一,后來衍生為二的個體,透過形體上的‘系綁’象征兩者血脈的一脈相承和人類親情印記的心理‘連結(jié)’”[1]33,因此背扇是連接母親和孩子的生命紐帶。這種母親與孩子的系綁與連結(jié)給孩子帶來安全感,孩子不僅能感受到母親的體溫,聽得到母親的語音,還可以和母親交流對話和互動,同時又可以把母親的雙手解放出來,可以安心走親訪友,節(jié)日趕會,家務(wù)或田間勞作(圖1)?!锻掎瘫硯Ц琛分谐剑荷街械那嗵偈弦苍?,山里的女人更辛勞,剛剛坡上拾柴禾,又回屋里煮飯菜,娃崽難離娘的身,丟開嬰孩不放心。襁被裹緊心肝肉,背帶系著骨連筋,不誤田地不誤家,手腳麻利仍自在,背帶是個生命袋,給娃福來給娃愛,娘身汗水娘體溫,暖的娃兒睡沉沉[2]14。背扇甚至被看成是母親子宮的體 外延伸部分,被母性賦以祈福辟邪具有神圣的力量,因此也常常稱為孩子的吉祥物和護神符。
背扇是侗族服飾體系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兒童背扇的設(shè)計與制作成為侗族女性婚前做女紅的一種重要品類,是評鑒侗族女性賢德、能力及獲得社會認同的的重要依據(jù)。侗族是母親制作背扇外祖母饋贈背扇的習(xí)俗,小小一條背扇聯(lián)結(jié)了三代人的心。《背帶歌》中唱到:“交背帶,接背帶,背帶連接兩家人。從來外婆親外孫,打斷骨頭連著筋。自古生命外婆傳,一條背帶連著根?!盵3]43湖南通道地區(qū)侗族人的誕生禮“賀三朝”是比婚禮還盛大的節(jié)日,外婆贈送背扇也成為這個節(jié)日中最隆重、最具儀式感的內(nèi)容,是侗族對生育力源自母方的重要肯定。
黔東南侗族背扇有“T” 形基本造型樣式和長方形背扇樣式兩種?!癟” 形背扇一般由背扇心、背扇腳(又稱背扇尾)、背扇手和覆蓋于背扇心外層的蓋帕4 部分組成(圖2)。制作背扇沒有明確的規(guī)范和式樣,各部分的比例和結(jié)構(gòu)由于制作者的不同都有一些差異。背扇心是背扇的主體部分,常見的約50cm2,一般內(nèi)部夾有粽氈毛、氈、竹編、布殼等,以求保暖、透氣,堅韌挺直,以保護孩子脊椎健康發(fā)育。它位于視覺中心位置,也是裝飾紋飾美化的重要區(qū)域。背扇腳一般長于背扇心。被形象地稱為背扇手的是約10-15cm 長,寬度自由不一的帶子,用于纏繞起到固定的作用。蓋帕是防嗮防雨或是孩子睡著了用來遮蓋保護頭部的。[4]4-12
圖2 “T”形背扇的造型構(gòu)成(高山攝于黔東南博物館,2017 年)
侗族背扇的外部呈“T”形或長方形的造型雖然簡單,各個組成部分也接近方形或長方形造型,但是由于每一個母親的智慧和才情各個不同,背扇內(nèi)部造型結(jié)構(gòu)骨式卻千變?nèi)f化,她們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靈活的變幻能力,通過主題紋飾的差異,構(gòu)成骨架的變化。應(yīng)用色彩的對比,面積的大小,針法的不同,材料的對比等方法,將這同一母題之下的四方天地演繹得千姿百態(tài),無一雷同。
黔東南地區(qū)的侗族背扇無論在視覺上呈現(xiàn)有多大的差異性,但是在本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內(nèi)涵上具有高度的統(tǒng)一性。太陽是萬物之靈,太陽紋是侗族背扇中運用十分普遍的的紋樣。背扇內(nèi)部主要結(jié)構(gòu)骨式變化有方圓式、獨立式、環(huán)繞式、同心圓式、花瓣式、八卦式等,其共同的特點都呈由內(nèi)向外的放射狀態(tài)勢,充滿了張力,體現(xiàn)了侗族太陽崇拜的情結(jié)。
對于沒有文字的侗族而言,服飾的紋飾則成為侗族的觀念載體,展示了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黔東南侗族背扇的紋飾主要來源于原始神話傳說和自然居住環(huán)境并由此衍生而來。侗族生活在山川丘陵地帶,居住村落大多依山傍水,植被繁茂,自然風(fēng)光秀美。侗族信仰多神,相信“萬物有靈”,山神、水神、土地神、井神、樹神、石神、日神、火神、雷神都是崇拜的對象,形成了崇拜自然,與萬物和諧共生的觀念與習(xí)俗。背扇紋飾的題材從日月星辰、花木蟲魚、飛禽走獸到文字符號包羅萬象。大致可以分為植物紋、動物紋、器物紋、幾何紋和文字等。這些紋飾體現(xiàn)了侗族女性細致的觀察能力和高度的概括能力,她們善于提煉自然物象的最典型化的特征,并運用點、線、面的形式轉(zhuǎn)化為圖形符號,形成侗族特有的圖案形式。
1.榕樹紋
榕樹是貴州侗族地區(qū)最常見的樹種,貴州南部都柳江流域生長著茂盛的千年古榕樹,古榕主干雖然粗短,枝繁葉茂的樹冠覆蓋面積卻能達一畝地之多,奮力伸展至空中。裸露的根系發(fā)達,盤根錯節(jié),展現(xiàn)了頑強的生命力。在侗鄉(xiāng),古榕樹被尊稱為“龍樹”,象征著生命的繁衍。黎平的侗族人相信榕樹長在月亮中,如果沒有榕樹就沒有光亮,因此常常在兒童背扇上繡制榕樹紋與月亮花組合的紋樣,方形中心部分是一個大的月亮花,四周角隅紋樣是榕樹紋,以此祈求庇護孩子無病無災(zāi),平安長大(圖3)。
圖3 榕樹紋(張國云攝于貴州南部,2011 年)
2.花草紋
侗族人對大自然充滿了崇拜。他們認為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是有生命和有神性的,他們祭祀的有樹神等。侗鄉(xiāng)常見的蕨類植物是一種自恐龍時代就生長在地球上的最古老的草本植物,清明前夕剛抽出的幼芽可以食用,也是侗鄉(xiāng)春天里味道鮮美的一道時令菜肴。蕨類植物一般生長在山石的崖縫隙中,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和繁殖能力。蕨芨紋常常被組合裝飾在背扇和兒童服飾中,是希望幼小的孩子能夠像這種植物一樣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抵擋邪惡茁長成長(圖4)。
圖4 蕨芨紋(筆者收藏)
3. 竹紋
竹子是黔東南侗鄉(xiāng)山區(qū)繁殖迅速的一種植物,竹子與侗家人的生活密切相關(guān)。侗家俗語常說“屋前栽金竹,屋后置錦竹,塘邊種水竹,山上育楠竹”[5]123。侗族民俗中姑娘出嫁要哭竹,紅白喜事要用彩竹,走親訪友要討喜竹。侗鄉(xiāng)充分發(fā)揮了這種唾手易得的材料:既有用來制作跳蘆笙舞的蘆笙、笛子樂器,也有實用功能的竹椅、竹凳坐具,竹筐、竹簸箕、竹篩、漂壘和捕魚用的竹笆簍生產(chǎn)工具等。竹紋是侗族織錦中的主要紋飾,以祈求人丁興旺。背扇中的竹紋造型強調(diào)了竹子被破開的切面結(jié)構(gòu)特點,提煉歸納簡化為菱形的幾何外形,內(nèi)部常常添加萬字紋紋樣(圖5a),重復(fù)排列形成一定的節(jié)奏感(圖5b)。
圖5 竹紋(筆者收藏)
1.龍鳳紋
數(shù)千年來侗族人民保持崇拜龍、鳳的習(xí)俗。龍、鳳被看作吉祥之神普及裝飾于侗族建筑物鼓樓、吊腳樓以及侗族服飾中。侗族的龍的形象親切善良,憨態(tài)可掬,體態(tài)活潑,自由多變。與中原龍威嚴跋扈的氣質(zhì)迥然不同。主要有二龍戲珠、盤龍、云龍、龍鳳組合等形式。榕江侗族背扇以白色的線繩盤繡成多節(jié)曲體的龍紋造型,并用圓形亮片給龍紋點睛。體現(xiàn)出侗族龍紋的民族特色(圖6)。侗族服飾中的鳥紋、鳳紋常常不分。古越人時代侗族就有崇鳥的習(xí)俗,《博物志?異鳥》記載:“越地深山有鳥如鳩,青色,名曰冶鳥……越人謂此鳥為越祝之祖。”《吳越備史》卷一載:“有羅平鳥,主越人禍福,敬則福,慢則禍,于是民間悉圖其形而鑄之?!盵6]23鳳紋也常常被制作成銀飾作為侗族女性的發(fā)飾。
圖6 貴州榕江侗族背扇龍鳳紋(高山攝于黔東南博物館,2017 年)
2.魚紋
侗族人依山傍水而居,山多、水多、魚也多是侗族生存環(huán)境的一大特色。魚在侗族人的生活和飲食中都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魚紋作為普及的一種紋樣被大量裝飾運用在侗族建筑、雕刻、服飾等裝飾領(lǐng)域之中。代表了豐衣足食和多子多孫生生不息的意象。黃崗侗寨的人們認為魚類具有神性,能夠給他們帶來更多的收成和好運。魚紋以寫實和幾何紋樣居多。具象寫實的魚形銀飾造型常常用于童帽中懸掛的吊飾,幾何紋造型則被高度概括化,三角形的外形特點和菱形的魚頭造型基本保持了魚的特點易于識別和辨認。魚紋既可以拆分魚頭、魚尾單獨式紋樣,也有與其他紋樣組合成不同的吉祥紋樣,如魚鳥紋、雙魚紋等(圖7),表現(xiàn)了對多子多福、生活美滿的期盼。
圖7 魚鳥紋織錦(筆者收藏)
3.蜘蛛紋
蜘蛛紋是侗族背扇織錦中運用較廣的紋樣。在侗族的創(chuàng)世神話中,女神“薩天巴”因能生育受人尊敬,在天上象征日暈,在地上的化身是有著四只手、四只腳、兩只千珠眼的金斑大蜘蛛,是原始先民幻想的人、神、動物的復(fù)合體。侗族人稱蜘蛛為“薩巴隋俄”,即蜘蛛祖母,是兒童的保護神,也是智慧、勤勉、吉祥的象征。由于織錦的工藝特點圖案呈現(xiàn)出幾何化的特征,蜘蛛紋樣被抽象概括化,蜘蛛紋樣變形重點常常落在蜘蛛腳上,形成12 個腳的抽象蜘蛛紋符號并組合成連續(xù)的菱形紋樣(圖8),并以不同色線織出來,統(tǒng)一之中體現(xiàn)了微妙的變化性,有序又生動。有祝福新生兒智慧、平安吉祥之意。
圖8 蜘蛛紋(筆者收藏)
圖10 廣西三江侗族混沌紋(筆者收藏)
1.井紋
水是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質(zhì)。中國早期的人類文明幾乎都是沿著河流沿岸繁衍的。侗族人崇拜大自然,相信“萬物有靈”。對大自然給予的禮物“水”更是充滿了珍愛與敬仰之情,幾乎每個侗寨都有一口水井,均用石板圍成槽狀。侗族人認為長流不息的井泉象征著子孫繁衍昌盛,井紋也象征著繁衍子孫后代的女性生殖器,是侗族生殖崇拜的一種符號表現(xiàn)。具體運用于背兒帶中的井紋是在井紋的外輪廓形中填充其他紋樣,有的還模擬當?shù)氐木_織有雙井紋(圖9)。
圖9 從江貫洞侗族背扇井紋(高山攝于黔東南博物館,2017年)
2.混沌紋
背扇中大量出現(xiàn)的混沌紋是圓形、花卉和蜘蛛紋的變體?;煦缡嵌弊迳裨捴械姆忾]球體,包容陰陽清濁,可化生萬物。侗族人賦予其可孕育生命的花卉形象將其視覺美化,同時參考了侗族的創(chuàng)世紀女神“薩天巴”在天為日暈、在地為金斑大蜘蛛的造型(圖10)。
太陽芒紋,也有稱銅鼓紋。侗族是個信仰多神的民族,也是個崇尚日神的民族,太陽在侗鄉(xiāng)常常被當做兒童的保護神,因此被大量運用在兒童衣物上。太陽紋圖案變化多樣,但基本都保留了太陽圓形和光芒四射的造型特征。有些圓形被分隔成同心圓的骨架樣式,有些直接填充各種花紋、蕨芨紋等適形紋樣。最多的是填充以辮繡工藝繡出的卷曲的蕨芨紋造型。太陽多以“o”形為多,周圍一圈用線的形式表示光芒(圖11)。貴州黎平縣地坪鄉(xiāng)的侗族背扇中心,都有一個“太陽紋”圖案。中心一個太陽外圈環(huán)繞八個小太陽,契合了“遠古時期,洪水泛濫,淹沒大地,始祖薩天巴在天空中造出九個太陽,曬干洪水,拯救萬物”的古老傳說故事(圖11)。
圖11 太陽紋(高山攝于貴州黎平肇興集市,2017 年)
侗族背扇中也出現(xiàn)大量的文字圖案,體現(xiàn)了吸取漢族紋飾特點呈交融化的趨勢。中國歷史上,中原與西南地區(qū)真正大規(guī)模的文化融合始于明中后期,至清雍正時期達到鼎盛,清政府大力推行“改土歸流”策略。此后,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漢文化開始傳播到侗鄉(xiāng)。背扇中“二龍戲珠”“福祿壽喜”“盤長”等紋飾即是歷史的記錄和反映(圖12)。新中國成立后,各少數(shù)民族族際之間的融合和交流加強了,使得背扇的紋飾呈現(xiàn)豐富多彩多元化的局面。侗族女性大都沒有接受文化教育,字形缺少訓(xùn)練但一樣表詞達意。常有“秀中外慧多才多藝”“自力更生生活幸?!薄伴L命百歲”“五湖四海 翩翩起舞”等字樣,直觀表達了對孩子的祝福、期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圖13)。
圖12 盤長紋(筆者收藏)
圖13 花好月圓(筆者收藏)
侗族背扇紋飾精美,制作工藝精湛,色彩呈現(xiàn)豐富多樣。主要有織錦、挑花、刺繡、蠟染、布貼等幾乎包含了本民族所有類型的織繡染拼技藝。刺繡是最常見、最細致講究、最具有表現(xiàn)力的工藝種類。主要有平繡、鎖繡、辮繡、縐繡、絞繡、破線繡、打籽繡、貼布繡、堆綾繡、包梗繡以及混合型等。侗族背扇最有特色的是制作背扇的面料亮布和刺繡中的絞繡工藝。
1.亮布
亮布又稱“侗布”,多為紫色或紫黑色,平滑、發(fā)亮富有光澤,是侗族人民世代相傳的常用面料,也是制作上衣、百褶裙、頭帕、背扇等男女盛裝的最佳面料。亮布制作是黔東南侗族一種傳統(tǒng)的工藝,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其特殊的染色和再造工藝,復(fù)雜、繁瑣而冗長,需要經(jīng)過“藍染—紅染—上漿—捶打—氣蒸”等工藝程序,時間長達兩個月至半年才能完成。侗族婦女將自織好的白布在經(jīng)過藍染、紅染程序過后,再將雞蛋清和牛皮膠的混合物均勻涂抹于染好色的侗布上,晾干后疊平放于平滑的石板上用木錘反復(fù)捶打。捶打是使亮布平整和發(fā)亮的特殊處理:一方面使得織物表面的絨毛被壓平,以致纖維的平整度越來越高,另一方面在外力的作用下漿的粘附性也越來越牢固。亮布制作最后的氣蒸工藝是亮布固色的重要處理,通過三四小時的高溫蒸煮增加色牢度[7]59。運用亮布制作的兒童背扇會大量留有亮布的底色,與背扇中心繡制獨立式的太陽圖案,形成鮮明的色彩與材質(zhì)對比(圖14)。
圖14 捶制亮布(高山攝于貴州黎平,2017 年)
2.絞繡
絞繡又稱盤筋繡,工藝分為制作繡線和盤繡固定兩個環(huán)節(jié)。繡制的粗編繩線筋骨堅硬富有光澤,是由打花辮的工具將幾根絲線特制而成。然后依據(jù)織物圖案紋樣的走勢將繩線盤于織物底布之上,繩線的固定是靠同色單股細線一小段一小段斜針插入固定的,隱蔽而不露痕跡。絞繡的紋飾色彩光影變化豐富、立體,具有精雕細琢的浮雕感(圖15)。
圖15 背扇絞繡工藝(高山攝于黔東南博物館,2017 年)
有些背扇在織繡染技藝之外還常常會縫有彩色雞毛、銅錢、鈴鐺等附加裝飾物,也有加發(fā)光材料或亮片來裝飾,取其材質(zhì)的反光用來驅(qū)妖避邪,保護幼子。因為按照民間傳說妖魔鬼怪都是怕火怕光的,這些亮片在太陽的照射下會閃閃發(fā)光,起到驅(qū)邪的作用。
侗族背扇從面料制作到紋飾裝飾、設(shè)計過程都體現(xiàn)了女性參與實踐的重要特點。背扇的紋飾集中傳達了以辟邪、祈?!吧睘楣餐黝}的母愛基調(diào),同時,背扇是也侗族女性審美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有形載體。她們用史詩般的記錄方式表達了對生命的綿延、祖先的懷念和自然萬物的熱愛。背扇也是侗族女性從出生、成長到延續(xù)后代的見證。她們從背扇呵護的對象變成背扇的制作者,再成為背扇的使用者,在耗費無數(shù)時間和精力的制作背扇過程中不僅完成傳統(tǒng)文化賦予侗族女性的角色任務(wù),也在這種使用行為中獲得自己身份和角色認同。最終使得兒童背扇成為侗族服飾文化華彩篇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