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金勤
宋代歷來被視為中國的文藝復興時期,它達到中國封建社會文明的一個巔峰時期。“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當時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全民重視教育,力推科舉制度,文化、科技、哲學、史學、文學、藝術等各個方面,在有宋一代均取得了獨具特色的成就。國民經濟飛速發(fā)展、工商業(yè)極度繁榮、生產力水平提高,國家的綜合實力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宋代的對外貿易相當發(fā)達,尤其是瓷器的燒制水平、生產規(guī)模大幅度提高,產品遠銷世界許多國家。無怪乎著名收藏家馬未都在他的一篇文章中這樣寫道:“我愿意生活在宋代?!?/p>
有宋一代,最具特色的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是宋詞、宋瓷和宋畫,這是宋文化乃至中華文化的三座高峰,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都是璀璨耀眼的巨星。
在這樣的歷史大背景下,德化陶瓷燒制技藝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其所生產的青白瓷開始進入國際市場,蜚聲海內外。截至目前,德化縣境內已發(fā)現30多處宋元時代的瓷窯遺址。特別是宋末元初,德化出現一種介于龍窯和階級窯之間較易控制燒成火焰的“雞籠窯”,開始改變宋初以來采用的還原燒成的老技術,進入到氧化燒成的新技術階段。由于德化當地的高嶺土含鐵鈦等雜質成分少,潔白細膩,氧化硅、氧化鉀含量較高,燒出的瓷器玻璃相較多,透光度特別好,對著陽光可以映見指影,釉色顯得格外純凈,而釉面晶瑩光亮、色質如玉,將追求玉器質感的完美性進一步推向新的巔峰。
青白釉白中泛青或青中泛白,色調深淺不一,深者呈淡綠色,淡者接近白色,也有部分微泛灰白或黃色。器物普遍施釉不及底,底足露胎。南宋晚期至元代初期,德化青白瓷的胎骨較前期略為粗糙,胎及釉俱薄。到了元代,青白瓷的胎質更加潔白細致且堅硬,青白釉呈水清色,釉厚處呈淡綠色,光澤度較強,淡雅美觀。
北宋時期以碗坪侖窯為代表的德化窯場,大量燒制青瓷、青白瓷和白瓷的各式碗、盤、杯、碟、瓶、 罐、壺、粉盒、洗、花瓶等日用生活器皿。碗坪侖窯的發(fā)展,經歷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北宋以生產白釉瓷器為主,南宋以生產青釉瓷器為主,兼燒黑釉瓷器。北宋瓷器胎土致密如石,白中略微泛灰,產品大部分口薄底厚;南宋產品胎質稍厚,呈現灰白或淺灰,略含細砂,胎土白凈細膩,胎釉結合緊密、結構堅致。胎、釉中的三氧化二鐵含量分別為0.37%和0。根據對屈斗宮窯附近觀音岐和寶美瓷土的采樣分析,觀音岐瓷土的三氧化二鐵含量為0.551%—0.771%,寶美瓷土不含三氧化二鐵。屈斗宮瓷土胎質白度的提高,與瓷土中三氧化二鐵的含量減少有關,其產品造型精致,圈足寬矮規(guī)整,胎質薄細,致密堅硬,釉色滋潤,白中泛青,富有光澤感,不是青玉,勝似青玉。佳春嶺窯的青白釉已經相當的潔白,接近于白釉瓷,可以說是德化白釉瓷的萌芽。
德化青白瓷兼具了宋文化“雅”與“俗”兩方面的韻味,上至宮廷內府、達官貴人,下至販夫走卒、平民百姓,無不受用備至,更是遠銷至世界各地。它不僅迎合了宋人愛玉的時尚,又彌補了玉材稀罕難得的不足,充分體現了宋文化素雅、凝重、清秀、淡泊的時代風格,是最能體現宋文化特質的,可以說是宋文化的典型產物:一是因為青白瓷重造型,典雅端莊,彰顯出宋人尚文崇雅的風韻;二是青白瓷重釉色,冰清玉潔,于平淡含蓄、溫潤細膩、素雅之中含有豐富的內涵,彰顯出宋代文人審美的情趣;三是青白瓷兼容并蓄,甚至大量吸收東南亞宗教藝術等外來文化的精髓,彰顯出宋人卓然大氣的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