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林
天牛,屬鞘翅目天??浦彩承岳ハx,是多數(shù)林木上的一種毀滅性蛀干(枝)害蟲。隨著造林綠化面積的不斷擴大及林木樹齡增加,天牛類蛀干害蟲危害呈逐年加重趨勢,對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構成威脅,已成為生態(tài)防護林、果樹經(jīng)濟林發(fā)展的主要制約因素之一。筆者在分析主要天牛種類、危害特點的基礎上,結合多年防控實踐經(jīng)驗,提出其綠色防控綜合技術,以供參考。
一、主要種類
天牛,全世界已知的約有45 000種,我國發(fā)現(xiàn)的有3 100多種,其中危害嚴重的主要有光肩星天牛、星天牛、銹色粒肩天牛等8種。
1. 光肩星天牛
光肩星天牛,又稱柳星天牛、白星天牛。成蟲,體長17~39毫米、寬7~12毫米,體黑色;鞘翅黑色、有光澤,光滑無刺,各有約20個白斑;前胸背板有皺紋和刻點,前胸兩側各有1個刺狀突起;觸角11節(jié),基部藍黑色。幼蟲,老熟時長約50毫米,乳白色,無足,前胸背板有凸形紋。蛹,長30~37毫米,裸蛹,黃白色。
2. 星天牛
星天牛,又稱花牯牛、盤根蟲等。成蟲,體長36~50毫米,體黑色;鞘翅呈黑色、有光澤,具肩刺,各有大小不一的白斑約20個;觸角鞭狀、11節(jié),細長、卷曲;前胸背板中部有3個瘤狀突起,兩側各有1個粗短的刺突。幼蟲,老熟時體長45~60毫米,扁圓筒形,頭大略扁,乳白色至黃褐色,背面肉質突起呈橢圓形、中央有2個橫溝。蛹,長30~38毫米,紡錘形,初期為乳白色,后期呈黑褐色。
3. 銹色粒肩天牛
成蟲,體長28~39毫米(雄蟲比雌蟲?。诤稚?;鞘翅肩角向前微突、無肩刺,翅基1/5部分密布黑色光滑顆粒;觸角基瘤突出,較體長略短(雌)或略長(雄),柄節(jié)粗短;前胸背板寬大于長,前、后端2條橫溝明顯。幼蟲,老熟時體長42~60 毫米,扁圓筒形,黃白色,前胸背板黃褐色,密布棕色顆粒突起。蛹,紡錘形,長35~42 毫米,黃褐色。
4. 桃紅頸天牛
桃紅頸天牛,又稱紅頸天牛、鐵炮蟲等。成蟲,體長28~37毫米(雄蟲身體比雌蟲小),體黑色,有光亮;鞘翅翅面光滑,基部比前胸寬,后端較狹;頸多呈紅色,南方也有黑色型;前胸背板紅色,背面有4個光滑疣突,具角狀側枝刺;觸角藍紫色,基部兩側各有一葉狀突起。幼蟲,老熟時體長42~52毫米,乳白色,前胸背板前半部橫列4個黃褐色斑塊。蛹,長35毫米左右,初為乳白色,后期呈黃褐色。
5. 桑天牛
桑天牛,又稱粒肩天牛等。成蟲,體長3 4~4 6毫米、寬8~16毫米,黑褐色或黑色,密被青棕色或棕黃色絨毛;鞘翅基部有黑色光亮顆粒狀突起,翅端內(nèi)、外角均呈刺狀;觸角長(超過體長),呈絲狀,11節(jié),基部2節(jié)黑色,其余為黑褐色、灰白色。幼蟲,老熟時體長45~60毫米,圓筒形,乳白色;頭黃褐色,縮在前胸內(nèi);前胸背板密生黃褐色剛毛,后半部有紅褐色顆粒。蛹,長30~50毫米,紡錘形,初期呈淡黃色,后期為黃褐色。
6. 松墨天牛
松墨天牛,又稱松褐天牛、松天牛,是松材線蟲病的主要傳播媒介昆蟲之一。成蟲,體長15~28毫米,體色橙黃色至紅褐色;鞘翅上布滿黑色與灰白色斑點,末端近乎切平,各具5條縱紋,由方形黑色、灰白色絨毛斑點相間而成;觸角棕栗色,雄蟲的超過體長1倍多,雌蟲的超過體長約1/3;前胸側刺突較大,圓錐形,前胸背板有2條橙黃色條紋,與3條黑色縱紋相間。幼蟲,老熟時長約43毫米,乳白色,頭黑褐色,前胸背板褐色,中間有波狀橫紋。蛹,長20~26毫米,圓筒形,乳白色。
7. 褐梗天牛
褐梗天牛,是攜帶擬松材線蟲能力較強的蛀干害蟲。成蟲,體長10~30毫米,褐色或紅褐色;鞘翅基部分布粗大刻點,表面刻點稀疏,末端圓形,有2條平行的縱隆線;雄蟲觸角粗長(為體長的3/4),雌蟲觸角較短(為體長的1/2);前胸兩側扁圓形,長大于寬。幼蟲,老熟時長約37毫米,棕黃色,圓筒形;頭部較大,寬大于長,一半縮入前胸;前胸背板長小于寬,前緣白色。蛹,黃白色。
8. 雙條杉天牛
雙條杉天牛,又稱雙條天牛、蛀木蟲。成蟲,體長9~15毫米,黑褐色;鞘翅具2條棕黃色橫帶;前胸兩側弧形,被淡黃色長毛,背板有5個小瘤突,排列成梅花狀;觸角略短于體長(雄蟲),或為體長的1/2(雌蟲)。幼蟲,初齡時淡紅色,老熟時長約22 毫米,前胸乳白色,頭部黃褐色;前胸背板上有1個“小”字形凹陷和4塊黃褐色斑紋。蛹,長15 毫米左右,裸蛹,淡黃色。
二、發(fā)生規(guī)律及危害特點
1. 光肩星天牛
①發(fā)生規(guī)律
1~2年發(fā)生1代。以幼蟲或卵越冬。翌年4月(氣溫>10℃時),越冬幼蟲開始活動危害;老熟幼蟲5月上旬開始化蛹,蛹期13~25天,末期為6月下旬。成蟲6月上旬開始羽化,盛期為6月下旬至7月下旬,10月下旬結束;在樹干上交尾后,啃樹皮做產(chǎn)卵槽,每槽產(chǎn)卵1粒,雌蟲一生產(chǎn)卵21~33粒;產(chǎn)卵期始于6月中旬,盛期為7~8月,卵期13~14天;6月底幼蟲開始孵化,蛀食危害至10月底11月初(氣溫<6℃),在蛀道內(nèi)越冬。
②主要寄主
主要寄主植物為柳樹、楊樹、懸鈴木、榆樹、七葉樹等。
③危害特點
成蟲咬食樹葉、幼樹枝皮及木質部;刻槽產(chǎn)卵部位多在直徑3~6厘米的樹干、側枝基部,樹齡越大刻槽部位越高。初孵幼蟲蛀食韌皮部,25~30天(3~4齡)后蛀入木質部形成“U”形或“S”形蛀道。
2. 星天牛
①發(fā)生規(guī)律
1~2年發(fā)生1代(南方1年1代,北方2年1代),以幼蟲在樹干基部蟲道內(nèi)越冬。翌年3月越冬幼蟲開始活動;氣溫穩(wěn)定在15℃以上時老熟幼蟲開始化蛹,蛹期15~25天。5月上旬至6月初成蟲開始羽化(由南至北依次延遲),盛期為5月底至7月上旬;交尾后選樹皮縫做橫溝槽產(chǎn)卵,覆蓋以褐色膠質物,雌成蟲一般產(chǎn)卵200粒,卵期7~10天;幼蟲孵化1~2個月后蛀入木質部,冬季在蛀道內(nèi)越冬。
②主要寄主
主要寄主植物為元寶楓、柑橘、楊樹、柳樹、榆樹、懸鈴木、棗樹、板栗等。
③危害特點
成蟲咬食樹葉、嫩枝皮,多選衰弱樹、直徑大于5厘米、距地面2.5米以下部位(尤其是30~50厘米)產(chǎn)卵,產(chǎn)卵處表皮凸起呈“T”形。幼蟲孵化后,先在皮層和木質部間向根頸蛀食10~15厘米,1~2個月后蛀入木質部,向上蛀食成多條蟲道,從樹木被害處排出成堆糞屑。
3. 銹色粒肩天牛
①發(fā)生規(guī)律
2年發(fā)生1代,以幼蟲在枝干蛀道內(nèi)越冬。翌年4月上旬,越冬幼蟲開始蛀食危害;5月上旬,老熟幼蟲開始化蛹,蛹期21天,5月中旬為盛期,5月下旬為末期。成蟲(壽命65~80天)羽化始期為6月上旬,盛期為6月中下旬,活動至9月中旬;羽化后鉆出羽化孔,爬至樹冠取食新梢嫩皮補充營養(yǎng),雌成蟲交尾后產(chǎn)卵于樹干下部樹皮縫產(chǎn)卵槽內(nèi),一般產(chǎn)卵量為43~133粒,卵期12~14天;幼蟲歷期22個月。
②主要寄主
主要寄主植物為國槐、柳樹、黃檀等。
③危害特點
雌蟲多選直徑8 厘米以上的樹干基部產(chǎn)卵,覆蓋以草綠色糊狀分泌物;鉆蛀性極強,初孵幼蟲由韌皮部垂直蛀入,2~3齡幼蟲在枝干韌皮部和邊材部分橫向蛀食,糞屑懸于排糞口處,再向內(nèi)蛀食木質部至髓心附近后,轉而向上、向外蛀食,最后返回韌皮部,蛀道呈“Z”形。
4. 桃紅頸天牛
①發(fā)生規(guī)律
2~3年發(fā)生1代,以初齡幼蟲和老熟幼蟲越冬。成蟲羽化始期為5月下旬(由南至北依次推遲),盛期為6月中旬至7月中旬,8月下旬為末期。鉆出羽化孔補充營養(yǎng),2~3天后在枝條上交尾,產(chǎn)卵于枝干樹皮縫隙(主干裂縫、主枝基部裂縫)中,以距地面35厘米以內(nèi)樹干裂縫產(chǎn)卵較多,卵期7~8天。幼蟲孵化后向下依次蛀食韌皮部、木質部,第三年4~6月老熟時在蛀道內(nèi)作室化蛹,幼蟲歷期23個月。
②主要寄主
主要寄主植物為桃、杏、李、櫻桃、梅、核桃、郁李、柿、花椒、櫻花、榆樹、柳樹、楊樹等。
③危害特點
產(chǎn)卵槽為方形傷痕;幼蟲孵化后向下蛀食危害韌皮部,翌年體長約30毫米后蛀入木質部危害,蛀孔外及地面上堆積有紅褐色糞屑。
5. 桑天牛
①發(fā)生規(guī)律
1~3年發(fā)生1代(廣東、海南地區(qū)1年1代,江蘇、山東地區(qū)2年1代,河北、遼寧地區(qū)2~3年1代),以幼蟲在蛀道內(nèi)越冬。成蟲壽命約40天,有假死性,始見期為3月下旬至7月上旬(由南至北依次推遲),取食??浦参?0~15天后交尾產(chǎn)卵(卵期8~15天)于深達木質部的“U”形刻槽內(nèi)(每槽1粒),以黏液封閉槽口,產(chǎn)卵延續(xù)期20天左右,一般產(chǎn)卵量為100多粒。幼蟲孵化后,蛀食木質部、心材,甚至可達根際;末齡幼蟲2~6月開始化蛹(由南至北依次推遲),蛹期26~29天。
②主要寄主
主要寄主植物為桑、蘋果、梨、海棠、桃、李、杏、櫻桃、柑橘、枇杷、無花果、山核桃等果樹,以及毛白楊、柳樹、榆樹、刺槐、構樹、樸樹、楓楊等。
③危害特點
多選直徑5~35毫米的枝干(以直徑10~15 毫米的枝干居多)產(chǎn)卵。幼蟲孵化后,先向上蛀食10毫米左右,再沿木質部向下蛀食至心材;在蛀道內(nèi),每隔一定距離向外蛀一排泄孔排出糞屑。
6. 松墨天牛
①發(fā)生規(guī)律
1年發(fā)生1代,以老熟幼蟲(多為4齡)在蛀道內(nèi)越冬。翌年3月下旬越冬幼蟲開始化蛹,成蟲壽命50~65天,不善飛翔,趨光性弱,喜溫、忌陰雨,始見期為4月中旬,盛期為6~7月,末期為11月;取食一至二年生嫩枝皮10天后交尾(可多次),產(chǎn)卵于干枝刻槽內(nèi)(每槽多為1粒),產(chǎn)卵期平均60天,一般產(chǎn)卵量為40~180粒。幼蟲(共5齡)孵化后依次取食韌皮部、邊材、木質部,蛀食危害至11月底,12月上旬越冬。
②主要寄主
主要寄主植物為黑松、馬尾松、赤松、落葉松、雪松、濕地松、火炬松、云南松等松科植物,以及冷杉、云杉、鐵杉、黃杉、銀杏、櫟等。
③危害特點
成蟲喜光、喜溫(20℃左右),多選郁閉度小的疏林、林窗或密林外緣林木產(chǎn)卵,在補食營養(yǎng)、產(chǎn)卵過程中,將體內(nèi)攜帶松材線蟲傳播到新寄主上;幼蟲孵化后取食韌皮部,2齡時轉食邊材(蛀道彎曲不規(guī)則),3~4齡時蛀入木質部(蛀道呈“U”形),蛀食時發(fā)出嚓嚓的響聲,并排出大量糞屑。
7. 褐梗天牛
①發(fā)生規(guī)律
1~2年發(fā)生1代(湖北地區(qū)1年1代,山東地區(qū)2年1代),以低齡幼蟲在韌皮部、以老熟幼蟲在木質部蛀道內(nèi)越冬。翌年3月下旬,越冬幼蟲開始活動;4月中旬開始化蛹,盛期6月中旬,末期為9月中旬。成蟲羽化始期為5月上旬(由南至北依次推遲),盛期為6月中下旬、8月中旬,末期為10月上旬。羽化后咬食松針、幼嫩松枝補充營養(yǎng),當天交尾,翌日產(chǎn)卵,雌蟲平均產(chǎn)卵量為320粒;幼蟲孵化始期為6月上旬,末期為10月初;幼蟲共6齡,危害至11月底,12月上旬越冬。
②主要寄主
主要寄主植物為油松、黑松、赤松、雪松、華山松、馬尾松、樟子松、落葉松等松科植物,側柏、圓柏等柏科植物,以及冷杉、柳杉、櫟、楊樹、樺樹、榆樹、柳樹等。
③危害特點
褐梗天牛成蟲喜歡選擇衰弱樹或新枯死樹產(chǎn)卵;幼蟲危害根部、樹干,樹干1米以下幼蟲數(shù)量較多;初齡幼蟲由韌皮部向邊材取食,蛀道不規(guī)則、彎曲、淺平;3齡幼蟲蛀食木質部,蛀道為直線形或“L”形;整個幼蟲期僅有1個排糞孔。
8. 雙條杉天牛
①發(fā)生規(guī)律
多數(shù)1年發(fā)生1代,以成蟲在木質部的蛹室內(nèi)越冬;少數(shù)2年 1代,以幼蟲在木質部邊材的蛀道內(nèi)越冬。翌年3月上旬成蟲始現(xiàn),盛期為3月中旬至4月上旬,羽化后潛伏于樹皮縫、樹洞等隱蔽處,善飛翔,多在午后、傍晚交尾(可多次),3月中旬開始產(chǎn)卵于樹皮縫、傷疤處,每處產(chǎn)卵1~10粒,卵期7~14天。3月下旬幼蟲開始孵化,蛀入皮層危害,5月中旬開始蛀入木質部,8月中旬老熟幼蟲開始筑橢圓形蛹室化蛹(蛹期20~25天),9月上旬開始陸續(xù)羽化為成蟲越冬。
②主要寄主
主要寄主植物為側柏等柏科植物。
③危害特點
成蟲喜歡在純林、郁閉度大的林分中的新修剪枝、新采伐木、木樁及被壓木、衰弱木上2米以下樹皮縫內(nèi)產(chǎn)卵。幼蟲取食于皮、木之間,幼蟲孵化1~2天后蛀入皮層危害,被害處有少量細碎糞屑排出,受害樹皮易剝落;幼蟲在皮下蛀食約50天后蛀入木質部危害,在表面形成彎曲不規(guī)則的扁平坑道,充滿黃白色糞屑。
附注:《天牛的主要種類、危害特點與綠色防控技術(下)》將在本刊2021年第4期發(fā)表,請繼續(xù)關注。
(作者聯(lián)系地址:山東省濰坊市自然資源和規(guī)劃局坊子分局 郵編:261200)