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非男
這本書最初吸引我的不是封面上碩大的書名,而是書名下兩行小小的文字:“真正的歸屬感不要求你改變自己,真正的歸屬感要你做真實的自己?!笔芎闷嫘牡尿屖?,在一個周末的下午,我一口氣將它讀完了。
這本書讓我認識到了不一樣的自己。作者布朗女士提到,在她小時候,有位親戚送給她一輛特別漂亮的自行車。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騎著這樣一輛自行車是許多孩子的夢想??墒莾纱沃?,作者就再沒有騎它出去。反而經常騎母親的那輛灰色自行車。在之后漫長的時間里,作者都無法跟家人解釋當初不再使用那輛漂亮的自行車的原因。直到長大后,在和心理分析師談起這件事時,作者才意識到,當時她用力抗拒的是一種感受——“我是特別的,我和別人不一樣?!庇米髡叩脑捳f,“那是一個孤獨的位置,讓我感到自己不屬于任何一個群體?!?/p>
作者的這段經歷讓我回想起自己的成長路。在很多時候,我都“喜歡”和周圍人一樣,無論是學生時代買的文具盒或作業(yè)本,還是走上工作崗位后加入某個群體。盡管有些東西、有些事情并不合自己的心意。但是,“這樣,我就和周圍人一樣了”的想法,讓我即使真的對這件物品不喜歡、對這個群體不滿意時,也甘愿接受。如今想來,這也是自己內心的“羞恥感”在“作祟”:不想被落下,害怕被落單。于是“刻意地融入”,而不是真正的“歸屬”。可以說,作者讓我重新認識了之前的那個自己。這真是一次神奇的體驗。
作者的文字不僅讓我重新認識了自己,也讓我從全新的角度看待兒童,學會接納兒童的“與眾不同”。某次家長會后,一位母親拉住我,向我“倒苦水”。她告訴我,有一天孩子跟她說自己在班級里沒有朋友。母親問孩子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想法。孩子回答,班里的女生都是長頭發(fā),只有自己是短發(fā);女生玩的跳皮筋、挑花珠等游戲,自己都不怎么感興趣;女生看的書、用的作業(yè)本,也都覺得不適合自己……母親說,有一次孩子硬要買一支筆,說班里女生都在用,如果自己不用在班里就顯得格格不入。第二天,孩子卻把筆還給她,說不喜歡,用著不舒服。還有一次,她問孩子要不要考慮留長發(fā)。孩子剛開始同意了,后來覺得不舒服,還是算了。母親問:“老師,我家的孩子是不是性格有缺陷?”
我的腦海中慢慢浮現(xiàn)出這個孩子在學校的日常表現(xiàn)。她話不多,不起眼。課間,別的女生聚在一起聊天的時候,她就在座位上看書、寫字。我曾經建議她,要多和班級里的同學溝通交流。但當我聽到她母親的這番話時,我有點為自己的“莽撞”建議感到愧疚。同時,又為這孩子“有勇氣面對真實的自己”感到一絲敬佩。原來,孩子已經努力過,并且下了很大一番功夫。但是,當她覺得這樣做會讓自己真的感到不舒服時,她并沒有選擇繼續(xù)“刻意迎合”,而是勇敢地闖入了“曠野之境”,接納自己的“不一樣”。盡管在這過程中,她會面臨困境,內心會感到孤獨、脆弱,感覺自己沒有朋友。于是,我先安撫了這位母親的情緒,堅定地告訴她,孩子不是性格有缺陷,她很正常,并表示之后會和孩子聊一聊。
第二天的活動課,我觀察到這個孩子依舊獨自坐在校園亭子里。我走近她,告訴她不是沒有朋友,而是還沒有“看到”朋友,因為每個人都有一個朋友,那就是自己。正因為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清晰地設置了自我界限,誠實地說出了內心的感受,才會交到更多的朋友。我還告訴她,她比學生時代的我更有勇氣,敢于接納自己和周圍的不一樣,勇敢做自己。
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布朗女士提到的,在尋找內在歸屬感的過程中,人們需要擁有“勇敢七大原則”:設定界線、保持可靠、勇于擔當、尊重隱私、正直真誠、不做評判、寬容大度。
“像所有有價值的努力一樣,我們需要克服內在的脆弱并且激發(fā)自己的意志力,勇敢地沖破內心的舒適區(qū),才能擁有真正的歸屬感?!蔽液軕c幸能夠遇到這本書,我也期待,越來越多的人能夠遇到這本書。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鱸鄉(xiāng)實驗小學教育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