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衛(wèi)紅
法國是制造機械鐘表較早的國家之一,其悠久的鐘表制造歷史可追溯到14世紀。17世紀末,中法開始了海上直接貿(mào)易;到18世紀,海上航運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法國巴黎的L.VRARD公司在當時就開始專門從事法國鐘表銷售,19世紀末該公司還分別在上海、天津和北京設立分公司,專營法國制造的鐘表。因此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的法國鐘表,少數(shù)為18世紀造,多數(shù)為19世紀末的產(chǎn)品,部分則是20世紀初制。有趣的是,某些法國鐘表除計時表盤外,還裝置了寒暑表與風雨表,可謂集多種功能于一體。
18世紀銅鍍金八角立表地平式日晷(圖1),晷盤長6.2、寬5.8厘米。
這是一件地平式裝置的日晷,由于晷針上刻緯度,又設置了可上下移動的小鴿子,巧妙地利用其嘴尖指向緯度,較一般的地平式日晷擴大了測時的區(qū)域,具有公晷儀的功能。沿晷盤周邊刻時刻線及計時的羅馬數(shù)字。盤一端設指南針,另一端設三角形晷針。晷針面鐫刻卷草紋,其下面附一臥式小鴿子。晷針的弧形邊刻緯度弧,上刻30°—50°,表明此日晷適用于北緯30°—50°以內(nèi)的地區(qū)測時。使用時,由指南針定南北,再調整晷針的位置(即依測時點所處的地理緯度,將鴿子嘴尖指向弧邊上相應的度數(shù)),最后視晷針在時刻盤上的日影所指即知時刻。日晷配有鯊魚皮面墨綠色絨里的小盒,既利于安全保護,也便于隨身攜帶。
18世紀銅鍍金嵌料石把鏡表(圖2),把鏡長3、寬10、厚1.5厘米,表徑3.5厘米。
此表將小表鑲掛在梳妝用的把鏡上。把鏡背面通體銅鍍金雕各式花紋,并鑲嵌各色料石,正面為一橢圓形水銀鏡,鏡周圍飾花葉并嵌紅色料石。鏡把底蓋可擰開,內(nèi)裝一只單筒可調式望遠鏡。鏡上頂花環(huán)中間掛一小表,正面白琺瑯表盤,單套雙針,在表盤上上弦,后蓋為藍琺瑯。機芯后夾板有“PARIS”字樣,為法國巴黎制造。
●? ?以重錘為動力的法國鐘表
法國鐘表的進入,打破了英國鐘表長期獨占中國市場的格局。而清代宮廷內(nèi)使用的法國鐘表,與其他國家鐘表不同,具有個性鮮明、時代感強的特點。同時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的法國鐘表,大型鐘表較少,中型鐘表占多數(shù)。其中以重錘為動力的法國鐘表,構思巧妙、造型別致,如銅鍍金滾鐘、銅升降壓力鐘、銅鍍金滾球壓力鐘等。
19世紀銅鍍金滾鐘(圖3),直徑13、厚9厘米。
此鐘是以鐘表本身的重力為動力,帶動齒輪轉動的無發(fā)條機械鐘,整個鐘體由外面的鐘殼和里面的機芯組成。在鐘殼中心部位裝有一個固定的小輪,與機芯內(nèi)的偏心輪相咬合,這是鐘表與機芯的唯一接觸點。在機芯兩個夾板的左后方裝有一個墜砣。當滾鐘放在傾角為10°的坡板上面時,鐘殼由于重力開始向下滾動,使中心的小輪也隨之轉動。而機芯由于墜砣的作用,仍保持原狀,不和鐘殼及中心的小輪同步運行,這就使機芯的偏心輪保持了相對的靜止狀態(tài)。中心小輪和偏心輪的一動一靜之間產(chǎn)生了動力,帶動機芯內(nèi)的齒輪系統(tǒng)運行。坡板長55厘米,滾鐘從頂端滾落至底端正好24小時。整個滾動過程中,機芯的狀態(tài)始終保持不變,即表盤12時、6時的位置總保持垂直。在表殼的外夾板邊緣有小齒,可以增加鐘體與坡板的摩擦力,保證鐘體能夠勻速下滑。
19世紀銅質升降壓力鐘(圖4),通高53、寬30、厚20厘米。
鐘底座為大理石制,上架一四柱銅亭,方形鐘身的八只支腳正好卡在鐘亭四角銅柱里側開的槽中,成為鐘體上下滑行的軌道。此鐘沒有發(fā)條,以鐘表自身的重力為動力源。在右側前后柱子中間鑲著一根直齒條,與鐘體右側一個半露的齒輪相咬合。使用時,將鐘體抬到最上面,鐘體由于重力作用下墜,而齒輪由于與齒條咬合,阻止鐘體下沉,這一動一靜之間產(chǎn)生動力,帶動鐘體內(nèi)的走時系統(tǒng)。此鐘啟動后,經(jīng)過6天,鐘體降至底座,然后再將其升起,循環(huán)往復。
19世紀銅鍍金滾球壓力鐘(圖5),通高53、寬29、厚25厘米。
此鐘為銅鍍金質,正面為兩針時鐘,鐘盤上露明擺。整個鐘無發(fā)條,以球體的壓力為動力源。其機芯后部有一個大輪盤,盤圈等分為12格。鐘的最上部為儲藏盒,內(nèi)可裝18個鋼球,每個球重250克。鐘底部抽屜儲存滾下的鋼球。使用時,先將4個球裝入輪盤中,輪盤即可轉動,余下的鋼球依次從上面的儲藏盒中滾入輪盤。鋼球的重量使輪盤沿順時針方向轉動,帶動機芯擺動走時。每隔16小時,便有一個鋼球滾入底部抽屜,再由上部儲藏盒中的一個鋼球滾入輪盤,如此循環(huán)使用,計時永不停止。不用發(fā)條,而以球體滾動帶動鐘表走時在鐘表制作中是很少見的,故其極為珍貴。此鐘還附有寒暑表和晴雨表。
●? ?展示當時最先進科技成果的法國鐘表
此外,通過鐘表模型展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科技成果,是法國鐘表的又一特征,如銅質熱氣球式鐘、銅質火車頭模型表、汽船式風雨表等。由此可見,清代宮廷使用的法國鐘表,尤其注重把近代科技發(fā)明融入造型之中。
19世紀銅制熱氣球式鐘(圖6),高60、球徑16厘米。
此鐘的大理石基座上立一銅柱,柱頭處伸出一橫桿,以支撐球形鐘表。球正面為單套兩針鐘表的鐘盤,鐘機裝在球體內(nèi)。球外用銅絲繩拉網(wǎng)罩于球上,網(wǎng)下墜一筐,筐里立一位手持船錨的海員。球體下部正中垂下一桿,為鐘擺,下面的擺錘置于筐內(nèi),與筐連在一起,擺錘的上下位置可以通過旋鈕調節(jié)。支架支撐氣球處為活軸,上弦啟動后,球內(nèi)機芯動力擺帶動球體擺動,球外的筐也隨之同步擺動。19世紀時,歐洲科學家多次實驗乘坐氫氣球升空探測大氣奧秘,這件鐘表的造型較好地反映出歐洲當時的這一科技活動。
19世紀汽船式風雨表(圖7),高38.5、寬44、厚18厘米。
船身置于大理石座上,船身甲板上有兩個圓筒,前面的上嵌單套兩針鐘表,通過表盤的弦孔上弦,后面的上嵌風雨寒暑表。兩筒之間的煙筒頂為一指南針,側面嵌溫度計。開動船尾舵,圓筒按順時針方向轉動,船尾的驅動輪轉動。船頭尾插有銅鍍金大小旗幟各一,大旗上刻龍紋圖案,小旗上刻“萬壽無疆”四字。風雨寒暑表盤上標注“Made in France”字樣,知其為法國產(chǎn)品,其進入清宮可能與帝后的祝壽活動有關。
●? ?造型凝練豐富的法國鐘表
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的法國鐘表,造型凝練、豐富,不僅有獎杯式,如銅鍍金藍瓷獎杯式鐘、銅鍍金獎杯式寒暑三面表,亭式如銅鍍金嵌琺瑯亭式鐘,圍屏形式如銅鍍金琺瑯圍屏式鐘,甚至還有表現(xiàn)宇宙星空的,如嵌料石六角星式表,令人目不暇接、頓足不前。
19世紀銅鍍金藍瓷獎杯式鐘(圖8),通高56、寬35、厚23厘米。
鐘為藍瓷花瓶式樣,羊頭人面式耳,杯式頂,底座及周身用鍍金銅雕花飾包鑲,銅飾雕刻精細華美,與瓷瓶的藍色形成強烈對比,典雅莊重,極富藝術趣味。瓶腹嵌走時、報時兩套兩針鐘,通過前面表盤上的弦孔上弦。機芯后夾板上鈐有“Mé daille d'Argent L.Marti et Cie 1889”字樣的圓形印記,可知此鐘為法國L.Marti et Cie鐘廠于1889年制造銷往中國的產(chǎn)品。
19世紀銅鍍金獎杯式寒暑三面表(圖9),通高70、底徑24厘米。
淡黃色大理石底座上立連在一起的三塊表,其中正面為單套兩針表;左為風雨表,表盤上標有“疾風暴雨、風雨、天晴氣朗、炎日、大旱”等,可通過盤中心的指針得知當前的天氣類型;右為溫濕度計,通過玻璃柱內(nèi)的水銀讀取數(shù)字。三表上架一琺瑯頂蓋瓷瓶,底座及三表盤周圍均飾以素三彩琺瑯紋飾。正面表盤上有“J.Ullmann&Co.HongKong.ShangHai.TienTsin”字樣,為瑞士烏利文貿(mào)易公司銷售的鐘表。
20世紀銅鍍金嵌琺瑯亭式鐘(圖10),通高48、底徑27.5厘米。
鐘為琺瑯六柱圓亭式,用鏤空琺瑯彩卷葉花卉裝飾亭頂。鐘為走時、報時兩套三針鐘,鐘盤上鑲嵌白瓷黑字的圓形瓷片指示時間,無分秒標識,水銀平衡擺。此鐘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向中國所售鐘表的常見品種。
20世紀銅鍍金琺瑯四明鐘(圖11),通高51、寬32、厚18厘米。
銅鍍金鏨胎琺瑯亭式鐘,四柱、底座、上頂四周皆為鏨胎素三彩琺瑯,鐘懸于亭內(nèi)上部,四面罩玻璃。鐘為兩套兩針鐘,可走時、報時,水銀平衡擺。鐘面有“SENNET FRERES.PARISCHINE”字樣,機芯后夾板有“Made in France”款識,可知此鐘為SENNET FRERES公司在中國銷售的法國鐘表。
19世紀銅鍍金琺瑯圍屏式鐘(圖12),通高62、寬4、厚19厘米。
銅鍍金鏨胎琺瑯屏風式,呈半月形,色彩鮮艷、工藝十分精致。中間一段為方亭狀,內(nèi)安走時、報時兩套兩針鐘,表盤上只有時圈,無分圈,可調節(jié)式琺瑯圓擺。鐘盤上有“J.Ullmann & Co.HongKong.ShangHai.TienTsin”字樣,機芯后夾板有“EDAILLE DARGENT L.Martiet Cie 1889”廠標的圓形印記,以及“Made in France”的產(chǎn)地款識,可知此鐘為瑞士烏利文貿(mào)易公司在中國經(jīng)銷的法國鐘廠生產(chǎn)的鐘表。
19世紀嵌料石六角星式表(圖13),直徑17、厚5.5厘米。
這件表的造型為六角星式樣。星體為大理石質,正面邊沿鑲有相間排列的白、綠兩色料石,中央鑲嵌白琺瑯圓形表盤,表盤周圍有六條放射線,好似光芒。表盤口圈處及放射線上均鑲嵌有相間排列的白、綠兩色料石。二針表盤上有“TienTsin”(天津)和“Made in France”的字樣,由此可知,此表為中國銷售的法國鐘表制造商生產(chǎn)的產(chǎn)品。表背面還有折疊的支架及掛鉤,既可支撐置于桌上又可懸掛。
●? ?人物和動植物題材的法國鐘表
另外,人物、動植物題材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的法國鐘表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如人物題材的銅鍍金飛人鐘、銅制女神舉表,動物題材的鳥音山子水法鐘、銅鍍金蝴蝶擺鳥音鐘、銅鍍金嵌琺瑯鳥音鐘·鸚鵡鐘,植物題材的則有銅鍍金葵花式表等。
19世紀銅鍍金飛人鐘(圖14),高54、底徑24厘米。
鐘為圓亭式樣,亭周圍安玻璃,底座、上部及玻璃框均鑲嵌鏨胎素三彩琺瑯片,亭頂端蹲立一有翅膀、獸身人面的女神。鐘為三針,水銀平衡擺。鐘盤面有“L.VRARD & Co.TIENTSIN.MADE IN FRANCE”字樣。VRARD公司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中國經(jīng)營鐘表的著名瑞士貿(mào)易公司,曾在上海、北京、天津建立分公司。此鐘就是該公司天津分公司經(jīng)銷的產(chǎn)品。
19世紀銅制女神舉表(圖15),通高58、底14厘米。
女神銅像立于8.5厘米高的銅座上,左手握弓箭,右手擎球形擺鐘。球正面為單套兩針鐘表的鐘盤,1至12時的標識為一個個鼓形圓瓷片鑲嵌在球面上。鐘機裝在球體內(nèi),球下面正中有一長條形口,掛鐘擺的簧片從里面垂下。球體外為一銅環(huán),銅環(huán)下部正中固定一長擺,擺長可通過旋鈕調節(jié)。用銅環(huán)下面的掛鉤將銅環(huán)掛在擺簧上,就成為鐘擺。此鐘造型獨特,引人注目。
19世紀鳥音山子水法鐘(圖16),高71、長73、厚38厘米。
此為模仿大自然景觀式鐘,紅絲絨底座上布山石、梅樹,山石前一湖,白鴨游于其中。鐘嵌在山石上,除走時外,還可報時。右邊矗立兩株梅樹,大樹開紅花,蝴蝶、翠鳥飛于其間,控制活動玩意的機械隱藏在樹干中,牽動兩鳥在樹間飛來飛去,一鳥振翅作俯沖狀,蝴蝶翩翩起舞。小樹開黃花,一紅鳥站樹上,一套機械帶動它轉頭鳴叫。樹前一玻璃水法柱轉動似小溪,一翠鳥在溪邊低頭飲水。鐘表景觀恬淡自然、生趣盎然。鐘盤上有“亨達利”字樣,可以確定此鐘為亨達利中國公司經(jīng)銷的產(chǎn)品。
19世紀銅鍍金蝴蝶擺鳥音鐘(圖17),通高55、寬25、厚17厘米。
鐘殼為銅鍍金質,由底座、布景箱、鐘表組成。底座里裝置音樂及鳥鳴機械。中部布景箱內(nèi)山坡間站立一自鳴小鳥,鳥后面有一蝴蝶左右移動,實際上是上面鐘表長擺的擺錘。上部為兩套兩針鐘,鐘上飾雙鴿銅雕,展翅對鳴,極富趣味。鐘表之機芯不與底座的機械聯(lián)動。在底座上弦啟動后,先打樂,樂聲之后鳥鳴,小鳥同時張嘴、擺頭、搖尾,形象極為生動傳神。鐘上部的鴿子、四立柱上的橄欖枝裝飾給人以和平寧靜的感覺。
19世紀銅鍍金嵌琺瑯鳥音鐘(圖18),通高57、寬29、厚19厘米。
鐘殼為銅鍍金質,由底座、布景箱、鐘表組成。底座里裝置音樂及鳥鳴機械,座周圍鑲嵌青年男女約會的琺瑯畫片。中部布景箱內(nèi)繪田園風光的背景,前有山石,石上站立一自鳴小鳥。上部為一套兩針鐘,為格雷漢姆式擒縱器,擒縱鉗橫向,嵌寶石擺叉,露在外面成為明擺。鐘上飾雙鴿銅雕,極具趣味。鐘表之機芯不與底座的機械聯(lián)動。在底座上弦啟動后,先打樂,樂聲之后鳥鳴,小鳥同時張嘴、擺頭、搖尾,形象極為生動傳神。
19世紀鸚鵡鐘(圖19),高106、底座徑32厘米。
二針鐘表嵌于底座前方,底座內(nèi)有鳥鳴機械裝置,座上立銅十字架,頂上棲息一只栩栩如生的機械鸚鵡。鳥鳴裝置運作時,鸚鵡也張嘴、擺頭、抖動尾巴,玲瓏活現(xiàn)。
19世紀銅鍍金葵花式表(圖20),通高26.5、底徑11厘米。
花壇式底座之上立一株盛開的向日葵,層層花瓣中間嵌一單套雙針表,表盤周圍鑲嵌黃白色料石,與金色的花瓣相映襯,顯得光燦奪目。莖上盤繞一蛇,沿莖而上。
當然,除此之外,北京故宮博物院還珍藏了其他諸如銅燈塔式座表、銅鍍金飾藍瓷瓶式鐘、玻璃盤掛表、洋人戲法鐘等法國鐘表,這里限于篇幅不再一一贅述。這些鐘表在題材上突出了工業(yè)革命的成果,造型逼真;用料上采用金、銀、銅、鐵等,選材上乘;工藝則以銅鍍金與琺瑯為主,鎏金技藝很高,富麗堂皇。且無論是題材、材質還是裝飾手法,都別具一格,因此在世界鐘表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同時通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上述珍藏,我們還可知法國鐘表最大的特點,就是藝術性很強。很多鐘盤都是畫家手繪上去的,上面還有畫家的簽名。而外面的裝飾鑄件,很多也是雕塑家完成的,所以絕大部分的法國鐘表都是多人共同創(chuàng)作的結果,外觀亦賞心悅目。
目前在歐洲古董鐘的收藏當中,最受人喜歡的竟然是法國鐘。這是因為很多法國鐘的造型融入名畫、名雕塑的元素,容易跟家居搭配,故很多人在拍賣會上買下來自用。而英國鐘的文化底蘊相對比較深厚,要求藏家、玩家具備一定的認知能力,因而目前在流通市場上反倒不如法國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