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應峰
上海某中學曾出過一道模擬試題:“有一頭熊掉到一個陷阱里,陷阱深19.617米,下落時間正好2秒。求:熊是什么顏色?”備選答案為:“A.白色,北極熊;B.棕色,棕熊;C.黑色,黑熊;D.黑棕色,馬來熊;F.灰色,灰熊?!闭б豢?,條件和需要求證的結果風馬牛不相及,解答這道題的難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但還是有人做出了比較完美的解答。首先,根據題目條件算出重力加速度g=9.8085,查一下重力加速度與緯度對照表,可知陷阱是在緯度44度左右的位置。根據熊的地理分布,南緯44度沒有熊的蹤跡,所以就只能在北緯44度的位置了。其次,既然為熊設計地面陷阱,一定是陸棲熊,而且大部分陸棲熊視力不好,難以分辨陷阱,所以容易掉入陷阱。至此,可排除北極熊、馬來熊和灰熊。如此一來,只剩下棕熊和黑熊兩個答案。最后,既然陷阱深19.617米,土質一定為易于挖掘的成土母質。雖說棕熊在相應地理緯度上有分布,但多為高海拔地區(qū),而且兇悍,捕殺的危險系數大,價值沒有黑熊高。一般的熊掌、熊膽均取自黑熊,又因黑熊的地理分布與棕熊基本不重合,所以可以判定,陷阱里的熊是黑色的。
這樣一道題目,將物理、地理、生物等知識熔于一爐,構架出一幅廣闊的“知識畫卷”,美不勝收。解答這樣一道題目,是追尋知識美、邏輯美、自然美的過程,它需要一個人在理解眼前事物的同時,又能打破常規(guī),跳出固有的條條框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